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 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生;若手足 
不温,脉不还者,为阳气绝则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脏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赵本有“通脉四逆汤方”详见卷六) 
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而厥者,阳气 
大虚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医统本作“不”)利,致后重也。与白头翁汤,散热浓肠。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柏(苦寒) 黄连(苦寒) 秦皮(各三两。苦寒)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赵本医统本并有“宜”字)四逆汤;攻 
表(赵本医统本并有“宜”字)桂枝汤。(赵本云∶“四逆汤”用前第五方,又有“桂枝汤方”详见卷二) 
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汤攻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脏寒,与四逆(医统本有“汤”字)以温脏;下利饮水 
为有热,与白头翁汤以凉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赵本有“小承气汤方”详见卷五) 
经曰∶实则谵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赵本有“栀子豉汤方”详见卷三) 
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虚,客于胸中,为 
虚烦也,与栀子豉 
汤,吐之则愈。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得脓尽,呕亦(医统本作“即”)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盒饭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微热见厥者,阴胜 
阳也,为难治。与四逆汤温里助阳。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赵本有“吴茱萸汤方”详见卷五) 
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赵本有“小柴胡汤方”详见卷三)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赵本无“出”字)者,以(赵本无“以”字)其人外气怫郁, 
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发其汗,胃虚得水, 
虚寒相搏成哕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赵本作“即”)愈。 
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便也;后 
部,(医统本有“者”字)大便也。 

卷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
属性: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赵本作“此名霍乱”)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则既吐且利。以饮 
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遂成霍乱。轻者,止曰吐利;重者,挥霍扰乱,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赵本有“霍乱”二字) 
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者,本是伤寒,因邪入里,伤于脾胃,上吐下利,令为霍乱。利止里和,复 
更发热者,还是伤寒,必汗出而解。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赵本有“此”字)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伤寒脉微涩,则本是霍乱,吐利亡阳、亡血,吐利止,伤寒之邪未已,还是伤寒, 
却四五日邪传阴经之时,里虚遇邪,必作自利,本呕者,邪甚于上,又利者,邪甚于下,先霍乱里气大虚,又 
伤寒之邪,再传为吐利,是重虚也,故为不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利为虚,不利为 
实,欲大便而反失气,里气热也,此属阳明,便必硬也。十三日愈者,伤寒六日,传遍三阴三阳,后六日再传 
经尽,则阴阳之气和,大邪之气去而愈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 
愈者,不属阳明也。 
下利后,亡津液,当便硬。能食为胃和,必自愈;不能食者,为未和。到后经中,为复过一经,言七日 
后再经也。颇能食者,胃气方和,过一日当愈。不愈者,暴热使之能食,非阳明气和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赵本有“四逆加人参汤方”详见卷十) 
恶寒脉微而利者,阳虚阴胜也,利止则津液内竭,故云亡血。《金匮玉函》曰∶水竭则无血,与四 
逆汤温经助阳,加人参生津液益血。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赵本有“五 
芩散方”详见卷三) 
头痛发热,则邪自风寒而来。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阳分,则为热,热多欲饮水者, 
与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阴分,则为寒,寒多不用水者,与理中丸温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以上。赵本无此二字。各三两。辛热)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人参、白术、甘草之甘,以缓脾气调中。寒淫所胜, 
平以辛热。干姜之 
辛,以温胃散寒。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赵本作“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 
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赵本无此三字)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脾虚肾气动者,脐上筑动。《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桂泄奔豚,是相易也。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呕家不喜甘,故去术;呕家多服生姜,以辛散之。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下多者,用术以去湿;悸加茯苓以导气。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缓之。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里虚则痛,加人参以补之。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胃虚则气壅腹满,甘令人中满,是去术也;附子之辛,以补阳散壅。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赵本有“桂枝汤方”详见卷二) 
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与桂枝汤小和之。《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赵本有“四逆汤方”详见卷二) 
上吐下利,里虚汗出,发热恶寒,表未解也;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阳虚阴胜也。与四逆汤助阳退阴。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亡津液,则小盒饭少,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阳气大虚也。脉微为亡阳,若无外热,但 
内寒,下利清谷,为纯阴;此以外热,为阳未绝,犹可与四逆汤救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赵本无“汁”字)汤主之。( 
赵本有“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方”详见卷十) 
吐已下断,津液内竭,则不当汗出,汗出者,不当厥;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阳气大 
虚,阴气独胜也。若纯与阳药,恐阴为格拒,或呕或躁,不得复入也;与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胆苦 
入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阴,引置阳药不被格拒。《内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内经》曰∶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新虚不胜谷气,是生小烦。 

卷七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属性: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 
(赵本注∶“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 散主之。 
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 
得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瘥未平腹,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以阴阳相感动,其余毒相染着, 
如换易也。其人病身体重,少气者,损动真气也;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气极也;热上冲胸, 
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者,感动之毒,所易之气,熏蒸于上也。与烧 散以道阴气。 
烧 散方∶ 
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赵本有“作”字)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 
则愈。(赵本作“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 当烧灰。(赵本作“男子 烧服”)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赵本作“内加大 
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曰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 
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 
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赵本作个,擘。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枳实栀子豉汤,则应吐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热聚于上,苦则吐之;热散于表者,苦则发之。 
《内经》曰∶火淫所胜,以苦发之。此之谓也。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 
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伤寒瘥已(赵本作“以”)后,更发热者,(赵本无“者”字)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 
沉实(赵本注∶“一作紧”)者,以下解之。(赵本有“小柴胡汤方”详见卷三) 
瘥后余热未尽,更发热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脉浮者,热在表也,故以汗解;脉沉者,热在里也, 
故以下解之。 
大病瘥后,从腰已(赵本作“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金匮要略》曰∶腰以下肿,当利 
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也。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咸平)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赵本有“暖水”二字,洗,去脚。赵本医 
统本并作腥。辛平) 葶苈(赵本有“子”字。熬。苦寒)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洗去咸, 
以上各等分。咸寒) 
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内经》曰∶湿淫于内,平以苦,佐以酸辛,以苦泄之。蜀 
漆、葶苈、栝蒌、商陆之酸辛与苦,以导肿湿。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赵本作“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日三服。(赵本作“日三服”,在方寸匕下)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赵本无“者”字)胃(赵本作“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 
中丸。(赵本有“理中丸方”详见卷七) 
汗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内津液,故喜唾,不了了。与理中丸以温其胃。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赵本无“者”字)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与竹叶石膏汤,调胃散热。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人参(三。赵本作“二”两。 
甘温) 甘草(二两,炙。甘平) 粳米(半升。甘微寒) 麦门冬(一升,去心。甘平) 
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粳米之甘, 
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医统本作“气逆”)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阳明王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 

卷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属性: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 
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 
者,更不复出;其余无者,于此以后经注备见。(医统本作“于此已 
后,复注备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 
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寸关为阳,脉当浮盛,弱反在关,则里气不及;濡反在巅, 
则表气不逮。卫行脉外,浮为在上以候卫;微反在上,是阳气不足;荣行脉中,沉为在下以候荣;涩反在下, 
是无血也。阳微不能固外,腠理开疏,风因客之,故令汗出而躁烦;无血则阴虚,不与阳相顺接,故厥而 
且寒;阳微无津液,则不能作汗,若发汗则必亡阳而躁。经曰∶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者,筑筑然气动也。在右者,在脐之右也。《难经》曰∶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气 
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右也。发汗则动肺气,肺主气,开窍于鼻,气虚则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 
于鼻为衄。亡津液,胃燥,则烦渴而心苦烦。肺恶寒,饮冷则伤肺,故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 
《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肝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左也。肝为阴之主, 
发汗,汗不止,则亡阳外虚,故头眩、筋惕肉 。《针经》曰∶上虚则眩。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难经》曰∶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上也。心 
为阳,发汗亡阳,则愈损心 
气,肾乘心虚,欲上凌心,故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难经》曰∶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气不治,正气内虚,动气发于脐之下也。肾 
者主水,发汗则无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烦者,肾虚不能制心火也;骨节苦疼者,肾主 
骨也;目晕者,肾病则目KT KT 如无所见;恶寒者,肾主寒也;食则反吐,谷不得前者,肾水干也。 
王冰曰∶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水也。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赵本作“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门者,胃之系。胃经不和,则咽内不利。发汗攻阳,血随发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经不和而反攻表, 
则阳虚于外,故气欲绝,手足冷,欲蜷而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赵本注∶“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燥 
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故大便难,腹中干, 
胃燥而烦。根本虽有表里之异,逆治之后,热传之则一,是以病形相象也。 
脉微(赵本作“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 
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