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321-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价值的客观性指的是,价值虽然离不开人的主体性,但它是在人的客观需要同客体的属性之间发生的一种客观关系;价值的主体性则进一步表明,在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人是物趋向的中心,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于人的价值。无论是价值的客观性还是主体性.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物向人趋近的可靠根基。    
    (二)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1)人们在实践中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是一种不同于认识事物客观属性的特殊形式的认识,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2)评价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把主体及其需要的尺度引进认识当中,它根据主体的利益、主体的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这种评判不是辨别对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而是判明客体对主体是有害还是有利,是好还是坏,有价值还是无价值,以及价值是大还是小。评价性认识属于观念性的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对客体本身属性、结构、本质、规律的认识,即不同于一般的事实性的认识。如果说在事实性认识中,主体的追求是获得对客体的本来面目的认识,那么,在评价性认识中,主体的追求则是要获得对客体应然性的认识。    
    (3)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三)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1)价值选择。所谓价值选择就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客体所做的应然选择。价值形成过程表明,价值是主体在实践中选择的结果。由于人的需要以及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们的价值选择也是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从而表现出价值取向,即价值观上的差异。人们的价值选择又不完全是主观任意的,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功利、情感、道德、审美等主观性因素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客观性因素,所以人的价值选择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内在统一。因此,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引导价值选择的正确进行。    
    (2)价值实现。价值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它要通过价值的实现才得以完成,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价值实现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价值观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发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四)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中的两大原则。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五、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而形成的。    
    (二)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础。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最直接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说,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获得正确的思想,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这一思想。再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最切近的理论基础。因为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重要方面。    
    (三)思想路线的意义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求人们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学习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和遵循这个根本之点。    
    2思想路线是制定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为了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即思想路线必须正确。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的关键。    
    六、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为了正确和有效地进行理性思维,人们必须把握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    
    (一)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1主观辩证法及其客观性    
    在客观世界中,我们可以找到与知识相对应的实体,诸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商品等,却找不到诸如与“分析”、“综合”、“抽象”等方法相对应的实体。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思维方法是纯主观的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    
    思维方法是有客观原型的,思维方法的原型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例如,比较法是客观事物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反映,有“统一性”才有“同”,有“多样性”才有“异”,这才有“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主观辩证法的特点    
    主观辩证法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诸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可以概括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或者说,主观辩证法是在概念辩证本性的基础上展开的。    
    概念之所以成为主观辩证法的基础,不仅在于概念凝聚着以往人类的认识成果,是人类思维史的结晶,而且在于概念又是人的思维的“细胞”,在概念的内在矛盾中包含着尔后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深化的“萌芽”。人的思维反映和把握客观世界正是通过“概念之网”或“范畴之网”进行的。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关系    
    尽管概念的运行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自己构成自己”,但归根结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实践辩证法则是连接二者的基础和中介。主观辩证法之所以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因为,作为主观辩证法基础的概念本身有其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现象、关系、过程的一种抽象,而且一种概念体系向另一种概念体系的变革也不是随意产生的,它本身是人们新的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反映。    
    4辩证法与思维方法    
    辩证法与方法论是一致的。思维方法本质上是辩证法揭示的规律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内化,辩证法是全部思维方法的“原型”,它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功能。同时,辩证法若不能成为方法论,不能成为把握现实的认识方法,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辩证法只有同时作为方法论,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邓小平要求我们“按辩证法办事”,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把辩证法转化为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化为辩证思维方法。    
    (二)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1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2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再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3抽象与具体    
    (1)抽象: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属性、因素的一种方法。    
    (2)具体:即指多种规定性的综合    
    有两种具体:一是“感性具体”,它是感觉多样性的综合,是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具体;    
    二是“理性具体”即思维具体,它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具体在思维中更深刻的再现。    
    (3)从抽象到具体    
    人的认识在思维运动中走着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一条是从具体到抽象,另一条是从抽象到具体。对于辩证思维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思维运行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是理性认识不断高级化的过程。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所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对客观历史发展顺序的反映。逻辑与历史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对历史的修正。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1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范畴与科学范畴、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原本就是交叉的。科学上的一些范畴,诸如系统、信息、结构、功能、手段、反馈、控制等,随着它们本身意义的确定,也就有了哲学上的意义;反过来,哲学的基本范畴,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矛盾等,也是思维中常用的范畴。因此,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是相互促进的。    
    2就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来说,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参与到科学思维中。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并不是完全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结果,但这并不能说明现代科学思维与辩证思维之间没有关系。实际上,现代科学思维复归辩证思维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下自觉进行的,也可以由科学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一致性却是一个基本事实。    
    3现代科学方法是对辩证思维方法的丰富和深化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这些方法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如系统方法就是在承认普遍联系的客观实在性的前提下去研究系统的最优解。现代科学思维丰富了辩证法的宏观画面,使辩证法深入到发展的细部、更复杂的层次。因此,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一)核心概念    
    1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感性认识:是指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片面的反映。    
    3理性认识:是指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    
    4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中的认知因素、逻辑因素。    
    5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中的非认知因素、非逻辑因素。非认知因素——不是指认识中的认知能力,但作为认识中的精神因素,贯穿于认识过程中,对认识过程的发动、抑制、加速或延缓起着推动、支撑作用。非逻辑因素——不是认识中的逻辑因素,但会加快认识过程,突出事物的本质。    
    6真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    
    7绝对真理:真理在内容上的客观性,真理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就整个人类认识而言随实践的无限发展可达到对整个物质世界无限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9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二)基本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相互区别    
    实践是人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相互联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实践中认识主体才能与事物相联系,从而形成人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促进认识的发展。实践不断提供认识的新的手段、方法、素材。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片面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具体性。表现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表现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2)相互联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坚持了认识中的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坚持了认识论中辩证法。    
    (3)相互渗透    
    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指导;感性认识的东西要借助于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来表达。    
    ②理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