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321-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2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积极发展财产、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指国家通过宏观政策和其它手段调节和控制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调节和控制经济运行的节奏和方向以及一些主要活动的行为。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行为,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1)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了保证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合理配置全社会资源,社会必须自觉的采取措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以减轻或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2)它是市场经济正常进行的内在要求。市场本身有它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来解决市场失灵和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所以,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根本转变,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尤为重要。    
    3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改善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格规律,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又要努力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经济总量平稳和结构优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微观经济越是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是加快,就要求宏观调控越加有力和灵活有效,越要求有必要的集中和相应的手段。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关系方面,可以也应该做得更有效。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校正市场调节可能出现的偏差。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阐述,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    
    (三)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1宏观调控手段与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的调节。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运用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来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    
    ①经济计划。计划手段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的区域部署和结构调整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国家经济计划,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对国民经济运行中某些重要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计划。国家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计划工作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重点是做好中长期计划和远景计划;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    
    ②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运用预算、税收、债券、购买性支出、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在具体操作上,它可以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两种情况。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财政开支、扩大赤字等手段来实现,也可通过减税来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则恰好相反。近几年来,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需求不足的情况,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支持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以及调节外汇储备数量等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它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也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两种情况。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在拉动内需、保持经济适当的增长速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各种政策手段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非常重要。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运用规范经济管理、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使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有序地进行。法制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内在要求和有机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因此法律手段是实现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包括立法和司法两个环节。通过经济立法,可以制定和实施各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经济法规,借以保护市场主体的权利和利益,明确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通过经济司法,则可以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实施制裁,以维护市场经济运行应有的正常秩序。    
    (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特点。运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必须注意从实际出发,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    
    2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1)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等因素对社会供求的影响。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3)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依法办理用地、资源、环保、安全等许可手续。对必须审批的项目,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限,扩大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决策权,完善咨询论证制度,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它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社会保障的内容,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对于调节社会经济关系,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改革和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需要。必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一种新型的、各种所有制成员都能合理、平等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它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变“企业保障”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减轻国有企业负担,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3。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原有的劳动保险制度,建立劳动力流动机制;调节经济关系,建立失业保险、城市最低生活费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4。它是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5。它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建立以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计划生育的阻力,有利于调节国家和农民的关系。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完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在完善市级统筹基础上,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的基础部分全国统筹。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同步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继续推行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盖面,规范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    
    本章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包括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公司制企业、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内容等等。    
    本章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关系、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产权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如何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如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等。    
    2005年试题中出自本章的题目有一道:    
    【多项选择题】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原题第20题】    
    A. 道德为支撑    
    B. 行政为主导    
    C. 产权为基础    
    D. 法律为保障    
      【答案】ACD    
    1994年至2005年试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分1    
    分1    
    分1    
    分1    
    分1    
    分11    
    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6'2    
    分'7'10    
    分'12'2    
    分'21'1    
    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10    
    分'10'1    
    分'13'2    
    分'21'6    
    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10    
    分2    
    分6    
    分1    
    分'20'9    
    分'22'11    
    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5'1    
    分'13'1    
    分    
    和第五章一样,本章也是在2004年大纲中第一次从《邓小平理论概论》中调整过来的一章。从这一章在过去几年在《邓小平理论概论》一课中和这一章在2004、2005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课中的命题情况来看,本章也属于经常在考试中被涉及到的一章。从过去几年考到的题型来看,考自本章的题目以选择题为主。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在2005年的考试命题中依然会是这个情况。    
    由于本章内容上的特点,其命题的概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可命题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在复习本章内容时,尤其要注意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知识点极其相关内容。这些知识点,都是根据党中央的最新精神补充进考试大纲里来的,因此其出题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本章阐述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在这一趋势下的国际经济关系。全章分为两节。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阐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公司的作用等内容。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阐述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    
    复习本章的核心线索是经济全球化,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展开的。因此在复习时要用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来串联全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记忆网络图如下:    
    经济全球化与    
    国际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发展    
    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