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会发现原来你所遇见的问题,也曾发生在别人的身上,并被他们一一克服了,而从这些人的经验当中你就能受益匪浅。换句话说,他们可以向你提供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案,你的问题往往可以迎刃而解,你不需要再在这些困扰着你,也曾经困扰过你的长辈的问题中苦苦挣扎。与你的密友谈过之后,接下去就是要动手筹划一张〃战略图〃,一份行动计划,一种解决方法。你会发现将心中的忧虑发泄出来,会有如释重负的舒畅感,也能尽快地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3。补拙 (弥补我们的弱势)
在提出以上两个建议之后,现在我要提出第三个建议,不知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你应当了解一个很重要的词,那就是〃补拙〃。〃补拙〃二字的含义看似高深,事实上却十分简单明了,也就是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弥补自己的弱点。换句话说,就是弥补自己的弱势。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也就是用〃补拙〃的办法来对待我们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发挥自己某方面的优势,来补足其他方面的缺点,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
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校中的〃靓女〃或者〃帅哥〃。如果你恰好在〃其貌不扬〃这类人之列,完全可以潇洒地对自己说:〃好吧!就算如此,又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像我这么相貌平平的人,况且,外貌不能决定我存在的价值,我又何必为此而自寻烦恼?我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能够建立我自信心的事情上,我可以努力成为学校乐队里最优秀的喇叭手;可以在兼职的工作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可以养几只兔子来玩并借机赚点外快;我更可以努力读书,考出优异的成绩来;或是我要看看自己能够交多少朋友;我还可以尽我所能把篮球打得更好;可以学习弹钢琴、打鼓,将来成为一位有名的钢琴家或鼓手;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性格,让自己有良好的人品(这点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可以学习打网球;也可以学剪裁;可以用素描或者油画等艺术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可以写诗歌和小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成为一个美食家。〃你或许还可以学习如何照顾小孩子,将来成为训练有素的儿童护理工作者。
你瞧,只要你有上进心,成功就在前面等着你呢!你可以学习将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将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是建立自信与自我接纳的第一步。你会发现即使你长得不算漂亮(或者不英俊),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也不够富有,但你仍然可以博得别人的关注,甚至是青睐。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长,就知道自己是很有价值的人,即使别人拒绝了你,你也不至于被深深地伤害。因此,我建议你学习一种能令你感到自豪的技能,渐渐地你就会拥有更好的自我意识,也会逐渐喜欢自己,而当你越来越喜欢你自己的时候,别人也会随之越来越喜欢你。
4。结交真正的朋友
下面是我给你的第四个建议。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帮助你建立自信心。当一个人知道有人喜欢自己的时候,他(她)就会更容易接纳自己。真正的朋友接纳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你无须容貌出众或者才华过人,也不必拥有大量的财产,他(她)仍然会喜欢你。现在,你一定特别希望结交到真正的朋友。〃得到一个好朋友的最好方法就是先成为别人的好朋友〃,这是一句古老的箴言,但是这句话中蕴涵的哲理在今天仍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你如何做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毫不费力地结交到新朋友呢?你必须时刻牢记:你每天所遇见的人要面对的问题和你是一样的。认清这个事实可以帮助你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并赢得他们的尊重。记住:千万不要取笑、捉弄别人,也不可以嘲笑、讽刺别人,相反地你要让他们感觉到你十分尊敬他们,也愿意接纳他们,你的心中有他们,你视他们为重要的朋友。你需要下一番功夫来思考和学习如何向他人表达你的尊敬与爱意。
但是,在你关心、尊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别让你的行为变成表面上的客气和虚假的奉承,也就是说你对朋友们的敬意必须是发自内心,是真诚的。假如你只是虚情假意,别人可以识破。学习保护别人的名誉,这样,别人也会如此对待你。要敏感于别人的感觉和反应。记住,他们的心中和你有着相同的需要。善待别人,永远不要挖苦别人,也不要和朋友耍手段,欺骗朋友。有人误以为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威慑力,可以在侮辱他们、嘲笑他人的缺点之后,侥幸逃过惩罚。然而,事实上,别人绝不会忘记你加给他们的侮辱,会伺机报复。他们或许不会揍你一拳(不过,也许他们会揍你一顿!),不会失声哭泣或者当场跑开,或许他们也没敢当场反唇相讥,甚至连一句反驳的话都没说,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被伤害,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们就会以牙还牙,反过来伤害你。他们可能会议论你,让其他的朋友厌恶你。
善待他人; 赢得友谊
相反,你如果善待别人,别人会记得你的慷慨,会寻找机会回报你的善良。如果你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注意善解人意、包容和掩盖别人的过失,在众人都嘲笑、孤立一个人的时候,你能向他(她)伸出援助之手,你会惊讶地发现你能够交到许多朋友。你也会发现,善解人意不仅能够赢得友情,也能帮助自己建立自信心。
最后,我想用几句简短的话来提醒和勉励那些还没有经受自卑感折磨的人。我希望你还记得我在本章开头所讲的那个比喻…不是每个人都要跌进〃万丈深渊〃,不必和多数人一样连人带车跌到谷底,你完全可以绕道而行不要让自己被自卑感俘虏。当你的心中发出微小的声音,对自己说:〃事实上,你毫无价值,是个失败者,有问题的人,你是个丑八怪,你思考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和正常人不同,不会被周遭的人所理解和接纳,每个人都在嘲笑你,认为你是个笨蛋,你的一生注定要失败,你的生活将是一团糟。。。。。。〃你一定不要相信这些声音!
努力握住你手中的方向盘,小心地绕过自卑的幽谷,只要你肯依靠别人的帮助,他们会帮助你安全通过的。
第二章 随波逐流,还是坚持做自己
对你来说,〃妥协〃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呢?它与你每一天的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吗?抑或只是一个存在于字典当中的神秘单词呢?也许你以前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单词,但是现在必须了解它的含义,因为它会在你的青春期里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妥协〃这个词是指一种从众的意愿(愿望),即〃渴望与周围的人一样〃…做他们都做的事;说他们都说的话;思考他们都思考的问题;穿他们都穿的衣服。一个妥协的人害怕与众不同,他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思考问题的方式均要与大多数人一致,他强烈地感到自己必须与别人相同。妥协就意味着接受当今时代被人推崇的、居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风尚、举手投足的姿势(包括走路和讲话的姿态)等等。在我们的社会里,存在着一股极大的压力,逼迫着我们向大众所认同的标准妥协。
岗前培训的哀歌
事实上,〃妥协〃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青少年中间,我在下面所举的例子将告诉读者妥协是如何发生在成年人身上的。
当我刚刚进入洛杉矶儿童医院工作的时候,院方要求我务必参加岗前培训。所谓的岗前培训就是每一位到医院就职的新员工在开始工作之前所接受的集体训练。雇主试图借着这样的培训来帮助新员工熟悉工作环境和所在的岗位。尽管院方的用意是好的,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岗前培训却是十分的乏味…似乎培训主管故意将培训设计得如此无聊!主讲人没完没了地介绍该院的医疗保险制度、退休金制度、正确使用电话的方法,以及一些类似的单调、乏味的话题。由于事先就风闻训练的枯燥,我在参加医院的岗前培训之前就担心如何才能忍受培训的煎熬。
虽然如此,我还是在当天早上9点准时到达培训地点。那天共有12位新员工接受培训,我恰巧又是其中惟一的一位男士,其余11位女孩子看起来都很年轻,我猜测她们即将踏上的岗位一定是秘书,或者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而且她们很可能都是刚刚踏入社会。那天培训的气氛十分〃冰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大。换句话说,这些女孩子们彼此都很陌生,而且个个都很紧张和胆怯。她们一个接着一个、安安静静地走进来,轻轻地围坐在一个马蹄型大会议桌的旁边。她们都不说话,除非有人主动向她们提出问题,如果哪一个年轻的女士需要讲话,就会把头低下,并且用一只手遮住嘴巴,深怕其他人听见。
咖啡带来的希望
我能够看出可以使所有受训者(我们这12个人)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保持清醒的有效方法就是培训主管向我们提供大量的咖啡…这也是当时我们惟一的希望!果然,在墙角的桌子上一个硕大的咖啡壶正在咕噜咕噜地发出过滤的声音,然而,没有人提及咖啡。于是我只得假设:咖啡壶可能在几分钟以前才刚刚插上电源,现在咖啡一定还没煮好。但是,很明显,房间里的11个女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咖啡壶上面了,因为只要咖啡壶发出咕噜声,她们就会转过头看看咖啡壶。此外,桌子上还摆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油炸圈饼,整个房间都弥漫着诱人的香味。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提起这些美食。
负责培训我们的女讲员走上主席台,开始长篇大论的演说。她的声音单调又干涩,单单第一主题就列出了42个小标题。她讲了一个多小时,其间仍旧没有人提到咖啡。听众席上的女孩子们不停地打哈欠、昏昏欲睡,用胳膊肘支着头,眼睛不时地瞟着墙角的咖啡壶。
终于,在一个冗长的介绍之后,主管发话说:〃好了!现在大家休息一下,去喝杯咖啡。〃不过,她并不打算让这11位女士同时到咖啡桌前取咖啡,她认为自己想出了一个更好的主意。她转向坐在桌子尽头的那个女孩,说道:〃你想不想喝杯咖啡呢?〃
然而,这个年轻的女士偏偏非常害羞,不敢确定自己是否愿意首先去取咖啡。很明显,她知道在其他10个女孩之前取咖啡很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比方说,她可能会在取咖啡的路上跌倒,或许咖啡壶的塞子会陷在壶口而难以被拔下来,或者手会被热咖啡烫伤。当她环顾整个房间,考虑接受取咖啡邀请的危险性的时候,我留心观察了她的神情,几秒钟后,她垂下眼帘,说:〃不,谢谢!我还不想喝咖啡。〃
我知道她其实很想喝一杯咖啡,她只不过打算等到其余的人都走到休息桌旁边的时候,在无需〃冒险〃的情形之下悄悄地拿一杯咖啡。这样,她的自我就被好好地保护起来,不致受到任何伤害。我觉得她很有趣,就坐在桌子对面静静地打量着她。
与咖啡有关的恐慌
于是,那位女主管问下一个女孩:〃好吧!你怎么样?想不想喝杯咖啡呢?〃
你一定会猜到,让第一个女孩感到窘迫的〃危险〃也〃威胁〃着第二个女孩,更严重的是,她还面临一个新的困难,第一个女孩仿佛已经代表其他的人表达了一个意思:〃今天我们不打算喝咖啡〃。虽然表面上她只代表一张〃选票〃,但似乎是全体一致同意了她的意见。第二个女孩所要承受的压力仍然太大了;于是她也只得说:〃不;谢谢!〃第二张选票又宣布作废了!
紧接着,女主管向第三个女孩发出邀请:〃你是否想喝杯咖啡?〃
〃不,谢谢!〃 第三个女孩说道。
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在座的新员工所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很显然,没有一个人会主动喝杯咖啡或吃油炸圈饼。更令我惊讶的是,其他的女孩子都拒绝一次一人(即单独)去取咖啡和点心。当女主管邀请她们时,每一个人的回答都是:〃不,谢谢!〃当女主管最终问到我时,我回答说:〃我想喝一杯咖啡。〃
你猜一猜,当我起身走过去倒咖啡的时候,出现了什么场面?那11个女孩一个个紧跟着我来到休息桌旁边。我微微偏转我的头,窥视到她们尾随着我。作为一个男士(我一向以绅士自居),我理当让〃女士优先〃,于是,我退了一步。我足足等待了15分钟,才有机会倒一杯咖啡!
这样的场面是否令人大吃一惊?人与人之间竟会如此地彼此〃恐惧〃!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即便是倒咖啡这类不足挂齿的小事,若是不能被周遭的人所接纳,我们也会犹犹豫豫,不敢采取行动。我们害怕被别人取笑、嘲弄,也担心自己会在众人面前犯错误,出洋相。如果我们意识到集体中的其他人不希望我们做某件事,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也会感到惧怕。所以,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降低被他人讥笑的几率。然而,这种想法限制了我们的行为,结果导致我们常常不敢去做那些既安全事实上又不会(让我们)被人奚落的事情。
喇叭裤引起的恐惧
对于有些人来讲,妥协的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与多数人不同,就会心中感到极其不安。比如,如果曾经流行喇叭裤,那么,那些没赶上时髦、还穿着窄筒裤的男孩子就遭殃了!而如果一个女孩子口齿不清或者走路的姿势惹人发笑,她就随时可能遭遇被人耻笑的厄运。如果福特车或雪弗兰车在高中生中间十分风靡,那么那些高中生们最好别买普利茅斯车,因为任何人胆敢这样做,就是对全体高中学生的侮辱!正如你所看到的,任何一点背离群体行为模式的举动,违反了大多数人所宣布的〃行为〃准则的革新都被看成是失礼。群体会在这类反叛者身后指指点点,毫不留情地指责他们,叫他们如坐针毡,心中很不痛快。
我希望你能明白,这种妥协的压力会在一个人的青春期登峰造极。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总是会成群结队地行动,他们就像羊群,总是集体行动。
卡片游戏
一组医生曾经决定进行一项实验,其意图是研究群体的压力是通过那些途径来影响年轻人的。他们邀请了10个青少年来到一个房间,并告诉这些青少年,将测测他们的〃感知力〃,这样就可以了解每一个被试者从自己的座位上能够〃看〃房间前端物品的清晰程度。
事实上,这10个青少年所坐的地方非常靠近房间的前方,因而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看清楚房间前方的物品,而医生们真正想研究的并非是被试者的视力,而是群体压力对每个被试者所造成的影响。
医生对大家说:〃我们将在房间的前端举起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都画有三条长短不同的直线,三条直线分别以A、B、C三个字母作为代表。在有些卡片上直线A是最长的,有些B是最长的,有些C是最长的。这里共有几十张卡片,而其上面直线的长度参差不齐,每举起一张卡片,我们就会用手指着A、B、C三条线,当我们指到最长的那条直线时,请举手,这样就说明你判断出这条线比别的线长。〃他们重复讲解游戏规则,在保证每个被试者都了解了之后,便举起第一张卡片,并用手指指向最上方的那条直线。
游戏的目的
事实上,医生已经事先告知这10位青少年中的9个人,让他们故意选择次长的直线,称之为最长的。而只有一个被试者是完全〃蒙在鼓里〃的。换句话说,医生事先已在私下里告诉9个被试者他们要统一做出错误的选择。
于是,医生举起第一张卡片,指向A直线,而A直线显然比B线短,这时,那9位被试十分合作地举起手来,而接受研究的那一个被试者则用怀疑的眼神环顾四周,很显然,B直线是最长的,然而为什么其他的九个人都认为A直线是最长呢?游戏结束之后,他承认当时他的想法是:〃刚才医生在讲解游戏规则的时候我一定没有听清楚,可能我错过了最重要的几点原则。现在,我最好像其他人那样,举起手,免得大家会取笑我。〃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随着其他被试一起举起了手。
接着,医生重申了游戏规则:〃请大家注意,要选择最长的直线,当我们指向最长的直线的时候,请你举起手来。〃
再没有比这更简单明了的解释了!医生说完之后,又举起了第二张卡片。那9个被试再次一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选择了第二长的直线。面对这样的困境,那个已经被搞糊涂了的青少年(被试者)变得更紧张了,最后还是跟着大家一起举手。虽然,他明知别人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但是,他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跟着犯错误。
这个青少年的反应并不算是异常。事实上,在接受测验的年轻人当中,有75%的人作出和他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