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曾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相续中烦恼粗重,无有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破誓言;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如大成就者一样,所做所为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粗重,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便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将弟子引入邪道。尤其是无有胜过自己的少许功德、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乃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之双眼。如《功德藏》云:“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无胜己之功德,依无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不善加观察,遇到邪知识,将毁坏信士一生的善资粮,并且将失毁已得的暇满人身。譬如,一只毒蛇盘绕于树下,某人以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云:“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因此,善加观察并且无误辨别后,应当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讲的诸功德的上师,并且恒时不离上师为真佛之想。如此圆满一切功德的上师乃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仅仅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显现补特迦罗的形象。如《功德藏》云:“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之根即无上。”
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他暂时的行为好象与所有的普通人相同。但是,从了义上来讲,其已安住于佛的密意中,所以又与一切世人的行为相违。上师的一切所做所为都是为了随顺所化众生相续具有密意的行为,所以他又超胜于一切凡夫。他善巧遣除弟子的怀疑,并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劳,如独子之母一般。如《功德藏》云:“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
如此具有一切德相之上师,犹如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犹如商主,能无误开示解脱遍知的圣道;犹如甘露雨,能息灭业惑炽燃的烈火;犹如日月,能遣除深深的无明黑暗,现出正法的光明;犹如大地,能容忍弟子的一切邪行及忧心劳身,并且广泛容纳一切见行;犹如劫波树(如意树),是利乐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之来源;犹如妙瓶,成为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的宝库;犹如如意宝,乃是随心所欲四种事业(息、增、怀、诛)大海的源泉;慈如父母,对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平等慈爱;悲如河流,对无边无际的众生生起广大悲心,尤其是对无依无怙的痛苦众生更是迫切悲悯;喜如山王,不为嫉妒心所转变,不为实执之风所动;舍如雨云,自相续不为贪嗔所扰乱。如《功德藏》云:“解脱有海如大舟,无迷胜道真商主,灭业惑火甘露雨,遣无明暗等日月,囊括诸乘如大地,利乐源如劫波树,圆具法库如妙瓶,上师胜过如意宝,平等爱众即父母,悲心广切等河流,无变喜心如山王,无乱舍心如雨云。”从大悲心与加持方面上师与诸佛相同,与其结上善缘者则即生成佛,结上恶缘者则断轮回之根,如颂云:“如是上师等诸佛,害彼亦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降下一切功德雨。”
中间依止上师
中间依止上师的方法,如《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对自己生起病人想。”等有许多类似的喻义说法,如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须依止善巧的名医;行于恐怖路途的旅客,须依止勇敢的护送者;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须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须依止商主;想到达河对岸的船客,须依止舵手。同样,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必须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如《功德藏》云:“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弟子依止上师应具有的条件:)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精进大铠,自相续不会因出现暂时的违缘而改变誓言智慧极坚,宁舍身命也去成办(上师吩咐之事)承侍上师,听从上师所说的任何言教,不顾惜自己依教奉行。这样的人唯以对上师的敬信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做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已,唯以敬信得解脱。”
(密乘弟子应具备的条件:)将上师视为真佛具大信心;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慈爱那些痛苦无有依怙的众生具大悲心;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所拥有的一切皆供养上师慷慨大方;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有净相;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诸圣者知晓我的恶行,并一定会羞辱我的——具惭愧心。应当具足(以上条件)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云:“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此外弟子的所作所为应时时刻刻随顺上师的心意,不要做违背上师意愿之事。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制裁,即不嗔怒也不怨恨,犹如驯服之良马;因上师的指派而来往奔波也不生厌烦,犹如船筏;能够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坏之事,犹如桥梁;能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寒冷、炎热,犹如铁匠的铁砧;听从上师的一切言教,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舍弃骄慢,恭敬诸众,犹如断角的牦牛。此乃《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说的依止上师的方法。如《功德藏》云:“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扫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上等为修行供养:通过苦行及精进的方式而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即身语承侍:自己的身语意精心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为财物供养:以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方式令上师欢喜。如《功德藏》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有时上师的行为显现不一定如理如法,无论是怎样的行为,应当了知都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从前,大智者那诺巴已得大成就后,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谛洛巴,你应前往印度东方。”那诺巴尊者立即起程奔赴东方。但是不知道谛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问当地的人们,都说不认识,他又问:“那么在此地还有没有谁叫谛洛巴呢?”人们回答:“有个以行乞为生的谛洛巴,人们称他乞丐谛洛巴。”那诺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是又问:“乞丐谛洛巴住在哪里呢?”他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出烟的破围墙内。”他前去(拜见)。谛洛巴尊者正坐在那里,面前放着一个装满了死鱼活鱼混杂的木盆,从中取出的每一条鱼都放在火上烤,然后享用,接着弹一响指。那诺巴上前顶礼请求摄受。谛洛巴尊者说:“你说什么?我是个乞丐呀!”那诺巴又再三诚挚请求,谛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这样的行为并非是谛洛巴尊者因饥饿未得到食物而杀鱼,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之处的恶业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使它们与他结上缘而享用鱼肉,之后将其神识引到清净刹土。
同样,萨RA哈以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以猎人的形象等,印度圣地数多成就自在者显现劣种等极其低劣的形象。所以,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生起邪见,应当唯一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行相,恶劣之中极恶劣。”如果将那些形象看作是邪行,观其过失的话,则如颂云:“长处于佛亦见过。”虽然是佛,但是也会有人见其过失。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于二十四年(不同经中说法不一)中做世尊的侍者。他精通十二藏并能不参阅经文传讲。但是他看世尊的一切行为都是欺诳的,他想:除了有没有一寻光的差别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并且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莫为仆。”说完就离开世尊了。当时阿难作为世尊的侍者,他问世尊:“善星比丘将来转生何处?”世尊回答:“善星比丘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转生为一饿鬼。”阿难到善星比丘面前告诉他世尊所说的那些话。善星比丘想:有时他的妄语也可能是真的,所以这七天中我应谨慎行事,七天过后我再羞辱他。于是七天中未进饮食。到了第七天的早晨,(因为已)口干舌燥,于是他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死去。死后,于花园中转生为一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因此,若看到圣者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并且想:这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无有丝毫过失或罪业,应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藏,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此外,假如上师圣者表面似乎对自己特别憎恨,我们也不应生起嗔恨心,而应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呵斥我。即上师观察到以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成熟,于是才如此调伏。应当在上师心情平静时,到上师面前作忏悔等。如《功德藏》云:“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平时自己在上师的身边时也是同样,上师从座上站起时,自己不应仍坐在座位上,而应立刻站起;上师安坐时应(向上师)问安,再观察时机,供养适合上师心意的用品等。上师行走之时,随行也是一样。若走在上师的前面,则后背对着上师,故不应走在上师前面;若走在上师的后面,则会踩压着上师脚印,故也不应走(在上师的后面);若走在上师的右侧,则处于首席之位,故更不应走在上师右侧。因此,应当在上师的左侧稍后的位置恭敬随行。若因路途有怖畏,请求上师开许后走在前面也不相违;上师的坐垫和乘骑(车辆等)也是如此,不应踩踏上师的座垫、乘坐上师的车辆等,也不应猛厉开关上师的门或用力敲门,应轻缓开关。在上师的面前时,应断除身体的弄姿作态,表情的喜笑颜开或阴险愤怒等,也应舍弃说妄语、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戏耍玩笑等滑稽语以及无意义的无关绮语。应怀着恭敬畏惧之心,舍弃无所谓的心态等,当修学寂静的威仪。如《功德藏》云:“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不应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假若有其他的补特迦罗辱骂、嗔恨上师,自己不应与其为友,如果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制止他们的邪见和詈骂等,就应当去制止,若无能力则不应与其畅所欲言。如《功德藏》云:“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
此外,对上师的眷属和金刚兄弟姐妹们也是同样,无论相处多久也不应心生厌烦而应和睦友好相处,犹如腰带一样;无论暂时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舍弃骄慢,来往融洽,犹如食盐一样;对方的恶语中伤、无理争吵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也应尽力忍耐,犹如柱子一般。所以应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如《功德藏》云:“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
最后修学上师之意行
这样依止上师的一切方法已明确后。譬如,依止胜妙水池的天鹅不会搅混池水,而是轻盈嬉戏,尽情享受;蜜蜂飞入花丛中时,不会损坏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华后便离开。同样,我们应当了知:无有疲倦、不厌其烦地依教奉行,受持上师的意趣,依靠信心与精进的近取因,住于上师圣者心相续中的一切闻思修的功德能融入自己的相续中,就象从一标准瓶倾入另一标准瓶中一样。如《功德藏》云:“如依胜池之天鹅,蜜蜂品尝花汁味,恒时相处希奇行,无有疲厌持师意,信心近取得功德。”
上师、圣者行持菩萨行、积累福德智慧广大资粮时,自己也应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劳作,直至仅以意念随喜等结上善缘,由此圣者的无上发心力所产生的一切善业资粮,圣者获得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例如从前两个人一起前往卫藏(拉萨)。一个人除了少量的豆粉外没有其它口粮。他将少量的豆粉放入另一个人许多精白的糌粑中混合。过了几天,有许多糌粑的人说:“你的豆粉差不多用完了吧,我们去看看有没有用完。”然后两人去看,“噢,现在豆粉还没有用完”。这样看了数次豆粉一直没有用尽。最后只好与所有糌粑一起吃完。同样,他人造善业时,仅以少许财物供养或身语劳作等结上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尤其是上师、善知识暂时的指派或信使,甚至包括清扫上师的居室在内,都是无误资粮的圣道,应当尽力精进行持。如《功德藏》云:“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之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尤其是上师灌顶传法时,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胜加持融入于上师的相续中,并且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百千供养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食物的福德大。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样,如果了知形象虽然是某某本尊,而本体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师外,别无其他,则能速得加持。在相续中欲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唯以对上师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加持力和合,自相续中就会生起上师心相续中所证悟的智慧。所以,修持生圆次第等一切圣道的所修之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本性中,一切经典、续部中都说上师乃是真佛。如《功德藏》云:“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因此说,上师的密意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之中,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所化众生而化现为补特迦罗的身相。
上师在世时,我们应当精进依照上师教言修持,并以三种承侍使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若非如此,上师在世时没有承侍供养,不依教奉行,而当上师不在世时却绘制影像或说些进行修持(上师瑜珈)、修习实相之类的话,然后寻找另一甚深法,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不进行祈祷等,这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要想)在中阴界中能面见上师、上师指引道路等,这也需要自己无量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才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当然上师不可能亲自去中阴界,如果自己没有诚信,不恭敬上师,无论上师多么贤善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如《功德藏》云:“凡夫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侍,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见师难。”
首先观察上师,所谓的善巧观察是指在未结上求灌顶求传法的缘分之前善加观察,之后如果是具足法相的上师则依止,若不具足法相则不依止。已经依止了上师后,上师无论行为怎样都应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如果生起恶分别念,则会导致不可思议的过患。
所谓的观察上师,本来是指需要经典续部中所说的一切功德完全具足的一位上师,尤其是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必须具备。总而言之,观察上师可以摄于观察是否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如果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今生和来世的一切利益,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是与大乘道相关的,所以也会令所有的弟子趋入正道中;如果不具有菩提心,上师被私欲所牵,便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所传的法无论多么甚深希有,但最后只能是为了寻求现世的利益而已。
因此说,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可以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如果自心相续中遍满菩提心,则无论他的(外表)装束等如何也应依止;若自相续中远离菩提心,即使表面上暂时的出离心、厌离心、专心修法以及威仪如法等如何善妙,也不应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