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阐释】此症所现病征,多属精神异常,断为真阴不足,肾水不能上交于心,
致心热甚而神昏,是正确的。因心为生血之源,营养于脑而藏神,诸书称此等精
神症候为热入血室,实未窥透此理。而以栀豉汤治此病,更具卓识。原仲景立此
方本以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只因方后注明“得吐者止后服”,
致许多注家以此方为涌吐之剂,名家如柯韵伯亦因袭其说,郑氏能据原文反证其
不当,谓此方是心肾交济之方,而非涌吐之剂,诚属难能可贵。其用药意解亦简
明扼要,有独到之处。推原郑氏治法,当亦从仲景原文“虚烦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悟出。虚是正虚,烦为邪扰,因非有形之实邪引起,而
为无形之郁热所致,故称虚烦,懊憹是心烦不可名状,反复颠倒,则身心躁扰不
宁之甚,可以想见。故用以治本症之言笑异常,如颠似狂之轻度精神病是适当的。
此种虚烦之发,多由于胸膈之郁热,与一般实邪不同,非汗、吐、下、和可解,
只有清透、宣达为宜。栀子苦寒,豆豉辛甘微寒,既能导热下行,又能透热外散,
药只二味,有升有降,能使上下相交,郁热得解,而疾病自愈。
问曰:每日早饭后即咳吐黄痰数口,五心潮热,心烦、口渴,大
热饮冷,六脉细、数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虚极,火旺而津液欲竭也。夫大热、口渴、饮冷,
心烦、咳吐黄痰,症象白虎之形,然六脉细、数,细为血虚,数为血
热,明明血虚生内热,则又非白虎之的症也。医于此际,不可猛浪,
务要审确。余细推究病情,伤寒阳明症之烦躁、口渴、饮冷、发热,
郑钦安医书阐释·84·
是从外感得来,脉必长大,定有头疼、身痛、恶寒等情。血虚之大渴、
饮冷、烦躁、发热,从内伤得来,或吐血,或久咳,或产后血暴虚,
或抑郁损伤心脾,脉必细微,甚则细、数,定少头疼、身痛、恶寒等
情,切切不可轻用白虎。误用白虎,为害匪轻。法宜峻补真阴为主,
方用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亦可,解见上。
独参汤
人参即以洋参代之
洋参二两
用药意解
按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今人用为补阳、回阳,大悖
经旨,由其不知水、火立极之妙,药性功用之专。余为活人计,不得
不直切言之。夫人身所恃以立命者,惟此水、火而已,水、火即气、
血,即阴、阳,然阳之根在乎坎,天一生水,一点元阳含于二阴之中
是也;阴之根在乎离,地二生火,一点元阴藏于二阳之内是也。水、
火互为其根,乾、坤颠倒,各有妙用。故经云:“善补阳者,于阴中
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今人罕明此理,一见阳虚症,用药
即着重心,而不知着重肾;一见阴虚症,用药即着重肾,而不知着重
心。究其所用药品,阳虚重在人参,阴虚重在熟地。查熟地甘寒补阴,
尚不为错,而人参甘寒,近来所出洋参味苦,苦寒之品,皆补阴之品,
非补阳之品。故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症以存阴,
如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之类是也。大凡药品,性具苦、寒、酸、濇、
咸味者,功专在阴;具甘、温、辛、淡、辣味者,功专在阳。今人着
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
多错误也。仲景一生学问,即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
消长,揭六经之提纲,判阴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
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阴阳盈
缩,审于何部,何气所干,何邪所犯,外感由三阳而入内,六客须知,
内伤由三阴而发外,七情贵识,用药各用实据,如六经主方是也。然
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补离阴之药,以人参为先,调和上下,权
司中土,用药又以甘草为归。此皆立极药品,奈人之不察何!余细维
医理真传卷三·85·
世之用人参以补心,即为补阳也,不知心虽属阳,外阳而内阴,功用
在阴,周身阴血俱从火化得来,故色赤。经云:“心生血”。又曰:“火
味苦。”以苦补心,即是补离中之阴也,而非补真阳也。千古以来,
用参机关,惟仲景一人知之,而时珍本草云:“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
乡”。推斯意也,以为水火互为其根。经云:“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
独参汤是也。“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回阳饮是也。至于阴盛逼阳
于外者,用参实以速其阳亡也。阳盛灼阴将尽者,回阳实以速其阴亡
也。凡用参以冀回阳,总非至当不易之理,学者宜知。若此症所现,
乃阳旺阴虚之甚,正当用参以扶立极之元阴,元阴盛而周身之阴血自
盛,血盛而虚者不虚,病者不病矣。
【阐释】此条辨证精确,单凭大热、口渴、饮冷,心烦、咳吐黄痰,颇似白
虎汤证,但其脉细、数(细为血虚,数为血热);又无外感头痛、身热等情,故
判为阴虚生内热,火旺而津亏。若白虎汤证之热渴,其脉必长大,且有外感病情,
必须细审,方不致误。继又反复说明坎阳、离阴、气血、水火的相互关系,治病
务在元阴、元阳二气上探求。外感六客由三阳而入内,内伤七情由三阴而发外,
必须分辨明白,用药始有实据。又指出凡药品性具苦、寒、酸、濇、咸味者,功
专在阴,具甘、温、辛、淡、辣味者,功专在阳,补阳以附子为主,补阴以人参
为先,调和上下,权司中土,以甘草为归。均系他人少有道及的重要经验之言。
但谓“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今人用为补阳、回阳,大悖经旨。”似
未免言之过甚。查人参《神农本草经》谓“主补五脏,安精神。”未言其性味。
《名医别录》谓其性温。张元素、李东垣俱言甘温,能补气清热。李时珍《本草
纲目》谓“人参甘微寒,治男妇一切虚证”,此所引众说对人参之寒、温、阴、
阳,所言互异,而功专在补则同。如言闻谓“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
阳,微苦补阴”。白飞鹏谓“人参熬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
肺虚嗽者并宜之。”及清柯韵伯亦谓“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
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所可代也”。都认为人参阴、阳、
气、血俱能补,这是一般的原则。郑氏指出当时医界用药阳虚重在人参,阴虚重
在熟地的风气,实际在明代即已流行,张景岳新方八阵两仪膏,即由此两味组成。
郑氏加以非议,并指出“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症以存阴,如
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之类是也。”至于辨霍乱病脉症治篇的四逆加人参汤,是
既有无热恶寒而脉微的亡阳征象,而又见亡血亡津液的症状,故用四逆以回阳,
而加人参以补阴养血。景岳书中的四味回阳饮,实即本于仲景的四逆加人参汤。
宋严用和《济生方》的参附汤,实亦从此套出,其中的人参均重在阴,故郑氏谓
郑钦安医书阐释·86·
“用参以冀回阳,总非至当不易之理”是有相当见地的。不过不能强调过甚,谓
参只能补阴。根据阴、阳、水、火互为其根的原理,及古今的实施,人参确有补
阴以益阳两相的功能,故能救急脱、回元气、有显效,是比较适当的。郑氏又谓
“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独参汤是也”,是说阳太旺而将脱离微弱之阴,故当
用独参汤大补元阴以留之。“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回阳饮是也,”是说阴太盛
而将脱离微弱之阳,故当用回阳饮大补真阳以挽之。不用四逆汤而用回阳饮,当
系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之义。如遇阴盛逼阳于外,更专用参以补其阴,则将加速
其阳亡。前人所记服参数两,顷刻即息高而逝,当即此类。至于阳盛灼阴将尽者,
回阳将加速其阴亡,四逆辈皆属禁药,应如郑氏所说:“阳旺阴虚之甚,正当用
参以扶立极之元阴,元阴盛而周身之阴血自盛。血盛而虚者不虚,病者不病矣。”
人参单用起源很早,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孙思邈《千金方》都有用人参来①治
病的记载。唐、宋以后,民间煎汤熬膏,单用者益多,实因其功用虽重在补阴补
血,而亦能补阳益气,具有比他药特殊的两相性作用。不过人参之益阳是通过补
阴而实现,如专用以补阳、回阳,则效力不著。故一般危急症候,应用参附汤益
阴回阳兼顾,最为适当。现在参的种类较多,性味各有不同,尤须善于选用,始
能尽其功效。
问曰:酒客病,身大热而喘,口渴饮冷,无头疼、身痛、畏寒者,
何故?
答曰:此积湿生热,热盛②而伤血也。夫嗜酒之人,易生湿热症,
因酒性刚烈发散,入腹顷刻,酒气便窜于周身皮肤,烈性一过,湿气
便留中脘。中土旺者,湿气易去;中气弱者,湿气难消,久久中气更
虚,湿气因而成疾,湿气流注四肢,便成痰火手脚。医生一见痰火手
足,便照痰火治之,鲜有愈者。以余主治,法宜温中除湿,辛甘化阳
之品。若此症由湿聚日久,因而生热,热气逼肺,则喘症生,热伤津
液,则口渴作。法宜清热、燥湿、升解为主,方用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一两黄连五钱黄芩五钱甘草五钱
古方葛根用至半斤,芩、连、草各二两,因太阳桂枝症误下,邪
陷于中土,下利不止,脉促喘汗者,内陷之邪,尚欲从肌腠而外出不
① “来”:原书为“末”
② “盛”:原书为“其”
医理真传卷三·87·
能出,涌于脉道,则脉促,涌于华盖,则气喘。仲景故用葛根以升腾
胃气,鼓邪仍从外出,佐以芩、连之苦,苦以坚之,坚毛窍以止汗,
坚肠胃以止泻,又以甘草调中,邪去而正立复,病自不难解矣。今改
用分两,借以治酒客之积湿生热,大热而喘者,亦更妙也。
用药意解
按葛根黄连黄芩汤一方,乃表里两解之方,亦宣通经络、燥湿、
清热之方也。夫葛根气味甘辛,禀秋金之气,乃阳明胃经主药也。阳
明主燥,肌肉属阳明胃,胃热甚故肌肉亦热,胃络上通心肺,热气上
涌于肺故喘,热伤脾中阴血故渴。今得葛根之升腾,宣通经络之邪热,
热因湿积者,热去而湿亦去矣。况得芩、连之苦,苦以清热,苦能燥
湿,复得甘草和中以培正气,内外两解,湿热自化为乌有矣。此方功
用尚多,学者不可执一。
【阐释】酒客易生湿气,久久可致中虚。湿积未致生热,治宜温中除湿。若
积湿生热,热甚伤津伤血,而大热、喘、渴、饮冷,则只宜清热、燥湿、升解,
故治以葛根黄连黄芩汤。方中葛根气味甘辛,性升散,能升腾津液而宣达经络之
邪热,芩、连性味苦、寒、善降,能清除在里之湿热,复得甘草和中以培正气,
升降协调,表里两解,湿热自除。此方功用尚多,《皇汉医学》谓酒客病,火症,
热疮,汤火伤等,均可以此方施治。现代药理实验,本方杀菌消炎之力强,已广
泛应用于急慢性肠炎、小儿泄泻、菌痢、伤寒、乙型脑炎、发疹、口疮等疾患。
问曰:老人大便艰涩不出者,何故?
答曰:此血虚甚而不能分润沟渠也。夫年老之人,每多气、血两
虚,气旺则血自旺,气衰则血自衰。然年老之人,禀赋原有厚薄,不
得概谓气血两虚。亦有素禀阳旺者,精神不衰,出言声厉,饮食不减,
此等多由火旺阴亏。亦有禀赋太薄,饮食不健,素多疾病,乃生机不
旺,运化太微,阴血渐衰,不能泽润肠胃,肠胃枯槁,此真血虚之侯。
二条乃言老人之禀赋。亦有因外邪入阳经,变为热邪,伏于肠胃而闭
结者。亦有阴盛阳微,下焦无阳,不能化阴而闭结者,亦有肺内伏热
而闭结者,认症总宜清耳。若老人大便艰涩,无外症者,即是血枯居
多,法宜苦甘化阴为主,方用当归补血汤加蜂蜜,或甘草干姜汤,解
见上。或麻仁丸。
郑钦安医书阐释·88·
麻仁丸
麻仁二两芍药八钱枳实八钱大黄一两六钱
厚朴二钱杏仁一两白蜜一两
用药意解
按麻仁丸一方,乃润燥行滞之方,实苦甘化阴之方也。夫人身精
血,俱从后天脾胃化生,脾与胃为表里,胃主生化,脾主转输,上下
分布,脉络沟渠,咸赖滋焉。今胃为伏热所扰,生化之机不畅,伏热
日炽,胃土干燥,渐渐伤及脾阴,脾阴虚甚,津液不行于大肠,肠、
胃火旺,积粪不行,故生穷约。穷约者,血枯而无润泽,积粪转若羊
矢也。故仲景立润肠一法,使沟渠得润,穷约者,自不约也。药用麻
仁、杏仁,取多脂之物,以柔润之,取大黄、芍药之苦,以下降之,
取厚朴、枳实之苦温,以推荡之,使以白蜜之甘润,与苦合而化阴。
阴得化而阳生,血得润而枯荣,肠胃水足,流通自如,推荡并行,其
功迅速。此方宜用为丸,缓缓柔润,以治年老血枯,实为至当之法。
今改用分两为汤,取其功之速,亦经权之道也。
【阐释】老人大便艰涩不出,多为火旺血亏,津液不能敷布,以致肠、胃燥
热,大便结涩,自以麻仁丸为正治。方中厚朴、枳实、大黄,即清泄燥热之小承
气汤,再加甘润之麻仁、白蜜,温润之杏仁,苦敛之芍药,其泄热、润燥之力更
强,为治多种便秘习用之良方。惟应缓下者则宜用丸剂,改用汤剂,则攻下之力
较猛,故须减轻分量。当归补血汤及炮姜甘草汤加白蜜,亦能润燥行滞,故均可
以治此病。笔者在临症中,常见老年人大便艰涩难出,积粪若羊矢,其人全现阴
症病形,治以附子理中汤加大黄、麻仁,先通其便,或用大黄附子细辛汤亦可。
惟大黄性味薄,不能久煎,用水沸一二分钟即可,久煎则药效损失较大。其后即
用附子理中汤加麻仁、杏仁连服数剂,或十馀剂,其人饮食日增,精神饱满,而
大便畅通,至一日一次。凡属此类病症,均可用此法治之。
问曰:男子阳物挺而不收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将绝,阳孤无匹也。夫阳物之举,乃阳旺也。阳旺
极宜生阴,阴生阳自痿,乃阴阳循环不易之理。今出乎至理之外,挺
而不收,明明有阳无阴象也。此际法宜救阴,大补先天元阴为主,方
用独参汤主之,解见上。或六味地黄汤亦可。
医理真传卷三·89·
六味地黄汤
熟地一两枣皮八钱淮药五钱茯苓五钱
丹皮六钱泽泻三钱
用药意解
按地黄汤一方,乃利水育阴之方也。夫地黄甘寒,滋肾水之不足;
二皮酸寒,敛木火之焰光;山药、茯苓,健脾化气行水,泽泻甘寒,
补养五脏,又能消湿。此病由水虚而火旺,又加木火助之,故不收。
今得地黄补水,又能滋肝,肝主宗筋,乃阳物之根也。宗筋得润,而
阳物立痿,佐二皮一敛一泻,火光即灭。又得山、苓、泽泻,健脾化
气以行津液,庶几此病易瘳。古人云:“补阳以配阴”,乃为阳痿不举
(柱)〔注〕脚,为一切阳虚(柱)〔注〕脚。“补阴足以配阳”,乃为
阳挺不收(柱)〔注〕脚,为一切阴虚(柱)〔注〕脚。此条应专以滋
阴为是。不应利水,利之似反伤阴,不知用利药于地黄之内,正取其
利,以行其润之之力也。学者不可执一,分两与古方不同,改用也。
【阐释】此病又称阳强、或强中,多因房事过度,肾阴亏损,阴虚不能制阳,
虚阳妄动者所致。亦即肾水不足,常出现阳物坚挺不收,是阳极而不能生阴,自
当救阴以配阳,故以大补元阴之独参汤治之。人参功重在阴,前已详解。至六味
地黄汤,乃利水育阴之方,亦能治愈此病,则因此病是水虚而火旺,又加肝木之
火助之,故坚挺不收。方中地黄补水滋阴为君,佐以清敛泻利之品五种,滋阴润
泽之力更强,宗筋得润,阳物自痿,故能迅速取效。
问曰:病人每日半夜候,两足大热如火至膝,心烦,至午即愈者,
何故?
答曰:此血虚阳旺也。夫人身以阴、阳两字为主,阳生于子至已
时,属三阳用事,正阳长阴消之时,阴虚不能配阳,阳旺故发热。至
午即愈,乃阴长阳消,阳不胜阴,故热退。世人以为午后发热为阴虚,
是未识阴、阳消长之道也。余治一易姓妇,每日午初,即面赤发热,
口渴喜热汤,至半夜即愈,诸医概以补阴不效,余以白通汤,一服而
愈。此病法宜补阴以配阳为主,方用补血汤,或地黄汤,解见上。
【阐释】此条所论涉及时间医学,按照祖国医学理论,半夜至正午为阳长阴
消之时,正午至半夜为阴长阳消之时,半夜后阳渐长而尚大热为病,是由于阴虚
郑钦安医书阐释·90·
不能配阳,至正午即退热,是由于阴长阳消,故此病宜补阴以配阳,反之若正午
发热而夜半退热,则由于阳虚不能配阴,又当补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