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的一些特点,其中实有不少阳虚型病例,而一般多用传统方法治之,故不见效。
笔者照郑氏所用诸方加减施治此类病症数十例,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问曰:吐蛔之症,起于何因?
答曰:吐蛔之症,生于湿热,化于厥阴。盖以厥阴者,生生化化
之首也。胎卵湿化四生,形体固属不同,推其旨归,俱从一片春风鼓
荡,万物赖以化生。仲景列蛔虫于厥阴,虽道一个虫字,隐隐将天地
化生万物机关,露其圭角也。要知人即百虫之长,天地包罗万物,人
身一小天地,却含天地之至理。故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岂特化生
一虫而已哉。故病有千端,漫云易为窥测,苟能识得阴、阳两字,而
万变万化之机,亦可由此而推也。仲景剖晰三阴、三阳,配六经以明
乾坤之功用,各部发病不同。此症小儿居多,由于过食生冷,损伤脾
胃,脾胃受伤,不能传运水谷之湿气,积湿生热,得肝风鼓舞,而蛔
虫食虫遂生矣。故曰蛔虫禀风木之气所化也。仲景立乌梅丸一方以主
之。
郑钦安医书阐释·112·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
川椒四两当归四两桂枝六两附子六两
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用药意解
按乌梅丸一方,乃寒热互用,补肝燥湿杀虫之方也。夫手厥阴居
上主心包,足厥阴居下主肝木,其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本经手足全体为病提纲。至
于虫症,论其一端也。推其生虫之源,由于风木所化,仲景立乌梅丸
一方,并非专为虫设,凡属厥阴之为病,皆可服也。然虫多因内有湿
热,挟肝木之气而化生,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乃木之味,木性喜
酸,木为至阴之脏,一阳在下,其卦象为ぃ。木气不舒,一阳之气上
浮,而与湿热混合,上撞则心疼,侮土则不食,吐蛔尚轻,下利为重。
仲景着重乌梅,取大酸之气,以顺木之性,佐以桂、附、辛、姜、川
椒,一派辛热之品,导一阳之气下降,又能温中杀虫。复得连柏泻心
包无形之热,更兼燥湿,苦寒药品,惟此二味,能清能燥。继以参归,
滋养脾阴,庶几虫去而中土立复,厥阴之气畅达而无滞机矣。
【阐释】本段所述蛔虫起因理论,诚为历史局限,不免过时。但乌梅丸古方,
确有治蛔之实效。郑氏谓为寒热互用,补肝燥湿杀虫之方,桂、附、辛、姜温中,
乌梅、川椒杀虫,连柏泻热燥湿,参归滋养脾阴,使虫去而正复,从整体观点施
治,深得仲景立方之精义。郑氏在《医法圆通》中谓:“厥阴阴极生阳,故多寒
热错杂,……乌梅丸并非专为虫设,凡厥阴一切症侯,莫不备具。”因其能治寒
热错杂,阴阳升降失调的吐蛔、下利、疼痛诸症,直至现在,一般医家仍认为是
寒热并用、温补兼施,扶正驱蛔的首选方。尤以治疗胆道蛔虫病,能起到驱虫、
止痛、解痉、除烦、抗感染的协同作用,效果显著,治疗慢性菌痢、慢性肠炎、
及蛔虫性肠梗阻,疗效亦佳。更有用本方加贯仲炭、棕炭以治寒热错杂之崩漏症,
亦取得满意效果,更远远超出厥阴的范围了。笔者曾取本方之乌梅、川椒加雷丸、
榧子、梹榔、鹤虱、苦楝子、使君子、青皮,以加强杀虫能力,用治各种虫症,
均有著效。
问曰:癫痫起于何因?
答曰:癫痫二症,缘由先天真阳不运,寒痰阻塞也。夫癫者,神
之乱也,痫者,痰之阻也。二症大同小异,癫者言语重复不止,痫者
不言不语若痴。按人身立命,无非活一口真气,真气一足,万窍流通,
一切阴邪,无从发起,真气一衰,寒湿痰邪顿生,阳虚为痰所扰,则
神志不清,顽痰流入心宫,则痫呆并起。古人立五痫之名,因其有作
羊犬猪牛马声之情形,以决痫之由来也。以余所论,真气衰为二病之
本,痰阻是二病之因,治二症贵宜峻补元阳,元阳鼓动,阴邪痰湿立
消,何癫痫之有乎?
【阐释】癫痫是神经性疾病,发作前常有头痛重,神思不安,身体违和等预
兆,临发时多有幻视幻听、面色苍白、心悸、发汗等症状。随即突然丧失意识,
卒倒,常发出如羊猪马声等大声怪叫,陷于人事不省,全身发强直性拘挛,稍后
即转变为间代性痉挛,全身肌肉剧烈抽搐,口吐白沫,甚至大小便失禁,颜面发
绀,出冷汗,约数分钟即入昏睡状态。因发作时有五种怪声,故有五痫之名。未
发时则健康如常人,但多次发作后,常有精神异常,智力减退,性情暴躁,甚至
变为痴呆。郑氏推其本因为真气不足,寒痰阻塞,治宜峻补元阳,原则是正确的。
至于实际治疗,则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问曰:病有关有格,何也?
答曰:关格者,气之有升无降也。前贤云:上不得入为格,下不
得出为关,为中枢不运所致。又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下不得出,
是有寒也。喻嘉言先生之进退黄连汤,即可用于此病。余谓上不得入,
胸有逆也;下不得出,火不降也。人身以气血两字为主,气机运转,
百脉流通,关窍开阖有节。今病人气机有升无降,全是一个逆字为主。
食不得入,未必尽皆是火;下不得出,未必尽皆是寒。务要审察的确。
若唇口红活,舌黄喜冷,脉息有神,精神不倦,则是阳旺火逆,以致
气之有升无降也,但去其火之逆,则气机自然下降,气机降而下窍自
开也。若病人唇口面舌青白无神,则为阴气上干为逆,阴盛则阳衰,
即不能化下焦之阴,故下窍闭而不开也。火逆而致者,法宜泻火,以
大承气汤主之。阴寒上逆而致者,法宜温中降逆,以吴萸四逆汤主之。
【阐释】关格之病,由于气之有升无降,致上不得入,下不得出,纯属气血
不调,逆而不降。但须分别阴阳,阳旺火逆者,法宜泻火,治以大承气汤,阴寒
上逆者,法宜温中降逆,治以吴萸四逆汤,是为正治。喻嘉言之进退黄连汤,由
郑钦安医书阐释·114·
干姜黄连人参桂枝半夏大枣六味组成,进法用生药,性较强烈,退法用熟药,性
较温和,主要是用黄连引诸温热药以通调周身气血,使升降平衡而关格自止。
问曰:怔忡起于何因?
答曰:此心阳不足,为阴邪所干也。夫心者,神之主也,心君气
足,则百魅潜踪,心君气衰,则群阴并起。今病人心内怔忡,怔忡者,
不安之象也。阳虚之人,心阳日亏,易为阴邪所侮,上侮故心不安,
觉有忡之者,忡乃自下而上之谓,明明阴邪自下而上为殃,非大补心
阳不可,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再重加附子。亦有水停心下而作悸者,
悸亦心动不安之貌,与怔忡相同,怔忡重在心阳不足,悸则重在水停
心下,必有水声为据。水停甚者,心下痛峻,仲景主以十枣汤,悸而
不痛,芩桂术甘汤,悸而兼喘咳者,小青龙汤。芩桂术甘汤见阳虚门。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白芍六钱龙骨四钱牡蛎四钱
甘草二钱生姜五钱大枣六枚附子四钱
十枣汤
芫花二钱甘遂一钱大戟一钱大枣十枚
小青龙汤
麻黄六钱白芍六钱细辛六钱干姜六钱
甘草六钱桂枝六钱半夏半升五味半升
用药意解
按桂枝龙骨牡蛎汤一方,乃调和阴阳,交通上下之方也。夫此方
乃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耳。桂枝本方,乃调和阴阳之第一方,凡气血
不调之人,外感易生,内伤亦易生,仲景立此方内外通治,不专重在
发汗一节也。果有外邪伤及太阳营、卫,闭其气、血外出之机,遏郁
而为热为疼,取此方协和阴阳,鼓动运行之机,俾外入者,仍从外出,
故一汗而病可立解。若无外邪,而用桂枝汤,必不出汗,何也?气机
原未闭塞,血液畅流,何汗之有?此方本意,非专为太阳而设,实为
阴阳不调而设,要知阴阳调和之人,六邪不侵,七情不损。阳不调之
人,必有阳不调之实据,以辨阳虚法辨之;阴不调之人,必有阴不调
医理真传卷四·115·
之实据,以辨阴虚法辨之。阳不调之人,用此方,桂、甘、姜、枣宜
重,稍加白芍以敛阴;阴不调之人,芍药、甘、枣宜重以调阴,少加
桂以宣阳。阴阳两不足之人,分两平用,彼此不偏,此立法之苦心,
亦变通之道。如大、小建中与此方,皆桂枝汤之变局也。识得阴阳至
理者,始信余非妄说也。今加龙、牡二物,又加附子,以治怔忡,取
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
阳互根之意,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也。君火壮而阴邪立消,
怔忡自然不作矣。此方功用最多,治遗精更妙,世人谓龙、牡濇精,
失二物之性,并失立方之意也。
按十枣汤一方,乃决堤行水第一方也。本方原因风寒伤及太阳之
气,太阳主寒水,气机闭塞,水道不利,逆行于上,聚于心下,水火
相搏,故作疼,非五苓散可治。盖五苓之功独重在下,此刻非直决其
水,为害匪轻,故取芫花、大戟、甘遂三味苦寒辛散之品,功专泻水
行痰。又虑行之太烈而伤中。欲用甘草以守中,甘草与甘遂相反,用
之恐为害。仲景故不用甘草,而择取与甘草相同而不与甘遂相反者,
莫如大枣。大枣味甘,力能补中,用于此方,行水而不伤中,逐水而
不损正,立法苦心,真是丝丝入彀之方也。
按小青龙一方,乃发汗、行水之方也。因太阳表邪未解,以致水
气不行,聚于心下,为咳、为喘、为悸,是皆水气上逆之咎也。今得
麻、桂、细辛,发太阳之表,行少阴之水,(甘)〔干〕姜、半夏、五
味,降上逆之水下行,甘草补土,白芍敛阴,最为妥切。此方重在解
表,表解而水自不聚,以龙名汤。是取麻黄轻清发汗行水,如龙之得
雨水而飞腾变化莫测也。岂果若龙哉?
【阐释】此段所论,都属心脏病。怔忡不安为心阳虚,宜治以桂枝龙牡加附
子汤,以大补心阳。心悸不安则有三种情况,由于水停心下而痛剧者,宜治以十
枣汤;悸而不痛者,宜治以苓桂术甘汤;悸而兼喘咳者,多由外感表不解,故宜
治以小青龙汤。郑氏对此数症之病因病理及处方、用药之深义,均有精辟的解说,
发人深省,尤其论桂枝汤调和阴阳之用法及变通之道,诚如所云,须识得阴阳至
理,始信其言之不谬。笔者每用桂枝加龙、牡、附子汤以治心虚怔忡,遗精及失
眠等病,常获得显著疗效。又曾治一冯姓病人,腹大如鼓,能听见水响,用峻剂
郑钦安医书阐释·116·
十枣汤,一服而解大小便半桶,腹鼓胀顿失,继以独参汤善其后。至小青龙汤,
系麻桂合方后的加减方,应用颇广,除治此病外,又能治咳嗽、哮喘、痰饮诸病。
问曰:妇女另列一科何也?
答曰:男子禀乾之体,女子禀坤之质,乾主施化,坤主生成,以
其有胎前、产后、经期之殊耳。余病皆同,惟此三者,动关生死,不
可不知,不可不亟讲也。先以经期言之。经期者何?经者常也,期者
信也,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经脉始通,经血一月下行一次,以象月之
盈而缺,缺而复盈,循环不已。但人之禀赋不齐,盛衰损伤不一,故
有先期而血即下行者,气之有馀也,气有馀便是火,法宜清热。有后
期而血始下行者,气之不足也,气不足便是寒,法宜温中。中也者,
生化精血之所也,言调经之大主脑也。他如经水来而色淡者,火化不
足也,法宜补火;经水来而黑紫块者,火化太过也,法宜清热;经来
过多而心烦者,血骤虚也,法宜养血;经来少而腹痛者,气之滞也,
法宜调气;经行衍期,淋漓不断者,气衰脾弱,不能统约也,法宜甘
温扶阳;经过后而腹空痛者,气血之骤虚也,法宜调和气血;当期过
月而不行者,有妊有不妊也,妊者不必治,不妊者经之闭也。闭者宜
开,因气而闭者,法宜行气;因寒而闭者,法宜散寒;因热而闭者,
法宜清热;因血枯而闭者,法宜补血。病原不一,审其因而治之。至
于带下、崩、漏,妇女之大症也,十有八九。带分五色,不出阴阳,
照阴阳辨法治之。凡带症之脉,余阅之甚多,往往两寸浮大无力。两
关、两尺细微甚者,是阳竭于上,而下元无火也,以温中回阳法治之
多效。有两寸大实有力,两关滑而两尺细者,心肺移热于下,脾湿下
注也,以除湿、清热法治之甚效。崩症与漏症有别,漏者病之浅也,
亦将崩之兆也,崩者势大而来如决堤,漏则势小而淋漓不止,二症俱
当照阳虚、阴虚辨法治之,便得有馀不足之机关也。至于逆经而吐血
者,照上吐血条法辨之,治法自在其中矣。胎前者何?以其夫妇交媾,
精血凝聚,二五合一,具生生化化之道,人之性命有始基矣,故曰胎。
俗语云:“胎前不宜热”,此语举世信之,而不知非确论也。夫坤厚载
物,全赖二气维持,一动一静,阴阳互相化育,元阴化生五脏,合包
络则为六也,元阳化生六腑,合之则为十二官也,故曰阳六六,阴六
医理真传卷四·117·
六.阳六六,即乾为天卦,阴六六,即坤为地卦。乾坤化生五行,五
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不出五行之内,故曰天数五,地数五。婴儿在
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十月功圆,性与命立,打破一元,坎、
离立极。未生以前,寒、热各别。胎寒不温,胎亦易损;胎热不清,
胎亦易堕。以此为准,经旨方畅。前贤有逐月养胎之说,其实在可从、
不可从之间。以余细维,阴、阳合一,养于坤宫,此刻十二经经血,
无时无刻不在,真不啻北辰居所而众星拱之也。其中有恶阻者,胎初
凝结,养于坤宫,土气卒然不舒,故生呕吐等情,法宜温中而行脾气。
有子眩者,胎气之上逼也,法宜平气。有子满者,气之壅也,法宜破
滞行气。有子瘖者,胞胎压少阴连舌本之脉络也,法宜升举胎气,如
不应,生娩自能言。有子鸣者,因卒伸手取物,母之呼吸,骤不与婴
儿接也,法宜掬身片刻以就之。有腹痛小便点滴不出者,胞胎下压膀
胱之腑也,法宜升举。有胎尚漏下血者,审是火逼而下行者,法宜清
火;审是元阳不足而不能收束者,法宜补阳。有子肿者,水停而不行
也,法宜化气行水。有子嗽者,肺气为胎火所逼也,法宜清胎热。有
胎不长者,母之气血不足也,法宜大补气血。有挟食而吞酸者,法宜
消食。有因外邪闭塞而大热身痛者,照外感六经法治之。有吐泻交作
而胎不安者,法宜温中。有大渴饮冷,讠严语、大热、汗出、便闭者,
法宜攻下。有身冷汗出,人事昏沉,精神困倦,喜极热汤者,法宜回
阳。胎前诸症,略举数端,学者宜留心讨究。产后者何?以其婴儿下
地,周身百脉开张,努力送出,十二经护胎之血,一齐下注,此刻气
血两虚,与常不同,用药不可错误。婴儿下地,即有昏晕而人事不省
者,血瘀之不下行而反上也,法宜行瘀。有腹硬而痛剧者,血瘀滞而
无阳以运化也,法宜温中行滞。有空疼而腹不硬者,气血之骤虚也,
法宜大补气血。有冷汗出而昏晕甚者,阳欲脱也,法宜回阳。有大热、
大渴而思冷饮者,血虚阳无所附,而外越也,法宜峻补其血。有顶巅
痛头如火焚者,血骤虚,阳无所依,而暴浮于上也,法宜大补其血。
有气喘息高,寒战汗出,身冷者,阴阳不交,阳欲脱也,法宜回阳。
有胎未全而即产者,俗名小产,较正产更甚。正产乃瓜熟自落,得阴
阳之正,调养贵乎得宜。小产如生果摘下,损伤太甚,一切诸症,治
郑钦安医书阐释·118·
法与正产同,而调养更宜周密。愚夫愚妇,视为寻常,不知保养,而
致死亡者,不胜慨叹也。亦有胎儿死腹中而不下者,必有所伤也,法
宜下之。病症亦多,何能尽述?举其大纲,不越规矩,学者再为广览。
至于方药,《济阴纲目》甚详,亦可参看。
【阐释】中医专列妇科,因其有经期、胎前、产后三者与男子不同。郑氏对
此三者分别述其大要,颇为明晰。论经期则有先期、后期、色淡、色浓、过多、
过少、愆期、腹痛、妊闭、带下、崩、漏、及逆经吐血诸症,俱一一述其病因及
治法。论胎前则指出“胎前不宜热”之片面性,而谓胎寒亦易堕,并列举恶阻(呕
吐)、子眩、子瘖、子鸣、小便不出,妊后漏血、子肿、子嗽、胎不长、挟食、
外邪闭塞、吐泻交作、大渴大热及身冷汗,昏沉诸症之病因及治法。论产后则举
昏晕、腹硬痛剧、腹空疼、冷汗出、大热大渴、巅顶痛甚,喘息、寒战、小产及
胎死腹中诸症,亦一一述其病因及治则,便于初学有所遵循。至于方药,则当参
阅妇科专书《济阴纲目》,比较详备。现代医学昌明,妇产科疾病,多用新法医
治,但祖国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