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
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
(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
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
(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
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
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
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
(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
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
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又有称桂附为引
火归源者,皆未识其指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
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
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廓朗〕,
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
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
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阐释】八卦坎ぅ为水,是一阳居于二阴之中;离う为火,是一阴藏于二阳
之内。古谓“天地生万物,水火最为先”,“五行各具形质,而水火最为轻清”,
即是此义。就水火而言,水又在火先。故《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也”,道
书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万物之准也……万
物之本原也。”这种万物本原为水说,当比五行、八卦说还要早。坎卦诗“天施
地润水才通”,即是说有了天地才有水,这天地水三气上中下相通,实只一气,
所以说是一气含三,有水而后万物生化无穷,即是全诗大义。
坎水在人身虽属阴血,但中有真阳,为人立命的真种子。各家医书有相火、
命门火、龙雷火、无根火、阴火、虚火种种名称,内容虽彼此不尽相同,但大多
指这肾中真阳,与君火属心有别。这真阳如发而为病,多属虚火上冲。郑氏特别
指出这等病人多喜饮热汤,而全不受冷物,明是水盛逼阳于上,用药自当扶阳抑
阴。一般医生反以滋阴降火之法治之,实等于雪地加霜,鲜不误人。又指出一般
人认桂、附为引火归源之非是,而系借二物火热刚烈之性,以补坎离中之阳,而
消灭僭上之阴气,使上下无偏盛,疾病自然痊愈,这两点都是值得重视的。最末
几句,谓滋阴降火,杀人无数,措辞未免过激。
虚火上冲之病最常见者,为现今医学所称之慢性咽炎、喉炎、口腔炎等,虽
经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如六神丸、喉炎丸等,而病终不愈。笔者常用
郑钦安医书阐释·4·
扶阳抑阴,如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施治,每获良效。
离卦诗
地产天成号火王,阴阳互合隐维皇,
神明出入真无定,箇里机关只伏藏。
离卦解
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
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
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曰:“心藏神。”坎中真阳,
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
此互为其根,有夫妇之义。故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
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
【阐释】八卦离う为火,在五脏配心,在方位居南。古人君皆南面而朝,故
谓有人君之象。《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为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离为火,属阳、气也,而中一
爻来自坤元,真阴寄在其中。坎为水,而其中一爻来自乾元,真阳寄在其中。合
二为一,互为消长,故说是地产天成,阴阳互合。在天时每年夏至一阴生,冬至
一阳生,每日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在人身则肾中真阳升发,能使水上交于
心,心中真阴能使火下交于肾。气血循环,周流不息,水升火降,阴平阳秘,使
人身体健康,心智焕发,与天地自然相适应,都由于这乾坤坎离,即天地水火的
互济交融,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用。故说是“神明出入真无定,箇里机关只伏藏。”
祖国医学谓“心主神明”;“心藏神”,而少言及脑,常被认为不科学。实则
藏神而出神明的心,不仅指心脏,而亦兼及脑与神经系统。《素问·脉要精微论》
谓:“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
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已指出脑
与视、听、触、动、感觉、知觉等精神活动的关系。以后隋代杨上善注《太素》
谓“头是心神所居。”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说:“脑神曰觉元。”明代
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以后清代汪昂、王清任等参以西说,而有脑主记忆
灵机之论。程杏轩《医述》所引《医参》之说,尤为详明。其说谓:“脑髓纯者
灵,杂者钝,耳目皆由以禀令,故聪明焉。思则心气上通于卤(即俗说脑门心),
脑髓实则思易得,过思则心火烁脑,头眩眼花耳鸣之象立见,而髓伤矣。”古人
造字时,思字从卤从心,明指思维时心气上通于脑,脑必赖心的血液营养而始发
生思维智慧的现象。至《灵枢·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及《逆顺肥瘦篇》
“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心,更是指心的认识与思维作用,而非仅指心脏,尤为
明显。所以古医家实因心统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及一切
经络、血气以营养全身,尤其是脑及神经系统,而始发生意志、知情等心理活动,
而心又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之中心,故以心为一身之主宰而统摄一切,即脑亦为
心之使,并非不认识脑的作用。
* 气、血两字作一卦解
凡天地之数,起于一。一属阳,气也。一生二,二属阴,血也。
一合二而成,气无形而寓于血之中是也。二合一而成,血有形而
藏于气之内是也(经云“气能统血”,即此意也)。气、血两字,作一坎卦解
之也可,即作一离卦解之也可,即作坎离二卦解之也亦可。余恒曰:
“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又曰:人
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
卦以解之。
【阐释】此节仍本天地阴阳水火互根之义,以解人身最重要的气、血两字。
气为阳、为火,主动;血为阴、为水,主静。但有形之血,须赖无形之气推动,
始能流通于周身;而无形之气,亦须寓于有形之血中,始能发挥其作用。二生于
一,阳为阴根,故医经谓“气能统血”。郑氏说:“人身一团血肉之躯,全赖一团
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这样的关系,自然可以阴阳互根之坎卦离卦加以形象的
解说,比分论脏腑阴阳,尤为直切。
君、相二火解
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
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真
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二火
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
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
宰也。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
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
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顾二火不
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
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遂分二气为三气
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此先后三
元之实义也)。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则完谷不
化,痰湿痞满诸症作矣(上中下三部,可见是一团火也)。如上下二火俱不足,
则在上者,有反下趋之症,如心病移于小肠,肺病移于大肠是也;在
下者,有反上腾之病,如虚火牙疼,咳血喘促,面目浮肿,喉痹之类
是也。其中尤有至要者,有阴气上腾而真火不与之上腾者,有阴气上
腾而真火即与之上腾者,此处便要留心。若上脱之机关已露,其脉浮
空,气喘促,尚未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尚未
与之俱腾也。若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亦与之
俱腾矣。病至此际,真欲脱也。凡见阴气上腾诸症,不必延至脱时,
而始用回阳,务见机于早,即以回阳镇纳诸方投之,万不致酿成脱症
之候矣。亦有阳气下趋而君火未与之下趋者,有阳气下趋而君火即与
之下趋者,此际不可玩忽。若下脱之机关已具,其脉细微欲绝,二便
血下如注,或下利清谷益甚,四肢虽冷,尚觉未寒,二便之间,尚能
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尚未与之俱趋也。若四肢寒甚,二便利甚,
不自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亦与之俱趋也,病至此际,真欲脱也。
凡见阳气下趋诸症,不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用逆挽,务审机于先,
即以逆挽益气之法救之,自可免脱症之祸矣。盖从下而竭于上者,为
脱阳(坎中之阳,天体也,故脱从上),从上而竭于下者,为脱阴(离中之阴,
地体也,故脱从下)。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如独参汤是也。阴欲脱者,
补阳以挽之,如回阳饮是也。亦有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盛而阳即
灭。阴欲脱者,不必补阳,阳旺而阴立消,此皆阴阳之变也。学者务
要细心体会,便得一元分合之义矣。
【阐释】《素问》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说,
后世另立许多名目,各有解说,亦互有异同。郑氏谓君火属心,居上统阳,阳重
阴轻,是凡火,是用;相火指肾中真阳,居下统阴,阴重阳轻,是真火,是体。
医理真传卷一·7·
即由于这君相二火上下升降,统一身之阴阳气血,始能维持人体的健康。任何一
火不足,或二火俱不足,都能发生疾病,而其中最关紧要的,则是真火与阴气上
腾及君火与阳气下趋的辨别。只要见阴气上腾症状,即须早用回阳;只要见阳气
下趋症状,即须早用逆挽益气,始可免脱症之祸。一般阳欲脱者,宜用独参汤之
类补阴以留之;阴欲脱者,宜用回阳饮之类补阳以挽之(关于独参汤与回阳饮,
卷三有详说)。至于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欲脱者,不必补阳,是防阴盛灭阳,
阳盛消阴的变局,这是必须细心体会的。程杏轩《医述》引《寓意草》谓:“人
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以百年有常。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不能脱也;阴欲
下脱,阳上吸之,不能脱也。但治分新久,药贵引用。新病者阴阳相乖,补偏救
弊,宜用其偏;久病者阴阳渐入,扶元养正,宜用其平。引用之法,上脱者用七
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其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
从阳以引其阴。”可供临症参考。
各书所论虚火、实火、少火、壮火、阴火、阳火等等,多与这君火、相火的
含义不尽相同。程钟龄《医学心悟》本内因、外因以论虚火、实火,而各出四种
治法:“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贼可驱而不可留;
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子可养而不可害。”驱贼
火四法:一曰升散,如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二曰清凉,如黄连解毒汤之类是也;
三曰攻下,如承气汤之类是也;四曰制驭,如地黄汤之类是也。养子火四法:一
曰达郁,如逍遥散之类是也;二曰清滋,如六味地黄汤之类是也;三曰温养,如
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四曰导引,如八味汤之类是也。均可供临证参考。
真龙约言
夫真龙者,乾为天是也(乾体属金,浑然一团,无一毫渣滓尘垢。古人以龙喻
之,言其有变化莫测之妙)。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阴阳互根,变
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
亦赖焉。如坎宫之龙(坎中一爻,乾体所化),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
故曰:“见龙在田”,虽无飞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而
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
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
窃思天开于子(子时一阳发动故也),而龙降焉。龙降于子,至巳而龙体浑
全,飞腾已极(故五六月雨水多,龙亦出,皆是龙体浑全),极则生一阴。一阴
始于午,至亥而龙体化为纯阴已极,极则生一阳。故曰:复一。一也
者,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而不发于上也。若离中真
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而不降于下也。故《易》曰:“本乎
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此阴阳升降之要,万古不易之至理也。
业医者果能细心研究,即从真龙上领悟阴阳,便得人身一付全龙也。
【阐释】此节以龙为喻,以明人身坎中真阳、离中真阴上下往复,构成一个
整体,并与天地阴阳相通为一体。主要在启发医者在诊治疾病辨别阴阳时,必须
把人与环境的关系联系起来,全面考虑。
五行总括图
手少阳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经(自亥时起无名指关冲穴,至眉毛丝竹空穴止)
手厥阴包络(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经(自戌时起乳后天池穴,至手中指中冲穴止)
二经分配共成十二经,包络一名膻中(细考即护心油)
【阐释】五行说最早记载于《尚书·洪范》,以水、火、木、金、土为万物
构成的五种基本元素。据近人考证,其书虽托始于夏禹,而写成不晚于西周,是
一种很古的朴素唯物哲学。自战国至秦汉,《易经》的阴阳说与《尚书·洪范》
的五行说结合而有进一步的发展。著名的阴阳家邹衍一派,注重幻想奇谈,成为
近于迷信方术的唯心学说。只有医家的经典《内经》,继承了唯物的优良传统,
对阴阳五行学说作了比较深切系统的论述,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对祖国医学的
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五行应用于医学,最重要的五行按木、火、土、金、
水的次序配五脏(肝、心〈心包络〉、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
膀胱〈三焦〉),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风、火、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角、商、徵、
羽、宫)、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色(苍、红、黄、白、黑)、五志(怒、
喜、思、忧、恐)、五脉(弦、洪、缓、毛、石)、五窍(目、舌、口、鼻、耳)、
其华在(爪、面、唇、毛、发),其充在(筋、脉、肉、皮、骨,亦称五体),其
所藏为(魂、神、意、魄、志),所化为(泪、汗、涎、涕、唾),其郁则应(达、
发、夺、泄、折),其母为(水、木、火、土、金),其子为(火、土、金、水、
木),其妻为(土、金、水、木、火),其贼为(金、水、木、火、土);(生我
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我克者为妻,克我者为贼)。配八卦则为(震巽、离、坤
艮、乾兑、坎)、配十干则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支则为
(寅卯、巳午、辰戌丑未①、申酉、亥子),配十二经则为(足厥阴肝、足少阳
胆,手少阴心、手厥阴包络、手太阳小肠,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手
阳明大肠,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手少阳三焦),配十二官则为(将军之官出
谋虑,中正之官出决断,君主之官出神明,臣使之官出喜乐,仓廪之官出五味,
相傅之官出制节,受盛之官出化物,谏议之官出知周,传导之官出变化,作强之
官出伎巧,州都之官藏津液,决渎之官出水道)。这些说法主要出自《内经》中
《灵兰秘典论》、《金匮真言论》、《五脏生成篇》、《六节脏象论》、《阴阳应象大论》
① “辰戌丑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