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之理。但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
而死机遂转成生机。奈人事不齐,不无损伤,真气虽存,却借后天水
谷之精气而立(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故先天之
本在肾(即真阳之寄处),后天之本在脾(即水谷之寄处),水谷之精气,与
先天之真气,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无微不照者也。盖上下
四旁,即三阴三阳六步,其中寓五行之义,各有界限。发病损伤,即
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
之理也。然阴虚与阳虚,俱有相似处,学者每多不识,以致杀人。全
不佞,采取阳虚、阴虚症各数十条,作为问答,阴、阳二症,判若眉
列,以便学者参究,知得立解之意,则不为他症所惑,非有补于医门
者哉?
【阐释】本段所说大意,为人身禀父精母血而生,有先天真气寓于有形的物
质躯壳中,才显出活泼的生机,因而能借后天水谷之精华营养而逐渐发展。按照
祖国医学传统理论,先天真气之本在肾,后天精气之本在脾,两气相依而行,周
流全身上下四旁,区分为三阴三阳六步,即六种界限或层次,而又各寓五行生克
制化之理,故发病损伤常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虽然各有不同,但总其要,推
其极,始终不外阴、阳两字。一般常常因阴虚与阳虚有相似处,辨别不清,以致
用药误人。郑氏各列数十条实例,分判得精确明白,令人有所遵循,实大有补于
医门。
阳虚症门问答
问曰:头面畏寒者,何故?
答曰: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今不耐寒,是阳虚
郑钦安医书阐释·42·
也。法宜建中汤加附子,温补其阳自愈。
建中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
大枣十二枚饴糖五钱附子三钱
用药意解
按桂枝辛温,能扶心阳。生姜辛散,能散滞机。熟附子大辛大热,
足壮先天元阳。合甘草、大枣之甘,辛甘能化阳也。阳气化行,阴邪
即灭,气机自然复盛,仍旧能耐寒也。但辛热太过,恐伤阴血,方中
芍药苦平,饴糖味甘,合之苦甘能化阴也。此病重在阳不足一面,故
辛热之品多,而兼化阴,亦是用药之妙也。此方乃仲景治阳虚之总方
也,药味分两,当轻当重,当减当加,得其旨者,可即此一方,而治
百十余种阳虚症候,无不立应。
【阐释】此答直断头面畏寒是阳虚。因头面为诸阳之首,是人身最耐寒的部
份,阳气健旺,则裸露而不致于病。今竟畏寒,自是由于阳虚。郑氏用小建中汤
加附子治之,并细解其用药之意,均极切当。末谓小建中汤为仲景治阳虚之总方,
善于加减化裁,可治百十余种阳虚症候,尤具卓见。按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
糖组成,取温以祛寒,辛以宣通,甘以缓急之义,一般用于太阳病及脾阳虚的病
症。实则凡身体虚弱有腹痛、心悸、盗汗、衄血、梦遗、手足烦热、四肢倦怠疼
痛、尿频数且量多等,均可应用。现代有人用以治虚弱小儿的感冒,夜尿、糖尿
病、肺结核、贫血、胃炎。加淫羊藿治阳痿,加茵陈治黄疸,加龙齿治高血压,
均获显著效果。若加当归、黄芪,更具滋养强壮之效,诚不愧为治阳虚之要方。
笔者用建中汤加丁香以治各种胃痛症,屡获良效,实由丁香辛温,能温中降逆,
暖胃助阳之故。加破故纸,益智仁,桑螵蛸治老年人尿频数,小儿遗尿,十用九
效,实由三药皆能补肾、命门之不足,益精气而固肾、有缩小便之功。
问曰:畏寒与恶风有别否?
答曰:恶风者,见风始恶,非若畏寒者之不见风而亦畏寒也。恶
风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自汗者,仲景列于太阳风伤卫症,主桂
枝汤。畏寒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者,仲景列于太阳寒伤营
症,主麻黄汤。若久病之人,无身热、头痛等症,而恶风者,外体虚
也(卫外之阳不足也)。而畏寒者,内气馁也(元阳衰于内,而不能充塞也)。恶
医理真传卷二·43·
风者可与黄芪建中汤,畏寒者可与附子甘草汤。新病与久病,畏寒恶
风,有天渊之别,学者务宜知之。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
大枣十二枚
麻黄汤
麻黄六钱桂枝三钱杏仁二钱甘草二钱〔炙〕
黄芪建中汤
(同上加黄芪一味)
附子甘草汤
附子一两甘草六钱炙
用药意解
按桂枝汤一方,乃协和营卫之剂也。桂枝辛温,能化太阳之气;
生姜辛散,能宣一切滞机。桂枝与生姜同气相应,合甘草之甘,能调
周身之阳气,故曰辛甘化阳。阳气既化,恐阴不与之俱化,而邪亦未
必遽出也,又得芍药之苦平,大枣之甘平,苦与甘合,足以调周身之
阴液,故曰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自然无滞机
矣。故曰营卫协和,则病愈。仲景更加服粥以助之,一取水谷之精以
为汗,一是壮正气而胜邪气也。
按麻黄汤一方,乃发汗之峻剂也。因寒伤太阳营分,邪在肤表(肌
腠浅一层,肤表深一层),表气不通,较桂枝症更重,故以麻黄之轻清,大
开皮毛为君,皮毛大开,邪有路出,恐不即出,故以杏仁利之,气机
得利,邪自不敢久停,复得甘草和中以助其正,更佐桂枝,从肌腠以
达肤表,寒邪得桂枝辛温,势不能不散,遂从肤表达肌腠而出也。仲
景不用服粥,恐助麻黄而发汗太过也。(发汗二字,大有深义。汗本血液,固是
养营之物,何可使之外出也。不知寒邪遏郁,气机血液不畅,则为病。此际之血液,不能养
营,必使之外出,即是除旧布新之义也。病家切不可畏发汗,汗出即是邪出也。医家切不可
不发汗,当知有是病,即当用是药。总之认症贵宜清耳)
按黄芪建中汤一方,乃桂枝汤加饴糖、黄芪耳。夫桂枝汤乃协和
郑钦安医书阐释·44·
营卫之祖方也,复得黄芪能固卫外之气。饴糖一味有补中之能。若久
病恶风之人,皆原中气不足,卫外气疏,今得桂枝汤调和阴阳,黄芪、
饴糖卫外守中,而病岂有不愈者乎?
按附子甘草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妙剂也。夫附子辛热,能补先
天真阳,甘草味甘,能补后天脾土,土得火生而中气可复(附子补先天
之火,火旺自能生脾土,故曰“中气可复”)。若久病畏寒之人,明系先天真阳
不足,不能敌其阴寒之气,故畏寒。今得附子而先天真火复兴,得甘
草而后天脾土立旺,何患畏寒之病不去乎?
附伏火说
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
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
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若附子
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
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
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
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
【阐释】此答对畏寒与恶风分辨明晰,指出新病与久病有极大区别,均具卓
见。新病畏风,多属风伤卫,主桂枝汤;新病恶寒,多属寒伤营,主麻黄汤,是
传统的正治。一般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发汗解肌,郑氏认为是协和营卫之剂。因
桂、姜、甘合是辛甘化阳,以调周身之阳气,芍、枣甘合是苦甘化阴,以调周身
之阴液。阴阳合化,营卫协调,故恶风可愈,而各种兼症,亦随即消失。近人用
本方加减治流感、鼻炎、低热,以至多种皮肤病,均有满意效果,主要是协调营
卫的作用。至于麻黄汤则是发汗的峻剂,因新病的恶寒常兼发热,系由于寒邪外
束,卫阳被郁于肤表之内,不得发散于外以温煦皮肤,故恶寒;郁于内之阳气,
因不行发散而上升,则发热,故君以麻黄,佐以桂枝,利以杏仁,助以甘草,发
汗宣肺,而后外邪得解,内郁得散,故曰病家、医家均不可畏发汗。因本方有发
汗、宣肺、利尿等作用,近人推广以治在表之水肿、皮肤病,及在里之肺、肾疾
病,均获得良好效果。又此段郑氏所说之肤表,非指皮肤表面;所说汗本血液,
亦非指一般血液,而为一种不能养营之血液。
关于桂枝、麻黄二汤之解说、加减应用及治验,笔者曾在拙著《咳嗽之辨证
论治》(1982 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文繁不具引。
医理真传卷二·45·
惟因二方之应用,须遵守一定的标准。近代名医恽铁樵之说可供借鉴。其说谓:
“太阳病发热,形寒,头痛,项强,口中和,汗自出,始可用桂枝汤。口中和就
是舌面润,舌质不绛,唇不干绛,不渴,如其口渴,舌干,唇绛,即是温病,桂
枝是禁药。”用麻黄汤之标准,“除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更须注意两点:
第一是无汗,第二是口中和。如其有汗,麻黄是禁药,如其口渴、舌干、唇绛,
桂枝也是禁药。只要是真确无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无二的妙法,可以药到病
除。”(见恽著《伤寒论辑义按》)何公度悼恽氏文谓恽氏三子皆死于伤寒,其
第四子又病危,群医束手,恽氏乃自处麻黄汤方,虽分量极轻,而其子竟得救,
于是乃益精研《伤寒论》,终至成为名家。但至今仍有惧用此方者,恽氏之说,
实足为郑氏“认症贵宜清”之助,故摘录以资参考。
久病之恶风,多无身热、头痛等症,而系由于中气不足,卫外气疏,故主以
黄芪建中汤。因本方系由桂枝汤加黄芪、饴糖组成,桂汤枝以调和阴阳,黄芪、
饴糖以卫外而守中,中气卫气均固,自然不会畏风了。至于久病恶寒,明系元阳
不足,不同于表症恶寒之重被不温,而是得暖即解,两者极易区别。郑氏主以附
子甘草汤,药仅二味,具见精义。以附子辛热补先天真阳,甘草味甘补后天脾土,
火生土而中气可复,土覆火而火得久存,故久病之恶寒可以痊愈。伏火说所论各
点,妙喻精义,别开生面,其他医家少有论及。
问曰: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
何故?
答曰: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
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
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
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
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
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
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
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
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郑钦安医书阐释·46·
【阐释】本问数种病象合参,断为少阴之真气为群阴所逼,不能归根,故须
治以潜阳丹,祛阴以潜阳,纳气而归肾。方中西砂荡阴邪,附子生真火,妙在用
龟板通阴以助阳,甘草补中以伏火,可谓善用成方而为对症之治。又指出龟板非
仅利水滋阴之药,而有通阴助阳之力,亦异于世俗之见。笔者曾用此方治愈头痛
如裂(即一般所说之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状足征,
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问曰:病将瘥,一切外邪悉退,通身面目浮肿者,何故?
答曰:此中气不足,元气散漫也。夫病人为外邪扰乱,气血大亏,
中气未能骤复。今外邪虽去,而下焦之阴气,乘中土之虚,而上下四
窜,故通身浮肿。虽云君火弱不足以制阴,此症实由脾土虚不能制水,
而水气汜溢,可名水肿。一者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
之气外越,亦周身浮肿,可名气肿。总而言之,不必定分何者为气肿、
水肿,要知气行一寸,水即行一寸,气行周身,水即行周身,是元气
散漫,而阴水亦散漫也。治病者不必见肿治肿,明知其土之弱,不能
制水,即大补其土以制水,明知其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
补其土以伏火。火得伏而气潜藏,气潜藏而水亦归其宅,何致有浮肿
之病哉!经云:“火无土不潜藏”,真知虚肿之秘诀也。而余更有喻
焉:试即蒸笼上气,而以一纸当气之上,顷刻纸即湿也。以此而推,
气行则水行,气伏则水伏,可以无疑矣。此症可用理中汤加砂、半、
茯苓温补其土,自愈。
理中汤
人参四钱白术一两干姜一两甘草三钱〔炙〕
西砂四钱半夏四钱茯苓三钱
用药意解
按理中汤一方,乃温中之剂也。以白术为君,大补中宫之土;干
姜辛热,能暖中宫之气;半、茯淡燥,有行痰①逐水之能,西砂辛温,
有纳气归肾之妙。但辛燥太过,恐伤脾中之血,复得人参微寒,足以
养液,刚柔相济,阴阳庶几不偏。然甘草与辛药同用,便可化周身之
阳气。阳气化行,而阴邪即灭,中州大振,而浮肿立消,自然体健而
① “痰”:原书为“疫”
医理真传卷二·47·
身安矣。
【阐释】病将愈,外邪退,而周身面目浮肿,无论是由于脾虚不能制水的水
肿,及不能伏火的气肿,皆由于中气不足,致元气散漫,而阴水亦散漫。因水、
气原是一物的两态,气行则水随行,气潜藏则水归宅,故用理中汤加砂、半、茯
等以温补其土,实为虚症浮肿的正治。按理中汤原系《伤寒论》太阴病温中散寒
的主方,原文已有几种加减法,后世更加推广应用于多种虚寒性疾病。郑氏化裁,
加砂、半、茯苓以治浮肿,系以白术为君补土,干姜辛热暖气,半、茯以行痰逐
水,西砂以纳气归肾,合人参微寒以养阴液,甘草和中以化阳气,药不偏于辛燥,
而中阳得以大振,故能使浮肿立消而体健身安,其加减法及解说,均极精当。
《伤寒论》理中汤条谓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欲得水者重加术,腹中痛者重加人参,寒者重加
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后世随症加减法亦多,如朱丹溪治中气不足,虚火上
泛之甚者加附子,还口噙官桂。张石顽治胃肠虚寒的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
茯苓等。现代用理中汤推广以治溃疡病,慢性肠炎,肝炎,便秘,肺原性心脏病,
及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其加减更难尽述。据分析,理中汤虽主要治脾胃虚寒,而
其药性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故能治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笔者常用理中汤加丁香
治慢性胃病,患者大多胃胀痛或隐痛,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可说屡治屡效。
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
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
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
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
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
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
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
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
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
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
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
郑钦安医书阐释·48·
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
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①方之
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附七绝一首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
在上则有牙疼、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
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
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阐释】眼中常见五彩光华而兼气喘促,郑氏断为五脏之精气外越,元阳将
从目脱的危候,而治以三才封髓丹。方中西砂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以纳气;黄
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
蒂永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