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01.条前段。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5.脉浮热甚,而反炙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弦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辨霍乱病脉症并治篇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
  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附录二
方剂索引
  方剂按首字笔画多少排列,并将《伤寒恒论》有关原文,序号列于方名后,备查。
  二画
  十枣汤(太阳上篇45)
  三画
  大青龙汤(太阳下篇1、2)
  大承气汤(阳明上篇39,阳明中篇8、10、11、12、13、14、22、23、24、25、26、27、28,阳明下篇7,伤寒合病7,伤寒并病2,少阴后篇15、16、17)
  大柴胡汤(太阳中篇34、40,过经不解l)
  大陷胸丸(太阳上篇50)
  大陷胸汤(太阳上篇48、49,太阳中篇31、38、40)
  大黄黄连泻心汤(太阳中篇29、30)
  干姜附子汤(太阳中篇4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厥阴中篇9)
  小青龙汤(太阳下篇18、19)
  小承气汤(阳明上篇10、11,阳明中篇12、14、16、20,阳明下篇8,厥阴下篇5)
  小建中汤(太阳中篇4,少阳篇10)
  小柴胡汤(太阳中篇31,阳明上篇20,阳明下篇1、2,少阳篇1、9、10、12、13、14、16、19、20、21,伤寒坏病2,厥阴下篇7,过经不解1、3,差后劳复2)
  小陷胸汤(太阳中篇39)
  四画
  五苓散(太阳上篇19、20,太阳中篇9、10、32,阳明上篇18)
  乌梅丸(厥阴上篇11)
  五画
  去桂加白术汤(太阳中篇53)
  甘草汤(少阴后篇11)
  甘草干姜汤(太阳下篇13)
  甘草附子汤(太阳中篇54)
  甘草泻心汤(太阳中篇28)
  四逆散(少阴后篇13)
  四逆汤(太阳中篇44;‘阳明上篇25,太阴全篇4,少阴前篇17、18;厥阴中篇l、2、14,厥阴下篇8)
  白头翁汤(厥阴下篇3、4)
  白虎汤(太阳下篇21、22,伤寒合病9,厥阴中篇4)
  白虎加人参汤(太阳下篇20、22、23、24,阳明上篇17)
  白通汤(少阴前篇13)
  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前篇14)
  生姜泻心汤(太阳中篇27)
  半夏泻心汤(太阳中篇31,少阳篇14)
  半夏散及汤(少阴后篇12)
  六画
  当归四逆汤(厥阴上篇2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厥阴上篇21)
  瓜蒂散(痰病1、3,厥阴中篇5)
  竹叶石膏汤(差后劳复3)
  七画
  吴茱萸汤(阳明上篇15,少阴前篇12,厥阴下篇9)
  芍药甘草汤(太阳下篇13)
  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中篇19)
  赤石脂禹余粮汤(太阳中篇33)
  附子汤(少阴前篇3)
  附子泻心汤(少阴前篇3、11)
  八画
  苦酒汤(少阴后篇12)
  抵当丸(太阳中篇51)
  抵当汤(太阳上篇39、40,阳明上篇37、38)
  炙甘草汤(太阳中篇42)
  九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中篇26)
  枳实栀子豉汤(差后劳复1)
  茯苓四逆汤(太阳下篇14)
  茯苓甘草汤(太阳中篇10,厥阴中篇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太阳中篇2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太阳中篇48)
  茵陈蒿汤(太阳中篇56,阳明上篇32)
  柴胡加芒硝汤(过经不解3)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太阳中篇42)
  柴胡桂枝汤(太阳中篇41)
  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篇11)
  禹余粮丸(太阳中篇18,方缺)
  栀子干姜汤(太阳中篇46)
  栀子甘草豉汤(太阳中篇47)
  栀子生姜豉汤(太阳中篇47)
  栀子厚朴汤(太阳中篇45)
  栀子柏皮汤(太阳中篇58)
  栀子豉汤(太阳中篇47,阳明上篇17、29,厥阴下篇的6)
  十画
  调胃承气汤(太阳上篇44;太阳中篇19,太阳下篇13,阳明上篇12,阳明中篇5、15,过经不解2、4)
  烧禈散(阴阳易病1)
  桃花汤(少阴后篇8、9)
  桃核承气汤(太阳上篇38)
  桔梗汤(少阴后篇11)
  桂枝汤(太阳上篇7、8、10、12、13、14、15、16、17、30、31、32、太阳中篇8、29、43,太阳下篇8、9,阳明上篇1、39;太阴篇3,厥阴中篇14)
  桂枝人参汤(太阳上篇33)
  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下篇8)
  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下篇7)
  桂枝加大黄汤(太阴篇6)
  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篇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中篇20)
  桂枝加附子汤(太阳上篇2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上篇36)
  桂枝加桂汤(太阳上篇27)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合病l)
  桂枝甘草汤(太阳中篇23)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太阳下篇12)
  桂枝去芍药汤(太阳上篇3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上篇3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砺龙骨救逆汤(太阳下篇1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下篇10)
  桂枝附子汤(太阳中篇52)
  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下篇6)
  真武汤(太阳上篇21,少阴前篇15)
  通脉四逆汤(少阴前篇16,厥阴中篇11)
  十一画
  麻子仁丸(阳明中篇31)
  麻黄汤(太阳中篇2、7,太阳下篇3、4,阳明上篇2、20,伤寒合病5)
  麻黄升麻汤(厥阴中篇7)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太阳中篇21、22)
  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前篇2)
  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前篇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太阳中篇56)
  旋复代赭汤(太阳中篇35)
  理中丸(差后劳复4)
  黄芩汤(伤寒合病6,厥阴上篇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合病6)
  黄连汤(太阳下篇15)
  黄连阿胶汤(少阴后篇7)
  猪肤汤(少阴后篇10)
  猪苓汤(阳明上篇17,少阴后篇14)
  猪胆汁导法(阳明中篇7)
  十二画以上
  葛根汤(伤寒合病2、4)
  葛根加半夏(伤寒合病3)
  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上篇34)
  蜜煎方(阳明中篇7)
主要参考书目
  先秦两汉
  《周易》  《黄帝内经》
  《尚书》  《扁鹊难经》
  《管子》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伤寒论》《金匮要略》
  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
  粱·陶弘景《名医别录》《肘后百一方》
  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
  王  焘  《外台秘要》
  宋·庞安时  《伤寒总病论》
  钱  乙  《小儿药证且诀》
  朱  肱  《类证活人书》
  陈自明  《妇人良方》
  陈师文  《和剂局方》
  陈无择  《三因方》
  严用和  《济生方》
  赵  佶  《圣济总录》
  金·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刘完素  《宣明论方》
  张子和  《儒门事亲》
  元·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葛可久  《十药神书》
  朱震享  《丹溪心法》《局方发挥》
  罗天亦  《卫生宝卷》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明·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王肯堂  《伤寒证治准绳》《证治准绳》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戴元礼  《证治要诀》
  李宗梓  《医宗必读》
  虞  抟  《医学正传》
  洪九有  《摄生剖秘》
  孙一奎  《赤水玄珠》
  龚廷贤  《寿世保元》《万病回春》
  张介宾  《景岳全书》《类经》《类经图翼》
  薛  己  《正体类要》《内科摘要》
  董宿原  《奇效良方》
  秦景明  《病因脉治》
  吴又可  《温疫论》
  陈实功  《外科正宗》
  汪  机  《外科理例》
  清·喻嘉言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
  柯韵伯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
  汪  昂  《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张隐奄  《伤寒论集注》
  王洪绪  《外科证治全生集》
  张令韶  《伤寒论直解》
  程钟龄  《医学心悟》
  徐灵胎  《伤寒类方》《兰台轨范》
  傅青主  《傅青主女科》
  周扬俊  《伤寒论三注》
  吴  谦  《医宗金鉴》
  尤在泾  《伤寒贯珠集》
  石寿堂  《医原》
  黄坤载  《伤寒悬解》
  周学海  《脉学四种》
  吴仪洛  《伤寒分经》
  程杏轩  《医述》
  舒驰远  《再重订伤寒集注》《六经定法》
  章虚谷  《伤寒本旨》
  吴鞠通  《温病条判辛》
  张路玉  《伤寒绪论》
  王孟英  《温热经纬》
  钱天来  《伤寒溯源集》
  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
  吕搽村  《伤寒寻源》
  张路玉  《张氏医通》
  汪苓友  《伤寒论辨证广注》
  程郊倩  《伤寒后条辨》
  魏念庭  《伤寒论本义》
  陈修圆  《伤寒论浅注》《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
  唐容川  《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医西汇通五种》《医学一见能》
  王晋三  《绛雪园古方选注》
  沈明宗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严则庵  《伤寒捷诀》
  汪越庵  《伤寒法祖》
  静光轮应禅师  《女科秘要》
  近代·恽铁樵  《伤寒论辑义按》
  曹颖甫  《伤寒·金匮发微》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今人·任应秋《伤寒论语译》《任应秋论医集》
  郭子光  《中医各家学说》(主编)《伤寒论汤证新编》(与汤显逊合著)
  拙著  《咳嗽之辨证论治》
编后记
  郑钦安氏为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其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从元阴元阳立论,互相发明,浑然一体,为推广运用伤寒理法方药于各种杂病之辫治的独特经验总结,对治疗慢性疾病,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实为继承和发挥仲景学术传世之作。我服膺其学,潜心揣习,用干临床,效如桴鼓,故多年来致力于三书之阐释,承巴蜀书社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鼎力支持,业已先后出版。出版后颇获海内外好评,其中《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再版均已售罄.现应读者要求,乃将三书重排,合订为一册,改为大32开精装出版,定名为《郑钦安医书阐释》。三书内容,没有增减,仅由责任编辑调整统一全书体例,删除、合并三书序、跋、附记中的冗赘篇章,重编总目,并对原版个别讹错字加以订正。
  十馀年来,我虽竭尽全力为阐释三书作了很多工作,因个人水平有限,兼之资料不足,于其所不知者,付诸阙如;所幸郑氏三书,原文俱在,深望中医界高明之士,不断丰富发展,以匡不逮,庶使郑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则我抛砖引玉的宿愿也就得偿了。
  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国际知名泌尿科专家,我九三学社主席吴阶平同志为《郑钦安医书阐释》题签,敬致谢忱。
  唐步祺于成都槐树斋
  1995年3月
  
责任编辑:何  锐
  封面设计:李文金
  封面题签:吴阶平
  
  
  郑钦安医书阐释  清·郑钦安原著  唐步祺阐释
  巴蜀书社出版发行         (成都盐道街三号) 
  四川省新华书店经销      成都东方彩印厂印刷
  开本850×1168毫米1/32  印张28。375  字数550千
  1996年1月第一版        1996年1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3350册
  ISBN7…80523…685…2/R·10     定价:34。00元


六经与十二经络
  人身五脏六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经络内联脏腑外联肌表。在表手足各有六经,为十二经。以十二经分则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以十二经分手足,则足经之脉长而且远,自上及下,遍及四体,故可以察周身之病,手经短而且近,皆出入于足经之间。
  故诊外感者,但言足经,不言手经也。然足之六经,又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而三阳又以太阳为阳中之表宜开,开则阳气敷布周身,以其脉行于背,背为阳,主表也;阳明为阳中之里宜合,以其脉行于腹,腹为阴,主里也,少阳为枢,转枢经气由阳明到太阳,半表半里,以其脉行于侧,三阳传遍,渐入三阴也。
  故欲察表证,当分足三阳经,而又以太阳一经,包覆肩背周身,内连脏腑背俞,为诸阳主气,独四通八达之通衢,风寒伤之,先犯此经。足三阳由足入腹,太阳在肌表之间,而三阴主里,风寒自外入者,未有不由阳虚而入阴经也。若径入三阴,即为直中,必连脏矣,故阴经无独见之表证。

  寒邪在表,必身热无汗,以邪闭皮毛也,此为太阳伤寒。寒邪客于经络,必身体痛,或拘急酸痛,以邪气外束,营血不能流利也。
  寒邪在表而头痛有四:足太阳经脉上循头顶,故头连脑而痛,阳明经脉上循头而,故头连额而痛,少阳经脉上循发际,故头角作痛,厥阴经脉上巅顶,故头顶作痛。
  惟太阴、少阴无多内伤头痛;肾虚头痛属少阴,痰厥头痛属太阴也。寒邪在表,阳气不伸,故令恶寒,此伤寒恶寒,如伤食恶食也。
  邪气在表,脉必浮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