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玛哈瑜伽-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Guru Vachaka Kovai vv。 671 & 673 (附录B; vv。 153 & 154)。

笃信宗教的人是自我驱使的,如同他更令人愉快的怀疑论兄弟一样。后者与前者无异,因而并不真的令人愉快。但是笃信宗教的人很少自在,因为他看到有如此多的人们与他自己所相信的不一样。顺便一提的是自我本身就是所有那些造成狂热、不宽容和自负甚至仇恨争论品味的激烈信仰的原因。他热切地期望将来人类只有一个信仰,不过他不能忍受那一信仰将与他自己的信仰有哪怕一点的不同,他将宁可其他人没有任何信仰,也不愿人们珍视着一个不是他自己的信仰。因而一个人越是笃信宗教,越是因为不喜欢看到那些与他宗教不一样的人而感到不高兴。如果他获得政治权力,他将迫害所有其他宗教。那是因为宗教信仰对自我主义并不敌视。 
笃信宗教的人总是认为他要改变别人信仰的热情是一种美德。这一点都不是美德,而是相反,因为这个热情是源于他的自我主义。他不对自己说:“这个信仰看上去是真实美好的,直到我了解更多将成为我的信仰。”相反他对自己说:“这是我的信仰,所以这个信仰是真实的,所有人都有接受这个信仰的义务。”因而他对他自己信仰的执着是自我主义的。那就是为什么他有对其他信仰仇恨的谴责。那些信仰的存在是对他的羞辱。“正统乃我之统,异端乃他人之端”——他就是如此想的。许多心怀不喜于那些与他有甚至轻微不同之处信仰的人就是这样,甚至要超过不喜欢那些无信仰的人,或者那些与其信仰完全不同的人。 

圣拉马那指示如下:“没有达到与完美实相同一状态的人——实相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既然实相作为真我在每个生命的心中闪耀——通过寻找和渐渐领悟到实相,以争论的形式出现,‘有某些是真实不虚的’,‘没有’,‘这些真实不虚的是有形式的’,‘没有’,‘它是一’,‘它有两面性’,‘它二者都不是’。” *

* Ulladu Narpadu 诗34 (见附录A; 诗39)。

从这里我们理解圣拉马那没有他自己的教条,原因是他是无我的。自我本身就是这样例子中会有的信者和不信者。自我驱动的人们分成两种,一种是拒绝,一种是坚称实相的存在潜藏于尘世变化的阶段中,这包括三种形式,即灵魂、感官对象和神。坚称者又可划分无数种,因为他们在实相的特性方面发生分歧。 
主要区别如下。首先关于实相的形式就有相冲突的信念:那些坚称第一因是有形式的,自然一些人会反对这种说法。然后是关于那第一因一体性或者多样性的争论。一些人认为第一因是独一的,宇宙是其中的一个显现,所以此因是物质的也是有能力的。其他人反对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第一因是神,神与灵魂区别是永恒的。也有其他人认为神和灵魂既非同一,也没有区别。在这些争论中,也提到了信仰者的团结,因为那一教导,尽管足以真实,不是倾向于仅以一个教条来珍惜,而是作为一个对执着于真实实相体验的激励,那些通过获得那体验而转移质询,因而并不比其他人好;所有这些都受制于自我,而且满足于如此。实际上,只有“我”的体验才是真的,不是关于神的信仰,这表示神能成为思想的客观对象。仅仅“我”的神学知识——即使起源于神圣教言——只是无明,正如奉献者们的教条。 
圣拉马那的意思是实相超越了头脑,教条纯粹是精神产物。因而没有一个教条能够真正描述实相。实相既不在教条中,也不在设置它们的书籍中。信仰者只是自我,他们的天性被隐藏或者扭曲了真理。“我相信”信仰者说。圣拉马那对他说:“找出这个我的真相,这个‘信仰者’;然后就会明白那超越头脑的真相,因而不能容纳于一条教条中……”我们因而看到自我是所有这些多样性的根本来源——不仅是客观世界的来源,也是尘世理念的来源。 
这是一个结论的逻辑沿展,我们已经在紧接前面的一章中讲到了,即尘世是精神产物。既然头脑是与自我不能分开的存在,可以说自我本身既是头脑的也是尘世的。正如圣拉马那所言:“当自我升起,整个尘世就出现了;当自我不升起,无一物存在;因而真我的质询通过询问‘谁是这个自我?’或者‘他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将清除整个尘世。”*
这里提到的教导将在最后一章的段落中引用。圣拉马那告诉我们自我在无明中向我们显现出的多元只是一个幻相,当自我通过质询被辨别出来后,这个多元将停止显现。这样我们得到结论说在解脱状态,没有尘世,没有人、事,也没有思维——整个世界都在自我中,除了自我无有其他。 
这和古代教言有着完美的一致,Mandukya奥义书清晰地表达说“神是非尘世的,喜悦的,平静的,无差别”。古代教言中同样也清楚地说,在无我状态中,是完全没有差别的。“这儿没有一点多样性。”1寻道者必须铭记这一点,不要卷入认为区别是真实的这个错误的信念中。 
圣人们2告诉我们将区别当真的人将会一次次死去。那幻想他自己和实相3间有差别的人将成为恐惧的牺牲品。无论怎样设想一个人与真我不同,都将有欺骗他自己的能量。 

* Ulladu Narpadu诗26 (见附录A; 诗31)。
1。 Katha 奥义书; 2。1。11。
2。 Katha 奥义书; 2。1。11。
3。Taittiriya奥义书; 2。7。1。
Brihad。 奥义书; 4。5。7。

尘世停止显现在于获得解脱,圣拉马那也坚持这一点,他说:“我现在将清晰地说明所有吠檀多至高无上本质的深奥秘密:明白当自我死去,真我作为唯一实相被领悟到,只剩下真我,这就是纯粹觉知。”4 
这和薄伽梵歌的教导也是一致的,梵歌告诉我们即使现在这尘世也并非真的存在。“所有的创造物都在我之中;我不在他们之中;(实际上)他们不在我之中,那只是我的玛雅幻相!”5 
另一方面,当自我感还在的时候,尘世的显现就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只要一个人看到尘世,就不可避免地会将身体与真我相混淆,并且相信“我”是有限的。 
这对那些珍视着世界为真这错误信仰的人更糟糕。他认为身体是真我与头脑是真我之间没有区别。后者也总是将身体当成真我——大多数时间里——正如前者。因而西方人说一个死亡的人是“丢弃了魂灵”,他们不说那人丢弃了身体,如果他们从身体即真我的迷惑中解脱出来,他们就会这样说。 

4。 Ulladu Narpadu Anubandham 诗40 (见附录 B; 诗86)。
5。薄伽梵歌; IX; 4 & 5。

但是尽管自我是无明本身,是所有罪恶和痛苦的源头,这个自我在我们的内观中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因为它把握着找到真我的线索。这个我们将在《真我的质询》中看到描述。另外,自我是真我的证明。圣拉马那如此向我们指出:“这个没感觉的身体不会说‘我’;没有人说过‘我在睡时是不存在的’;只有当自我升起后所有这些都发生了;因而在自我升起的地方寻觅,通过集中注意力于质询上。”*

* Ulladu Narpadu 诗23 (见附录A; 诗28)

真我质询的第一步是理解真我不是这身体——肉体或者精神上的。这个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身体是无意识的,因而不是真我,不然就是有限的我。另一方面,我们相信真我——不管其是怎样的——能够没有身体而存在。我们是通过睡觉的例子知道这一点的。几乎没有人甚至能去想象在睡觉期间真我不再存在的可能性。那些能够这样想的人是太过老于世故的人;他们这一观点的复杂性,圣拉马那对一个提问者有一段长长的讲话,将会在后面提供。因而自我本身是我们存在的证明。我们不是这自我;我们是产生自我的“那”。“那”必须通过寻找自我的源头而被发现。真理告诉我们,如果当我们找到源头,我们将不仅发现真我,也会发现构成尘世幻相基础的实相;就是如此,因为真我和实相是同一的。 
自我因而被看作是诡计者,是真正的撒旦或者阿利满(Ahriman阿利满,祆教的神秘传说里面,是所有恶魔的领导者,是一个有强大力量的恶神)。自我是神与人唯一的敌人。自我是正法的敌人。自我是谋杀和谎言的创造者。自我是宇宙的麦克白(译注:莎士比亚剧中著名反面人物),总是在破坏和平,而和平是真正的幸福。他是坐在真我之座上的冒名顶替者。因而自我阻止人进入解脱状态,那内在于我们的天堂之国,耶稣这样教导我们。 

圣拉马那已经告诉我们自我是所有的罪恶,无我是所有的美德。从自我诞生了无明,产生了围绕生活的所有罪恶。所有那些美好与值得尊敬的文化都属于无我。 

没有自我,既无死,亦无再生。这个恶毒的死与再生的轮回只是由根本无明即自我所支撑着。自我本身是死亡,因为自我是与真理相反的,自我也是生。自我不仅必须被驱逐,还必须令之死去。因为如果自我在,就没有安全。 
必须逐步削弱自我,才能理解圣人们的教导。圣拉马那以如下方式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他解释说一个门徒当前概念的真实含义必须是,在找到一位导师后,和他长期待在一起,忠诚地侍奉他,并且将自己完全奉献给这位导师,然后后者将会教之以伟大的秘密,“你就是那。”圣拉马那解释如下:“这儿所说的奉献的真实意思是完全抛弃自我感,即个体性。这是门徒能接收教导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奉献,教导肯定会被误解。甚至用上现在存在的有限的自我,人也不能保证不会突然爆发狂怒、残暴、盲信等等。如果告诉他他自己就是那伟大的存在,他将何事不做?他将不能真实地理解那个教导,只是以为他的个体灵魂,那个自我,就是那伟大的存在。这一点都不是那教导的真实意思,因为自我是虚幻的。” 
教法的真实意义是,尽管灵魂是这样没有实体性,其中仍有实相的因素,即从真我中产生的觉悟之光,经由我们体验为“我是”。这个觉悟之光不属于灵魂;它属于真我,实相,因而必降服于真我。当那一臣服是完全的,真我就会存留。如果个体性因此失去的话,那是好事。因为这个个体性的失去并非损失。这是所有损失中最伟大的损失,自我的失去,这是所有可能收获中最高的,收获了真我。古代圣言这样描述这一臣服的影响:“当河流涌进海洋,它们丢失了它们的名字和形象,与海洋合为一体,圣人也是这样做的,丢弃了名字和形象,与至高无上的存在合为一体,那是超越理性范围的实相。”*

* Mundaka 奥义书; 3。2。8。

即使将自我非真的真相放在一边,也必须说圣人丢弃的只是数学上的零,同时他得到的是无限的实相。圣拉马那如下表述——在他给Arunachala的一首诗歌中:“你得到的利益是什么,哦Arunachala,给我——现在和以后都没有价值——与神交换,那所有获得中最伟大的?” 既然臣服是奉献之巅峰,寻道者需要珍视对真我的奉献。 
这个对真我的臣服,成为最终和完美的,需要后面内容所教导的方法来进行真我的质询才能产生效果。 
当这个奉献成为完美,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并保持于质询中,直到成功——直到真我显现出其自己。

摩诃瑜伽:第七章 
神(GOD) 


我们业已得出结论,我们观察的三个主题之中的两个,即尘世和灵魂,都是如此不真实。现在我们需要观察神这一概念的真实性了。 
这一部分的内观非常简单,因为结论是没有疑问的。这三者,即尘世、灵魂和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每一个都隐含另两个。实际上第一个成员,尘世,包含第二个和第三个。“尘世”这个词意味着所有头脑区分出来的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它隐含和包括所有无生命的客观事物,所有有情,和所有这些的那一个原因。人类与一切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结果,如果没有引发和支撑其的原因,它是不可设想的,正如没有意识到其原因或者设置其的原因,你不能理解一个壶。因而这三者是这一内观的一个实用。我们不能将这三者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当作是虚假的,而将剩下的当作是真的。圣人商羯罗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母鸡的古代比喻。他指出一个人不能将一只母鸡一割为二,一部分用来吃,另一部分用来下蛋;他要放弃这些目的中的一个,满足另一个;也就是说,他必须要么吃掉一整个母鸡,要么让母鸡活着下蛋。同样,我们必须整个拒绝这虚幻的三者——如同吠檀多玄学所理解的尘世那样——或者以唯物主义者的概念接受整个都是真的,一如有神论者所认为的真那样。没有中间道路。 
神的理念与尘世和灵魂的理念相关。尘世——其完全限制于无知觉的客观事物中——是神的反面,因为它是没有觉知的,而神则被认为具有无限觉知的能力。灵魂是神的反面,因为和无限的神比较,它是有限的。因而神是两对对立面中的一员。仅仅因为自我感,才会有对立面的存在。因而神不是一个客观实相。 
还有另一个考虑。考虑作为三者中的一个——并不像神真正的那样——神是思维的一个客体。神是三角关系的一角,即思者、客观事物和思想的行为。所有三角关系都在无明范围内,拜自我所赐。因而神不是一个客观实相。 
拉玛那清晰表达如下:“所有产生的三角关系,都依赖于自我感,对立关系的产生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通过质询‘我是谁?’进入真心看见真我的实相,所有这些将会完全消失,这样一个人是一位圣人,他不被这些所蒙骗。”*
如果我们能从世界中将这些对立与三角抽离,可能除了时间与空间外,就不剩什么了,而时间和空间,我们已经看到,不是客观实相。辨别出自我以后,剩下的就是真我了,真我不能被划分。 
* Ulladu Narpadu 诗 9 (见附录A; 诗14)。

我们有更多神非真实的证据。圣人们说在无我状态中,除了真我,没有神,分别正是神之为神这一理念的本质。实际上,没有分别,就不会有一点理念。真实的神,并非思维的客观物。 
关于神的真相是神只是真我,也可以描述为实相和纯粹觉知。神不是一个人,从任何角度来讲都与人类、万事万物的世界无关。因果关系,通常说是存在于实相与尘世之间,这根本不是真的。如果实相与任何事有任何关系,那就不是实相,正如圣人们指出的那样。 
神——如同其本身所是的那样——与真我是同一的,是奥义书的核心思想,正如我们已经从商竭罗引用的文字中看到的那样。这一同一性不仅是作为一个事实陈述,它也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得到强调。惩罚是给那些没有接受教导的人,祝福是给那些接受这教导并热诚努力用他们自己的体验去意识到那真相的人。 
“那区分神明的人——认为‘他是一个,而我是另一个’——是无知的,他就像一个天堂中为众神们存在的四足兽一样。”*
“当一个人渐渐合一于——没有恐惧——这个不可见的、未显现的、不可限的、无处不在的一,他便达到了无惧。当一个人对这个一做最小的区分,他便有了恐惧。那是恐惧的真正原因,那样他误解了真我的道理。”+

* Brihad。 Up。; 1。4。10。
+ Taittiriya奥义书; 2。7。1

“那看到似乎有区别的人是从死到死。”1 
神如其真正的样子,因而是无名、无形和没有任何属性的。如果神有属性,神就是相对性的,因而是不真实的。 
这是圣人们揭示的关于神的最终真理。当然明显的困难是如何考虑创造物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困难被圣人商竭罗克服了,他将实相区分成其真实特性,和相同的设想,这个设想为了教导的目的,作为世界的源头。前者称作 Para…Brahman(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上梵),后者称作Apara…Brahman(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下梵)。也称作Nirbija(无种三昧)和 Sabija; Nirguna和Saguna(译注:这两个词有人译作“无德和具德”)2。后者也被称作Isvara(自在天)或者人格神。那些将二者混淆的人声称神确实成为了所有这些多样性。他们依赖于古代典籍,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些文献,不去理会在同样的书籍——这些书似乎是他们钟爱的——中更晚出现的文字,不将这些文字作为最终教导。争论紧紧围绕着这些内容的文字解释是否合乎体统。阿茹那查拉圣人为我们解答清楚了这个问题。 
拉玛那如此宣说:“即使那二元性的状态在一个人努力达到那个目标时是真的,不过在那个目标中的那没有二元性,这样一个二元性丝毫不正确。其他的那第十个人不是是那寓言中的一个人,当他焦虑地寻找那丢失的第十个人时,当他找到他自己时(即那走丢的第十个人),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3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