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氏三兄弟-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最好的疗养。我想乘自己能动的时机,多为党做点工    
    作,而且不计较职务的高低,希望中央满足我的这一要求。”    
    毛泽东被他的忘我精神所感动,答应尽快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商量一下,然后再通知他。    
    不久,党中央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和他本人的要求,决定他一面治病,一面负责工人运动方面的工作。    
    那时,日军侵占了中国许多城市和主要铁路线,破坏了中国的许多工厂、矿山,造成了100多万工人失业,还使难以数计的工人衣食无着,流浪四方。为了将失业、流浪的工人吸收到抗战队伍中来,中共中央决定在西安附近的三原县办一所大规模的工人学校,以增加我党的工人成分,培养造就一批工人干部。    
    后来,党中央又考虑到在西安旁边办工人学校目标过大,国民党也不会同意,决定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安吴堡办的“战时青年训练班”的名义,成立一个职工大队。    
    3月中旬,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成立,由林育英任队长,曹瑛任教导员。    
    职工大队的训练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员进行各种最低限度的革命理论知识和战时军事教育,将他们培养成能在前后方进行各种抗战救亡工作的人才。安吴堡有慈禧太后的一个行宫,里面的面积较大,能容纳数千人,而且大树参天,石碑林立,又非常隐蔽,很适合办职工大队。    
    职工大队名义上属于青训班,实际上是独立的。    
    职工大队筹建之初,只有一个大队的学员。随后,学员迅速增加到450多人。人员多了,不易管理,大队决定将学员分成4个中队。    
    那时,职工大队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队办得很艰难。原职工大队教导员曹瑛在全国总工会举行的“纪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浩同志座谈会”上,讲到林育英当时办职工大队的情景时说:“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不像现在办学校那样正规。学员睡觉没有床,连木板也没有,铺一点干草,睡在地上。上课没有课本,记笔记的纸也很少,每个人只发小小的几张很薄的有光纸,一支小铅笔。张浩(即林育英)同志和我们干部学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当时,张浩同志和我住在很小的钟楼和鼓楼上。钟楼和鼓楼的地板已朽,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小心翼翼,不然就要踩个大窟隆,人就会掉下去。那时生活虽然很苦,但艰苦的环境也锻炼人,我们在组织学员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很注意培养学员的艰苦奋斗精神。如在云阳镇时,发动学员自己动手,把环境收拾得焕然一新。到安吴堡后,张浩同志又和我们带领学员填平操场,修整马路,改造环境,还组织学员参加农村生产劳动,帮助周围群众收割麦子,并发挥工人的作用,为整个青训班修理房屋和用具等,把学习与劳动结合起来……”    
    1994年11月1日,笔者为写此书,在北京采访了林育英长子、原《红旗》杂志社顾问、离休老干部林肖硖同志。林肖硖谈到他父亲当年办职工大队一事时说:    
    我的父亲是个品格高尚、不计任何个人得失的人。他那时是为数很少的中央候补委员,因伤病从一二九师政委岗位上退下来后,本应养伤休息,他却坐不住,非要找事情干,而且干的职工大队、工人学校的级别比他原任职位要低得多。当时,职工大队、工人学校的上级主管单位的负责人见他资格老、地位高,感到不好领导。他却不讲这些,主动要求主管单位来领导。使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很受感动。他只顾干事业,不讲地位、面子的品德,深受大家的尊敬和赞扬。


第一部分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第26节 以理服人平事态

    林育英回到延安不到一年,抗日军政大学二大队发生了一起震动延安的抗议大队负责人的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1939年初,第二大队五队一个学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不遵守校规和队里的纪律,自由散漫,经常无故离队外出。五队队长、指导员多次找这个学员谈话,指出他的错误,希望他改正,做一个好学员。队长、指导员还对他讲,如果再不改正错误,将是很    
    危险的。    
    队长、指导员虽找他谈了多次话,他没有听,也不改正,仍我行我素。    
    队领导见难以做好他的工作,便向二大队大队长罗华生作了汇报,请罗华生指示如何处理这件事。    
    罗华生参加革命较早,是我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也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战斗英雄。长征途中,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争夺泸定桥时,他果断指挥,英勇作战,以极快的速度夺取了泸定桥,为革命立了大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被调到抗大二大队担任队长。这时,他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工作却做得十分出色。他性格直爽,说话简练,处理问题也很果断。    
    罗华生听了五队队长、指导员的情况汇报,很气愤,马上表态说:“你们找他谈了多次话,工作已做到了家。他听不进,那就将他开除出抗大,并送离延安。”    
    罗华生的意见,马上在二大队传开了。    
    第一队的学员对这件事有不同看法。他们大多是从白区调来的,文化程度较高,又有较深的资历。他们一听说大队长表态要开除不遵守校规的学员,觉得不妥,并为这事议论纷纷。他们的理由是:国统区的青年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挠,吃尽千辛万苦到延安来参加革命,是很不容易的,对青年学员的缺点、错误,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应将人一棍子打死。    
    起初,一队的学员只是在小范围议论,后来,他们见二大队领导人没有改变原决定的想法,声言要举行罢课,并派代表去各队串连,请其他各队也参加罢课活动,直到二大队队长罗华生改变原来的决定,继续让那个违反校规的队员在抗大学习为止。    
    第一队队长曹慕尧被学员们逼得左右为难。    
    为了妥善处理这个矛盾,他决定与大队长罗华生交换一下意见,并向他请示如何消除大家的不满情绪。哪知,曹慕尧向罗华生一谈完这件事,罗华生就发脾气说:“我们是革命队伍,不是菜园门,必须有铁的纪律。我们的处理没有错,不能改。对那些闹事人员要严肃处理,对其中的主要煽动分子要从重惩处!”    
    曹慕尧见罗华生发了火,感到很不好办。    
    他心想:这次事件一边是领导,一边是自己管辖的学员,找大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另想办法。    
    他考虑来考虑去,觉得只有去找老领导林育英。林育英原任过赤色职工国际代表,还在八路军中任过师政委,又是中央候补委员,一队学员中有许多原来是他的部下,对他较为尊敬。林育英如出面,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曹慕尧找到了林育英,并向他汇报了二大队发生的事情。    
    林育英听后,对曹慕尧说:“罗大队长要处理屡教不改的学员,没有什么错。学员要罢课抗议领导是不对的。他们把过去在白区同国民党作斗争的办法带到自己家里来了,这很不好。但是,对这类问题的处理不能鲁莽,要疏导,要说服,不要压服。如果硬压,会使矛盾激化,把事情闹大。我虽然经常到抗大讲课,因中央没有要我管抗大方面的工作,由我出面去处理这件事不妥。你是不是去找一下抗大的领导,要求校领导出面处理此事。”    
    林育英的看法及点拨,使曹慕尧茅塞顿开。    
    曹慕尧根据林育英的意见,马上又去向抗大副校长罗瑞卿作了汇报,并向罗瑞卿转达了林育英的意见。罗瑞卿认为林育英的意见很正确,当即决定派抗大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志民、党务科长李逸民、训练部政治主任教员刘鼎到二大队作了专门调查,然后反复与学员们座谈,耐心细致地向他们做思想工作,终使一队学员放弃了罢课抗议的计划,并各自作了自我批评。1993年3月,曹慕尧在辽宁《党史纵横》杂志上发表的《毛泽东为他执拂——怀念张浩政委》一文中谈到这件事时,还深有感触地说:    
    这件事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是张浩(林育英)政委“要疏导,要说服,不要压服”的亲切话语,时常在我的耳畔响起,使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第一部分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第27节 职工大队斗特务

    职工大队办了一段时间,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    
    蒋介石认为,共产党办的这个职工大队,是网罗人才、聚集力量的变相的政治、军事学校,不能让共产党办下去。他下令戴笠的军统特务机关对职工大队进行破坏。    
    国民党特务机关破坏职工大队手段十分卑劣。起初,他们派了一批特务装扮成逃难工人,然后假装进步混入职工大队。特务们进入职工大队后,抓住队里暂时存在的一些工作上的疏忽,不断地在学员中进行挑拨、策反,煽动工人逃跑。    
    一天,几名特务见十多名平汉路青年进了职工大队,马上去挑拨他们说:“你们怎么到这里来了?”    
    一名工人不知其意,连忙问:“这里不好吗?”    
    “唉,”一特务叹气说,“我们先也是不知其内情,一脚踏错了。这里既艰苦,又无行动自由。我们现在是想走又不好走,你们快莫进来。”    
    有的工人不知他们是特务,听他们这一说,偷偷离开了职工大队。特务们的破坏,虽然对职工大队构不成什么威胁,却在一部分学员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林育英经过仔细调查、侦察,很快摸清了混进来的特务,并将他们逐出了职工大队。    
    国民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时设在武汉的国防部第二厅群工科长、特务刘培初奉军统特务头目戴笠之命,以破坏日军交通线为名,在职工大队附近也成立了一个“破坏队”。这个“破坏队”成立后,没有干过一件破坏日军交通线的工作,专用金钱、官职为诱饵,与职工大队争夺工人。    
    “破坏队”是官办的,又有金钱,职工大队的人被他们拉去不少。    
    林育英得知刘培初的所作所为,很气愤,但又不能采取强硬办法打击他。因为当时是国共两党合作期间,如果打击了特务,就有可能影响两党的关系。想了许久,林育英觉得最妙的办法是把刘培初争取过来,使他不再做挖我党墙脚的事情。职工大队教导员曹瑛也同意林育英的意见。    
    于是,林育英专门给刘培初写了一封长信,希望他以后再不要挖职工大队的墙脚,也不要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同时,希望他投入革命阵营,并多为抗战做有益的事情。    
    随后,林育英还叫曹瑛到武汉找刘培初谈了一次话。刘培初思想顽固,要死心塌地地为蒋介石政权卖命,不愿到革命阵营中来,林育英和曹瑛的心血全部白费。    
    曹瑛马上回到职工大队向林育英汇报了情况。林育英听后,对曹瑛说:“既是这样,我们别无他法,只有菱角对粽子——尖对尖,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工人进行思想教育,用正义、道德的力量与国民党的金钱和官职斗。”    
    曹瑛说:“我非常同意你的意见。”    
    有一次,已经加入职工大队的几名工人在国民党特务的策动、引诱下,要到“破坏队”去,曹瑛很着急,拦着他们谈话,不要他们去“破坏队”。那几个工人们听不进,对曹瑛说:“‘破坏队’条件比这里好,又有钱,还有一官半职,我们当然要到那里去。”    
    曹瑛说:“你们不要走。”    
    “你不要说了,我们肯定要走。”    
    曹瑛正在为难之时,林育英过来了。他见几个工人要走,问道:    
    “你们是不是逃难出来的?”    
    “是的。”一个工人答。    
    “是谁使你们逃难的?”    
    “日本鬼子。”    
    “是谁使你们有工不能做,并成为失业工人的?”    
    “也是日本鬼子。”    
    “你们恨不恨日本鬼子?”    
    “当然恨。”    
    “你们是愿做亡国奴,还是愿做抗日战士?”    
    “要做抗日战士。”    
    “既然要做抗日战士,那为什么不愿在真正的抗日职工大队里学习,而偏要跑去求官求钱呢?”    
    “这……”    
    林育英见他们答不上来,又批评他们说:“你们的家被日本人占领了,工作也被日本人剥夺了,还有许多父老、兄弟姐妹被日本人杀害、强奸,你们不顾国难家仇,却去追求钱财,这哪是七尺男儿做的事?哪有工人的气味?”    
    那几个工人无言以对,并感到很难为情。    
    林育英接着说:“那个‘破坏队’名义上是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实际上没有破坏日本人的一条交通线。他们真正破坏的,是我们的抗日职工大队。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你们怎么不仔细想想,就随便乱跑呢?”    
    几名要走的工人被林育英批评得抬不起头,他们又服服贴贴地回到了职工大队。自此以后,在林育英及全大队教职工的努力工作、周密防范下,国民党的“破坏队”再很难在职工大队挖走工人。    
    职工大队先后办了3期,为党培训了1000多名抗日骨干。这批受过训的工人结业后,都被分配到了抗日第一线。后来,他们大多成为我党及其军队的重要干部,为抗日战争及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8年7月中旬,根据中央的决定,林育英将安吴堡职工大队部分学员送到延安,与从上海、武汉、南京、广东等地及海外回来的华侨一起共计1300余人,在延安城内府衙门成立了抗大职工大队。    
    随后,林育英又在延安创办了工人学校,并任校长。在此后的几年里,林育英除随毛泽东参加一些较大的活动外,将主要精力放在抓职工运动和工人学校,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林育英是候补中央委员,参加了这次会议。林彪作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也列席了大会。    
    由于林育英对革命事业的突出贡献,大会选举他为中共中央委员。与会人员合影时,毛泽东、林育英不约而同地站到了后排。毛泽东拉着林育英的手说:“来,我与你在一起。”    
    这时,林彪走了过来。    
    毛泽东又将林彪轻轻地往林育英右边一推说:“你们是堂兄弟,更应站在一起。”    
    这样,六届六中全会的合影照片上,后排右一是毛泽东、右二是林育英、右三是林彪。这是林家二兄弟第一次一同与毛泽东在一起合影。照片印出来后,林育英、林彪很高兴,将这张难得的照片珍藏起来。


第一部分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第28节 一本讲义惊敌人

    林育英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工人学校校长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经常应邀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特别是抗大职工大队去讲课。    
    他觉得,给抗大学员讲课,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也是为党做工作。因此,抗大每次派人来请他时,他都愉快地接受了。为了把课讲好,他利用空余,写了数万字的讲义,内容有党的战略和策略的转变,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如何开展工人运动等。    
    林育英理论水平高,口才极佳,加上搜集的资料多,又理论联系实际,他的授课很受学员欢迎。    
    这本《党的建设》讲义写起来后,林育英又作了几次修改,然后拿到职工大队、工人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进行讲授,反响十分强烈。后来,抗日军政大学又将林育英的这本讲义用钢板刻印出来,分发给抗大的教职员工学习、参考。    
    1938年夏末,蒋介石为监视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的动态,决定在陕甘宁边区设立一个“肤施县”,并叫中统特务头子徐恩曾挑选一个没有暴露特务身份,又比较能干的人去“肤施县”当县长,用县长身份作掩护,进行特务活动。    
    徐恩曾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特务马濯江去。马早年参加过共产党,后变节投入国民党阵营,并成为中统特务。徐恩曾找马濯江谈话时,马怕不安全,不愿意去。后因徐恩曾坚决要他去,他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1938年10月,马濯江一行10余人进入了延安,正式成立了“肤施县政府”。由于国民党名声太臭,边区老百姓根本不买他们的账,再加上这个不伦不类的县政府都是特务人员,不懂行政工作,又不为老百姓办事,县政府成为无事可做的空衙门,其特务工作也因延安的保密、保卫工作做得密不透风,使他们无处下手,以致很长时间一无所获。为此,马濯江度日如年,甚为痛苦。    
    1939年春,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见马濯江很少上报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