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哥既是我们家的劳动能手,又是我们的好兄长。他不仅思想积极向上,品行端正,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且十分关心我们的成长。……八哥怕我们染上不良习气,把我们管得很严。
……尽管他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但却像家长一样关心我们。
第一部分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第4节 堂弟引上革命路
十月革命后不久,中国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觉醒。他们认为:中国人民要彻底翻身,必须走俄国之路。
俄国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给林育英的思想触动很大。
当时,染铺、林家大与林育英同一辈的叔伯兄弟姐妹中,有林育南、林春芳、林春枝等
人在武汉读书。他们经常将外面的新信息带回故乡,给林育英很大的鼓舞。在武汉求学的林氏弟妹中,林育南首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与中共早期的杰出领导人恽代英共同成功地领导了武汉地区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影响甚大。
为了动员从小有大志的堂哥林育英走出乡间,林育南于1919年5月底给林育英写了一封信,希望林育英走革命之路。
林育南的这封信,改变了林育英一生的命运,并使他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5月4日,林育英在延安出版的《中国青年》第1卷第2期上发表的《五四时期武汉地区的工人运动》一文,谈到林育南的信对他的影响时说:
……记得1919年5月底的时候,我正在汗流浃背地浆纱,乐浦笑嘻嘻地告诉我说:“你拿什么东西谢我?”他接着说:“我到回龙山去买东西,记起了你托我的话,到邮政代办所去看是否有湘浦(即林育南)的回信。果然不错,有一封从北京来的挂号,我拿着一口气跑回来了。快看,快念给我们大家听!”我当时不自觉地很快地用抹布把手拭干,又用袖子把脸上的汗擦了一擦,拿着信便带看带念:“前回告诉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完全失败的事情,把我们大家气死了。事后大家商量,气是没有用的,我们要起来干!我们今天到了天安门去开示威大会,又蜂拥到赵家楼去打卖国贼。曹汝霖的房子被我们烧了,章宗祥被我们打了,我今天才看到我们群众的力量!……我再告诉你,我们有很多的同学被捕去了,我也只差一点就被捕了,我们一点也不害怕,我们要干到底,亡国奴不是人当的!八哥,你记得韩国亡国的惨痛故事么?我们誓死不做亡国奴,你们在乡下也干起来吧……”我一口气念了下去,有时高兴地笑着,有时咬着牙齿生气,最后鼓起劲来似乎也要决定干的样子。当时,里的人听说北京“本儿”(林育南的小名)回了信,又看见乐浦气得哭了,以及我念信的那副神气,于是越集越多,要我再念一遍。我带念带解释给他们听,听了又气又恨,又喜又怕。气的是洋鬼子不讲道理,恨的是卖国贼不争气,喜的是那些学生不错,怕的是做亡国奴!大家听了之后,有一部分人确实想干,但因为不知怎样干,干来干去,干不出一个头绪来,碰钉子的过程中,却把我们三人团结得更紧了一些……
从林育英写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走上革命道路,他的堂弟林育南的这封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19年底,在外求学的林育南回到家乡。
林育英见到他,甚为高兴,两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林育英虽然比林育南大一岁,由于还未接触马克思主义,对外面的形势还不太了解。因此,在革命的问题上,他要听林育南的。
他对林育南说:“我接到你的信后,在乡下干过,但总干不起来,很觉惭愧,你给我们指导一下。”
林育南一面鼓励、安慰林育英,一面告诉他近年来在外面干的一些轰轰烈烈的事及在北京、湖南、武汉结识的朋友。
林育南还对林育英说:“我们在武昌横街开了一个利群书社,用书社作掩护,团结进步朋友,从事革命活动。现在干得很有眉目了。”
他还特别告诉林育英,他在武汉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叫恽代英,这个人文化很高,办法和主张颇多,思想和品德也很高尚。恽代英在利群书社赚的钱除留一小部分给家里人吃饭外,其余的都捐出来帮助穷人的孩子念书。过一段时间,恽代英还要到黄冈乡下来办学校。
林育英听着堂弟谈的这些情况,感觉很新鲜又很有味,但又觉得很神。他心里想:过去的人都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从未听说过有不爱钱财,并把自己赚的钱捐给穷人的孩子念书的事。世界上竟有这么好的人?可惜自己辍学时,没有碰着这样的好人。
从这以后,林育英心里总想着恽代英,希望能与这个“大好人”见见面。
林育南在乡下期间,染铺与林家大热闹多了。周围一些追求进步的青年纷纷来找他了解外面的形势,探求中国及个人的出路问题。
由于堂弟回来的缘故,林育英的朋友也渐渐多起来了。
这时,林育英才感到: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不但能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而且能改变许多人的思想和行为。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林育南的另一行动对林育英的影响也很大。那就是林育南每次出去访问别人时,不断地向被访问的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道理,而且每宣传一处,就启发一批人,结交一批朋友。林育南就像一块磁铁,将青年们深深地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林育英对他十分钦佩。
林育南每次出去,都请林育英同往。因而,林育南在家乡期间,两人形影不离。
林育英未见过大世面,到了一些有钱的人家,往往不敢进门,怕人家讥笑他是穷人。有时进去了,心里也总觉不安。
林育南看出了他的心思,开导他说:“林肯曾说过,世上没有卑鄙的职业,只有卑鄙的人。你不要自卑,也不要说你是做工的下等人。更不能说不配与我在一起。其实,那些吃好的、喝好的,不劳而获,过寄生虫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下等人。你们做工的人,从小处说,是自食其力;从大处说,社会就非有你们做工的不可。你们的双手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是真正的上等人。俄国的工人不正在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吗?”
林育南这一番话,使林育英茅塞顿开。
福楼拜说过: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勇敢迈向立志的那天。从这一天起,林育英立下大志:要像堂弟那样,马上投身革命,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求解放的伟大事业。
过了二十余天,林育南因事要返回武汉。
林育英很想跟他一起走。林育南不同意林育英去武汉,并对他说:“你暂时在乡下呆一段时间,以后再去武汉。”
“为什么要以后去呢?”
林育南给他解释说:“恽代英马上要到黄冈来,你给他做个帮手。”
林育南一听说恽代英马上要来,连连说:“那好,我愿做他的帮手。”
林育南走后,林育英天天盼恽代英到林家大来,有时他还跑到村口的大路边去望,遗憾的是恽代英一直未来。后来,他等急了,写信到武汉去问恽代英何时来,林育南回信告诉他,此事不要急,恽代英一定会到林家大来的。必要时,他也有可能陪恽代英一起来。
林育英接到林育南的信后,心里高兴极了,他心里想:恽代英来了,一定要配合恽做点大事情。
第一部分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第5节 乡下办起新学校
1920年夏季的一天,恽代英随林育南来到黄州。
他们先到朋友卢斌处,然后由卢斌陪同来到回龙山镇新庙小学。他们找到林育黎、林彪,说有要事找林育英商量,叫他们两人去将林育英请来。
那时,林育黎、林彪都只有13岁,很听林育南的话。他们俩飞快地跑回家,并很顺利地找到了林育英。
林彪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林育英说:“八哥,学校来了客人,叫你马上去一趟。”
“是哪里来的?”
“武昌。”
“姓什么?”
“他们说姓恽,另一个是我们本地人,姓卢。”
林育英一听,便知道是恽代英。
他的心里非常激动,跟着林育黎、林彪到新庙小学去见恽代英。
恽代英个子较高,又很瘦,剃着一个和尚头。他的装扮也很简单: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穿着一件半旧蓝布长褂,袖子又细又长,颇似一个游学先生。
站在一旁的林育南见林育英来了,连忙向他介绍恽代英说:“这就是你想会见的那个姓恽的先生。他的名字叫代英。”随后,他又向恽代英介绍林育英说:“这是我的八哥,学名叫林育英。我八哥坚强、机灵,是个很可靠的人。”
林育英紧紧握着恽代英的手说:“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今天见到你非常高兴。我读书不多,也未见过大世面,希望恽先生对我多多指教、帮助。”
恽代英亲切地对林育英说:“你的情况,育南弟已对我讲过多次了,我们是一家人,不必说那些客气话。”
恽代英的这一句话,就消除了双方的陌生感。
他们交谈了一阵后,一起来到林育英的家。恽代英、林育南告诉林育英,他们这次到乡下来,不是探亲访友,也不是游山玩水,目的是在回龙山建立一所小学。这所小学既是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又为革命培养人才,希望林育英帮助他们把这件事办成功。
林育英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他们到林家大山后右侧的八斗查看校址。八斗有一座庙,里面住了两个和尚。他们认为,可以将这个庙改为学校。林育英、林乐浦热情甚高,建议马上将学校办起来。恽代英、林育南考虑还有些事情未办妥,如教师未请到,桌、椅也没有,房子还未与庙里的和尚商量好,劝林育英不要太急。
他们看完校址后,又回到林育英家,研究办学的具体事宜。
经过一阵讨论,他们决定利用春季的有利时机,将学校办起来,定校名为浚新小学,并请几名进步知识青年到校任教。林育英暂时不去武汉,留在家里参与学校的管理。
他们的建校工作,得到林姓户长,林育南、林彪的大伯父林文卿的大力支持。他说:“林氏家族从未办过学校,这回要办一所,为子孙后代造点福,里的人都要支持,都要出力。”
有了户长的支持,困难就少多了。
1920年春,浚新小学在林育南、林育英的努力下创办起来了。学校招收了二十余名学生,分国民一年级、三年级及高等一年级3个班,教师系进步青年胡亮寅、景钟等人,后来李求实、唐际盛、卢斌、沈光耀也来教过一段时间。
学校办了一段时间,经费发生了困难,加上教员胡亮寅离了校,学校难以为继,被迫停课。林育英、林乐浦无法,只得写信如实告诉在武昌的恽代英,请他想办法帮助解决。
恽代英接到信后,议了一个在浚新小学周围发展林牧业,用林牧业的收入维持学校运转的计划,并将计划的大概内容写信告诉了正在北京求学的林育南,希望林育南支持他的这一设想。
1920年10月,林育南给恽代英回信说,恢复浚新小学,试办林牧业,这是他原来在家乡就很想办的事,经过仔细考虑,觉得不容易做,结果未办成。其原因是:第一,浚新小学的校舍不太大,难图发展;第二,乡下人不重教育,难以招到较多的学生;第三,微薄的学费不敷二三教员的生活费;第四,找不到懂林牧技术的人,无法办这样的事业;第五,办林牧业需要资金投入,目前一下子难以搞到钱,他家的山林早已植树,周围又没有旷地;第六,庙产微薄,而且关系复杂,难以取得,即使得到了,也无什么作用,而且还要惹得社会怨怒。更重要的是,他对乡下的林牧业也不太熟悉,办这件事没有把握。不过,他还是想和卢斌、陈学渭及他的两位哥哥好好商量一下此事,然后再回复恽代英,如果要做此事,也得靠他的两位哥哥来办。
恰在这时,黄陂进步青年唐际盛来到了武昌利群书社。恽代英动员他到回龙山林家大浚新小学教书,并以教书的名义从事革命活动。
唐际盛二话没说,马上起程来到了林家大。这样,浚新小学又恢复起来。
林育英原计划与堂弟林乐浦一起到武汉去办一个织布厂,并在那里从事革命活动。由于浚新小学复了课,他无法到武汉去,但他心里总想早点去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恽代英、林育南考虑浚新小学离不开林育英的领导,没有同意。
学校恢复起来不久,又遇到不少麻烦,除了经费极度困难外,还有一些问题很不好解决,如学校用于教学的房子,和尚总吵着要退还给他们,并常与师生发生纠纷,社会上对男女生同校也议论纷纷。
为解决这些问题,林育英又给恽代英写了信,请他出出主意。林育英还在信中表示,迫切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说很想到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希望恽代英给予帮助。
1921年4月16日,恽代英给林育英、林乐浦写了回信,鼓励他们把学校办好。恽代英在信中说:这个学校一定要办成功,并要做好基础工作,基础稳固了,一切都好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暂时不要急,基础稳定了,容易行主义,若是基础差了,主义无从谈起。
林育英根据恽代英的意见,与林乐浦、唐际盛一起,想办法将浚新小学的教学、经费等问题一一解决了。
后来,浚新小学办得非常成功,武汉地区的一些进步刊物还多次介绍这所颇有影响的乡间小学。
过了一段时间,这所学校又遇到一些波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与庙里的和尚发生了产权纠纷。本来,浚新小学的校舍是所有林姓人的一座家庙,名为“兴隆寺”。这座庙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住和尚,是林姓家族集体活动的一处重要场所,产权为林家大、染铺的林姓人共有。民国初年,出生在上巴河标云岗村的徐和尚得知“兴隆寺”没有僧人,几次到林家大找户长林文卿求情,要求住八斗的寺庙。起先,林文卿未同意。后来,他考虑人要衣衬,屋要人衬,“兴隆寺”只有菩萨没有僧人,房子垮得快。来到花树下,总算爱花人,和尚要来住庙是件好事,免得再年年集资修庙。基于上述想法,他同意徐和尚入庙,并嘱他把庙宇管好。
徐和尚来了不久,回龙山鹞子湖的一个姓吴的假和尚也挤进来了。
哪知,这两个和尚进庙后,各怀鬼胎,都想独占庙产,两人为此常发生争吵。
林文卿发觉了他们的用心后,曾当面对两个和尚说:“你们在庙里住可以,但不要有占庙产的想法,这座庙是我们林姓人的,你们不要有非分之想。如果你们想占庙,我们就不要你们在这里住了。”
两个和尚听不进,他们认为:庙是僧人的家,他们入了庙,产权就是他们的。
吴和尚品质低劣,诡计多端,做过许多坏事,在林家大、染铺的名声很不好,曾被赶过一次。这个家伙出去后,别的庙里都不收,他又厚着脸皮跑回来,赖在庙里不走。徐和尚也是个蛮横、无赖之徒,林家大、染铺的人都不喜欢他。
两个和尚虽有矛盾,但在对待学校管理人员及老师的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步骤又很一致。他们怕这所庙产被学校占去,日夜想办法对付浚新小学的管理人员林育英等人。
吴和尚给徐和尚出歪点子说:“林育英他们办这个小学的目的,是要赶我们走。为使庙产不被他们夺去,你要赶快把梁上的‘林氏修庙’几个字刮掉。这样,你就有理由与他们扯皮了。”
徐和尚认为吴和尚的这个点子想得好,马上搭梯子将“林氏修庙”四个字刮掉了。林姓家族的人对此很恼火。林文卿还带人到庙里与和尚论理,要两个和尚离庙,将房子退出来。和尚坚决不退,声称要永远住在这座庙里。
由于庙产发生了纠纷,浚新小学与和尚的矛盾愈来愈尖锐。
林育英几次找两个和尚谈话,限他们在一个月内离庙。徐和尚没有办法,跑到县城黄州找安国寺的住持诉苦,说林育英在乡下借办学为名,强占寺庙,煽动民众闹事,使当地百姓不敢到“兴隆寺”烧香、磕头。
安国寺是鄂东的大禅林,寺里的住持也姓徐,在湖北地区名气甚大。他听了徐和尚的一面之词后,信以为真,当即帮徐和尚向县府写了状纸,状告林育英等人强夺庙产。
林氏家族的人听说徐和尚到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