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汀州,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对红军部队进行了改编,将原来团的建制改为纵队,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编为第一纵队,司令员为林彪、党代表为陈毅。特务营和独立营编为第二纵队,红三十一团编为第三纵队。
此时,林彪还未满22岁,是红四军各纵队中,最年轻的司令员。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78节 怀疑红旗不长久
1929年4月1日,红四军与红五军在江西瑞金又一次会师。
两支队伍几经曲折走到一起,官兵们甚为喜悦。
这时,毛泽东、朱德收到2月7日《中央给润芝、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信》(即“二月来信”)。中央的这封信是根据共产国际总书记布哈林的指示起草的。当时,布哈林对
中国农村的革命形势估计过低,甚至怀疑中国工农红军在农村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二月来信”对中国革命形势和力量的估计太悲观、太片面,认为农村的武装不能促进革命的高涨,不赞成在农村中扩大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只强调争取群众和城市工作。信中还要求毛泽东、朱德将队伍分编,弄成小部队组织,散入湘赣边境进行土地革命,每支队伍定为数十人、数百人,最多不超过500人。
“二月来信”还要毛泽东、朱德离开部队回到中央,并说,这样可以“隐匿大的目标”。
显然,中央的这个来信对革命形势的分析和关于红军的行动主张是错误的,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对这封信,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经过充分研究和讨论后,决定不予执行,并建议毛泽东代表前委复信中共中央,申述前委的不同意见和主张。
尽管红四军前委未执行中央的“二月来信”,但这封信对红四军的一部分人却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他们说,中国革命前途不大,胜利太难或者不太可能。
在“二月来信”的影响下,林彪的悲观思想也抬了头。他认为,中国革命的高潮不会很快到来,根据地红旗也有可能打不长久。
古田会议后,在红四军七大会议上落选的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他再次信心百倍地走上了指挥红军的第一线。新春伊始,红四军全体指战员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古田会议精神,积极练兵,准备痛击闽、粤、赣三省之敌的第二次“会剿”。
过完新年,林彪率领第一纵队从新泉明口出发了。
毛泽东率第二纵队到龙岩县小池打了一场阻击战后,再返回上杭县古田。
这时,林彪认为,革命终将取得胜利,但目前红军难以打破敌人的“会剿”,建立根据地的作用也不会太大。于是,他用贺年的方式,给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心里的一些想法。在信中,林彪过高地估计了敌人“三省会剿”的军事形势,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有些悲观,认为中国革命的高潮不会很快到来,根据地的红旗也有可能打不了多久。他还说,鉴于目前形势,他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争取江西的战略计划也缺乏信心。
在这封信中,林彪还建议采用流动的游击方式去打击敌人,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不必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因为,一建立根据地,敌人就会集中兵力围剿,打游击,敌人就不大好围剿。
新年刚过,毛泽东收到林彪的这封信,心情有些沉重。
毛泽东想,林彪是红四军的前委委员,又是第一纵队的司令员,他对争取江西、创建革命根据地有悲观情绪,说明红四军中有这种思想的人还相当多。林彪流露出的这股思想很有代表性,有必要利用这一典型,对全军进行一次思想教育,提高红四军全体指战员对创建革命根据地及胜利的信心。
毛泽东决定:这次对全体官兵的思想教育,就用公开信的办法进行。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上杭古田。
在赖家坊协成店驻地的一间民房里,他给林彪写了复信,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毛泽东在信的开头写了较长一段说明:
林彪同志:
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一则有些事忙着,二则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贡献给你呢?搜索我的枯肠,没有想出一点适当的东西来,因此也就拖着。现在我想到一点东西了,虽然不知道到底与你的情况切合不切合,但我这点材料实是现今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就把它提出来。
……我要提出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行动问题。我以前感觉到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比较的悲观。去年5月18日晚上瑞金的会议上,你这个观点是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地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仍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的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也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似乎你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形势的大革命。你的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我觉得是于中国的革命不适合的。……你的这种理论的得来,据我的观察,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相互争夺的殖民地一件事认识清楚。
毛泽东还在复信中说了如下一些内容:
(1)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2)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也就是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三位一体的思想。
(3)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但终会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
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还明确地把小块红色政权同全国革命的胜利联系起来,提出了党的工作中心必须放在农村而不是城市。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在信中还指出:1927年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看,当然要使大家(有这样看法的人)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他的发展是会很快的。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抓住了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分析方法。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描写。
在这封信的末尾,毛泽东还饱含深情地预言: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余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把这封信写好后,除嘱下属送给林彪外,还特嘱红四军政治部将它油印发到各大队党支部阅读。毫无疑问,这个典型抓准了。他给林彪的这封长信,起到了教育红军广大指战员的作用。
林彪当时也没有料到,毛泽东要给他写这么长的信,并要把他作为一个典型,而且还把给他的信分到全军阅读。
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印的毛泽东的《抗战以前选集》,收录了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长信。
毛泽东的这本书出版后,林彪心里有点不痛快。他觉得,他当时作为一个下级,向上级谈出自己的心里话,并提出建议,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本选集一发下去,会使很多同志对他产生误解。
林彪怕今后再印毛泽东选集又出现这种情况,于1948年2月28日从东北致信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再出版《毛泽东选集》时,在这篇文章中不要公开他的名字。并说,这样可以“不在群众中引起误会”,避免国外“种种无益的推测”。
中共中央宣传部接到林彪的信后,马上报告了毛泽东。
林彪这时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统帅着近百万军队,毛泽东考虑到林彪的面子和顾及党内的团结,同意以后出版《毛泽东选集》时,将信的前面几段和最后一段删去,并将《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自此,在《毛泽东选集》里,再也看不到毛泽东写长信批评林彪的内容。直到1991年《毛泽东选集》第二版问世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题注上,才再次真实地告知读者:此文是毛泽东当年写给林彪的一封长信。
尽管毛泽东作了这些修改和删节,林彪却一直将此事记在心中。1969年9月,他在重游井冈山时,写了一首《西江月·重上井冈山》的词,全文如下:
繁茂三湾竹树,
茫茫五哨云烟。
井冈搏斗忆当年,
唤起人间巨变。
红日光弥宇宙,
战旗涌作重洋。
工农亿万志昂扬,
誓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
万千往事萦怀。
英雄烈士名蒿莱,
生死艰难度外。
志壮坚信马列,
岂疑星火燎原。
辉煌胜利尽开颜,
斗志不容稍减。
林彪不是诗人,也无作诗的本领和雅兴。这次重游井冈山,突然作起词来,显然有一定的目的。这首词中的“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两句,就是针对毛泽东当年对他的批评而发,他想用这首词来否定他当年对井冈山根据地的悲观和怀疑红旗不能打长久的问题。
对林彪当年写信给毛泽东谈想法、提建议一事,党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如老革命家黄克诚将军就是如此。据李维明先生2002年在《炎黄春秋》杂志第8期上发表的《黄克诚面示我们历史地书写林彪》一文中说,他们为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关林彪的条目,于1985年2月21日去请示黄克诚时,黄克诚谈到了林彪当年写信给毛泽东一事,他说:“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不是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级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是错误的,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由于林彪提了这个问题,毛主席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林彪不提那个问题,毛主席的那个文章也写不出来。在党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按照组织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应当提倡这种事情,不是批判这种事情。特别现在应当提倡这种作风。……据我了解,像这类的事情林彪不只这一回,他向毛主席提意见,还有提得更厉害的。”
黄克诚的说法,如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确实有道理。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79节 龙岩两打陈国辉
1929年5月,红四军进入新泉。
在新泉住了十余天,又进入龙岩西北约30里的小池地区。
当时,龙岩城内驻有一旅敌人。这支反动武装的头目是土匪出身的陈国辉。陈国辉部居在龙岩城期间,烧杀奸掳,无恶不作,老百姓恨入骨髓。
毛泽东、朱德仔细研究了陈国辉部的人数、布防、战斗力等情况,决定消灭陈国辉部。毛泽东的部署是:主力第一、三纵队攻击龙岩城,第二纵队侧翼迂回,切断陈部退路,使其无法逃跑。
为了把仗打好,毛泽东、朱德在小池北面的一个田畈里开了班以上共产党员活动分子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亲自做了攻打龙岩城的动员报告。
次日拂晓,经过充分准备的红四军第一、三纵队,直向龙岩西约10里的龙门前进。
龙门是陈国辉部的前沿阵地,打下龙门,就意味着龙岩城的大门已开。陈国辉在这里布置了一个营的兵力。他认为,此处地形易守难攻,有一营兵力守在此处,可以高枕无忧。可他万万没有料到,指挥这次战斗的是用兵如神的毛泽东,攻打此城的部队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
第一、三纵队主力快要接近龙门的途中,毛泽东、朱德又给部队下令:快马加鞭,迅速将陈部的前哨打掉。林彪接到命令后,带领部队跑步前进。
部队行进到距龙门还剩百余米时,被陈部发现。刚一接火,龙门守敌就慌忙后撤,林彪率领部队迅速抢占了龙门。这时,毛泽东、朱德又向各纵队电令:第一、三纵队继续向龙岩挺进,第二纵队火速占领龙岩北山。
陈国辉的部队从未遇到如此强硬的对手,交火不到一小时,死伤百余。陈国辉感到红军太厉害,难以抵挡,率部往漳州方向逃去。红军从四面八方攻入城内,俘敌一批,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红军在龙岩城内扎了一段时间,又离开了。
不久,陈国辉利用红军离开县城之机,重振旗鼓,带着兵马再次窜回龙岩。城内百姓,无不遭殃。
这一年6月,红四军前委决定再打陈国辉部。
为了打好这一仗,毛泽东、朱德召集红四军前委成员对作战方案进行了周密研究。毛泽东在会上一再向各纵队负责人强调,此次战斗要将陈国辉部全部消灭在城内。6月17日,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四军离开新泉,秘密挥师东进。
19日天刚亮,红四军突然向敌发动了进攻,各纵队按计划首先抢占了龙岩城周围的高地,林彪的第一纵队主攻南门,第二纵队沿龙门大道直取西门,第三纵队攻击北门,并以一部分主力埋伏在东门外,断敌退路。战斗打响后,红一纵队首先攻进城内,敌人妄图用民房作屏障,均被红一纵队一一攻克。在红军和赤卫队的凌厉攻势下,不到半天,城内敌人大部被歼。部分残敌逃出东门时,也被埋伏的红军消灭。陈国辉走投无路,化装逃脱。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又表扬了林彪的红一纵队在龙岩的两仗打得十分漂亮。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80节 龙岗活捉张辉瓒(1)
1930年6月,红四军在汀州进行了第三次改编。
根据中央的指示,赣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编为第一军团,朱德任军团长,毛泽东任政委,一军团下辖两个军,林彪任红四军军长,红四军下辖3个纵队。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余万人,在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的指挥下,对毛泽东、朱
德指挥的红军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战斗还未开始前,鲁涤平、张辉瓒就派人找了一个吸鸦片的帮会头目刘老汉到中央苏区做探子,搜集情报。刘老汉因得了鲁、张二人送的鸦片和现洋,向国民党军队提供了一些红军的情报。
蒋介石将这次围剿的希望寄托在日本留学时的老相识、爱将张辉瓒身上。为此,他决定12月10日在江西省政府单独召见一次张辉瓒,给张打打气。
张辉瓒系湖南长沙县人,1908年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1914年回国,历任北平军需学校总队长兼军事教员、护法湘军游击司令、兵站总监、湖南第二区司令官、第四混成旅旅长、警务处处长、建国湘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及军务委员、湘军第九师师长、国民革命第二军第四师师长、第二军副军长及代军长、第九路军第十八师师长、江西“剿匪”总指挥、南昌卫戍司令兼第十八师中将师长。张是蒋介石在江西地区反共、剿共的一员主将,在江西地区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达千余人,群众称他为“张屠户”。张辉瓒好大喜功,狂妄凶残,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当他在电话中听到鲁涤平说蒋介石要召见他时,受宠若惊,激动万分。他感到,蒋介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