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和陈炯明战斗了近两个月后,经过反复商讨,孙中山撤兵返沪,在莫里哀路29号,再次见到了心爱的妻子。然而,相聚的喜悦并不能消除孙中山心头的郁结,叛军难平,革命前途布满荆棘,美国人也不肯给予经济援助,孙中山不禁深深的反思自己一生的革命历程:希望究竟在哪里?
1923年,由杨仙逸主持制造的中国第一架飞机研制成功,7月上旬,试飞仪式和在广州大沙头机场举行,孙中山携宋庆龄出席了仪式。
杨仙逸从美国带回的华侨飞行员黄光锐被指定为试飞员,飞机即将起飞时,孙中山看到驾驶员身边还有一个空位,于是环顾左右问道:“谁愿意参加试飞,当第一名乘客?”
人们面面相觑,没有出声,第一次试飞,是否有十分的把握呢?突然,一个温柔而坚决的声音响起:“我去!”是宋庆龄。
轻柔的脚步声中,庆龄微笑着从人群中走出,泰然自若的朝飞机走去。她的衣角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典雅的发髻沉甸甸的盘在脑后,秀丽的面容越发显得沉静、安详。孙中山带着担心望着妻子,庆龄回复一个温柔的微笑。孙中山知道,庆龄温柔的外表下有一颗坚定执着的心,她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尽管担心,他仍然满怀鼓励地望着她,庆龄读懂了,她几乎不为人觉察的点点头,仿佛对丈夫说:“放心……”
文弱秀雅的第一夫人款款地坐上客座,飞机升上了晴空。惊心动魄的特技表演之后,飞机在广州上空盘旋了几圈,缓缓降落,庆龄从容的走出机舱,孙中山悬着的一刻心终于放下了。
第三部分 宋庆龄私密生活影像双剑欲别风凄然(1)
1924年,孙中山授意筹办的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夫妇参加了开学典礼。此后不久,孙中山再次举起北伐大旗,号令全国讨伐北洋军阀。之后,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趁北方军阀内战之际,发动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推翻了声名狼藉的直系政府,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
此次孙中山和宋庆龄取道日本,再由日本转往天津大沽口,在那里,夫妇俩受到了群众
的热烈欢迎。
到天津的当天下午,孙中山不顾旅途劳顿拜访了张作霖。张作霖为了摆架子,在住所周围严布岗哨,而且让孙中山一行在客厅等候许久,才一步三摇的缓步走出,盛气凌人。然而,为顾全大局,孙中山强压怒气,心平气和的向张作霖致谢,感谢他派军警迎接自己,张作霖十分高兴,与孙中山会谈了两个小时,事后对张学良说:“中山伟人也,名不虚传,颇有容人之雅量,吾服矣!”
意想不到的是,当天孙中山回到寓所就发冷发热,肝部病情起了变化,卧床不起。庆龄见此情景,焦虑万分,立刻请来天津最好的医生,诊治,自己则侍汤侍药,精心照顾,亲自料理孙中山病中的饮食,不久,孙中山看起来痊愈了。
恰在此时,革命的情势起了变化。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之时,形势似乎十分明朗,然而,不久北洋各实力派军阀即联手排挤冯玉祥,张作霖到天津后,与冯玉祥也矛盾重重,为了牵制张作霖,冯玉祥只好请段祺瑞出山为北京临时政府执政。段祺瑞表面上不敢怠慢孙中山,内地里却投靠列强,准备绞杀革命力量,更新政局的希望至此化为泡影。孙中山盛怒之下,肝病再次加剧,庆龄劝慰不止。
1925年元旦,孙中山乘火车抵达北京,住进了北京饭店,然而他的肝病,却日渐严重。经医生和宋庆龄、宋子文、孔祥熙以及国民堂重要领导人反复商量,一致赞成住院治疗。1月26日下午,孙中山在协和医院动手术。
医生熟练的打开腹腔,却发现肝脏坚硬如石,已经是肝癌晚期,无法割治了。这个消息对庆龄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
自知患了绝症的孙中山仍然保持着革命者的坚定和乐观,看到庆龄愁眉不展,他心疼地安慰她说:“Darling,近来你脸色不好,不要为我那么担忧。我素来就不完全依靠医药,主要依靠的是我的勇气,我坚信我的勇气终必能战胜此病,绝无危险。”庆龄看着丈夫炯炯有神的眼睛,含泪点了点头。
不久,庆龄与各方协商后,搬到铁狮子胡同顾维钧私邸,用中医治疗孙中山的肝癌。在这里,庆龄寸步不离病榻,陪伴孙中山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
病人的睡眠是宝贵的,为了不惊醒梦中的孙中山,庆龄在屋里只穿袜子行动,小心翼翼,避免发出任何动静。她走路的姿态、神态使人深切的感到她对孙中山无限的深情,无限的尊敬。一旦孙中山醒来,她就马上端茶递水,服侍汤药。病重的孙中山脾气焦躁,经常不愿服药,每当此时,庆龄就轻言细语,百般劝慰,总要孙中山吃了药才能安心。
然而,药石也挽救不了孙中山的生命,3月11日凌晨,孙中山病危。庆龄已经哭了好几天了,双眼红肿,更为残酷的是无论如何悲痛欲绝还必须请先生在遗嘱上署名。因为,时日不多了。孙中山此时已经无法写字,最后,庆龄握着孙中山的手在遗嘱上写下了“孙文”这名垂千古的名字。
当天下午,弥留之际的孙中山反复嘱咐儿子孙科,女婿戴恩赛:“善待孙夫人。”何香凝探视时,孙中山已经吐字困难,何香凝含泪表示会善待庆龄,孙中山紧握她的手说:“我感谢你……”
不久,孙中山病痛难耐,万分痛苦,庆龄泪如雨下,孙中山见状,反而安慰她说:“Darling,你不用悲哀,我之所有,即你之所有。”庆龄深情的回答:“我一切都不爱,爱者惟你而已。”庆龄哽咽难忍,泣不成声。
在孙中山的最后时刻,他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呼吸困难,但是仍然断断续续地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等字,还有他最放心不下的“Darling”。
3月12日上午9点25分,孙中山永远地停止了呼吸,一代伟人弃世而去,泪眼婆娑的庆龄亲手合上了他未闭的双眼。
19日,孙中山遗体移至中央公园(即今之中山公园)公祭,庆龄身着黑色丧服,面戴黑纱,没有抽泣,也没有哽咽,平静的脸上流露出坚定沉毅的神色,前来拜祭的群众深受鼓舞。
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宋家再一次分裂了。庆龄坚持孙中山的遗志,为中国的未来奋斗,而蒋介石之流却为了个人名利争权夺势,完全背离三民主义,可悲的是,宋霭龄和孔祥熙却都站到了蒋介石一边。庆龄毫不妥协,公开发表声明,谴责蒋介石对中山先生的背叛,蒋介石先是企图拉拢庆龄,此计不成又准备暗杀庆龄,在宋家人的阻止下,蒋介石的阴谋没有得逞,不过他接下来又准备软禁庆龄,宋子文悄悄捎来了消息,劝庆龄留心安全,国内已非清净之界,在朋友的陪同下庆龄秘密出行,远赴莫斯科,然而,她的目光仍然追随着她所挚爱的祖国。
庆龄在莫斯科的第三个月,传来了一个令她十分心痛和震惊的消息:美龄和蒋介石结婚了!
庆龄还在国内的时候,蒋介石已经开始对美龄的追求,遭到了庆龄的坚决反对。蒋介石追求美龄的目的,不外乎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为将来掌权打基础,不仅如此,蒋介石风流成性,除了家乡的发妻之外,还有姚冶诚、陈洁如等新欢,美龄嫁给他,怎么会得到幸福呢?然而,宋霭龄却极力促成这件婚事,美龄最后还是跟蒋介石结婚了。庆龄从小和美龄姊妹情深,看到妹妹结下这没有爱情的婚姻,怎么不痛彻心腑!她更伤心的是,不仅美龄,全家人看来都已经背叛了自己。霭龄出于自身利益对婚事的撮合,妈妈倪桂珍曾经竭力反对这桩
婚事,如今居然答应了;而亲爱的弟弟宋子文也没能招架住蒋介石和宋霭龄的两面夹击,投靠了蒋介石,就连孙科,居然也抛弃了先父遗训,敌我不分了……
倔强的庆龄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无声地哭了,多少的心酸和委屈,多少的艰难,随着泪水默默的涌上心头,而对孙中山刻骨铭心的思念,久久徘徊不去……
灾难并没有结束,不久,南京政府又放出谣言,说庆龄准备和陈友仁在莫斯科结婚。人言可畏,庆龄为避嫌疑,不得不考虑离开莫斯科,而蒋介石此举的险恶用心又让她心惊胆战:这分明是为了抹煞孙中山的形象,提高蒋宋联姻的地位,从而达到政治目的。此时庆龄还不知道传播谣言的也有她的大姐霭龄,然而,这已经让她不堪重负,庆龄病倒了。
第三部分 宋庆龄私密生活影像双剑欲别风凄然(2)
蒋介石自以为一系列打击足以使庆龄软化,不断的来信劝降,结果遭到了庆龄坚决地回击。之后不久,为避开这些干扰,庆龄动身到德国小住。
1929年,蒋介石着手为孙中山修建陵园,特地请旅居欧洲的宋庆龄回国。庆龄知道蒋介石此举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声誉,然而,对中山先生的思念,对祖国的思念,对家人的思念最终促使庆龄动身回国。5月她乘火车到达沈阳,受到了张学良的热情欢迎,张夫人于凤至亲自到火车站迎接。然后,在于凤至的陪同下,庆龄来到了北京。
一路上庆龄一直都很镇定,一派巾帼豪杰风范,最终,在到达孙中山灵柩所在地碧云寺时她撑不住了,对亡夫的无限哀思压倒了她,使她几乎无法挪动一步。左右见状赶快上前搀扶。揭开孙中山灵柩上覆盖的国旗后,庆龄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那亲并切的面庞,她痛哭失声:“总理,我在此,你往哪里去了!”周围的人纷纷落泪,有幸同生,缘何不能同死啊!
6月,庆龄亲自护送孙中山灵柩到南京中山陵安葬,公祭后,又是庆龄亲手封闭了墓门。
为了逃避蒋介石和美龄的劝降,庆龄回到了生病的母亲倪桂珍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她,过着平淡的生活,享受久违的天伦之乐。霭龄、美龄、子文也经常回家,虽然,姊妹间有点隔阂,政见的不同使姊妹间有一种压抑的气氛。庆龄很少说话,只是为了母亲忙来忙去。
此时,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军力量迅速崛起,使蒋介石十分恐慌,开始疯狂镇压。庆龄针锋相对地发表了电文,谴责蒋介石对内屠杀工农群众,对外亲帝反苏的行径,蒋介石又恨又怕,于是派出亲信戴季陶前去和庆龄商谈。
狡猾的戴季陶先是劝诱庆龄,接着开始指责庆龄不分敌友,协助工农红军,并恬不知耻地指责庆龄帮助红军的举动“丢政府和民族——你自己的民族——的脸”,大气凛然的庆龄义正词严地指出蒋介石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行径才是国家和民族的耻辱,斥责了蒋介石派特务监视自己的卑鄙行为。戴季陶恼羞成怒,威胁说:“你要不是孙中山夫人,我们非要你人头落地不可。”庆龄却笑着回答:“如果你就是那种伪装的革命家,你什么时候来砍我的人头都可以。”黔驴技穷的戴季陶只有落荒而逃了。
后来,庆龄将与戴季陶的谈话全文登载在《大公报》上,这下子,蒋介石的卑鄙行径尽人皆知了。不过,留在国内对庆龄的困扰毕竟太大,不久,庆龄乘船由上海出发,再次流亡欧洲,直到几年后倪桂珍因病去世,悲痛的庆龄匆匆回国,葬礼后子文说道:“我们没有妈妈了。”一句话让宋家姊妹们哭泣不止,庆龄哭得最痛,因为政治的迫害使得自己一直不能侍奉慈母膝下,如今,即使有心也已无力回天了!
第三部分 宋庆龄私密生活影像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节气最高坚(1)
6月的南京,炎热难当,宋美龄依照习惯翻看送来的文件,却发现其中赫然有姐姐庆龄发表的一篇文章《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文中强烈谴责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蒋介石、汪精卫之流公然背叛孙中山遗志,进行持续内战,给百姓带来无穷灾难的行为。文未看完,美龄已经十分生气了,这个二姐呀,不给自己面子不说,而且从她的文章看来,她明显已经站在了支持共产党的一方。
美龄沉思了,长此以往,姐妹间是否会越来越隔阂?二姐一向心疼自己,如果用亲情感动她,说不定她会回心转意。不如给她写封信,邀她来南京玩?还未动笔,蒋介石已经走进来了,一听美龄说起准备给庆龄写信,蒋介石脸上马上晴转多云:“给她写信?这人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好心当作驴肝肺,我真拿她没办法!”
不久,得知此事的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也打来了电话,同样对庆龄的文章咬牙切齿。在电话里他极力撺掇蒋介石干掉庆龄,蒋介石心动了,对着美龄发脾气说:“夫人,你不要再护她了,我要干掉她!”
不过,蒋介石将这话告诉美龄却是失策。虽然政见的不同使姐妹俩隔膜起来,但毕竟血浓于水,说到底美龄还是关心二姐的。美龄和蒋介石大吵了一通后马上通知几个弟弟,提醒庆龄出行注意安全,并防备杜月笙。不仅如此,美龄还行使第一夫人大权,几次阻止杜月笙求见蒋介石,杜月笙又气又恼又无可奈何,于是决定单方面动手。
这天,庆龄刚回到莫里哀路29号,电话响起了,一个男人用急促的声音说:“学生领袖章士桐被捕,28名学生被抓,孙夫人您快出面调停一下吧!”电话一挂,庆龄急匆匆的招来司机小聂,两人立刻出发。
刚驶入繁华市区,忽然一辆“的士”迎面冲来,小聂赶紧猛打方向盘,说也奇怪,小聂往左“的士”就往左,往右它就往右,一个躲闪不及,庆龄的车一头撞在了一颗大树上,“的士”一溜烟走了。
庆龄因车祸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爱国学生纷纷探望,其中居然有章士桐。庆龄惊诧地问起,章士桐莫名其妙:“谁说我被抓了?没有的事啊,纯属造谣!”庆龄一下就明白过来了。
消息传到南京,宋美龄一头闯进了蒋介石的军机处,把正在开会的蒋介石抓了出来,怒声质问。蒋介石当然连连推说不知,美龄怒气难平,直到孔祥熙出面劝解方才平息。
而杜月笙也为此烦躁不已,本以为杀死了庆龄,没想到庆龄大难不死,爱国学生却不断揭露青帮劣行,号召群众反抗,气得杜月笙一枪毙掉了“有辱使命”的“的士”司机。
1932年,“一·二八事变”震惊了全国,日寇开始对上海狂轰滥炸,扬言在48小时内占领上海。19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领导下顽强抵抗,庆龄也和好友何香凝积极投入到援军筹划中。她们冒着枪林弹雨看望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并募捐到大量资金和救济物资运送到前线。为了表示自己和19路军抗战到底的决心,庆龄还手持一枚缴获的日军子弹请人拍了照。
战斗进行的十分惨烈,每天有大批伤员等待医护,而人手却不够。庆龄四处招募志愿护理伤员的妇女,谁知道那些贵妇人一听说要去照顾当兵的“大老粗”,个个瞠目结舌,大叫有失体统,庆龄得知后轻蔑地一笑,鄙夷地说:“我懂了,你是要让他们为你们去死,而不愿意他们和你们一起去活。”贵妇人们灰溜溜地走了,庆龄和何香凝穿上白色护士服亲自到病房护理伤员。
然而,南京蒋介石政府却不顾人民的呼声,拒绝给19路军支援,并且答应同日本签订不平等的停战协定。无可奈何的19路军只得撤离战场,庆龄满腔悲愤。
在庆龄与蒋介石毫不妥协的斗争中,有一个传奇广为流传,那就是营救红军第四方面军参谋长陈赓。
陈赓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是孙中山的卫士,也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当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后,正是他掩护宋庆龄搭乘小舢板登上永丰舰和孙中山重聚;而在第二次东征时,陈赓也曾救过负伤的蒋介石。不过,蒋介石并未因此放过他,趁陈赓到上海疗伤之际,派特务逮捕了他。
对于这员虎将,蒋介石起了爱才之心,再说,杀了陈赓的话自己也得背个杀害救命恩人的坏名声,权衡之下,他亲自给陈赓写了劝降书:
“查陈赓乃吾昔日之袍泽,勇冠三军,于北伐中卓著成绩,姑念年轻失足,误入迷途,宜加珍惜恕容,多于照拂,促其鄱悟。若能起誓归顺,效忠党国,定当重用。”
不过,陈赓对此却并无反应,到最后,蒋介石只好亲自出面,企图用自己的“爱才”、“提拔”打动陈赓。他没想到的是,陈赓对他这个委员长的好意丝毫不领情,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的劝降,蒋介石无奈,只好准备秘密处死他。
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庆龄很快得到了消息,亲自上门找蒋介石评理。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