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74-笔底波澜-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北洋政府通过“取缔新思想”议案时,胡适正在住院,外间却盛传他逃走了。为此他在1月7日的《努力周报》发表《“胡适先生到底怎样?”》的短文,直言:    
    我是不跑的。生平不知趋附时髦;生平也不知躲避危险。封报馆,坐监狱,在负责任的舆论家的眼里,算不得危险。然而“跑”尤其是“跑”到租界里去唱高调:那是耻辱!那是我决不干的!《努力周报》影印本,岳麓书社1999年版。    
    10月9日,他在给高一涵、陶孟和的信中说:    
    我想,我们今后的事业,在于扩充《努力》,使他直接《新青年》三年前未竟的使命,再下二十年不绝的努力,在思想文艺上给中国政治建筑一个可靠的基础。《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页217。    
    然而当他“一觉醒来”,肥头大耳的曹锟已当选为“大总统”。《努力周报》在出版了75期之后终于停刊。10月15日,他写下《一年半的回顾》一文,“今日反动的政治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拜金的国会议员已把曹锟捧进新华门了。……我们在这个时候,决意把《努力》暂时停刊。但我们并不悲观。”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398。《努力周报》的落幕成为1923年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此后的一年,胡适和同伴们一直在为《努力周报》复刊而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    
    新闻史家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记载,1923年1月24日,北京《晨报》曾刊出一则北洋政府给各省的咨文:    
    查袁氏时代筹备帝制,恐人非议,先后颁布报纸条例及出版法,使不敢为反对之论调。现在报纸条例,虽已废止,而出版法依然存在,殊属非是。若出版物宣传之主张未合,自有社会评判,无庸国家干涉。且出版物关于败坏他人名誉,及社会风化,泄漏机密等,各项刑律均有明白规定,亦无须再有出版法之二重限制。现由本部准将出版法律废止。转引自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册,页968— 969。    
    我未能查阅这一年的《晨报》,不知可靠与否。据北洋政府档案,《出版法》是两年后才废止的。    
    无论如何,这一年从北京到全国各地,对言论的控制和迫害并未有丝毫减弱,新闻界、文化界也在为言论自由而继续努力。    
    2月2日,因一则触怒国务院秘书长吕均的消息,北京亚洲通讯社社长林超然以侮辱罪被捕,引起舆论公愤。5日,众议员钱崇恺等提出《质问政府违法逮捕新闻记者书》,限政府3天内明确答复。6日,50多家通讯社代表到国务院质问总理张绍曾:(一)以国务院函令警察厅捕人,系根据何项法律?(二)如何能担保今后不再发生这种违反行为?张置之不理,再度激起各界公愤,外国驻京记者也开会讨论声援办法。8日,北京学生联合会通电国务院,声援林超然被非法逮捕案。    
    7月26日,北京警察厅查封京津晚报社、民治通讯社,《京津晚报》编辑曾青云、发行人吴凤鸣、民治通讯社社长刘子任等被拘押。北京报界纷起营救,终于在当月30日保释。8月1日,上海新闻界戈公振、叶楚伧、邵力子、张季鸾等20多人联名致电京津和全国各报馆、通讯社,呼吁保障人权,维护舆论。两个半月后(10月11日),民治通讯社复业。    
    9月25日,在湖北宜昌受到欢迎的《商报》突然被地方当局封闭,主笔被捕,未宣布任何罪名。宜昌报界联合会为此通电全国报界声援,并向法庭提出公诉。11月4日,《晨报》刊出了这一通电。    
    11月24日,旨在保障记者言论和人身自由的北京新闻记者公会举行发起大会,有80多家报纸、通讯社的记者参加,《京报》社长邵飘萍被公推为大会主席。12月6日,通过了《新闻记者公会简章草案》。7日,邵飘萍在《京报》发表《北京报界之宜自警惕》一文,指出北京报纸、通讯社虽多,“而有确实基础与言论之能勉成自由独立者,仍居少数”,新闻记者公会将有助于抵制来自政界的收买与压迫。    
    [记事]    
    1月15日,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南昌《新江西》杂志(不定期)在出版第3号后被迫停刊,主要编撰人袁玉冰被捕入狱。    
    1月22日,北京《晨报》特别发表“严重声明”,否认与宪法研究会的关系,表示“本报一切言论,绝对本于所信,完全自由。即经济上亦纯以营业所得为维持,绝对独立。无论何党何派,本报与之绝无丝毫关系。公是公非,断不稍受牵制。”    
    2月1日,江西人在北京创办的《赣事周刊》因发表批评军阀蔡成勋的言论,被禁止发行。    
    2月8日,“二七”惨案发生第2天,军阀吴佩孚等就以“鼓动罢工,扰乱社会秩序”罪名查封了汉口《真报》,附设的《实话报》(或《闲话报》)同时被封闭。《京汉路罢工日刊》创刊,办了一周。    
    2月26日,设在上海的《向导》周报发行处遭查封。    
    4月,时逢曹锟贿选总统,林白水在《社会日报》揭露议员受贿丑闻,被监禁3个多月,《社会日报》再次被封。    
    4月,当局根据《电信条例》拆除了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家电台于1月23日开播,第四天曾全文播送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    
    8月27日,天津租界的《京津泰晤士报》因反对曹锟贿选,被禁止在租界外发行。    
    8月29日,广州《民国日报》以泄漏军事秘密罪名,被粤军勒令停刊3天。    
    10月,上海《时报》因发表反对直系军阀的新闻而遭禁邮。北京连日不见《时报》,当月18日《晨报》对此作了报道。    
    11月,毛泽东等办的湖南自修大学被军阀赵恒惕以“所倡学术不正,有害治安”的借口封闭,只出了4期的《新时代》月刊被迫停刊。    
    12月1日,《晨报》五周年纪念时曾发表《吾报之使命》社论,表示“始终抱定不要使我们的晨报变成一个商品”,“相信报纸惟一存在的意义,在实行社会教育”,“思想革命是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惟一工具,是《晨报》存在的惟一使命。”


《笔底波澜》 第二部分1924年:《语丝》和《现代评论》问世

    笔底波澜    
    1924年:《语丝》和《现代评论》问世    
    1924年的中国号称民国,实为军阀的王道乐土,大大小小的军阀裂土为王,分割山河,颐指气使,总统贿选,《约法》无存,泱泱大国烽烟四起,齐卢之战、直奉之战,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这是一个暴力连接着暴力的不幸年头。《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卷头语中说:“我们对现时政局是绝望的,所以只有监视和批评,绝没有什么希冀。我们以为要使政治转机,除非改造社会不可。”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奋斗、摸索之后,着手在黄埔建立自己的军队,迈走另一条改造社会之路。    
    3月,《民国日报》成为国民党中央在上海的机关报;8月,胡政之创办《国闻周报》;10月,“国家主义派”创办《醒狮周报》,共产党创办《中国工人》月刊……信奉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派别,竞相办起自己的喉舌,在军阀混战的缝隙里,多元化的报刊争奇斗妍,好不热闹。成仿吾在《创    
    《语丝》杂志书影    
    造周报》最后一期发表《一年的回顾》中说:“环顾我们的国事,是非的论争闹得天昏地暗,此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5月30日,开书店卖书的常春霖写信给胡适:“刻下先生之杰作《文存》,前次收禁之三部,并陈文存七部,迄今警厅未派人送回,即本区警察仍然探访此书,言此书不准售卖。”6月17日、23日,刘半农(署名“夏”)先后在《晨报副刊》发表了《〈胡适文存〉究被禁止否?》等文。7月6日,胡适在《晨报副刊》发表他3天前给国务总理张国淦的信,从中我们得知《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甚至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等都曾成了禁书,虽然当局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宣布,禁书单却秘密存在。    
    9月3日,京师警察厅堂而皇之发出布告,“舆论界对于各省军政事项,均应持以镇静态度,不得任意登载”,一语道破玄机。也是在9月,军阀孙传芳从福建挥师长驱进入浙江,一口气关闭了《浙江晨报》、《三江日报》、《新浙江报》、《浙江日报》、《杭州报》、《浙江民报》等十几家报纸,连《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商报》等上海报纸设在杭州的分馆也未能幸免。    
    胡政之创办的《国闻周报》    
    禁书单、封报馆,照样是1924年甩在言论史上的真实一幕,是一道道抹也抹不去的伤痕。好在刘半农、胡适他们还能在《晨报副刊》提出公开质疑,当局只能遮遮掩掩,不敢公开承认。    
    这一年,邵飘萍继续在他独立创办的《京报》纵横论政,激扬文字,批评时弊,指斥权贵,仅一年就发表了不下于百篇的时评、通讯。12月,名垂史册的《京报副刊》出世(孙伏园主编),他还在《京报》一连推出了戏剧、    
    妇女、儿童、图画、文学、电影、民众文艺等七个周刊,堪称史无前例。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年末,在“万恶贯盈的北京”(郁达夫语)先后出现了《语丝》、《现代评论》两个风格不同却同样不能忘记的周刊。11月17日创刊的《语丝》以刊登杂感、散文为主,其创刊人、主要撰稿人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等,他们当时大多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授。在周作人执笔的《发刊辞》中说:“我们个人的思想尽自不同,但对于一切专断与卑劣之反抗则没有差异。”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一卷上册,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页78。“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是他们的追求。“除了政党的政论以外,大家要说什么都是随意,唯一的条件是大胆与诚意,……我们有这样的精神,便有自由言论之资格;办一个小小周刊,不用别人的钱,不说别人的话。”林语堂进一步说:“所以我主张《语丝》绝对不要来做‘主持公论’这种无聊的事体,《语丝》的朋友只好用此做充分表示其‘私论’、‘私见’的机关。”“凡有独立思想,有诚意私见的人都免不了多少要涉及骂人。”张铁荣选编:《卷地潮声——〈语丝〉散文随笔选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页325、327。    
    《现代评论》创刊号刊头    
    12月13日创刊的《现代评论》,内容包涵“政治、经济、法律、文艺、哲学、教育、科学”等等,最初是由郁达夫他们的创造社与太平洋社合办的,实际上主要撰稿人都是北大教授,如王世杰、陈源、高一涵、胡适等。创刊号简短的“启事”指出:    
    本刊的精神是独立的,不主附和;本刊的态度是研究的,不尚攻讦;本刊的言论趋重实际问题,不尚空谈。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一卷上册,页89。    
    从《语丝》的发刊辞和《现代评论》的启事,我们似乎读不出什么太大的差别,都带有“《新青年》时代”的流风余韵。但这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知识分子群体,代表了“五四”浪潮之后两条不同的精神路向、不同的价值选择。曹聚仁认为《现代评论》比《语丝》“更富综合性,更富文学意味,更有绅士的气度,也更有自由主义的气氛。他们这两种周刊有时是互相敌对的,但在新文学运动的继承工作上,却又是十分协调的。”“《现代评论》所发表的政论,也是第一流的好文字,那是《语丝》社所不写的。”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页172—173。    
    这两个周刊不仅在当时、而且对未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语丝》,也需要《现代评论》。它们的同时出现(相距不过一个月),至少标志着当年言论界多元的声音。在军阀主导之下、只有枪杆子才有发言权的年头,在那个我们小时候就知道是暗无天日的时代,它们的存在足以温暖一个苦难民族的灵魂,足以照亮一个个星月无光的夜晚。    
    [记事]    
    2月14日,上海书业商会等四团体发表宣言,反对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印刷附律”。    
    4月16日,27岁的成舍我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新闻史上著名的“三个世界”浮出水面。10月18日的头条新闻中将直系军阀张福来的“福”误排成“祸”字,一字成祸,报馆立即被警察厅封闭。不料冯玉祥倒戈,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倒台,《世界晚报》因“祸”得福,声名鹊起,发行量从原来的二三千份一跃突破了万份。    
    6月19日,北京政府通令邮局禁止寄递《自治旬刊》、《劳动旬刊》、《劳工周刊》、《工人周刊》、《青年工人》月刊、《中国青年》、《新建设》、《陈独秀讲演录》、《上海工会报告》等书刊。    
    8月,公共租界非法逮捕市民叶乾亨,《时报》、《商报》、《新申报》等纷纷如实报道,并加以评论,租界工部局竟以“散布谣言,登载不确实消息”等罪名拘捕了《时报》总经理狄平子、主笔陈冷血,《商报》总经理李征五、主笔陈布雷,《新申报》总经理许建屏、主笔孙东吴等6人。会审公堂不听被告律师的申诉,分判罚款,强行结案。    
    9月1日,京师警察厅指控国闻通讯社刊载的张作霖致曹锟函有误,传讯编辑周某,5天后(9月6日)勒令停止发稿。    
    9月2日,世界通讯社编辑被传讯,总经理遭到监视,3天后(9月5日)停止发稿。    
    9月5日,京师警察厅传讯上海《申报》驻京记者秦墨哂及亚东新闻社记者,查封《民德报》。    
    12月9日,租界巡捕房搜查上海大学,几天后传讯了代理校长邵力子,指控该校出售共产党主办的《向导》报,含有“仇洋”词句。    
    


《笔底波澜》 第二部分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之后(1)

    笔底波澜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之后    
    4月1日,京师警察厅发布新制定的12条《管理新闻营业规则》,条件非常苛刻,被称为《报纸条例》的借尸还魂。北京新闻界一致表示反对。4月中旬,胡适、陈西滢、钱玄同等18位知识分子联名致函司法总长章士钊,提出阁议撤销这一规则,以维护言论出版自由。此前4月4日,上海书报联合会、日报公会、书业商会、书业公所举行联席会议,鉴于《出版法》钳制言论出版自由,违背了共和国的性质,决议分别致电北京政府法制院、内务部、司法部要求废除。4月8日,连上海总商会也致电北京政府,提出废止《出版法》的要求。    
    也是在4月,上海租界工部局再次在纳税人年会提出《印刷附律》议案,因不到法定人数而流产。4月13日,上海书报联合会、日报公会、书业商会、书业公所等四团体发表抗议上海公共租界《印刷附律》的宣言。6月2日,上海租界再次召开纳税人特别会议力图通过,时值“五卅运动”,《印刷附律》成为众矢之的之一,上海32个团体联合发表抗议宣言大力抨击。不同政治倾向、背景的《向导》周报、《民国日报》、英文《密勒氏评论报》、《大陆报》都纷纷发表文章,严厉批评工部局。这次会议也因不足法定人数匆匆散会,从此没有再提出这一议案。    
    “五卅”惨案激发了汹涌澎湃的民族浪潮,身处租界的上海各大报纸保持了可耻的沉默,激怒了无数年轻的知识分子,多年后王芸生曾说:“五四运动给我打下了一个做人的基础;五卅运动又使我认识了自己的国家。民族的热血曾鼓舞着我的青年的心……”6月3日,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郑振铎、茅盾、叶圣陶、胡愈之等以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名义创办了《公理日报》,日发行量曾达到2万份,至当月24日出版第22号后停刊。6月10日,杨杏佛独自创办了《民族日报》,共坚持了16天。6月4日,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面世,成为中共出版的第一份日报。6月11日创刊的《上海总工会日刊》,直到9月被军阀查封。从6月初起,邵飘萍在《京报》推出清华学子王造时主编的《京报副刊·上海惨剧特刊》,连出了12期。    
    7月初,向来稳健、谨慎的《东方杂志》出版了《五卅事件临时增刊》,发表王云五的《五卅事件之责任与善后》等文。9月11日,上海公共租界总巡捕房就《五卅事件临时增刊》向会审公廨起诉王云五等。9月20日,《京报》副刊发表《上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