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骨推拿手-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高!”此手法自信、有力、迅速,半日诊治病人过百,当不为虚言。之后,其助手从一旁桌上取来一只大塘瓷罐子,口阔一拃有余,足有数升之大。再看桌上,如此之物,黑呼呼,排了两排。其助手向罐中注水半升许,中老年妇人右手接过。助手又取过六条报纸,每条报纸二折为一掌宽,用火点燃,顿时其火如炬。老妇人右手持罐,左手持火,晃晃而动,火光腾然于室,照耀四壁。火光正旺之时,将火把插入罐中,快速晃动几下,便将火把弃之一旁,中老年妇人以动若疾风之速,将大塘瓷罐子扣向了患者颈部,罐子里的水一滴未跑,可见其动作之娴熟。见其屋顶,白色天花板已被火把熏成一片黑色,可见施术已日久。我心中有所期许很快即见“真人”。中老年妇人双手抱住瓷罐,从上向下,慢慢下拉。为防痛疼,两位助手,一左一右已将病人扶定。病人口中呻吟,中老年妇人以一声长声的“……嗨”断喝为止,其势有千军不挡之勇,让人不敢小视。揭去罐子,病人后背乌红一条,有两掌宽,中见块块如分币大小乌黑肿起,其曰:“毒气可见”。我心中颇以为然,西方正脊疗法,捏拿而矣,比此手法差之远矣!罐子过大,施力为重,加水即有防火伤人之便,有密封之宜,又可清凉退肿,一举三得,可谓之“妙”矣!术后,中老年妇人令两位旁人扶患者双腿,两位助手扶患者双肩,中老年妇人一手拇指按于患者胸1棘突左侧,另一手拇指按于患者胸2棘突右侧,趋步于前,双肩下压,脸已近手,呈全身用力之状。我立即探身前往,想看个究竟,可其脸已盖住双手,不可见之。只听中老年妇人已一声断喝“唉”,之后听其指下轻轻一声骨响,手法已毕,我没看见,甚为遗憾!以其姿势、加力手法看,也过于平常,怎么有深厚功力呢?心中疑团无法消解。前边两个病人治完后,就到我了。程序如前,至“一指禅”手法正骨将施,心中疑瞬间可解,心情已无法言表了。等中老年妇人断喝之后,我就觉得妇人的拇指指腹弹在了我的背上,骨关节丝毫没动。原来正骨的骨声之响,是双手拇指弹响之声而矣,骨病必未除。同来之友,急问:如何?我说:出村再谈。急忙上车出了村,我才道出其中原委。她用的大火罐法,却有可取之处,其见效的手段全在其中,一条脊柱投射全身,有疾必有效,无疾可健身。可正骨一说就全不存在了。
所以,正骨推拿一科,必亲见亲验,方以为实,不可听病人传之为讹。
但是,天下之大,事有万一。正骨有一宗,虽未亲验,不可不表。否则,有损中华医术正门功夫于不全之嫌。

2。3。2。9丰盛医院正骨
这一门,就是响誉京华几十年的丰盛医院正骨。丰盛医院正骨是走上社会,并被社会所公认的一门技术。
结识一位曾在丰盛医院工作十余年的西医老专家,虽不会正骨,但在丰盛工作日久,丰盛之人、之术多有亲见亲闻。再考之于丰盛医院求治过的患者,其言不虚。因此,就此一表,不没名门。
笔锋所及,或点名道姓,或有不周,或有不妥,并未与丰盛正门传人核对,赞也罢,损也罢,恭请丰盛正门传人海涵为是。
丰盛医院的前身,是公私合营时期的一家诊所。开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商场对面的红庙胡同内,后来发展为集体所有制医院。
丰盛医院正骨以纯中医为主,只在内科辅助治疗时,使用西医、西药。
其正骨传承,向前追述到陈老,陈老当为丰盛正骨开宗立派的大师。陈老传医术于董老。
董老活到90岁,寿终于文革后期。时任西城区中医医院副院长2年,病累而亡故。其人文雅可敬,著有专书存世。下有四子,承其家学,均以正骨为业,在辟才胡同办了一个诊所。只是不知董老之子传承如何。
至改革开放,董老之妻弟隋书义,受董老之学,坐诊于丰盛医院,与院长刘贵明同振丰盛之声,响誉京华。隋书义于90年代离开丰盛医院坐诊于它处。其下有妻妹孙付主任医师、徒弟鲍专家两人坐诊于丰盛医院。承其医术,解骨病于民。
刘贵明主理医院业务。2000年前后,78岁亡故于肝癌。刘老德术双全,其术可嘉,其德可表。与董老同为一代大家,以我言之,称为大师亦不为过。刘贵明老前辈没有学院背景,有师传关系,以手法看,应归于董老门下或陈老门下。此君脾气甚大,但只对员工发火,对病人从不发火。病人多为骨折急病而来,带钱不够,刘老写一条给予减收,未带钱的写一纸,一概减免。刘贵明老前辈为人周正,有君子之德,员工多和谐相处,以医、以病为重,故其德可表。其术与隋书义不分伯仲,同振京化,为我中华医术可证之于西医不比,故其术可嘉。
余以丰盛正骨言之,当以刘贵明、隋书义两位名师传承为准。目前,陈老前辈之下的其它传承,以及刘贵明老前辈是否有传承,我尚不知。能否代表丰盛正骨之境界也未曾考究,不敢妄言。若能达到董老前辈、陈老前辈之水平,当不忘传我中华医术之责,处境或艰或易,地位或高或低,当以不失传承为高尚,多留根苗于世为已任,多助丰盛正骨之功德,则为人文之幸事矣!
丰盛正骨以纸板固定、手法复位见长。其病种涵盖了西医大中型开放性骨折以外的全部。乃至粉碎性骨折,西医钢丝、钢板手术固定的骨折手术,绝大部分均可手法完全复位。既使复位不好,已初步形成骨痂的,也可以断开再接,复位后严丝合缝,甚可嘉表。其固定方法也很独道。先在骨折断端敷以脱脂棉,再用薄的糟纸板,沾一下水,使纸板变软可随意塑形,又有坚韧之性的时候,覆于棉花之上,如此二至三层,一层棉花、一层纸板,包扎至一寸多厚。纸板干后既坚韧,可以固定骨折位置不变;又以棉花之柔软,使病人有一定活动空间而轻软舒适。随着骨断处肿胀消退,一周打开一次,重新纸板固定,固无断骨移位之弊。西医管状石膏固定法在患处消肿后,皮肉与石膏之间间隙变大,多有复位不正之弊。纸板固定法,用材简便,操作不难,确可推崇。较之有些中医正骨,方法不当,也断然排斥其它技术的门户之见,确为高明。丰盛正骨也借鉴了一些西医技术,如股骨颈骨折软牵引,解决了复位后回缩的问题。其实,工器之巧,无所谓中医、西医之分,也无所谓门派之别。汉代化佗剖腹开脑,行外科手术,这工具、器械也无所谓中医、西医。中医万不可陷自身于井蛙之见,把现代科技排除于门外。至于CT、X光、器械、仪器之类,终为工器之属,何必非言之为西医。中医工器、解剖古已有之,今亦可恒用之。
丰盛正骨若概括一下,可用四字表达:“骨直、筋顺”。若说法不当,敬请丰盛门人斧正。“骨直”,以复位完全、恢复生理解剖位为特点,骨生长、连接必然平顺,所造成的功能后遗症就少。曾有一患者,拇指骨折,钢钉复位不理想、骨不连,丰盛医院拔去钢钉,手法复位后,纸板固定至腕以上,不久即康复。“筋顺”是以软组织各回本位,经顺筋舒为要点。隋书义曾治一小儿,大腿骨折后在其它医院治疗,留下病腿短一寸的后遗症,走路姿势不正。隋书义一周治疗一次,每次点点推推,手法轻灵,有少林推拿之风范。几个月后,小儿病愈归其乡。可见“骨直、筋顺”的重要。
丰盛正骨的手法,必有过人之处。否则,复位如初就做不到。虽然医界有复位后髓腔2/3对位既为合格之说,可终为完全复位为上。丰盛医院常收治其它中西医院治疗后,功能不全的患者,而很少听说丰盛治的不理想,再求治于其它医院的情况,就是明证。
丰盛正骨所用口服药不多,服些同仁堂回生第一丹之类即可,收费低廉,常见骨折一次几十元即可,较之西医动辄上万,不可共语。
丰盛治疗骨折,愈合时间与西医相当。若能使用中医正骨医家派、练家派之中药,一、二周内生长出成骨骨痂,则病期缩短。从骨折断端用药的特点看,纸板固定法也最适合于加用敷药,膏、丹之类用之甚为方便。两者结合,我中华正骨必独步于世界骨科之林,别无二家。
遗憾的是,未曾亲自观察、交流其手法,门道、窍门也就无从说起了,丰盛正骨的传承渊源也不知道。若有机缘解其端详,一、两年既可成言,当以补述。

2。3。2。10后话
总体看来,我了解的门派,从手法和治疗上分析,只能占全部门派的一半多。从地域上说,主要是京冀一带,北至沈阳,西至山西,南至湖北,东至津唐,只是我中华疆域的一部分,考查难免挂一漏万。
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目前大多停留在内科范围。内科有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滋补学派以及经方派、时方派之分。不知为什么学派之分未包括红伤的学派论述?正骨推拿门派研究多有遗漏。其学派的传承,随着中华武术实战意义的减少,正门传授也越来越少,或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有“去古远矣”的感觉。
手法的脉系相承是中国古文化的遗存,在西方文明的对比和影响下,也可以称之为文化遗产了。如有亡失,虽在眼前看不到这些手法的损失意义,但是,从现代科技有待进一步发展的角度看,是人类瑰宝的亡失。可以简单设想一下,大手法正骨,从物理学和生理、解剖上讲,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取代大手法正骨,研制出相应的设备、仪器,就可以打破中医正骨、按摩必须严格传承的局限,可以大量复制这门技术。那么,其医学意义是多么重大!而其它正骨按摩手法是目前西医知识无法破解的,是科学技术还不能用设备复制的。等到有一天,科技、医学能用设备复制这些技术时,这些手法已经失传了,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只要有生育,就会有骨缝不合;只要有骨骼,就会有骨病;只要有经络,就会有经络之病,就会有西医很长时间内解决不了的疾病。我们有必要继承中华文化之遗存,造福于人类。
若能首先整理有关资料,考查全面一些,就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也是对中医做了一件“功德”事业。就是失传了,也让后人有所了解,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曾经遗失了什么不该亡种的学问。
对传承的派系的详细考究很有必要。这个考究不是文字训诂,必须懂手法、懂病理,并且要临床现场去看。所以进一步的考究有不低的难度,我一介布衣做不到,谈何容易!我的能力实在有限,也只能敬而盼之了!期望今人不要愧对祖先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望有心有德有能之士共同完成这一历史所付与的课题,以利后学。

这里借用几句话,武术界前辈李仲轩老人于2004年3月17日辞世后,网友刘金华发了一篇短文(《逝去的武林…后记》 当代中国出版社 第267页),我借用其中的几段文字,表达中医传承状态的忧思。
 “李老确实是去了!!!……我想,李老辞世带来得损失是明显的,并将在今后逐渐显现出来的……。在中华国术将成为绝学、后继乏人之际,多么需要像李老这样的名师高人啊!可李老还是去了……。他比那些骗人钱财、神化自己,愚弄、误导后学的武学人士要高大百倍、千倍……!在写上述文字的时候,泪水无数次蒙住了我的眼睛,以至于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打字的手”。“先生本布衣、沉寂于乡野,”何以让刘金华流泪?“李老的赤诚之心,天地可鉴”,“老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和他对传统国术的无比热爱”让刘金华流泪。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而李仲轩的死有一个特别的意味…传统文化的一颗名珠…传统武学正在没落,所以,让刘金华们流泪。
武学传承也许不太理想,但至少学习武术的人很多,还有一些有文化内在修养的人关心着武术。中医受执业资格限制,传承少之又少,不知中医正门传人辞世后有几个业界人士会哭泣?有几个业外人士会哭泣,不知有几个刘金华?我想,得到中医真传的人逝世后,能为国术失传而落泪的人不会太多吧!失传而为人不知!多么痛心之事!
如果说,中医的失传是最后的成系统的一种传统文化的失落,武学的失传是中华武魂的失落,都是文化的失落,都是民族魂的减少,都是民族自信心的减少。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已的文化做支撑,否则,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有一个紧迫的现实需要…重建我们的精神大厦,对中医而言就显得更为紧迫。
“中医之术、中医之学”不是范范而谈,是以具体的人为载体的。其人已亡,谈何文明?其人将亡,奈之以何?
中医界人士都可以罗列一些六十多岁的老中医,他们可以称之为…得中医真传,这一小批人还可以活上一、二十年到二、三十年,等他们一个个辞世了,中医传承会怎么样?以后的中医会怎么样?
从传承上讲,中医功底的积垫也需要时间,自古至今有造旨的中医都是研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只剩下拿一本书的力气了,也要拿本医学经典研究。对于有造旨的人来说,“用心”于学问就是他们的生命。我的一位老师说过,“学习中医一辈子,60岁才出徒,”话说的严重了一些,看看实际也确是不易,40岁以前悟出东西来的确实也不多。即使是西医一般也是中年才成熟起来,何况中医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所以,老中医的传承就显得尤为可贵,失传的价值现在还无法估量。
这种失传相对于武术失传在文化层面是一样的,在应用上有一些不同。武术总的讲缺乏实战的根基,而中医没有失去救人活命的需求,在今天还增加了调整亚健康、解决世界性的医疗成本过高的历史任务。我们怎么可以看着这些人一个个辞世,不去做一些实际工作哪?中国的有关政府官员在怎么想?富豪们怎么想?“中医真传”老人身边的人怎么想?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浮躁到眼睁睁看着他们一个个辞世无闻吗?
这种叩问决非激愤,因为得到真传的中医没有死绝,老中医辞世而技术失传的话,我们是历史的罪人。任何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都有权如此发问。我借此对中医正骨按摩的传承发问!对整个中医的传承发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