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学成都·2009_文学成都·2009 编委会编-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鏊嗟氖澜纾扇葜参锷さ淖ㄓ猛恋厣希际侨斯ぶ种驳牡ヒ恢参铮安菀盎ㄊ潜话纬鸬亩韵蟆F涫嫡夂芑拿环矫嫖颐且袒鞘校硪环矫嫖颐且纬匀坏囊安荨R安莶皇锹躺拿矗俊卑纬胫种玻晕皇钦牖坏闹参锷浅鞘泄芾碚咚瑁烊黄幼镜闹参锷词撬且穆摹U庋飨缘亩粤ⅲ浅鞘谢讨械霓限斡朊埽彩窍执讨校壑凳涞哪持窒笳鳌
  作为一篇专述花草的小品文,作者于微小中存放了更多的情怀与焦虑:“离开了的,且有乡野气息的生长地,就是故乡吧。所以,野菜一定是故乡才有的。对于成都这样的大城市,生于斯,长于斯。则何处去寻这故乡呢?”这里,似乎能够见出作者在漫谈花花草草时对个体的一种超越,进而申发出对普遍意义上的故乡、故土的追思。这种用生命的余裕絮语人生的方式,或许正因为充满余裕的从容和心灵的放松,而更能超越外在压力实现个人思想的表达。这也是周作人所谓从“无用的优游与享乐”而来的“闲适”所包容的真正旨意。
  在《北京的茶食》中,周作人曾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议论:“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在《谈酒》中,周作人又说:“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吧。”这两段话形象地揭蒙田:《蒙田随笔全集(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示了小品文需要“闲适”的人生主张和艺术追求。在《蜀草丛谈》一文中,作者说:“白乐天诗云‘世间少有别花人’。
  一千多年过去了,情形依然如此。一般人对野花野草浑然不识,也漠不关心。”这“无用的装点”,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尤其显得无用,但作者却能追随生命情思的自由,静心回到“边缘”,在自己的“店铺后间”,潜心谱写这样一部花草的乐章:“大方的商陆、最有菜感的黄鹌菜、野气十足的小蓬草、一头白絮的野茼蒿、强劲的反枝苋、低调的凹头苋、默不作声的马唐草、神秘的香附子、四处乱窜的篱打碗花、招摇的狗尾草、挺立的牛筋草和逮谁缠谁的老鼠拉冬瓜等,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自然野地世界,只有这样的世界才能引诱各种昆虫和小动物来栖息、潜伏,在秋天,或高声喧哗、或浅吟低唱,奏出一曲自然的乐章来。”
  在《蜀草丛谈》中忆及的野菜,也一同带来了作者人生的艺术体验:
  《苦菜花》的电影、王音旋《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声、《地雷战》和《平原游击队》中的“仁丹”广告、辛弃疾的写荠菜的词《鹧鸪天·代人赋》等,其实作者又何止是在谈草,每一件与草相关的人、物、事,都是一个时代、一段人生的印记与追忆。有过相关记载的文献,用过相关野草的美食,谈过相关经验的友人,都是《蜀草丛谈》中的“草”,都是奏响生命趣味与旋律的美妙音符。
  散文是作家以自己的“灵肉来探索人生”的形式,包括“幼稚的欢乐”和“天真的眼泪”,而真诚穿行其间。张中信《成都以西的故事》就是真诚地在述说城市化进程中入场的农民工的故事。他们是我们庸碌生活的小小注脚,在城市的面孔中偶然被注视到的细微情绪。他们在坚持、在奋斗、在生存、在自救,却必须低下人的头,为五斗米折腰。作者怀着真诚的关注,深刻的同情,用散文之笔在勾勒中呈现生活的某些侧面和真相——无奈的、悲苦的、愤怒的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文章篇幅短小,却生动有力,匠心摘取群体形象中的个体代表,来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无法满足儿子一双球鞋需冰心:《寄小读者·自序》,北新书局,1931年版。
  要的表弟,“呆呆地望着脚手架以北的故乡,他看见儿子了脸颊上流淌的委屈泪滴”。被挤压的人生,失去的不仅是时间,更是人伦和亲情。在社会转型、信仰危机、价值观念颠覆的历史性时刻,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真正表达出知识分子的立场,大多数人处于集体失语的中庸状态,不再以关注弱势群体为己任,普遍缺乏对大多数人即农民的悲悯情怀和同情意识。张中信的写作,在此层面上,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中,耳目充盈着各种媒介泛滥喧嚣的信息潮流,你的内心是否会感到些许的寂寞和荒凉?在标榜理想、激情、主体性选择的时代氛围中,我们却不合时宜地发现自己正被撕裂为矛盾的两极,满怀震惊、困惑和无奈地凝视眼前的现实,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冷漠了,几番挣扎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流露出疲惫之态,生活在别处,而我们却找不到那柳暗花明的路。杨吉成的《风雨见证》便选择了一种行走在路上的出发,从南江的古柏林长廊展开的审美想象始,到光雾山与佛的心灵感应,随及汉中的历史与人文典故,再及广元的沿革和名人武则天止。一路行走,一路感悟,楹联、石刻、古祠,都是引发作者感怀的文化线索,而深藏在作者心中的,却是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眷恋,对人文地理的由衷热爱。以文学行旅为考察视角,探讨文化传统的移动、转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想象,其中涉及的中心与边缘、离散与迁移等问题,在当下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尤其具有重审和探讨的必要。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真正的散文应当就是这种反复出入后的结晶。t…xt小说天堂   



第47章 风雨见证


  杨吉成
  “五一”小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行四人往南江参加“南江诗词楹联学会成立十周年”活动并事采风。路经广元市元坝区“柳桥”,一座牌坊巍然立于108国道一侧。经过了纷纷战乱、“文革”风雨,牌坊孑然独立,本身就是奇迹。
  进入革命老区南江县境内,总觉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味道扑面而来,是山更雄奇,水更碧绿,树更苍翠?确实,车行山间,道路虽然平整宽阔,但夹道大山仍给人以逼人的气势。南江河清澈如练,温温顺顺,汇渊聚潭,奉献给路人不断变幻的如画的镜面,却又一刻不愿歇息,缓缓南下。但数十公里的绿色长廊,使厌倦了水泥森林的不速之客顿时神清气爽。最扯眼球的,是森森翠柏。
  “寒烟散空香霏屑,千树万树江头列”,南江也有数十里的古柏林长廊。与川陕路“翠云廊”古柏不同的,南江的古柏林巍巍然耸立江头;川陕路又名“金牛道”,古柏耸立山脊,俗称“张飞柏”,而南江古柏林沿古川陕通道米仓道而耸翠,俗称“皇柏林”。
  无暇考证,只是欣赏皇柏林。柏树历冬不凋,是上好木材,柏
  籽柏叶皆可入药,按医圣张仲景说法,“久服轻身明目”,这对当了十数年知青的我,自然倍感亲切,更何况这里是巍巍皇柏?“头角摧裂蹲罴熊,枝干偃蹇森铁铜。联肩踏背纷攫拿,群精啸聚来怪风。初疑卷展昌黎图,光怪陆离惊心目。又疑画敞寒林图,枯淡瘦劲医尘俗。变态过眼无定形,但觉衣袂皆流馨。我欲醉倒梦茯苓,惜此树下无茅亭……”优美的诗句,将人们对皇柏林的崇拜,对古柏的千姿百态,描摹得活灵活现。眼前的古柏,或虬枝怒张,盘根错节,或倔强峥嵘,千姿百态,或端庄挺拔,欲撑苍天,或翠叶蓊郁,浓荫如盖。被誉为“皇柏王”的一棵,高约数十米,在树下是看不见树尖的,估计其直径在1米以上,我与另一文友合围不着。据介绍,皇柏林柏树最粗壮者为5人合抱,最高者约50米。
  民间赋予皇柏林丰富的人文内涵。“皇柏王”早已被神灵化。经年累月,人们对她烧香挂红,顶礼膜拜,求佑祈福。对皇柏王树干半荣半枯现象,老百姓也赋予了美好的传说。一说唐武则天执法甚严,时章怀太子犯事被贬蜀地途中,倚树歇息,柏神显灵化为老者,扯衣襟为太子生火取暖,是以树干半边干枯。一说南江一县令腐败,民不聊生,柏王显灵,投梦皇帝,说县令连柏树的油水也榨干半边,要皇帝治贪。于是民间奉皇柏王为神灵。
  据南江县志记载,明朝邑令倡植柏树以护行道,但专家考证一老死古柏,其栽种年代更为久远。或传刘邦沿米仓道进取西川时所植,民间称此为“汉柏”。或传张飞镇守川北巴州,令军民遍植柏树,此说与金牛道“张飞柏”吻合。或言“皇柏林”乃章怀太子请唐明皇加封。不管如何,皇柏林是先人遗留的宝贵财富,种树护树荫被后人,民间亦多护林佳话,是不争的事实。
  “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归来不看山,到了光雾山,山水一起看。”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听有如此说法,前前后后已三次领略南江光雾山风情。这次重上光雾山,最大的收获是与佛有缘。
  在陶醉了珍珠溪“十八月潭”的瑶池美景,倾倒于“仙女岩”的国色天香,隐隐约约感觉,似乎我与佛有缘。
  我们于5月5日取环形旅游线路游赏燕子岩。虽然汽车将我们送至山腰,但数公里的登山路,还是令人望而生畏,更何况下山更比上山难。一上一下,小路逶迤,有时陡峭如挂,这对我们这些已近暮年者,自然十分费力。好在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旖旎的风光风物,不断地刺激着我们,勾引着我们,兴奋着我们,使我们不断地攀登前行,去猎艳猎奇。燕子岩石林矗立,七秀峰犹如七位仙女亭亭玉立,换一角度,又如众仙朝圣。其实,我们也是来朝圣,我们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折服而敬畏。所以,下午我们仍然精神抖擞地前往焦家河景区游感灵寺。
  焦家河水美赛九寨水,为潭为渊,玉鉴彩瀑,湖光山色,一步一景,景景相异。两岸翠峰如簇,山花烂漫,竹树蓊郁,苍翠欲滴。这里真是神仙住的地方。依山傍水的感灵寺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有弥勒殿、观音殿、药师殿等,浑然一体,精致玲珑。我们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楹联:“法亦如是佛亦如是如是观之如觉慧;天乃有报人乃有报有报得以有感灵”。仔细品味,联义深得个中三昧。天人合一,人有觉悟,就有心灵感应,心中有佛即为佛,心即是佛,是以全在感应。品味对联后,我回首环视感灵寺周边环境,忽然发觉对面山峦绝壁有一尊巨佛顶天立地,巨佛虽高高在上,却面容慈祥,庄重大方,栩栩如生。更为奇妙的是,大佛像附近石壁上竟然还有一天生的慈眉善目的观音像。观音怀抱婴儿,竟然头顶光环,这就更添神秘。再仔细观看膜拜,大佛五官竟是一表示佛旨的“卍”符号,大佛的头部竟然又成为一“臁弊帧
  人在画图中,表里俱澄澈,有所感必有所应,于是灵验。诚所谓:“到此无二心,只需念佛;个中证三昧,诠在当下。”
  于是有句:苍天厚众生,有缘独登台,我思故我在,时时拂尘埃。
  由光雾山到汉中,才真切感到,“踩一脚油门就可到汉中”此话千真万确。虽跨二省,不过百余里路程。作为说汉语、写汉字的
  汉族人,不到汉中,不知会留下几多遗憾。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江人,对汉中,早就心向往之。机缘凑巧,我们于5月7日终于来到汉中。作为汉朝立国的大本营,汉中自有其独特之处。于是我们寻找。
  汉中历史太悠久,汉中文化太厚重,已发现的3000余处大小景点昭示着曾经的辉煌。汉中富饶,鱼米之乡小天府,秦岭汉水大气象。汉中文化多元,应是秦巴文化为主,并与陇文化、楚文化相交会,蜀韵、秦风、楚俗以及羌习交融撞击,孕育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汉中美丽,最美的美人褒姒足可乱国亡国,可谓美到极致,周幽王可算是至情至性人,他宁要美人不要江山;石门石刻是书法法书,足令任何书法家倾倒,“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石门颂》一语道破刘邦成就汉家基业所在,但更具有美学意义。《石门铭》等“石门汉魏十三品”被日本书法家誉为“日本之师”;南湖、红寺湖像镶嵌在汉中平原的两颗明珠熠熠闪光。汉中人智慧,汉中人开凿的通达南北的褒斜道,与万里长城、大运河同为三大工程;张骞通西域,中国开辟“丝绸之路”第一人;蔡伦造纸,更是中国“四大发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功成不居而急流勇退,早就知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潜规则;“功盖三分国”,智慧化身诸葛孔明于汉中苦心经营,鞠躬尽瘁,终于势成三足,使魏、吴不得逾越,保全了蜀国。
  汉中武侯祠内一皂角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浓荫如盖,树龄在400年以上。其枝叶繁茂,又透出许多秀气,我突然来了灵感,“皂荚树老了也不长刺”。回顾所见的皂角树,确确实实,经过风霜磨蚀,都不长针刺。
  这如同人生。历史上,多少少年心性,热血沸腾,总想为民请命建功立业者,现实却很无奈,若想要自娱自乐,总得归于心平气和,与世无争。忽然想到汉中人张良,“留侯”留不住,刘邦先诛文武双全的韩信,逼走“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号为“谋圣”的张良。“愿弃人间事,意随赤松子”,张良看透了社会,翻然醒悟,归于心平气和。忽然想到梁山好汉,他们打打杀杀,希图“博得个封妻荫子”。现实却是残酷的,一百单八将最终因被权奸陷害,冤死者十之七八,还是“智多星”高明,归隐林泉。再观眼前,武侯墓松柏苍翠,墓草萋萋,匾额上,赫然四个大字“三代遗才”,入我凡眼。诸葛实为中华智慧化身,因无比忠心,很得皇家欣赏;无比智慧,很得民间崇拜,所以一副楹联很能概括这位同时活在帝王与平民心中的睿智者:“古石幽香名士骨,苍松翠柏老臣心。”所以,诸葛先生实在匹配“名垂宇宙”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又一对联入眼,上联是:“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汉朝实在是气数将尽,诸葛先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小心翼翼一力扶持,到了刘禅这个刘氏不肖子孙时,终于连三分天下的局面也无力支撑了。
  人实在拗不过天啊。
  我们一行于5月8日回到广元市。幼时川北农村把出外见世面称“见大广”,估计是多年来广元地位影响。查史料,元代南江曾隶属于都元帅府事的利州。笔者农民出身,“修理地球”时往巴中县恩阳镇卖洋芋种,只觉得到恩阳镇是“见大广”,后来又到过巴州镇即巴中县城关镇,卖完洋芋种买了布票,羸弱之躯负着巴中特产莲花白逛巴州镇,当然更有了“见大广”的感觉。1980年上大学,广元当时隶属绵阳地区,是必经之路,只见广元县城楼房瓦屋,鳞次栉比,一望无际,那才是真正的“见大广”。
  川北重镇广元市古时曾名兴安、绵谷、西益州、黎州和利州,在13世纪末,元朝中央政府平定蜀北之后设广元府,是为“广元”得名之始。《广元府记》有言:“广元之义,其义则曰广大配天地,其在《春秋》则谓一为元。今天下一统,其亦广元二字有一开其先乎?”还有“广配乾坤”等语。故步自封也是“国粹”,但国人更喜欢自封“开先”、“肇始”、“创新”、“宏大”一类头衔。广元市就不缺“开先”人士。最著名者,据权威郭沫若老前辈考证,这里诞生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武则天。武则天敢以牝鸡司晨,为了获取最高权威而无所不用其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比如为了争宠而扼杀亲女,为了揽权而诛杀诸亲子。比如贬废太子李贤于巴州,又派左金吾将军监督,此人揣摩最高领袖意图而逼迫废太子自杀,可最终也遭武则天问罪贬谪,武氏又假惺惺地为李贤举哀。因其残酷,传说她的儿子李贤为避祸全身不得不作诗,说自己是藤上剩下的最后一颗也是最小最弱的瓜了,委婉的劝谏,要母亲武则天给她自己“保瓜留种”,以图保全性命。这首《黄台瓜诗》是这样的: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诗句中“好”、“稀”、“可”字透露出对于最高权力的畏惧及谄媚。李贤素有贤名,但太不懂政治,你离心离德,我就斩尽杀绝。此于最高权力之争的残酷性可谓“开其先河”。武则天老是异想天开,比如造字,登基女皇,就给自己取的名“瞾”。广元皇泽寺就展示了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