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内经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
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凡中风与伤寒为病。自古通谓之伤寒。千金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
与精气分争。荣卫偏隔。周身不通而病。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始自皮肤。入于经络。传于脏腑。是也。
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风寒初客于皮肤。便投汤药。温暖发散而当者。则无不消散之邪。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尤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先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尤生寒热。则病不除。
表症虽罢。里不至大坚满者。亦未可下之。是邪未收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
不除。尤生寒热也。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外无表症。里有坚满。为下症悉具。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下症既具。则不
必拘于日数。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
必死矣。
下之不当。病轻者。症尤变易而难治。又矧重者乎。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表为阳。里为阴。阴虚者。阳必凑之。阳盛之邪。乘其里虚而入于腑者。为阳盛阴
虚也。经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者是矣。下之。除其内热
而愈。若反汗之。则竭其津液而死。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阴邪
乘其表虚。客于荣卫之中者。为阳虚阴盛也。经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
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者是矣。汗之。散其表寒则愈。若反下之。则脱其正气而死。经
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
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神丹者。发汗之药也。甘遂者。下药也。若汗下当则吉。汗下不当则凶。其应如影
随形。如附应声。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桂枝汤者。发汗药也。承气汤者。下药也。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
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
死生之
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投汤不当。则灾祸立见。岂暇计其日数哉。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
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
鉴此。岂不痛欤。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
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
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
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两感病俱作。欲成不治之疾。医者大宜消息。审其先后次第而治之。若妄意攻治。以
求速效者。必致倾危之败。
赵嗣真云。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正气先虚。以致邪气客之而为盛实。
于是有阴虚阳盛。阳虚阴盛二证之别。盖盛者。指邪气而言。虚者。指正气而言。且正
气在人。阳主表而阴主里。邪气中人。表为阴而里为阳。若夫表之真阳先虚。故阴邪乘
阳而盛实。表受邪者。阳虚也。脉浮紧者。阴邪盛于外也。是谓阳虚阴盛。所以用桂枝
辛甘之温剂。汗之则阴邪消。温之则真阳长。使邪去正安
故愈。又若里之真阴先虚。故阳邪入阴而盛实。里受邪者。阴虚也。脉沉实者。阳邪盛
于内也。是谓阴虚阳盛。所以用承气酸苦之寒剂。下之则阳邪消。寒之则真阴长。使邪
去正安故愈。如其不然。阳盛而用桂枝。下咽即毙。阴盛而用承气。入胃即亡。是皆盛
盛虚虚。而致邪失正也。
王履云。邪之伤于人也。有浅深焉。浅则居表。深则入里。居表。则闭腠理。发怫
热。见恶寒恶风头痛等症。于斯时也。惟辛温解散而可愈。入里。则为燥屎。作潮热形。
狂言谵语。大渴等症。于斯时也。惟咸寒攻下而可平。夫寒邪外客。非阴盛而阳虚乎。
热邪内炽。非阳盛而阴虚乎。汗下一差。生死反掌。
又云。所谓阳盛即毙者。是言表证已罢。而里证既全。可攻而不可汗。所谓阴盛以
亡者。是言里证未形。而表证独具。可汗而不可攻。
戴元礼云。伤寒要紧处。在分表里而为汗下。有病患自汗自下者。有医用药汗之下
之者。中间节目颇多。汗药宜早。下药宜迟。此亦大纲之论耳。
王三阳云。表证急。先解表。后即治里。里证急。先治里。后即解表。此先后次第
也。若欲作一汤治之。神丹甘遂。合饮之谓矣。虽然。大羌活汤。亦可用之。但必表里
齐等。不容先后治者。万不得已而用也。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
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 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
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发汗药。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日三服者。药势续也。病势稍重。当促急服之。
以折盛热。不可拘于本方。设药病不相对。汤入即便知之。如阴多者。投以凉药。即寒
逆随生。阳多者。饮以温剂。则热毒即起。是便有所觉。 时者。周时也。一日一夜。服
汤药尽剂。更看其传。如病证犹在。当复作本汤。以发其汗。若服三剂不解。汗不出者。
邪气大甚。汤不能胜。必成大疾。千金曰。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王三阳云。亦有黄 建中补之。而后汗出者。若服三剂发汗药。汗复不出。其死必
矣。宜仔细候脉消息之。毋妄治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
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根据证与之。与之常令不
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
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热在上焦。则为消渴。言热消津液。而上焦干燥。则生渴也。大热则能消水。热少
不能消之。若强饮。则停饮变为诸病。至七八日。阳胜气温。向解之时多。尚生大渴。
亦须少少与之。以润胃气。不可极意饮也。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者。为水饮
内停而不散。不可更与之。忽然阳气通。水气散。先发于外。作大汗而解。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亦强
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
者。表邪散也。病初躁乱者。邪所烦也。汤入而安静者。药胜病也。是皆为愈证。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五十九穴者。以泻诸经之温热。针经曰。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
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两手内外侧各三。凡十二 。五指间各
一。凡八 。足亦如是。头入发际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 。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 。
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穴。凡六 。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
柱二。又内经曰。热俞五十九。头上五行。行五者。以泻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
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冲。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
中之热也。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
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
也。
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肉薄骨解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针灸
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
病患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患脉一至。名曰六损。
四脏气绝者。脉四损。五脏气绝者。脉五损。五脏六腑俱绝者。脉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
气虚。故伤寒者。脉盛而身寒。热则伤气。邪并于气。则气盛而血虚。故伤暑者。脉虚
而身热。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胜。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
出而脉尚躁盛者。死。千金曰。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
为天真荣卫之气断绝也。
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谵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
为阳病见阴脉。脉病不相应。故不过一日而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
病。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卷二
辨湿脉证第四
属性:伤寒所致。太阳 、湿、 、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当作痉。传写之误也。 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
柔、为筋柔而无力。 、谓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 。经曰。颈项强
急。口噤。背反张者。 。即是观之。 为痉字明矣。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
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 。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
今反恶寒者。则太阳中风。重感于寒。为 病也。以表实感寒。故名刚 。
王宇泰云。热郁愈甚。则兼燥化而无汗。血气不得宣通。大小筋俱受热害而强
直。故曰刚 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
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者。非阳明证。则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 也。表虚感湿。故曰柔 。
王宇泰云。湿胜者。自多汗出。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
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
重感于湿而为 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
。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
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
筋。则筋脉紧急而成 也。
张卿子云。可见亦不必因重感寒湿。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
反张者。
病也。
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伤寒。为纯伤寒也。皆不作 。惟是太阳中风。重感
寒湿。乃变为 也。身热足寒者。寒湿伤下也。时头热面赤。目脉赤。风伤于上也。头
摇者。风主动也。独头摇者。头为诸阳之会。风伤阳也。若纯伤风者。身亦为之动摇。
手足为之搐搦。此皆内挟寒湿。故头摇也。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
时而缓。若风寒相搏。则口噤而不时开。此皆加之风湿。故卒口噤也。足太阳之脉。起
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
下贯臀以下。至足。风寒客于经中。则筋脉拘急。故颈项强急。而背反张也。
张卿子云。此论 状。
活人书云。 病外证。发热。恶寒。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为
异耳。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
当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曰。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水也。脉沉而
细者。水性趣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香港脚之痹也。内经曰。
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
古云。治湿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或云。甘草附子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身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如似熏黄。即非阳明瘀热。身黄发热者。栀
子柏皮汤主之。为表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疼。非伤寒客热也。知湿邪在经而
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其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
徐氏云。此本湿热症。而论不言热。无治法。或治以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
枝加桂等药。恐与湿热病不宜。
张卿子云。湿热。即栀子柏皮汤证也。此白术附子汤症。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
如
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多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
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太阳之脉。挟脊。抵背。太阳
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邪者。外不恶寒。表有邪者。则恶寒。欲得被覆向火
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气。损其津液。故致哕而胸满。小便不利。
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为胸上有
寒。使舌上生白苔滑也。脏燥。则欲饮水。以胸上客寒湿。故不能饮。而但口燥烦也。
或云。小陷胸汤。甘草附子汤。小便不利。五苓散。理中去姜加术。选用。
又云。小便利者。桂枝加附子。理中加茯苓。茯苓白术汤。选用。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家发汗则愈。金匮要略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宜。若
妄下。则大逆。额上汗出而微喘者。乃阳气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者。阴气下流也。
阴阳相离。故云死矣。内经曰。阴阳离缺。精气乃绝。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
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又曰。伤于风者。上
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
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
故风湿俱去也。
王宇泰云。麻黄白术汤。桂枝附子汤。风湿宜汗。桂枝加白术。黄 防己汤。
张卿子云。风湿相搏。法当汗出而解。正如前条麻黄加术。使微微蒸发。表里气和。
风湿俱去。若成注似以表言风。以里言湿。则不可。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
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有浅深。证有中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
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
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
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当沉细。为湿气内流。脉大者。阳也。则湿不内
流而外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微浅。内药
鼻中。以宣泄头中寒湿。
王宇泰云。瓜蒂散。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
所致也。
一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湿而
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