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唱剧等作品被称作宗教音乐是不合适的,这些作品是摆脱个人用途而献给上帝的音乐,应该叫做“神圣的”音乐。根据这样的观点,也许我们可以理解巴赫在昆腾的选择及其中的矛盾。巴赫没有选择弹奏管风琴的职位是出人意料的,因为我们知道,巴赫称管风琴乃是“乐器之王”,是赞颂上帝最好的乐器。此外,纯粹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把对位法视为自己创作活动轴心的作曲家来说,管风琴也是一种理想的乐器。在这方面,巴赫是自相矛盾的。他最著名的无伴奏——即单一的一种声音——器乐作品,小提琴和大提琴独奏曲,似乎是为复音乐器写的。这就好像他能为管风琴写独奏曲一样。在《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中,或是在《大提琴组曲》中,巴赫只让一种乐器独奏,不加任何和声的衬托。他赋予这一乐器最复杂的音乐使命:即奏出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的复音音乐。实际上,他仅拥有一个声部。在这里复音音乐是给人以联想——就像在《小提琴第一奏鸣曲》的g小调赋格里,或是《小提琴第五组曲》的c小调赋格曲里一样。这种联想非常有力,使听者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忘却现实。 《键盘乐器手册》 由巴赫和他儿子共同完成的,这本很符合初学者需要的教科书。开篇第一页,巴赫就对音符和音键作了一个完整的解释。他希望弗里德曼能够熟悉有四个八度,并且不少于7个不同音键的音域。他主张使用拇指,书中加了一段运指法。接着他又详细解释了演奏装饰音的方法。父亲慢慢地受到创作热情的驱动。他在往下的章节里,对小音乐家的才能赞誉有加。除去弗里德曼本人的作品之外,《键盘乐器手册》最后还包括有《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前奏曲、《二声部创意曲》和《三声部器乐曲》。巴赫还在书中加进一种舞蹈组曲,他在昆腾逗留的年月里,这种乐曲形式十分重要。在1720至1724年期间,他完成一组卷轶浩繁的作品:《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 他的乐曲教学教授指法要生动有趣的多。巴赫把和弦的基本并列教给学生之后,随即要求他们创造合适的对位法。他让学生习惯在纸上谱曲,就像他本人那样,而不是借助键盘来创作,以便发展他们的内心听觉。他常常说:“设想有好几个人在交谈。”每一个声音都有它自己的色调,都有它本身的特性,然而谈话的主题却是共同的。 《平均律钢琴曲集》 十二平均律,顾名思义便是将一个音级分成12个相等半音的调律,每半音间的频率差2开12次方HZ,当初主要是为教学而作。 巴赫也为推广平均律尽心尽力,于是十二平均律曲集便这样出现了,分上下两册,其编排方式为:第一组C大调,第二组c小调,再来就依序升C大调,升c小调、D大调、d小调。每个调都有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为一整首,前奏曲赋格各24曲共48首。 前奏曲流动快速给人练习曲感觉,其性格与赋格相关但有时相反。前奏曲可分为: 一。快速音型式。使用分解和弦或音阶,有些像触技曲即兴式风格。 二。舞曲式。就是与某些舞曲性格相似,如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舞曲等等 三。对位式。有时前奏曲反而比赋格更多对位。前奏曲可让演奏者技巧充分发挥。 谈到赋格就得从对位法说起,对位的定义是:两条或以上的旋律同时存在,各自独立同等重要,但不会互相产生不协和或和声上的错误。对位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一对多,以及自由对位,各有各的规则且相当繁琐,对位法是作曲者创作方式之一,可整曲或部份应用,而赋格是集对位法之大成。 赋格在德文是“追赶”之意,一个主题单独呈示后在高或低五度重现,作曲者运用各种方式将主题发展,如倒影、增值减值。未等主题完毕另一声部就出现追赶,其长度不一定,可能很小也可能很长,之后另一声部又再重现,一次又一次看作曲者要写几声部,越多声部越困难,最后可加可不加一个尾奏或小尾奏结束。 赋格根据主题数量可分为:单主题赋格、双主题赋格或多主题赋格等。 巴洛克时期最大的成就是复音音乐,作曲家以赋格形式作曲就如同唐宋文人以诗词格式创作一般,巴赫赋格的艺术技巧困难几乎没人敢演奏,只能当艺术品欣赏,赞叹其天才。古今中外能把赋格写得好听的也实在不多,十二平均律曲集号称钢琴曲目旧约圣经,其地位可见一斑。 第一册是在1722年开始,存于巴赫的原稿中,第二册于1740至1744年间完成,分散在一些手稿里,是大师将从前的作品再加以改编或移调写成,从这些手稿中可看到许多不同的记谱方式及不断修改的地方,由此可见巴赫作曲的严谨。这些未编定前的手稿现大多存放在大英博物馆中。
第五章 昆腾时期幸福的家庭生活(图)
幸福的家庭生活——家庭合唱团和乐队 巴赫不仅在音乐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他的孩子也是他快乐的泉源。他曾在1730年给一位朋友写信时说:“我的孩子个个都有音乐天赋,我可以向您保证,我能把我一家人培养成合唱队和乐团。”在家里,他在孩子们中间工作,膝头上还抱着一个婴儿,走廊和过道上还有来来往往的客人。喧腾的生活丰富了他的创作。他喜欢坐在羽管键琴旁边,跟孩子们一道演奏。通常,这种家庭音乐会都以一首杂曲,也就是即兴式的包括几个声部的歌曲结束。 但在所有孩子当中,天分最高的还是弗里德曼。在这个长子身上,巴赫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因此对他刻意栽培,《键盘乐器手册》就是巴赫专门为他写的。 巴赫的3个儿子,其中包括大儿子弗里德曼和二儿子埃曼努埃尔,从少年时代起,就跟在父亲身边欣赏最上乘的音乐。 巴赫曾想在昆腾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栽上一棵音乐和幸福家庭的长青之树,可是命运却给他作出另一种安排。1720年6月他陪利奥波德亲王外出疗养。巴赫出门一个月回到昆腾时,迎接他的却是一个悲痛的场面。芭芭拉在他外出时暴卒,已入土10天了。四个孩子成了孤儿,大女儿多罗西娅当时才12岁。巴赫虽然对死亡有所了解,当时的人也把死亡看作是天意的表现,但他仍然感到极度痛苦。巴赫再次迷上宗教音乐了,不管怎样,他又想当风琴师了。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时兴男人长久独身,尤其是还有年纪小的孩子,巴赫需要再找一位妻子,这时安娜•;玛格达利娜出现了。对于这位年轻的女孩来说,责任是沉重的,嫁给唱诗班指挥巴赫,意味着首先就得照料4个孩子,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有13岁了。婚礼于1721年12月举行。对于他的这个妻子,我们所知甚少。巴赫可能叫人给她画过一张像,可惜遗失了。她的性格温柔善感,有一副好嗓音,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在巴赫家,客人随时都能受到热情又亲切的接待,这主要得归功于安娜•;玛格达利娜费心安排。这个极具爱心、很懂音乐的女人,一辈子都是她丈夫的好伙伴。尽管她家务繁忙,但她仍然在漫漫长夜的烛光下,为丈夫抄写乐谱。 就在利奥波德亲王和贝恩堡的公主成亲后不久。巴赫的一家的美满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为弗里德里卡•;亨里埃塔公主对音乐和文化几乎无动于衷。逐渐地,音乐被排除在亲王的活动日程外,巴赫被冷淡了,于是他又想要换个工作。巴赫也曾想在这个小朝廷终其余生,但他想让几个儿子受大学教育,重新创作宗教音乐。为此,就必须在一座城市里寻觅一个唱诗班指挥的职位。
第五章 昆腾时期汉堡谋职——雅各布教堂的演奏(图)
汉堡的雅各布教堂有个职缺,巴赫得知后便前去求职。1720年11月21日,巴赫十分钦佩的音乐大师赖因肯来到教堂,他曾经聆听过大师以出神入化的技巧演奏了《巴比伦河水》。于是他也以这首圣咏来即兴弹奏,那乐声仿佛建造起一座座和谐的宏伟建筑,16分音符像瀑布般奔腾倾泻。结束后,赖因肯大感震惊,他来到巴赫跟前,拉着他的手说:“我曾以为这种艺术已经死亡,但现在我发觉它在您身上还活着”。可是,巴赫并未因此获得他渴望得到的职位。教会的规定是:“求职者的能力应比他缴纳的银钱数更重要。但是,如求职者完全自愿作出奉献以示感激之情,为了教会的利益,我们将接受这份奉献。”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再清楚不过了。 对于这样的规定,教堂牧师诺伊迈斯特尔,在圣诞讲道时讽刺地说:“如果有一位天使从天而降,来这个教堂担任管风琴师,虽然他演奏得十分完美,但身无分文,他恐怕还是得飞走,因为汉堡是不会接纳他的。”
第五章 昆腾时期附:巴赫与亨德尔(图)
巴赫和亨德尔这两位大师出生日期只相差一个月,出生地相距不到80英里,却从未谋面,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大憾事。巴赫出身于手工艺人家庭,仅受过中等教育,一生从未离开德国。亨德尔出生在富裕的中产阶级,大学毕业后曾在意大利留学。从音乐创作上来说,两人的差别就更大了。巴赫的乐风内向而细腻,以德国式复调风格的宗教音乐为中心,亨德尔则宽广奔放,以意大利式主调风格的世俗音乐为主导。 巴赫和亨德尔作为晚期巴洛克代表人物互相补充。巴赫的艺术是内省的;亨德尔是个外向好动的人,巴赫是个一丝不苟的艺术家,他使其所接触的每一种形式趋于完美;亨德尔写歌剧总是一挥而就,是一位杰出的即席作曲家。巴赫是一位精雕细刻的大师,亨德尔创作起来笔触挥洒自如。巴赫以神秘的眼光注视着未来的世界;亨德尔赞美这个世界的壮丽和权利。两个人都受伦理的理想鼓舞。但巴赫是一位路德教徒,亨德尔却是一个启蒙主义者,他的道德观念不受教条的束缚。 巴赫和享德尔,他们都是凭借着技巧、笃诚和富于想象的内涵来写音乐,这些音乐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都处于同时代的对位风格与主调风格矛盾取得和解的时期。都擅长于创作器乐和声乐作品,他们都知道音乐思想的新趋向,虽然没有一个在他自己的音乐中进行了深思熟虑的革命,他们都在晚期巴洛克已确立的形式和风格范围中创作,他们的创作力主要在于以一种独特的最佳途径来从事这些公认的事情。巴赫除了歌剧之外,将晚期巴洛克音乐的所有形式都作了成功的尝试。
第五章 昆腾时期附:独奏曲(图)
《小提琴独奏曲》和《大提琴独奏组曲》 即使是对技巧高超的演奏者来说,演奏巴赫的6首小提琴独奏曲或者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都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关于6首小提琴独奏曲,必须提到两个人:第一个是皮桑德尔,他是当时公认最伟大的日耳曼小提琴家。第二位是施皮斯,昆腾地区首屈一指的“室内”小提琴师。技巧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有人曾经提出这样的假设,即在巴赫那个时代,曾用过一种比较短的弯曲琴弓用来演奏两根弦的小提琴。《大提琴组曲》也很不容易演奏。可能这些组曲的确是为著名大提琴家写的,比如利尼克或者是低音古提琴家阿贝尔。 弓弦乐器分为古提琴和小提琴两大类。调到四度的古提琴类(两根琴弦之间有2个半全音的音程)中最古老的主要包括:低音古大提琴、中音古提琴、高音古提琴、抒情古提琴和古低音提琴。调到五度的小提琴类(两根琴弦之间有3个全半音的音程)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除了调音不同之外,制作方法也不一样:古提琴配有6根、甚至7根弦,还有肠线套箍。它的共鸣箱比小提琴的要轻,因此弦也没有小提琴那样绷得紧,所以古提琴的声音较小提琴更柔和。17世纪时,弦乐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加上意大利流派的影响,小提琴和中提琴取代了抒情古提琴和中音古提琴。一个世纪以后,大提琴也完全取代了低音古提琴。
第五章 昆腾时期附:巴赫——风琴之王(图)
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了,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演奏技巧,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在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管风琴,引起了轰动。多年后,有人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 音乐家阿格里科拉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的地位:“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一样,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无论是在作曲或是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在全欧洲,他是空前绝后的。马蒂尼神父著名的和声艺术,马尔切罗的新颖和创意,杰米尼亚尼如歌的旋律和风格,亚历山德罗的巧手,把这一切加起来,都远远不能同巴赫匹敌。” 巴赫的另一样绝技是即兴演奏。他的儿子曾说,巴赫的任何一首管风琴名作,其实都远远不及他即兴弹奏的乐曲。有一次,一位久闻巴赫大名的乡村风琴师听过巴赫用简陋的风琴弹出了惊人美妙的音乐时,他对眼前这位非凡的陌生人说:“您若不是伟大的巴赫,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