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弱毒疫苗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目前生产中比较流行的免疫方法是灭活疫苗与弱毒疫苗联合使用。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弱毒疫苗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效果进行权威鉴定,结果有望在近期公布。一旦得到认可,蓝耳病弱毒疫苗甚至有可能进入蓝耳病疫苗政府采购招标名单,将为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提供一项新的有力武器。
  (记者:赵威《猪业革命》特刊2007年12月)
  新型蓝耳疫苗告别江湖混战
  19家生产企业拿到的都是临时生产批文,每家企业需要投入200万元的费用获得生产资格和种毒,仅此一项使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原始身价达到3800万元。尽管如此,申请获批企业的数量还是一再扩张,最终达到全国疫苗生产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统一调拨期间农业部下拨各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近10亿毫升,销售总值达8亿元。
  一纸命令,让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统购统销时代宣告结束。11月初,农业部叫停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NVDC…JXA1型)的全国统一调拨,显示疫苗供应紧张的局面终于得以改善。
  11月8日,农业部官方网站发布动态新闻称,〃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目前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自行研制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符合规程要求,完全可以满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需要〃。
  一切围绕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种种纷争似乎逐渐偃旗息鼓。这个在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的紧急状况下推出的〃早产疫苗〃,虽然尚未完成兽用生物制品审批的全部手续,但却已经走完了自诞生以来的4个多月的计划调拨阶段。
  这一阶段,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之为〃江湖纷争〃。
  纷争的起点源于对〃高热病〃原发病因的探究。自2006年夏季猪〃高热病〃疫情暴发以来,国内猪病研究专家对其病因的判断始终众说纷纭。2007年1月,农业部确诊蓝耳病变异毒株是其原发病因,并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但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部分专家始终对其持怀疑的观点。
  5月初,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兽药监察所联合推出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新型灭活疫苗(NVDC…JXA1型)。一时间,新型疫苗的免疫效果成为新的争论焦点。通过绿色通道完成快速审批手续的新型疫苗,在推出之前并没有获得完整的田间试验数据,80%的保护率数字仅从实验室得出,养殖户和专家们对其应用于生产中的效果大多持谨慎态度。
  6月下旬,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调拨。针对疫苗的江湖纷争从理论学术界转向生产企业,国内众多兽用生物制品生产厂家对新型蓝耳疫苗的生产资质趋之若鹜,拿到临时生产批文的企业数量也一再扩张,从最初的6家扩大到目前的19家。在疫苗供应紧张的状态下,各企业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被忽略。
  所有的纷争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苗停止统一调拨〃的事实面前渐渐平息,但蓝耳病列入国家强制免疫动物疾病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随之而来的蓝耳病疫苗政府采购招标也即将随之启动,刚刚走出江湖纷争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将继续接受疫情威胁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
  研制成果饱受争议
  2006年夏,随着猪〃高热病〃疫情在中国各省愈演愈烈,一场针对无名〃高热病〃的科研竞争,在各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间展开,来自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最终得到官方的认可。
  2007年6月,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田克恭博士等专家,在国外权威科研刊物《PLOS ONE》(《科学公共图书馆》)上发表关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成果,并公布病毒基因的全序列。
  这一研究成果成为后来确诊〃高热病〃原发病因、研制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的重要理论依据。2007年8月,国家首席兽医师、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在接受部分中外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未有任何技术部门对此结果质疑,没有与此不同的研究结论。
  据了解,2006年11月就已经研究得出蓝耳病病毒变异导致〃高热病〃疫情的结论,但是该结论被承认却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直到2007年3月底,农业部发布《关于做好2007年猪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最终公布变异猪蓝耳病病毒是猪〃高热病〃主要病原,并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贾幼陵局长在6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农业部在2007年1月就已经完成了对变异毒株的全序列分析,确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随后研制新疫苗的工作马上展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兽药监察所联合承担紧急研制疫苗的重担。
  按照常规的科研程序,一种新型的疫苗从确定病因到研究成功,至少要3年,对特殊疫苗的研制时间要长达10年。而这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从确定病因到新型疫苗研制成功,仅用了90多天的时间,是典型的在防控疫情形势紧张的情况下紧急推出的产品。虽然其实验室保护率达到80%,但是由于缺少田间试验和生产应用中的数据,在当时其可期望的免疫效果遭到普遍怀疑。
  新型疫苗在蓝耳病阳性猪场的效果如何?用于去年发过病的猪场情况会如何?针对经典毒株的免疫效果如何?诸多问题在没有实验数据和统计数据支持的情况下,都无法回答。一位业内专家表示,新疫苗的紧急推出相当于在全国各类猪场内做该疫苗的田间试验。
  虽然饱受争议,但是在残酷的疫情压力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最终走上了快速评审的绿色通道。5月10日,经兽药审评专家委员会审评合格,农业部正式批准该疫苗生产规程和质量标准,并批准正式投入生产。
  生产企业趋之若鹜
  在这场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战役中,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农业部指定的19家新型疫苗生产企业。从6月中旬第一批产品上市,到11月初期间的4个多月内,农业部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实行全国统一调拨。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明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蓝耳病强制免疫,疫苗统一调拨,国家两项政策的有利支持保证了新型蓝耳病疫苗的有效推广。各生产企业不必为产品的市场销售发愁,只需开足马力尽最大能力生产,每毫升0。8元的调拨价格,保障了生产企业稳定的利润空间。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统一调拨的疫苗只要产品质量达到要求,生产多少调多少,国家埋单,旱涝保收。
  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的疫苗市场蛋糕,国内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对新型疫苗的生产资质趋之若鹜。5月10日,农业部指定中牧股份成都药械厂等6家企业紧急生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5月31日,定点生产企业扩充到12家;之后又有7家企业先后获批。
  值得注意的是,19家企业拿到的都是临时生产批文,而且每家企业需要投入200万元的费用才能获得生产资格和种毒,仅此一项就使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原始身价达到3800万元。尽管如此,申请获批企业的数量还是一再扩张,最终达到全国疫苗生产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统一调拨期间,农业部下拨各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近10亿毫升,销售总值达8亿元。以金宇集团和中牧股份为首的龙头企业,成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赢家。
  国内生物制品龙头企业之一金宇集团通过收购扬州优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股权,完成其猪蓝耳病疫苗生产基地的布局。6月初,金宇集团以2250万元的价格收购扬州优邦83?33%的股份。在此之前,优邦已被批准生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随后,扬州优邦被迅速改造成金宇集团生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基地,年生产能力可达3亿毫升。据预测,调拨期间其销售收入近1亿元,远远超过收购成本。
  业内人士透露,生产企业数量一再扩张,正是由于在统一调拨初期,疫苗的供应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个别企业的生产能力甚至直到停止调拨还没有达到要求;也正是由于供需严重失衡,各厂家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被忽略。
  未来政府招标采购
  10月29日,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对媒体披露,2007年6月份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达到高峰,之后逐步下降,到目前为止全国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农业部统计显示,10月1…25日,全国疫点29个,发病3608头、死亡710头;与9月相比,分别下降65%、87%和91%。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中,灭活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及时应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但是各地养殖户对新型灭活疫苗的效果反馈却并不一致。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最早实行蓝耳病强制免疫的广西,部分猪场在接种疫苗后曾出现点状应激反应,严重的则造成猪只死亡。类似情况2007年7月在广东茂名等地也相继出现。有些省份出现灭活疫苗推不下去的情况,养殖户即使免费也不愿意给猪接种疫苗。
  疫苗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分析,已经被蓝耳病病毒感染或者免疫状态缺陷的猪只不适宜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否则很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应激反应。6月20日,农业部发布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中明确,〃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但是对于〃健康猪群〃的界定和判断,却没有作出明确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6月《规范》中的内容与农业部4月初发布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中的要求却出现冲突。4月《规范》中要求,〃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
  对灭活疫苗效果的争议和研究,并没有随着疫病得到基本控制而终结。国内权威动物防疫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蓝耳病已经相当普遍,目前绝大多数猪场都是蓝耳病阳性场,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净化,因此蓝耳病将被列入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种类名单。
  按照常规的强制免疫疾病的疫苗供应方式,统一调拨结束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将进入政府招标采购阶段,由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免费供应养殖户使用。据预测,招标过程中一些达不到生产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其临时生产批文将被取消;而疫苗的价格也将随采购招标的形势波动,有望突破0。8元/毫升的统一调拨价格。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具备成熟生产能力的企业将普遍采取储备产品的策略,期待在实行政府采购招标后,迅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那些生产能力尚不完善的企业则加紧提升能力,期望利用最后1…2个月的过渡期,达到将来参与招标的要求,而不被市场淘汰。
  有疫苗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结束统一调拨后,蓝耳病灭活疫苗厂家众多、质量参差的格局将逐渐被改变,各企业产品在价格、品控、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竞争由此开始。
  (记者:赵威《猪业革命》特刊2007年12月)
  〃高热病〃烤热的动保业夏天能持续多久?
  我国动保企业虽然经历了GMP的洗牌,但产业散、乱、小的格局依旧,而且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透明度越来越高。近300亿元的产值,被1300多家企业瓜分,90%的企业年产值都没有超过3000万元,业内超过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这样的数值,只能将兽药带进弱势产业的行列。
  猪〃高热病〃席卷全国,给养猪业带来一场巨大的灾难,猪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就商业角度而言,危机中同样蕴含商机,在这一点,从事猪药生产的动保企业近两年来应该说是体会最深的。
  从社会责任来说,疫情来袭,兽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自然应该在此刻担起防病治病的重任。而养猪业对兽药的需求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因此,不得不承认,在疫情最严重的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兽药企业的积极行动亦为它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低迷了几年后终于打了一个翻身仗。用广东腾骏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剑华的话来说,〃一场猪'高热病'烤热了本来已经处于寒冬时期的动保行业。〃
  〃高热病〃烤热动保业
  近几年是兽药行业的动荡之年。刚刚在2005年之前倾其所有通过了GMP认证,尽管企业总数少了将近一半,但仍然有1000多家已通过GMP认证,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从运作看,并没有降低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反企业间的竞争在加剧,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杀价,使得企业的销售额下降、现金流减少甚至断裂,加上市场环境的恶化,最终导致销售额下滑、市场费用急剧上升。但这个数量之多仍然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普遍认为是800家左右),尚未喘口气,又忙着地标升国标,不少赖于赚钱的产品由于不能升标只能忍痛割爱。
  在产品销售终端上,家禽业遭遇禽流感一蹶不振,猪价在2005年下半年后价格一落千丈,GMP认证接踵而来的打击让不少兽药企业度日如年。不少企业开工率连一半都达不到,放着昂贵的GMP生产线在那里折旧,有的干脆就关门大吉或低价出售。
  但这种现象在2006年年底以后开始有了好转,猪〃高热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暴发,对兽药的需求剧烈增加。企业开始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方能满足猪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一系列标明能有效控制〃高热病〃的药物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商家对市场的敏感性可见一斑。从事技术服务的兽医和公司业务人员忙得不亦乐乎,一天跑四五个猪场是常有的事。疫情给猪业带来了损失,但同时也给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兽药企业负责人表示,2006年后3个月的兽药销量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有些企业仅靠一个拳头产品销售额就过千万元。或许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达到这个高度,但这确实就是当时兽药企业销量火爆程度的写照。河南黑马动物药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赵国锋坦言,正是这场席卷全国的〃高热病〃让它的公司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家公司在2005年才刚刚成立。
  行业乱象暴露无遗
  猪〃高热病〃尽管给处于萧条期的兽药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但在责任感的考验方面,不少企业并不过关。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夸大产品功效,加大用药剂量。这样不仅不能起到防控疫病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这次疫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位养猪界知情人士透露:可以大胆地说,猪有三成是病死的,更多的是给药毒死和打疫苗打死的。笔者不敢对这个比例下肯定的结论,但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江西了解疫情时,确实了解到不少猪场出现过不同程度乱用药的情况,以致药物中毒造成肾衰或者肾脏中出现尿酸盐沉积堵塞肾小管及输尿管,导致猪只大量死亡。
  一位养殖户拿出一个专家给他的猪场开出的处方,里面居然要求养殖户每头猪打80头份的猪瘟疫苗,在每吨饲料中添加3公斤的磺胺药,还有的居然要求养殖户一夜之间注射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弱毒疫苗……种种处方,让人惊愕不已。这些均是稍有些兽医常识的人都不会开出的处方,在这场灾难中,居然出现了。这让养殖户如何相信专家、如何相信企业?殊不知,养殖业与兽药唇齿相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将让养殖业与动保业两败俱伤。
  养殖模式决定动保业结构
  随着季节的变化、猪存栏数量的急剧减少,猪〃高热病〃在2007年下半年后开始趋于缓和(请原谅笔者不把政府控制得力作为其中的因素)。在经历了产品销售高潮后,兽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养殖业结构已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毕竟靠疫情突发来赚钱一方面显得不够光彩,另一方面也不可能长久。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养猪业在经历了〃高热病〃的〃扫荡〃后,元气大伤。猪存栏量保守估计下降了30%以上。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来鼓励农民补栏,但对疫情的恐惧以及早已血本无归使养猪户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再去养猪。可以肯定地说,经过此次疫情的打击,养猪业必将遭遇集约化养猪以来最大的一次洗牌,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养猪业真正成了〃有钱人的游戏〃。
  准入门槛的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