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展开肉搏战,多次将敌击退。18日,我军迂回袭敌,迫敌向北退却。以至该口5公里内已无敌踪。
第三部分:走向世界战争长城战役(2)
界岭口、义院口争夺战。界岭口由我军第4军团第116师缪澄流部防守。敌混成第33旅团到达该口后,于16日分两路向我进攻。我军前沿兵力较弱,稍事抵抗即后撤,敌突入关口内。而后敌以冈村支队确保界岭口,以人见支队转攻义院口。18日,我军进行反击,夺回界岭口。24日,敌复攻界岭口,我军不支后退。同时敌人见支队于20日向义院口发起进攻,由于该口地位突出,我军主动撤至邱子峪一带。以后两军处于相持状态。
冷口战斗。冷口位于界岭口与喜峰口之间,由第32军商震部担任防御任务。商震派第139师黄光华部于冷口一线设防。3月4日,敌一部已占关口,黄部闻知急进,途中与敌混成第14旅团米山先遣队遭遇,经过战斗,敌转向界岭口。我军出关进至萧家营子。中旬敌于喜峰口陷于苦战,为策应该方面作战,敌第6师团组成迎支队向冷口进犯,22日到达萧家营子与我139师一部接战,我军稍战即退至关口主阵地。后敌我互有攻击,终将敌逐出口外,于萧家营子一带采取守势。
至3月中旬,关东军相继攻占了古北口、喜峰口、界岭口等主要关口。武藤认为作战目的基本达到,于18日下达“关作命第488号”命令《经过》(二)第181~182页。;巩固占领关口态势。据此,关东军各部队暂时停止进攻,转而巩固关口防御,未向长城线以内进攻。长城关口争夺战暂时休战,长城沿线战役告一段落。
三冷口、滦东战役
滦东地区,北倚长城、东临渤海;滦河在喜峰口附近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大海,形成一个三角地带。长城战役开始后,北平军分会认为该地突出,命何柱国部除以第115师和骑兵第3师扼守石门寨一线外;其主力撤至滦河西岸。
关东军在占领长城主要关口,稍作休整之后,认为必须对中国军队进行有力打击,完全占领长城沿线,决定再次发动攻势。3月27日发布“关作命第491号”命令,发动了冷口、滦东战役。从3月底开始,敌从喜峰口、冷口、界岭口、石门寨等4个方向展开进攻。
由独立守备队组成的岩田支队,于3月31日首先从石门寨发起进攻,守军115师、骑3师稍加抵抗退往海阳镇,敌跟踪追击,4日海阳镇亦失守。何柱国立即组织57军各部反攻,于7日夺回海阳镇。
冷口方面,敌从赤峰调来第6师团,并由混成第14、第33旅团各一部配合,于4月9日向我第32军商震部发起进攻,经三日激战,敌突破我军防线,我军退至滦河西岸;敌于建昌营集结。武藤见进攻冷口顺利,于11日下令“给敌以铁锤般打击,将其赶出滦东地区”。《经过》(二)第190页。于是,敌分数路向前推进。宫崎支队向抬头营方向东进,途中与我第119师孙德荃部交战,14日孙部后退。古谷支队向西推进,15日进占滦河边上的东营附近。神代支队南下追击,13日在永平东北遭我军阻击,后我军退往滦县,敌于17日追至昌黎西北才停止前进。
石门寨之敌也于11日以后反攻,因冷口失陷,界岭口动摇,何柱国部奉命向昌黎撤退,敌于15日侵占秦皇岛、北戴河。此间,第8师团采取牵制性攻击,以炮火轰击我望楼、南天门阵地。喜峰口敌混成第14旅团于7日起实施佯攻,12日敌集结重兵,在飞机配合下猛攻我滦阳高地,激战数日,得而复失,后我军撤至滦河西岸。界岭口敌混成第33旅团于4月10日开始向我军116、108师等部进攻,至13日,因冷口失守,界岭口左后背受敌,我军遂南撤。至17日敌攻占抚宁、昌黎。至此滦东地区被敌占领。
此次战役开始后,何应钦急调第67军王以哲部,以及高桂滋、翁照垣等部增援滦河一线。17日前后,以上各部及溃退我军集结于滦河西岸,统由第2军团长商震指挥。设立防线,伺机反攻。《第二次中日战争各重要战役史料汇编·长城战役》,第191页。敌我隔滦河形成对峙。
这时,日本天皇突然对滦东战事表示“关心”参见《现代史资料》(7),第531页。;关东军遂奉敕命于4日19日下达“关作命第498号”命令,将占领滦东部队撤回长城沿线。天皇究竟为何“关心”,原因不明。不过关东军发动滦东战役,除军事打击目的之外,还暗藏着政治阴谋。
四南天门、兴隆县战斗
长城东线战斗刚刚结束,关东军又在西面的南天门、兴隆县发动了新攻势。长城战役第三阶段开始。
自3月中旬以来,我军组成第8军团,加强南天门防御,以421高地为核心,纵深构筑了多道阵地。与敌相持月余。4月20日,敌为配合“板垣工作”,命第8师团主力“对当面之敌予以痛击”。自21日起敌出动第16旅团等对我第2师发起猛攻。至25日,敌反复攻击均未得逞。我第2师苦战5昼夜,伤亡惨重,由第83师接替防务。敌久攻未克,于26日将第4旅团投入战场;再次进行猛攻。双方激战3日,我军工事全毁,伤亡甚大,我83师于28日退守新开岭第二道防线。8昼夜血与火的较量,敌以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了南天门。
与南天门战斗同时,敌第31联队岛村大队向兴隆县进犯,4月21日占领县城。驻守这一地区的我第26军萧之楚部,决心消灭这股敌人,组成4路纵队,分由马兰关、黄崖关等地出发,于27日将敌包围。29日正待全歼该敌之时,何应钦命萧部向墙子路转进。萧乃命132旅暂留兴隆,余皆转移。30日敌增援部队赶到,我132旅随即撤走。是役岛村大队伤亡达38%。《太平洋战争ヘの道》,第23页。
至我军撤出南天门,长城沿线关口均陷敌手,长城沿线战役结束。在3月初至4月底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军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号称“皇军王牌”的关东军的嚣张气焰,特别是古北口,喜峰口的战斗尤为激烈。骄横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在雄伟的长城前,第一次遇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长城战役是关东军与中国军队规模最大的作战。
第三部分:走向世界战争入侵冀察(1)
关东军占领热河,攻取长城沿线,其气焰更为嚣张。然后一面南进威逼平津,一面西进入侵察东,欲以武力和谋略,占领和控制察东和冀东地区。
一侵犯察东
察哈尔省紧邻热河,亦在日本“满蒙政策”的图谋范围。东境多伦,扼内外蒙入关通道,有塞外“小上海”之称,为商业和军事重镇。关东军在制订进攻热河计划时,已将多伦作为攻占目标,命伪军刘桂堂部向林西、多伦方面作战。关东军占领热河后,以主力南犯长城,同时命骑兵第4旅团,纠合伪军张海鹏、李守信、刘桂堂等,准备侵犯察东。
我军在察省的防务情况为:根据2月上旬制订的华北防御计划,察省防务由第7军团(总指挥傅作义)担任,所辖傅作义第59军、李服膺第61军、赵承绶骑兵第1军。第59军担任张家口、张北、宝昌等地的守备;第61军防守赤城、独石口、沽源一带。骑1军驻守多伦。
另外,汤玉麟第5军团放弃承德后,收容残部编成步兵3个旅、骑兵3个旅等,退至上黄旗、花营子一带。虽国民政府已下令通缉查办汤玉麟;但汤拥兵自重,拒不离职。军分会无奈令其立功自赎,防守沽源一带。由赤峰退入察省的第6军团孙殿英、冯占海部;3月间集于宝昌、沽源一带,军分会令其与汤共同防守察东。其余散败部队编为骑兵挺进军由刘翼飞任总指挥,分驻张垣、商都、康保等地。并有义勇军多部退集察省。
4月下旬敌开始向多伦进犯,骑1军于25日派出第5团前往阻敌。在小汤河一带且战且退。28日敌全线攻击,三江洼、磴口桥阵地等被敌突破,我军退守第2道防线,敌包抄迂回,进入多伦,双方巷战,我军不支退走,5月1日多伦失守。接着敌进攻沽源,7日冯占海部在大梁底将伪军刘桂堂部击退。下旬敌再进攻,汤玉麟欲图投敌未成,南逃赤城;冯占海部抵敌不住,退往张垣,5月24日敌攻占沽源。后敌分两路继续进犯:一路拟由多伦西侵宝昌、康保,然后转而南下图取张北;另一路由沽源南进独石口、赤城,然后向西威胁张家口。在察省面临危机之时,爱国将领冯玉祥毅然奋起,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保卫察省,收复失地。
“九·一八”事变以后,冯玉祥就积极主张抗日,1932年10月,冯在共产党员吉鸿昌的动员下,由泰山移居张家口,联络旧部,积极准备抗日。1933年3月,原安徽省主席方振武在晋南揭起抗日旗帜,于5月中旬率部艰苦跋涉到达宣化。冯旧部孙良诚、高树勋、张凌云等也先后到达张家口。宋哲元留察部队也纷纷响应冯的抗日号召,退入察省的东北义勇军冯占海、邓文、李海青、檀自新、刘震东、耿继周等部也表示服从于冯。察省的抗日情绪极为高涨。冯玉祥的抗日主张,得到了共产党和民众及各界的广泛支持。
在日伪准备深入察省的情况下,5月26日察省各界在张家口召开民众御侮救亡大会,正式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以下简称“同盟军”)。公推冯玉祥为总司令;方振武为副总司令,邱山宁为总参谋长。冯即通电全国,表示“率领志同道合之战士及民众,结成抗日战线,武装保卫察省,进而收复失地,求取中国之独立自由”。冯玉祥通电全文见《国闻周报》第10卷第22期,1933年6月5日。
同盟军成立后发展迅速,先后所掌握的军队主要有:第1军佟麟阁部,第2军吉鸿昌部,第6军张凌云部,第16军李忠义部,第18军黄守中部,第5路邓文部,第6路刘桂堂部(于6月底在沽源反正后加入同盟军);骑兵挺进军孙良诚部,察哈尔自卫军张砺生部,抗日救国军方振武部,蒙古军等,总计约8万人。据冯玉祥自述:同盟军总数有12万人,但只有8万枪支,1/3的人均为徒手。
6月初,日机轰炸独石口,伪军张海鹏、崔兴武部西进,4日陷宝昌,8日占康保,原驻守察省的骑1军赵承绶部,第61军李服膺部则奉阎锡山之命撤向大同一带。于是,张北告急,张垣震动。冯玉祥急命张砺生、李忠义等部驰往张北布防;抗日救国军张人杰部赴独石口应战;张凌云率部策应。至中旬将敌攻势遏住。
6月15日,同盟军召开第1次军民大会,讨论了军事、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决定“组建北征大军,收复被占领土”。冯玉祥委任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邓文、李忠义分任左、右副总指挥,率军克日北上,收复察东。后又派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统一指挥作战。吉鸿昌将所部编为3个梯队,集中张北,准备北进。自卫军张砺生部也受命出征;配合作战。
同盟军部署后,梯次北上出击。6月22日,自卫军王德重部等首战康保,伪军崔兴武部溃败东逃。康保克复,首战告捷。接着同盟军又分两路出击,一路由吉鸿昌、邓文、张凌云及自卫军一部挺进宝昌;一路由李忠义部直趋沽源。26日伪护国游击军司令刘桂堂在沽源通电反正,使伪军张海鹏一部陷于孤立。7月1日同盟军将其击溃,克复沽源。同日在宝昌方面,经过战斗,伪军张海鹏、崔兴武部逃往多伦,宝昌亦告收复。同盟军连克三城,声威大震,决定乘势进军,收复多伦。在吉鸿昌指挥下,北征军向多伦前进。
多伦战略地位重要,日军派出骑兵第4旅团2000余人及炮兵部队,并由伪军崔兴武、李守作等协助固守。城内外筑有碉堡等坚固工事。在丰宁至多伦一带,有日军第8师团一部及伪军索华岑部等以为后援。
7月4日北征军到达榆树沟,并得知敌正在调动,吉鸿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先发制人,攻取多伦。其部署是:张凌云部为左翼,李忠义部居中,刘桂堂部任右翼,吉、邓两部为预备队。7日夜展开外围战,翌日午后,敌不支退入城内。9、10两日我军数次攻城,敌据城固守,并派飞机轰炸,我军伤亡很大,暂停进攻。吉鸿昌施特洛伊木马计,潜兵数十人化装入城。12日晨,趁敌机不能起飞,再度攻城,吉鸿昌身先士卒,率队猛冲。城内部队内应四处鸣枪,敌闻变大惊,同盟军乘势冲入城内,经3小时激战,敌从东门溃走。多伦复归于我。同盟军自誓师北征,两旬之间就收复四城,击毙日伪军千余名,同盟军亦伤亡 1600余名。《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123页。
第三部分:走向世界战争入侵冀察(2)
自同盟军成立伊始,国民党政府就企图扼杀同盟军。察东胜利使其更加恐慌,一面加强政治压力,威逼冯玉祥辞去同盟军总司令职务,一面先后调庞炳勋、冯钦哉、徐廷瑶、王以哲等部进兵察省,以武力威胁同盟军。至7月底,国民党入察部队已达6个师、15万余人。
蒋介石集团的如此行径,正合日军之心愿。同盟军收复多伦不日,日驻北平武官柴山兼四郎走访何应钦,声言同盟军收复多伦,“有违《塘沽协定》,请予注意”。《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124页。驻承德第8师团派出一部增援,茂木旅团联合伪军张海鹏、崔兴武部等共约2万人,向察哈尔反扑过来。
同盟军面对内外敌人,被迫采取两面作战。冯玉祥一面命张凌云、刘桂堂部坚守多伦至独石口一线,并派出乜玉岭等3个师增援,以阻止日伪军反扑;一面命方振武、吉鸿昌回驻张北、宣化,派孙良诚部进驻宣化辛庄子(平绥路经此),以防止国民党军进攻。
至7月底,国民党的政治压迫越来越大,军事进攻更加紧迫,并施展“银弹攻势”,以高官厚禄引诱同盟军将领,使同盟军内部出现混乱,许多将领或脱离或动摇或被暗杀。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为保存抗日实力,经与何应钦等多次交涉,最后表示:由宋哲元回察主政,取消同盟军。8月5日;冯玉祥通电宣布,“忍痛收束军事”冯电见《国闻周报》第10卷第23期,1933年8月21日。;9日冯撤销同盟军总部,14日冯离张垣再赴泰山。同盟军大部接受改编,唯方振武,吉鸿昌部坚持抗战。至9月底,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夹击下溃败。8月中旬伪蒙军李守信部重占多伦。察东战事告一段落。
二进攻冀东
关东军自4月下旬从滦东撤退后,命伪军李际春、程国瑞等部驻守滦东一带;我军遂实行反攻。4月23日李杏村师收复迁安,翁照垣师克复卢龙。27日骑3师王奇峰部、翁照垣部分别收复昌黎、抚宁。至30日,67军各部一直反攻到北戴河。
关东军见我军反攻,遂欲再开攻势。这时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于5月2日从东京返回长春,带来了军部的新作战方针,即对我军实行毁灭性打击,迫使我停战求和。5月3日,武藤司令官发布了向关内再次进兵的命令(关作命503号)。《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二)第204~205页。
第8师团向石匣镇方面实行连续进攻;混成第14旅团配属于第6师团,攻击正面中国军队;第50联队调往山海关方面归第6师团指挥;第14师团派1个步兵旅团及骑炮联队至山海关,列入第6师团指挥;第6师团以一部占领永平、迁安,以主力从迁安滦河上游对中国军队实行沉重打击。
5月6日,参谋本部向关东军通报了《华北方面应急处理方案》。《现代史资料》(7)第515页。指出此次作战之目的,是以武力强压为手段,使华北当局彻底屈服。通过在长城沿线反复打击中国军队,并继续辅以内变工作,促使华北、华中、华南自行分裂;在时机成熟时,迫其签订停战协定。其停战线规定为宣化、顺义、三河、玉田、滦县、乐亭以南、以西地区。
5月8日,武藤发表进军声明,声言关东军“一忍再忍,至今已不能坐视华军之挑战,故断然奋起,痛击敌人,彻底挫败其挑战意志”。《满洲事迹作战经过概要》(二)第205页。于是,关东军除整顿补充原在长城线上的第8、第6师团和混第14旅团等部外,又增派第14师团之第28旅团等部(5月18日以后又增派骑兵集团)并纠合伪军各部,总计约10余万人,沿长城线从东西两面再次向关内发起全面进攻。
西线第8师团于3日完成攻击计划:以第4、第16旅团主力分为左右两翼,实行主攻;鲶江支队由兴隆县西进迂回攻击石匣镇;骑兵队掩护师团主力前进。10日黄昏,敌向平头峪我军阵地攻击,被83师493团击退。入夜敌左右两翼增兵,向稻黄庄,涌泉庄及其以南高地猛攻。敌我混战,双方伤亡均重。11日拂晓,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