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林彪的说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不是全党实践毛泽东盲目跃进的超高速发展战略和空想的社会目标的结果,而是人们从“左”的方面理解贯彻毛泽东的主张和思想的结果。
很明显,林彪是有意在维护毛泽东,再一次打造毛泽东一贯正确的形象,踩着别人的肩膀,一心要往上爬。
前面谈到,林彪应该主要讲军事问题,结果他一开场就先讲了上述这么一大篇,也算他的个人表态吧。
林彪讲话时,是毛泽东主持大会,他当时就对林彪的讲话给予了充分肯定,说:“林彪同志讲了一篇很好的讲话,关于党的路线,关于党的军事方针。我希望把它整理一下。给你一个星期、半个月搞出来。”①
这次大会上,其他在大会讲话的人,毛泽东都没有给予评论,唯一称赞的,就是说林彪讲得“很好”。
的确,林彪的讲话,毛泽东是非常满意的。1962年3月20日,毛泽东再一次看了林彪的讲话之后,批示田家英、罗瑞卿:
“此件通看了一遍,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很高兴。”
当时中央办公厅在下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林彪、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时,曾有一种意见考虑,林彪主要讲的是军事问题,里面有些机密内容,似不宜下发。毛泽东批示:“此件没有什么特殊秘密,可以和别的同志的讲话一同下发。”谈到林彪的这一讲话,毛泽东还教导罗瑞卿要向林彪学习。
现在看来,林彪的这个讲话,对毛泽东产生的影响是相当负面的。他首先增强了毛泽东继续坚持“三面红旗”的决心,并进一步对持批评态度的同志,产生了不满;林彪对“付学费”的理论阐述,影响了毛泽东进一步深刻反省自己的失误,使他更有理由原谅自己,因而把一场可能在决策层面上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深层检讨,化作了轻飘飘的一句话:因为没有经验,因为这是付学费,而这个学费还是必须要付的;林彪强调毛泽东总是正确的,是下边的和尚念歪了经,使毛泽东本来就有的埋怨下边不能正确理解他的意图,适时调整指标的气更大了,他的这种情绪,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断地流露出来。
从大会对林彪讲话的反映来看,在中央的高层,如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心里一定蒙上了一层阴影。当年参加起草刘少奇书面报告的胡绳事后回忆:刘少奇在台上讲,毛泽东不断插话,我就担心毛主席是否能够接受。但是对不明情况的大部分同志却起了相反的作用,他们认为林彪的讲话非常之好。
东北有人说:听林彪的讲话,大家反映是上了一次毛泽东思想的课,特别是对林彪所讲的3年“大跃进”的得失问题,付学费问题和坚决跟毛主席走的问题,大家认为讲得十分深刻透彻,是马列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很有说服力。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会上还有不少人反映,对林总提出的“跟着毛主席走永远不会犯错误”感受很深。还有人说,林总的报告,是一个根据毛泽东思想,从实际出发,具体地解决各项实际问题的范例。
看到此处说林彪是从实际出发的范例,我很纳闷,闹不懂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恐怕答案只有两个:要么是发言者在那里胡乱表态,要么就是林彪的讲话的确蒙蔽了许多人。
会上还有人说:听了林总的报告,感受很深,使大家更进一步认识到1959年庐山会议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就是林彪讲话的副作用了。这种说法,以当时的情况尚可理解。
在“大跃进”期间被定性为“右倾”的人,心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当时以河南鲁山县县委书记身份出席会议的杨国殿说:林彪讲话是袒护毛主席的,什么交学费了,毛泽东离正确总是八九不离十了,我心里清楚,有很多错误的东西是毛主席提出来的嘛!林彪在那里讲得天花乱坠,不实事求是呀!
听了杨国殿的话,我多少有些意外,他一个县委书记,当时对事物就有这么尖锐的判断?因此,我反复追问这是不是他当时的想法。杨回答:是的,印象很深。接着他告诉我,他在“大跃进”期间曾被当作右倾撤职降级,他是落实政策后才官复原职的。哦,原来如此。
再细看大会的材料,确实有一些人对林彪的讲话婉转地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说:这几年批右的时候,有名有姓,问题明显。但是,这几年主要是“左”的错误,到底是什么人“左”了,是什么思想,都看不到。拿人命作学费是不好的。很显然这是批驳了林彪“付学费”的观点,而且一针见血!
总之,林彪的这番讲话,有些人看出了其用心,更有相当多的人还看不出来,历史表明,林彪起了很负面的作用。他不仅干扰了全党对前几年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实施了错误的导向,而且还进一步加剧了中央领导内部的分歧与裂痕。
林彪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像毛泽东那么伟大的人,在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也很难完全正视自己的过失,相反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第二部分林彪临时决定抛开事先准备的讲话稿(4)
毫无疑问,此后林彪在毛泽东心中的分量加重了,中共最高权力的天平开始向林彪倾斜。当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对刘少奇等越来越不信任的时候,林彪更是加快了脚步,在军队中大肆宣传、贯彻毛泽东的一些“左”的错误,并大搞造神运动。
1963年,林彪主持制定的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说: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崩溃、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这段话,把毛泽东抬到了不适当的高度,在“文化大革命”前,尤其是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除了军队,对毛泽东还没有过类似这样高的评价。林彪的这个政治工作条例,送毛泽东审阅了。以往,毛泽东见到不适当的抬高他的词名,常常要勾掉,不过这一次,却放行了。
林彪在竭尽所能奉承迎合毛泽东的同时,1964年5月又率先在军队“创造性”地出版了《毛主席语录》,说毛泽东思想是一切工作的灵魂,是一切工作的动力,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一时间,军队里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语录的高潮。一些出于公心的同志,如邓小平、罗荣桓、谭政等,对林彪这种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方法,纷纷提出疑问,包括刘少奇也表示,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学习精神实质。但箭已在弦上,形势难以回转了。
如果说这以前,毛泽东认为《毛选》四卷,已经是些历史资料,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未能写出新的带有指导性的理论著作多少有些遗憾的话,林彪的这些动作使毛泽东忘却了遗憾,飘飘然起来,他对林彪给予了支持。
1965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蚌埠同安徽省委同志谈话时,找人拿出一本《毛主席语录》给大家看,说,这个本子不错。这本书共有23章,够了,比孔夫子的著作还多,老子的文章也只有5000字,还没有这个本子这么多。马恩列斯文章太长,我主张写短文章。当安徽的同志表示群众很欢迎这本书,最好一个生产队发一本时,毛泽东说,好嘛,向中央办公厅要,提不通,到下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提。可见,毛泽东对林彪主持出版的《毛主席语录》是非常欣赏的。
林彪是对毛泽东大搞造神运动的第一人。林彪殚精竭虑的投机钻营,使他一步步地顺利高升,并最终取刘少奇而代之,成为中共的第二号人物。谁说权力不是一把双刃剑呢?也正因为林彪太看重权力,最后他的真面目还是被毛泽东所识破。1971年,林彪乘飞机外逃,随着一声巨响瞬间化为尘埃。毛泽东看错了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早在延安、在西柏坡毛泽东就曾告诫丁玲,真正看一个人,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当时的丁玲印象不深,后来她挨了整,想起了毛泽东的这句话,才觉得颇有道理!
几十年看一个人,未免太残酷了。但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毛泽东,高处不胜寒,看人确实有着相当的难度,把出于公心的人看成是“赫鲁晓夫”,把投机的人看成知已,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
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无疑是增加他在毛泽东心中的法码,并奠定他以后地位的关键一环!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第二部分毛泽东“放了一把火”,要开“出气会”(1)
2月3日,周恩来在福建全体与会者会议上,提到了要开“出气会”的事,他说:大家心情舒畅了,才能把少奇同志报告的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否则省委有省委的想法,地委有地委的想法,县委有县委的想法,各有各的想法,他还说:有些地、县委很担心,是不是会把帽子带回去,又形成一个运动,一股压力。如果这样,这次会议中央提出来的精神就贯彻不下去,达不到目的。主席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大会上主席第一天提议,第二天讲话,四天开“出气会”。
周恩来的这番话,是在向人们解释毛泽东为什么要开“出气会”。那么事情的原委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月27日下午,刘少奇讲话之后,毛泽东随即向大家宣布:大会准备在30日结束,至迟31日结束,从28日到30日,3天的时间,拿出一天到一天半来,由中央的领导同志在大会上讲一讲,其他时间分组讨论。
结果,到29日,林彪讲话之后,毛泽东又提出一个令与会者意想不到的建议,要让会议延长几天,开一个“出气会”。
这个“出气会”一开,就意味着大家不能回家过春节了。
1962年的春节是2月5日。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为看重的节日,是合家团聚的日子。每当这一时刻,人们只要条件允许,无论身在何方都要赶回家过年。尤其在困难年代,一年到头人们很难吃上一次稍好的饭菜,老老少少都在盼望这一天能够全家团聚在一起,热闹一下,放松片刻。但是,毛泽东要开“出气会”,对与会的七千高、中级干部来说,无疑他们就要在北京过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殊的春节了。毛泽东说:
为什么一定要回到你们家里过春节才算舒服?(笑声)我们在北京七千人一道过一个春节不好?(全场热烈鼓掌)我看,春节不关大局,不关什么农业、工业、商业、学、兵、政、党,过也好,不过也好,我主张集体在北京过一个春节,有什么不好啊?(全场热烈鼓掌)
毛泽东的春节观,完全是从工作上考虑的。但是,细心的读者从上面这段会议记录能够注意到,毛泽东的这个提议,不但没有引起与会者的不快,反而受到了热烈欢迎。他这百把字的讲话中,出现一次“笑声”,两次“全场热烈鼓掌”。阅读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当时台上台下的热烈气氛。七千人的身心,此刻都沉浸在大会特殊的气氛中。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又突然要延长会议时间呢?毛泽东自己说,是为了让大家出气。出些什么气呢?这个气有多大?这个气为什么非出不可呢?毛泽东为何如此重视出气?他说:
现在,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是,有些同志的一些话没有讲出来,觉得不大好讲。这就不那么好了。要让人家讲话,要给人家机会批评自己。你自己不批评自己,也可以,得让人家批评你。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己来批评自己。有许多地方的同志是做了准备的,而且有的做检讨做了几年了。有好几个省,从1959年就做自我批评,不只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而是五次、六次。自我批评的结果,人家就不爱听了,说:请你不要再讲了,老讲那一套。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不讲了,这才取得了主动。我看是不是在这次会议上就解决这个问题,县、地、省都有同志在这里,不要等回去了再解决。不过这样有个问题:你们都急于回去过春节。这是个矛盾。还有几个同志准备讲话,恩来同志,小平同志,朱德同志。我也想讲几句话。(热烈鼓掌)我们可以一面开小会,一面开大会,每天大会不超过三个钟头。这可能违反大多数同志的意愿。……
我相信能够解决上下通气的问题。有一个省的办法是: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全场活跃,鼓掌)我建议让人家出气。不出气,统一不起来。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集中。因为气都没有出嘛,积极性怎么调动起来?到中央开会,还不敢讲话,回到地方就更不敢讲话了。我们几个常委商量了一下,希望解决出气的问题。有什么气出什么气,有多少气出多少气,不管是正确之气、错误之气,不挂账,不打击、不报复。你骂了我,我整你一下,这是不许可的。要建立民主集中制。讲了几十年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内生活的民主集中制没有很好建立起来。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在有些同志脑筋里面没有产生,没有民主。
一如既往的风格,毛泽东的话讲得诙谐生动,大会情绪十分热烈。毛泽东也讲得很明确,是因为地方同志的气还没有出够,上下还没有沟通好,所以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决定在中央的大会上解决出气的问题。同时,他宣布了出气规则是有什么气出什么气,无论正确或错误,不挂账,不打击、不报复。
毛泽东根据什么认为大家的气还没有出够呢?
一般研究者认为,是在毛泽东讲话之前,接到几封信,表示话还没有说完,还憋着一肚子气。有的地方,如安徽省在分组讨论时,本来讨论得很热烈,结果省委书记曾希圣一到,全场顿时鸦雀无声,非常沉闷。其他的省,也有类似情况。这一现象,引起了毛泽东等的关注,因而做出了开“出气会”的决定 。
这些原因无疑是存在的。但还有一些重要因素,比如,还在大会讨论报告期间,就已经反映出不少与会者,尤其地委、县委书记,对这几年开展的反右倾、拔白旗、整风整社、民主革命补课等运动,意见很大。他们认为,这些运动的展开,严重地破坏了党内的民主生活,动不动就给人戴上右倾主义者、死官僚主义者等等的帽子,使不少同志有话不敢说,上下级关系不融洽,下边因此对中央各部及省市委有着相当大的怨气。
如有的地方反映,省委自我批评不够。他们说:省委从来没有做过认真的自我批评,只说:“我有责任,我有官僚主义”就过去了。若是下边犯了错误,就会追问动机、目的、思想、立场等,领导同志能这样轻描淡写就完了吗?明明有问题,还以动机好,干劲大自慰,不进行认真检查。意思是省委过去几年推行了不少错误的政策,应该做严肃的、认真的检讨。
客观地说,过去几年的错误,主要责任应由中央来负,是中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是中央提出的几个大办等,省委是贯彻中央指示的。毛泽东召开七千人大会的动因之一,就是想向全党精英表明,责任全由省委担起来是不公平的。过去几年主要是中央犯了错误。但有些地、县的同志强调,说假话、刮“五风”、搞特殊化等等,不能算在中央的头上,哪样不是省、市负责同志开的头?
再进一步分析,中央的政策好,对省市可以起到好的指导作用,即使省市一级原来有些偏差,在中央正确方针指导下,也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相反,省市一级即使原来是正确的,在中央错误方针指导下,也可以走上错误的方向。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同样是执行中央的政策,有的省就搞得好一些,有的省就差一些,这又怎么解释呢?由此说来,省委一级还是要负相当责任的。又因为,对地县两级,同他们直接打交道的是省委,他们所看到或感受最深的是就省委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所以他们的气,首先针对的就是省委。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第二部分毛泽东“放了一把火”,要开“出气会”(2)
因此有人提出,对中央各部部长、省委第一书记,应该发动地、县同志提意见,两头挤。
还有人说,这几年中央决议、主席指示不大灵,主要是“中梗”—有些中央部门、省市委不大听话,上情不能下达。如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