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0-医学从众录-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虎汤加桂枝主之;劳役饥饱过度为劳疟,宜补中益气汤加柴胡主之;受山岚瘴气为瘴疟,宜 
藿香正气散、平胃散加柴胡主之;久疟心腹有块者,名疟母,以鳖甲饮主之。只此数症,略 
宜分别,究亦不离少阳一经也。 
若疟痢交作,只以小柴胡汤疏少阳之气,则陷者自举。加花粉三钱,滋阳明之液,则滞 
者自通。或即以此汤送香连丸一钱五分,挟虚者,以补中益气汤倍柴胡煎,送香连丸二钱。 
此薛立斋先生之心法也。 
x小柴胡汤x(方见《伤寒》) 
男元犀按∶凡服治疟药,宜疟未至前三时服,或煎两服。一服于疟期五鼓时服,留一服 
于疟未至前二时服,最妙。凡治疟药,古法必露一宿,以疟为暑邪,暑气得露而消也。又近 
医以初疟,忌用人参、白术、茯苓,此说本之嵩崖尊生。余虽不满,亦当从众。今即照嵩崖 
,去人参加青皮一钱五分。寒多加干姜、桂枝各二钱;热多加知母、花粉各二钱,或加黄 
连、石膏。本方去人参,加常山、草果、知母、槟榔、川贝母各二钱,名清中驱疟饮。大意 
以无痰不成疟,此方为治症之总方也,然亦多效。 
x鳖甲饮x 
鳖甲(三钱,醋炙) 白术(炒) 黄 川芎 酒白芍 槟榔 草果(煨) 浓朴 陈皮 甘草(各一 
钱) 生姜(三片) 枣肉(三枚) 乌梅(一枚) 
水煎服。 
又有久疟流连不愈,及三阴疟三日一作者,当分五脏之虚,而施温补。宜以景岳何人饮 
、休疟饮常服。疟作之期,或加少阳药一二味,及常山、穿山甲、附子、金银花之类,以通 
经络。或用人参一两、生姜一两,浓煎服之。此不截之截法也。家贫者,以冬白术一二两代 
之;血虚者,以当归一两代之。 
疟虽有五脏之分,而久疟证治法,只以补脾为主。盖以土为万物之母,五脏六腑皆受荫焉 
。况疟为少阳之邪,戊己之土,久受甲木之克,扶弱抑强之法,权实操于医者,宜于六君子 
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诸方,加之意焉。 
x何人饮x 
何首乌(一两,不见铁或生用) 人参(二三钱或一两) 陈皮(一二钱,虚者不用) 煨生姜(二三钱) 
水煎服。 
x休疟饮x 
何首乌(四钱或一两) 人参(二三钱) 白术(三钱炒) 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阴阳水煎服。 
又久疟不愈,必求之肾。如肾水不足,热多者以六味丸加味主之;肾火不足,寒多者以 
八味丸加味主之。 
《高鼓峰医案》云∶余治一人三阴疟不愈,令吞八味丸,服人参养荣汤,冬至日再加 
附子一钱,至半夜汗出而愈。(汗出者阳回之兆,亦邪解之征也。愈于冬至日者以阳生而 
阴退也。) 

卷五疟症
疟疾脉象
属性:疟脉自弦,浮弦表邪,沉弦里邪,洪弦属热,迟弦属寒,滑弦食积。久疟之脉,微细虚 
弱,渐缓则愈,弦紧则殆,土败双弦,代散莫救。 
x雄黄龟酒方x 
治三日久疟神妙。 
用活大乌龟一个,连壳。左右肩上各攒一孔,以明雄黄九钱,研细末,每孔糁入三钱。 
外以磁黄泥包固,勿令泄气。炭火上 存性,研细末,每服一钱,空心陈酒送下二三服,即止。 
x香橼雄黄散x(《种福堂》) 
陈香橼一个去顶皮。大者,每只加透明雄黄三钱,研细末,糁入香橼内。炭火中 存性 
,再研极细末。每服七分,用软腐衣作六七包好,咽下,此日不可吃汤水,任其呕去顽痰。 
x斑蝥截疟丹x(《种福堂》) 
斑蝥 巴豆肉 朱砂(各一钱) 麝香(二分) 雄黄(一钱五分) 蟾酥(五分) 
上用黑枣三枚,捣丸如绿豆大。贴眉心一周时,揭下投长流水中。 
x常山草果散x(《种福堂》) 
常山 草果 川乌 草乌 陈皮 甘草(各一钱,研末) 
用绢袋盛贮,闻于鼻间,疟即止,不必煎服。 
x椒雄贴脐丸x(《种福堂》) 
胡椒 雄精 
上二味等分研末,将饭研烂为丸,如桐子大,外以朱砂为衣。将一丸放在脐中,外以膏 
药粘贴,疟即止。 
x术姜乌枣丸x(《种福堂》) 
白术(一斤) 生姜(一斤,捣出汁,拌白术渣,晒干) 
上为细末,将黑枣一斤,煮烂,去皮核为丸。 
x桂麝椒雄膏x(《种福堂》) 
治虚寒疟,孕妇忌贴。 
桂心(一分) 麝香(三厘) 雄黄(七厘) 川椒(七枚) 
共研极细末,纳脐中,外以膏药贴之。 
x荸荠烧酒x(《种福堂》) 
治不论双单疟。 
用大荸荠,将好烧酒自春浸至秋间。如疟至不贪饮食,食则胀满不下者,每日服荸荠两个,三日即愈。 

卷五
痢症
属性:王损庵云∶痢症不外湿热二字,所受不外阳明一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湿,阴邪也 
,湿胜于热,则伤阳明气分,而为白痢;热,阳邪也,热胜于湿,则伤阳明血分,而为赤痢 
,湿热俱盛,则为赤白俱见。初病即以芍药汤主之。大意以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 
除。真百发百中之奇方也。若发热头痛,脉浮而紧,是风寒郁而不解,内陷而为痢。宜以人 
参败毒散,鼓之外出。苟得微汗,其痢自松。若徒用痢门套药,杀人不少。大抵痢症渐久渐 
虚,而用药亦宜渐补渐调。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四物汤、补中益气汤之类,煎送香连丸, 
是薛立斋先生治法,余遵用甚效。 
x芍药汤x(方见《时方》) 
治痢初起,腹痛里急后重者。 
小便短涩者,加滑石二钱、泽泻钱半;腹痛者,加砂仁一钱;滞涩难出者,加当归、白芍 
各钱半;甚者,加大黄一钱;若食积者,加山楂三枚;白痢者,加陈皮、砂仁、茯苓各一钱; 
红痢者,加川芎、桃仁各一钱;红白相杂者,加川芎、桃仁以理血,滑石、陈皮、苍术以理 
气;如呕吐食不下者,加黑栀、莲子去壳三钱、仓米三钱,入生姜汁一滴,缓缓呷之,以泻 
胃口之热湿。 
x人参败毒散x(方见《时方》) 
x加味平胃散x 
苍术(二钱) 陈皮 甘草(各一钱) 浓朴(一钱五分) 猪苓 黄芩 泽泻(各一钱五分) 干姜(五 
分) 白芍(三钱) 陈仓米(一钱五) 
水煎服,色红者去干姜,加当归三钱、黄连一钱。 
x香连丸x(方见《时方》) 
张景岳谓痢症是夏月畏热贪凉,过伤生冷,至大火西流,新凉得气,则伏阴内动,应时 
而为下痢。初起宜抑扶煎、佐关煎温药以调之导之,久痢用胃关煎,温补命门真火,以扶脾 
土,则痢自止。景岳此说虽偏,不可尽信,而阴脏之人,素多寒病,一有不慎,即患此症,不可不知。 
余每于此症初起,察其脉迟而细,手足俱冷,腹痛而里急后重者,以干姜二钱、附子一 
钱、吴萸一钱、当归三钱、炙甘草一钱、大黄、白芍各一钱五分温通之,久痢每以八味丸与 
补中益气汤间服收功。粟壳、诃子、赤石脂、肉豆蔻兜涩之药,不可早服。久痢亦不可废。 
又噤口痢,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噤口之证。亦有误服 
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用人参、石莲子等分,煎服强呷,但得一口下咽,虚热即开 
。更以二味为末,频频服之。《种福堂》用五谷虫三钱,微炒研末,以米汤送下。 
又休息痢,流连年余不愈,愈而又作,是兜涩太早,余邪未净。宜巴豆仁一钱,研去 
油净,当归一两、莱菔子五钱炒,同研为末。以冬蜜为丸,如桐子大,每空心以开水送下三 
丸至七丸,以竭其余邪,自愈。 
张石顽曰∶血色鲜紫浓浓者,属热。若瘀晦稀淡如玛瑙色者,为阳虚不能制阴而下,非 
温理其气,则血不清。理气如炉冶分金,最为捷法。设不知此,概行疏利之法,使五液尽随 
寒降而下,安望有宁止之日哉! 
以伏龙肝二两,取其温暖土脏,煎汤代水。煮参、术、苓、草、姜、桂等药,多取奇效。 
五色痢是精气受伤、五液不守之患。宜益火消阴,实脾堤水,兼分理其精气。即噤口不 
食者,亦不出此法。 
又曰∶丹溪治噤口痢,多用石莲子。今此物真者绝无,余常用藕汁煮熟,稍加糖霜频服 
。兼进多年陈米稀糜,调其胃气取效,此即石莲子之意也。 
又曰∶休息痢,服补中益气数剂不应,反下鲜紫血块者,此久风成飧泄。风气通于肝, 
肝伤不能藏血也。三奇散倍防风,加羌、葛、升麻,其一切利水破气药,皆为切禁。 
x三奇散x 
治痢后下重。 
枳壳(生) 防风(各一两) 黄 (二两) 
为散,每服二钱,米饮下。 
x伏龙肝汤丸x 
治胎前下痢,产后不止。 
炮黑山楂肉(一两) 熬焦黑糖(二两) 
二味一半为丸,一半为末。用伏龙肝二两,煎汤代水。煎末二钱,送前丸二钱。日三, 
夜二服,一昼夜令尽。气虚加人参二三钱以驾驭之;虚热加炮姜、肉桂、茯苓、甘草;兼感 
风寒加白葱、香豉;膈气不舒,磨沉香汁数匙调服。 
x羊脂煎x(《千金》) 
治久痢不痊。 
羊脂(一棋子大) 白蜡(二棋子大) 黄连(末一升) 醋(七合,煎,取稠) 蜜(七合煎取五合) 乌梅 
肉(二两) 乱发(炭,洗去垢腻烧末,一升) 
上七味,合内沙锅中汤上煎之,搅可丸,饮服如桐子大三十丸,日三服。 
张石顽曰∶羊脂性滑利,《千金方》用治久痢不瘥,专取滑利,以通虚中留滞也。其 
后且有羊脂、阿胶、蜜、蜡、黍米作粥方,深得炎帝本经补中寓泻之意。 

卷五痢症
生死症及脉法
属性:身不热者轻,身热者重,发热不休者死。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绝食者死。发呕者死 
。直肠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结粪者死。小儿出痘后即发痢者死。妇人新产即发痢者死。涩 
为血少,尺微厥逆,滑大主积,浮弦急死,沉细无害。 

卷五
痢疾续论
属性:次男元犀按∶近传治痢有三禁。一曰发汗。盖以下利一伤其津液,发汗再伤其津液,津 
液去则胃气空,而下出之浊气,随汗势而上入胃中,遂成胀满难治。二曰利水。盖以痢疾里 
急后重,滞痛难忍,若前阴过利,而后阴愈涩,而积滞之物欲下甚难。三曰温补。盖以痢为 
湿热所伤,得温则以火济火,恐致腐肠莫救。得补则截住邪气,多致流连难愈。此三者,时医传授之心法也。 
然亦有不可泥者。《医学真传》曰∶凡痢疾初起,发热不休,非肌表有邪,即经络不 
和。温散而调营卫,外邪一解,其痢自松。若概以为热,开手即用寒凉,多有陷入变剧者不 
少。故喻嘉言所谓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其表,次用苦寒以清其 
里,一二剂愈矣。(用治痢之方再加发表之药)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 
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症可活,危症可安。人参败毒散主之 
。(服后逼其临时燥,热顷之邪从表出热自解矣。)此可见发汗是治痢之要法也。 
又喻嘉言有急开支河一法。谓热邪之在里者,奔逼于大肠,必郁于膀胱。膀胱结热,则 
气不化而小便短赤。不可用逆挽,宜从其小便而顺导之。然而水出高源,尤宜用辛凉之药, 
清肺之化源。《金匮》有下利肺痈者,紫参汤主之。(通因通用)。气利,诃藜勒散主之。(通以下 
涎液,消宿食,破结气,涩以固肠脱,通塞互用之意也。)亦见利水非古人之所忌也。 
至于温补法,详于《景岳全书》。如佐关抑扶二煎,非温剂乎?胃关煎非补剂乎?虽矫 
枉之说,不能无偏,亦堪为肆用芩连楂朴者之救弊也,谁曰治痢有三禁乎? 
喻嘉言曰∶又有骤受暑湿之毒,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七八十行,大渴引水自救,百杯 
不止。此则肠胃为热所攻,顷刻腐烂。更用逆挽之法,迂矣!远矣!每从《内经》“通因通用”之法, 
大黄、黄连、甘草,一昼夜连进三五十杯,俟其利止渴缓,乃始乎调于内,更不必挽之于外 
。盖邪如决水转石,乘势出尽,勿可挽也。 
又曰∶治疟之法,当从少阳而进退其间。进而从阳,则从少阳为表法固矣。乃痢疾之表 
亦当从于少阳。盖水谷之气,由胃入肠,疾趋而下,始焉少阳生发之气不伸,继焉少阳生 
发之气转陷。故泛而求之三阳,不若专而求之少阳。俾苍天清净之气,足以升举水土物产之 
味,自然变化精微,转输有度,而无下利奔迫之苦矣。况两阳明经所藏之津液,既已下泄, 
尤不可更发其汗,当从少阳用和法,全非发汗之意。津液未伤者,汗出无妨;津液既伤者, 
皮间微微得润,其下陷之气已举矣。 
x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x(方见《金匮》) 
喻嘉言曰∶此方乃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的剂。原方用半夏之辛温,半兼乎表;今改用栝蒌 
之凉苦,半兼乎里。退而从阴,则可进而从阳,不胜其任矣。但不必更求他药,惟于柴胡增 
一二倍用之,尤为进之之法也。 
x人参败毒散x(方见《时方》) 
喻嘉言曰∶活人此方,全不因病痢而出。但余所为逆挽之法,推重此方,盖借人参之大 
力,而后能逆挽之耳。 
x胃关煎x(见泄泻) 
x佐关煎x(《景岳》) 
治生冷伤脾,泻痢未久者,宜此汤。此胃关煎之佐也。 
浓朴(炒) 陈皮(各一钱,炒) 山药 扁豆 猪苓 泽泻(各三钱) 干姜(二三钱,炒) 肉桂(一二钱) 
甘草(七分,炙) 
水煎服。如腹痛者,加木香、吴萸之类;泄甚者,加故纸、肉蔻之类。 
x抑扶煎x(《景岳》) 
治暴伤生冷,致成泻痢。初起血气未衰者,此胃关煎表里药也。 
浓朴 陈皮 乌药(各一钱五分) 猪苓 泽泻 炮干姜(各二钱) 吴茱萸(五七分) 甘草(一钱,炙) 
水煎服。 
x斗门秘传方x(方见《时方》) 
治毒痢。脏腑撮痛,脓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不息,及噤口恶痢他药所不能治者,立见神效。 
x附子丸x(《圣济总录》)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春伤热风,邪气流连,至长夏发为洞泄。阴生于午,至未为甚,长夏之时脾土当旺,脾为阴 
中之至阴,故阴气盛。阴气既盛则生内寒而洞泄矣。) 
附子 乌梅肉(各一两,炒) 川连(二两,炒) 干姜(一两半,炒) 
蜜丸桐子大。米饮下二十丸。 
x通圣散x(《圣济总录》) 
治血痢腹痛,日夜无度。 
大枣 乌梅(各三枚) 甘草(三钱) 干姜(一钱五分) 
水煎服。 
x和中散x(《圣济总录》) 
治冷热痢,腹痛里急。 
附子(一钱四分,赤痢减半) 川连(一钱四分,白痢减半) 乳香(一分五厘) 
共为末,米饮汤下。未止,用青皮再下二服。 
x黑豆汤x(《圣济》) 
治赤白痢,服药不止。 
黑豆(炒,去皮,四两) 甘草(二两) 
用绵裹,入湖水煎二杯,分二服。 

卷六
伤暑
属性:夏日炎炎,耗伤元气。故病必体倦脉弱,身热自汗,烦躁,面垢唇青。李东垣以动而得 
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伤暑,热阳而暑阴也。其实未确。盖以暑字从日,暑即热也,何必分 
名。但动静二字,是阴阳分别。兹仍分动以得之、静以得之,以为此症提纲。 
何谓动以得之?长途赤日,荷重作劳,因而致病。如大热(伤暑而发热头痛与伤寒症同, 
但伤寒脉浮而紧,伤暑脉洪而虚,以此为辨。香薷是解表却暑之药,夏日之用香薷与冬日之 
用麻黄同义也。)大渴,脉浮自汗,以白虎人参汤主之。更加身体重着,是暑而挟湿,宜苍 
术白虎汤主之。若有吐泻腹痛,此方不可轻用也。若前症发热身疼,口燥咽干,或吐或泻, 
宜黄连香薷饮主之。又有暑风症,因暑气鼓激痰火,塞碍心窍,以致卒倒不省人事,宜吐之 
,或以《千金》消暑丸灌之。 
x白虎汤x(见《伤寒》) 
一加人参二钱,名白虎人参汤。治汗出恶热、身热大渴等症; 
一加苍术二钱,名苍术白虎汤,治汗出身热足冷等症。 
x黄连香薷饮x(方见《时方》) 
去黄连,名香薷饮。治同。 
暑风发搐,加羌活、秦艽各一钱;泻利,加白术、茯苓各一钱五分;虚汗不止,加白术 
一钱五分、炙黄 三钱;心烦,加栀子、朱砂各一钱;呕吐,加半夏二钱,藿香、陈皮各八 
分,姜汁少许。 
何谓静以得之?避暑于深堂大厦,为阴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顺散主之; 
霍乱吐泻口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理中汤主之。亦有以二汤送下六一散三钱者,巧法 
不可言传也。 
x大顺散x 
干姜(一钱,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六分,去皮尖,炒) 肉桂(六分) 
共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盅,煎七分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三四五钱。 
又有遇夏即病,秋后即愈,是暑伤元气。如草木遇盛日则痿,得雨露则挺,名曰疰夏症 
。宜补中益气汤,照《薛氏医案》,去升麻、柴胡,加麦冬一钱五分,五味、黄柏各五分,炮姜 
三分,服三四剂。 
又生脉散、清暑益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