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二祛风之剂
沉香天麻丸
属性:羌活五钱 独活四钱 沉香 益智仁 川乌二钱 附子(炮) 天麻 防风 半夏三钱
当归 甘草 僵蚕一钱五分
每服五钱,姜三片煎。
以之治风寒痰厥则可,若因风化火,兼有痰涎者,断不可用。
卷二祛风之剂
通顶散
属性:藜芦 甘草(生用) 细辛 人参 川芎一钱 石膏五钱
为末,用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气未绝,可治。
不过欲其通阳开窍耳,然太觉烦琐,不如皂荚散之便捷也。
卷二祛风之剂
乌梅擦牙关方
属性:乌梅
揩擦牙龈,涎出即开。
木旺则克土,木燥则筋急,泄木缓筋,则土郁自开矣。
卷三祛寒之剂
理中汤
属性:白术(陈壁土炒)二两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一两
每服四钱。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加白术,渴者倍白术,蜷卧沉重利不止加
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则去术加桂,悸加茯苓,阴黄加茵
陈,寒结胸加枳实。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寒有外感、有传经、有直中、有痼冷。外感之寒先病在表,后传入里,必发热而恶寒,
此伤寒之寒病也;直中之寒,手足厥冷,并不发热;痼冷在内,遇寒而发,暴猝厥逆,其势
尤重,此中寒门之寒病也。施治之法,伤寒一门,在表者宜辛散,传里者宜辛温。中寒一门,
则每用辛热回阳急救之法。此伤寒、中寒治法之分也。理中汤,治伤寒太阴病,腹痛、便溏
等症,亦通治中脘虚寒。惟云治结胸吐蛔,感寒霍乱,此两条则宜去人参、甘草,量加浓朴、
卷三祛寒之剂
四逆汤
属性: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甘草(炙)二两
冷服。面赤加葱九茎,腹痛加芍药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
呕吐生姜二两。
四逆汤为四肢厥逆而设。仲景立此方,以治伤寒之少阴症。若太阴之腹痛下利、完谷不
化,厥阴之恶寒不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盖阴惨之气深入于里,真阳几几欲绝,非此纯阳
之品,不足以破阴气而发阳光。又恐姜附之性过于燥烈,反伤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缓之。立
方之法,尽美尽善。后人分传经为热厥,直中为寒厥,程郊倩讥之。然亦有未可尽非者。仲
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应下之。”此明明说厥逆在前,发热在后,
及至发热则不复厥冷,乃伤寒失下之症,故荡涤邪滞,则发热自退,本非为厥而不热者言也。
程氏又云∶“下之者,下其热,非下其厥也,遇发热则可下,遇厥则万不可下。”此数语最
为明白了当,可见传经之邪亦自有当下者,但不可概谓之热厥耳。四逆者,必手冷过肘,足
冷过膝,脉沉细无力,腹痛下利等象咸备,方可用之,否则不可轻投。
卷三祛寒之剂
当归四逆汤
属性: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三两 甘草(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仲景又曰∶其人素有久寒者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酒六升,和煮,名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
厥阴为藏血之经,故当归四逆汤以和营为主,加桂枝、细辛以和卫,营卫和则厥自解矣。
虽有寒而不加姜附者,恐燥烈太过,劫阴耗血也。
卷三祛寒之剂
四逆散
属性:柴胡 芍药(炒) 枳实(麸炒) 甘草(炙)
等分为末,水调饮。
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又不可攻下以碍厥。
故但用枳实以散郁热,仍用柴胡以达阳邪,阳邪外泄,则手足自温矣。
卷三祛寒之剂
真武汤
属性:附子(炮)一枚 白术(炒)三两 茯苓 白芍(炒) 生姜三两
北方曰幽都,乃阴寒湿浊之地,赖真武之神,运用水火以镇摄之,浊阴方渐得解散。此
方取名真武,乃专治肾脏之剂。坎之为象,一阳居二阴之中。水中之火,是为真火,此火一
衰,则肾水泛滥。停于下焦,则腹痛自利;水气犯中焦,则作哕,欲吐不吐;水气犯上焦,
则咳嗽、心悸、头眩。方中姜、附以助真阳,用苓、术以制二阴,水气一收,则上中下三焦
俱无病矣。
卷三祛寒之剂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炮)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少阴病,下利脉微。服白通汤后,利不止,厥逆无脉,此为阴寒过甚,阳气将绝之候。
加人尿、猪胆汁者,以类相从之义也。服后脉暴出,则阳气尽泄,孤立无根据,故随脱而死。
脉微续者,阳气渐回,以次可复,故得生。外用葱艾熨灸气海、关元。表里通阳,亦为善策。
卷三祛寒之剂
吴茱萸汤
属性:吴茱萸(泡)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吴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有余矣。又恐辛燥太过,耗气劫阴,故用
人参、大枣之甘缓以济之,又能补土扶阳,使浊阴不得上乾清道,治法更为周到。
卷三祛寒之剂
大建中汤
属性: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煎,去滓,内饴糖一升,微煎温服。
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
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卷三祛寒之剂
十四味建中汤
属性: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蜜炙) 半夏(姜制) 当归(酒
洗) 白芍(酒炒) 熟地 川芎 麦冬 肉苁蓉 附子 肉桂
加姜枣煎。
于十全大补中又加四味,究竟阳药太多,若以治阴虚之劳瘠,非抱薪救火乎?至乐令建
中汤,加柴胡、细辛之开透善走,欲其创建中气,不亦难乎!
卷三祛寒之剂
小建中汤
属性:桂枝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炙)一两 大枣十二枚
入饴糖一升,微火解服。
肝木太强,则脾土受制。脾阳不运,虚则寒生,阴气日凝,阳气日削,故见肠鸣、泄泻、
腹痛等症。小建中汤之义,全在抑木扶土。当从吴氏之说,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温里,
桂枝解表,用各有当也。且肉桂性能杀木,合芍药以制肝,又用姜、枣、甘草、饴糖之甘温
以补脾,斯中州之阳气发舒,而阴寒尽退矣。
卷三祛寒之剂
白术附子汤
属性:白术二两 甘草一两 附子(炮)一枚
每服五钱。 姜五片、枣一枚煎。
此为治肾风之药,肾为水脏,得火则平,而浊阴退所矣。若肝风头眩,则当用养血之剂。
误用此方,则风火相搏,而病益剧,不可不知也。
卷三祛寒之剂
益元汤
属性:附子(炮) 干姜 艾叶 黄连 知母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甘草
加姜、枣、葱白煎,入童便一匙,冷服。
戴阳者,阴不抱阳、虚阳上浮,几几欲绝。若误作热症治,立见败坏。此方用姜、附、
艾叶
卷三祛寒之剂
回阳救急汤
属性:附子(炮) 干姜 肉桂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一钱 半夏 陈皮七分 甘草二分
五味子九粒
加姜煎,入麝三厘调服。无脉加猪胆汁,泄泻加升麻、黄 ,呕吐加姜汁,吐涎沫加盐
炒吴茱萸。
此方治中寒之缓症则可。若云救急,则姜附中又合六君、五味子,反令姜、附之性多所
牵制,不如四逆汤,为能斩关夺门也。
卷三祛寒之剂
四神丸
属性:破故纸(酒浸一宿,炒)四两 五味子(炒)三两 肉豆蔻(面裹煨)二两 吴茱萸(盐
汤泡)一两
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切片同煮烂,去姜,取枣肉捣丸。每服二钱,临卧盐汤下。
命门为日用之火,所以薰蒸脾胃,运化谷食。若肾泻者,宜二神丸。脾泻者,若由木旺
克土,则吴茱萸能散厥阴之气,用以抑木则可;非此则不如去五味子,吴萸,加茴香,木香
者之为佳也。
卷三祛寒之剂
感应丸
属性:木香 肉豆蔻 丁香一两五钱 干姜(炮) 百草霜一两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 巴
豆七十粒(去心、皮、膜、油)
巴豆、杏仁另研,同前药末和匀,用好黄蜡六两溶化,重绢滤去渣,好酒一升,于砂锅
内煮数沸,候酒冷蜡浮,用清油一两,铫内熬熟,取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和前药末乘热
拌匀,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制方之法,极有巧思,然走者太走,而涩者太涩,偏师陷阵,终不如堂堂正正之为得也。
誉之者叹为虽有巴豆,服之不泻,此不过藉蜡性为之封固耳,吾不敢以为神妙也。
卷三祛寒之剂
导气汤
属性:川楝子四钱 木香三钱 茴香二钱 吴茱萸一钱(汤泡)
长流水煎。
此为治疝之通剂,有川楝子苦寒,济以茴香、木香、吴萸之辛温,肝肾并顾,寒湿尽祛,
至为妥善。
卷三祛寒之剂
天台乌药散
属性:乌药 木香 茴香(盐炒) 良姜(炒) 青皮五钱 槟榔二个 川楝子十个 巴豆七
十一粒
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麸炒黑,去麸及巴豆,同余药为末,酒下一钱。
治疝大法,当温肾柔肝,兼治寒湿,何至用巴豆之峻攻,不及导气汤远矣。
卷三祛寒之剂
疝气方
属性:吴茱萸 枳壳 栀子 山楂(炒) 荔枝核( )
等分为末。空心,长流水下二钱。
此方亦平易近人,虽无近效,然较之乌药散要稳妥多矣。
卷三祛寒之剂
橘核丸
属性:橘核 川楝子 海藻 海带 昆布 桃仁二两 延胡索 浓朴 枳实 木通 桂心 木
香五钱
酒糊丸盐汤或酒下。
此乃治 疝之专剂。理气、破血、软坚、行水之法俱备,其知痛楚者不可误用。
卷三清暑之剂
四味香薷饮
属性:香薷一两 浓朴(姜汁炒) 扁豆(炒)五钱 黄连(姜炒)三钱
冷服。
暑湿 三气,初学不能分别,多致错误,今为明白言之。时当夏令,天气下降,地气上
升,人处其中。暑上侵而湿下袭,暑为天之气,湿乃地之气,其热之甚者则为 ,此三气之
分也。今就暑病门中,先论暑症,虽有冒暑、伤暑、中暑、伏暑等名,不过略分轻重,其为
阳邪则一也,其因暑而贪凉受风者便是伤风,因暑而食冷受寒者便是伤寒,但与冬月之伤风、
伤寒治法不同。因暑伤风,当辛凉表散;因暑伤寒当于清解中参用温药,此为正法。四味香
薷饮,乃治感冒暑气、阳邪遏抑之剂,即冬月伤风中用桂枝、荆、防之例。今人误以香薷为
凉药,不论是何暑病,首先用之,殊可怪叹。
卷三清暑之剂
清暑益气汤
属性:黄 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炒)五分 苍术一钱 神曲五分(炒) 陈皮 青皮(麸
炒) 甘草(炙) 麦冬 五味子 当归(酒洗) 黄柏(酒炒) 泽泻各二分 升麻一钱 葛
根三分
姜枣煎。
清暑益气汤,药味庞杂,补者补而消者消,升者升而泻者泻,将何所适从乎?且主治下,
有胸满气促一条,则黄 、升麻在所当禁。予谓此等症,但须清心养胃,健脾利湿足矣,何
必如此小题大做。东垣先生,予最为服膺,惟此等方不敢阿好。
卷三清暑之剂
生脉散
属性:人参 麦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肝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而又有酸敛之品,以收耗
散之气,止汗定咳。虚人无外感者,暑月宜之。
卷三清暑之剂
六一散
属性: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冷水或灯心汤调下。本方加辰砂,名益元散;加薄荷,名鸡苏散;加青黛,名碧
玉散。
六一散,施之于体壮热盛,浓浓太过之人则可。若体虚气弱者,则寒伤脾而滑伤肾,反
致饮食减少,津亏作渴。至益元散、鸡苏散、碧玉散,亦同此例也,不可因夏月而一概混投。
卷三清暑之剂
缩脾饮
属性:砂仁 草果(煨去皮) 乌梅 甘草(炙)四两 扁豆(炒研) 干葛二两。
方中辛燥太过,用以健脾去湿则可。若谓清暑、除烦、止渴,吾不谓然。
卷三清暑之剂
消暑丸
属性:半夏一斤(醋五斤煮干) 茯苓 甘草 半斤(生用)
姜汁糊丸,勿见生水。热汤下。
消暑丸不治暑而治湿,使湿去而暑亦降,用意甚佳。然必须兼清解之药一、二味为得。
卷三清暑之剂
大顺散
属性:干姜 桂 杏仁(去皮尖) 甘草等分。
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过,去砂,合桂为末。每服二钱。
此即治暑月之伤寒也。因暑伤寒,故但治寒而不治暑。
卷三利湿之剂
五苓散
属性:猪苓 茯苓 白术(炒)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五钱
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淋,
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
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
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
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
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症、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阴生
阳,积湿化热,盒饭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
参之。
卷三利湿之剂
猪苓汤
属性:猪苓 泽泻 茯苓 滑石 阿胶各一两
五苓散治湿浊不化,故用术桂,以通阳而化浊;猪苓汤治阳邪入里,故用滑石、阿胶,
以降热而存津。至于统治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乃借泻膀胱以清肾脏,
是活用之法,而非正治也。
卷三利湿之剂
茯苓甘草汤
属性:茯苓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二两
茯苓宜于独重,以其能渗湿安神也。姜桂性温,开解腠理,能逐水气从毛窍而出,用甘
草以补土和中,方法特妙。
卷三利湿之剂
小半夏加茯苓汤
属性:半夏一升 茯苓三两 生姜半斤
古人立方,有药味少而分两重者,专走一门,为功甚巨,如半夏等汤是也。痰去,则眩
悸自
卷三利湿之剂
加味肾气丸
属性: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乳拌) 山药(炒) 丹皮(酒炒) 山萸肉(酒润) 泽泻(酒
浸) 川牛膝(酒浸) 车前子(炒) 肉桂一两 附子(制)五钱
蜜丸。
此方之妙,全在导龙归海。命肾之火衰微,浊阴日渐凝结,始则小便不利,继则水气泛
溢,腹胀肢肿。但用分利之剂,徒然耗正劫阴,小便仍不能利,惟用附桂以直达命肾,使命
门之火得以熏蒸脾胃,肾中之真阳发越,则肾气通畅,而寒水亦行,小便通,则泛滥之水如
众流赴壑矣。人但知水能克火,而不知火亦能制水,发阳光以消阴翳,此类是也。
卷三利湿之剂
越婢汤
属性:麻黄六两 石膏八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风与水在皮肤之间,故但肿而胀,变小青龙之制,使风、水俱从毛窍而出,故名越婢。
越婢者,悦脾也。
卷三利湿之剂
防己黄汤
属性:防己 黄 一两 白术七钱五分 甘草五钱(炙)
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去风先养血,治湿先健脾,此一定之法。此症乃风与水相乘,非血虚生风之比。故但用
治风逐水健脾之药,而不必加血药。但得水气去而腠理实,则风水亦不能独留矣。
卷三利湿之剂
肾着汤
属性:干姜(炮) 茯苓四两 甘草(炙) 白术(炒)二两
方中但燥湿健脾,而不用温肾之药。缘此症乃积湿下注于肾,非肾之寒水为病也。若虚
寒之体,即少加附子、杜仲亦可。
卷三利湿之剂
舟车丸
属性:黑牵牛四两(炒) 大黄二两(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净芫花(醋
炒) 青皮(炒) 橘红一两 木香五钱 轻粉一钱
水丸。
仲景十枣汤,已极峻厉,此更厉而加厉,纵形气俱实,岂能堪此。予谓此等症全是阴结,
非阳不通,宜用附桂兼疏肝逐水之剂。此等方法万不可用。
卷三利湿之剂
疏凿饮子
属性:羌活 秦艽 槟榔 大腹皮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泽泻 赤小豆 商陆等分
加姜皮煎
疏凿饮,名色甚佳,用药亦较舟车丸已轻一等,然吾见服商陆者,必然大泻,胸腹骤宽,
不超时而复胀,万无生理。盖逐水自前阴而出者得生,自后阴而出者必死,学人慎之哉!
卷三利湿之剂
实脾饮
属性: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炙) 浓朴(姜炒) 木香 附子 大腹皮 草豆蔻 木
瓜片 黑姜
加姜枣煎
主治条下,有色悴声短、口不渴、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