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苍术(四两,米泔浸) 黄柏(二两,酒浸晒干) 川牛膝(一两,去芦) 防己 当归尾
川萆 龟板(酥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极熟,糊丸如梧子大,每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x槟榔散x 治风毒香港脚肿痛。
橘叶 杉木节(各一握)
上用童子尿一盏,醇酒半盏,煎六分,滤清,乘热调槟榔末二钱。(《仁斋》)
卷六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少腹不仁
属性:《金匮》云∶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肾气丸主之。盖湿淫之气,自下侵上,肾虚阳弱,不
能御
之,则渐入少腹而痹着不仁矣。肾气丸理肾之气者也,肾气得理,邪气自下,而不仁者仁矣
。
x肾气丸x
熟地黄(八两) 萸肉 山药(各四两) 茯苓 泽泻 丹皮(各三两) 附子(制) 肉桂(
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盐汤下。
x《三因》吴萸丸x 治香港脚入腹,腹中不仁,喘急欲死。
吴茱萸(汤洗七次) 木瓜(去瓤,切片,日干,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饮任下,或以木瓜蒸烂,研膏为丸尤妙。
卷六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上气
属性:香港脚上气者,风毒湿气,循经上入于肺故也。肺主气而司呼吸,邪气入之,则气道奔迫
,升降不顺,故令上气喘满,甚者不得偃卧也。
x桑白皮汤x
桑白皮(炙,二两) 陈皮(一两) 葶苈(苦者炒研,一两) 杏仁(去皮尖,一两)
共为末,水煎,姜枣汤,入末三钱,再沸温服,当利一二行,肿气下却瘥。三五日服一
次。一方无杏仁。
x《活人》桑白皮散x
桑白皮 郁李仁(各一两) 赤苓(二两) 木香 防己(各一两半) 紫苏子 木通 槟榔
每服三钱,姜三片,水煎。
卷六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冲心
属性:香港脚冲心之候,令人心胸烦闷,呕吐气急,甚者脉绝不出欲死也。盖风湿毒瓦斯,初从足
起,久而不治,则上冲心胃之分,最为急候。下气,除湿,泄毒,不可缓也。
x吴茱萸汤x
吴茱萸(半两) 木瓜(一两) 槟榔(二两,鸡心者佳)
水煎五钱,入竹叶一把,以快利为度。一法 咀,每服八钱,水一中盏半,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x苏长史茱萸汤x
吴萸(六升) 木瓜(二枚)
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
x木香汤x
青木香 生黑豆皮(二两) 大黄(炒) 紫雪(一两)
水煎五钱,入紫雪三钱,分二服,顷再服,当下燥粪。
x杉木节汤x
杉木节 橘叶(一升) 大腹(七枚,连皮) 童便(三升)
同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如一服得快利即止。
唐柳宗元患香港脚,夜半痞绝,左胁有块如大石,且死,困塞不知人三日矣,家人皆号哭
。荣阳郑洵美传此方服之。半日顷,气通立愈。
x犀角散x 治香港脚冲心,烦喘闷乱,头痛口干,坐卧不得。
犀角屑 枳壳(去瓤,麸炒) 沉香(各七钱半) 紫苏梗叶 槟榔 麦冬(去心) 赤苓(
去皮,各一两) 木香 防风(各半两) 石膏(研细,二两)
上 咀,每服八钱,水一中盏半,煎至一大盏,去渣,入淡竹沥一合,更煎一二沸,温
服不拘时。
卷六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肿满渐成水状
属性:香港脚肿满渐成水状者,邪气上攻脾肾也。夫脾,土气也。肾,水气也。香港脚者,清湿之
疾,
其气最易感于脾肾,同气相求之义也。脾受邪则湿气不行,肾受邪则水气不化,水湿二气,
内外合邪,积而成满,闭而成胀也。
x赤苓汤x
赤茯苓 防己 桑白皮 陈皮(一两半) 旋复(五钱) 杏仁 麻黄(去根节) 白
术紫苏(一两)
水煮黑豆汁盅半,煎药五钱,姜半分。
卷六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瘥后复发
属性:香港脚瘥后,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或触恼怒,或感风湿,则其疾复发,与前症往往相似
,然与前法辄不应,要在随时令、审气体而治之。
x四斤丸x 干湿香港脚瘥后,常服令永不发。
牛膝 木瓜 肉苁蓉 天麻(各一斤)
酒五升,浸一日,晒干为末,用浸酒熬膏,丸梧子大,酒下三十丸。
卷六
痹症统论
属性:《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
。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称谓走注疼痛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谓痛风是也。着痹者
,着而不移,世称谓麻木不仁是也。夫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之正气,为邪所闭,则痹而不仁
也。
《内经》论痹,又有骨、筋、脉、肌、皮五痹。大率风寒湿所谓三痹之病,又以所遇之
时,所
客之处而命其名,非此行痹、痛痹、着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
风寒湿三气袭人经络,入于骨则重而不举,入于脉则血凝不流,入于筋则屈而不伸,入于肉
则不仁,入于皮则寒,久不已则入五脏。烦满喘呕者肺也。上气嗌干厥胀者心也。多饮数溲
,
夜卧则惊者肝也。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肾也。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者脾也。大抵显脏症则
难治矣。
卷六痹症统论
行痹
属性:行痹者,风气胜也。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症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期所至,血气
不通
而为痹也。治虽通行血气,宜多以治风之剂。又寿夭刚柔篇云∶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
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风痹云者,以阳邪而入于阴之谓也。故虽驱散风邪,又必兼
以行血之剂。又有血痹者,以血虚而风中之,亦阳邪入阴所致也。盖即风痹之症,而自风言
之,则为风痹;就血言之,则为血痹耳。若其他风病而未入于阴者,则固不得谓之痹症矣。
x四妙散x 治行痹走注疼痛。
威灵仙(酒浸,焙干,五钱) 羯羊角灰(三钱) 苍耳子(一钱半) 白芥子(一钱,炒)
细末,每服一钱匕,姜汤下。
x如意通圣散x 治行痹走注疼痛。
当归 陈皮 麻黄 炙草 川芎 御米壳 丁香(等分)
上用慢火同炒令黄色,每服三钱,水煎服。
按∶麻黄之猛而得粟壳之涩,则内行经络,不复外发皮毛,故得治痹痛之疾。芎、归所
以行
血,陈皮、丁香所以行气,气血以行,邪气以去,炙草则和药缓急之用耳。慢火同炒者,欲
令气味和合,使不相 而相就也。
x丹溪治痹走注疼痛方x
苍术 黄柏(各酒炒,二钱) 酒威灵仙 白芥子 羚羊角灰(各一钱)
生姜一片,水煎服。
x摩风膏x
蓖麻子(一两,去皮研) 草乌头(半两,生用) 乳香(一钱,另研)
以猪脂炼去滓成膏,入药搅匀,以手心摩娑如火之热,却以药涂摩攻注之处大妙。
卷六痹症统论
痛痹
属性: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
而稽
迟,泣而不行也。治宜通引阳气,温润经络,血气得温而宣流,则无壅闭矣。河间云∶痹气
身寒,如从水中出者,气血不行,不必寒伤而作,故治痛痹者,虽宜温散寒邪,尤要宣流壅
闭也。
x没药散x 治遍身百节走注疼痛。
没药(二两,另研) 虎骨(四两,酥炙)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酒下,日三服。
x一粒金丹x
草乌头(锉炒) 五灵脂(各一两) 地龙(去皮,炒) 木鳖子(各半两) 白胶香(一两,
另研) 当归(去芦,一两) 麝香(一钱,另研)
上为细末,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温酒下,服药后微汗为效。原方有细墨、乳香
各半
两,没药一两。八神丹有防风,无当归、细墨、麝香、没药,面糊丸。酒服十丸,云汗出则
群麻自散。
卷六痹症统论
着痹
属性:着痹者,湿气胜也。夫湿,土气也,土性重缓,营卫之气与湿俱留,则着而不移,其症
多汗而濡,其病多着于下,有挟寒、挟热、在气、在血之异,须审而治之。
x经验加味二妙丸x(方见香港脚脚膝肿痛。)
治湿热在下在血之剂,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
,皆是湿热为病,此药主之。一方无萆 ,有虎胫骨一两。
又治妇人脚疼怕冷,夜剧日轻。
生地 白芍 归梢(各五钱) 黄柏(炒) 黄芩 白术 苍术 陈皮(各三钱) 牛膝(二
钱) 甘草(一钱)
上分四服,水煎,带热服。
按∶足三阴虚而湿热袭之,多为脚痛,二术、二黄并除湿热,地、芍、归、膝益阴,陈
皮、甘草和中,阴气益则热易清,中气和则湿易除,与加味二妙同一机轴。
x除热蠲痛汤x 湿痹气分多者,用此分而消之。
苍术(米泔浸,炒) 白术 羌活 茯苓 泽泻 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入姜汁、竹沥各二三匙。
x大羌活汤x
羌活 升麻(各一钱) 独活(七分) 苍术 防风 甘草 威灵仙 茯苓 当归 泽泻(
各五分)
上锉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食前后各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罗谦甫云∶真定张大,素嗜酒。五月间病手指节肿痛,屈伸不利,膝膑亦然,心下痞闷
体沉重,不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黄,精神短少。至六月间,求予治之。诊其脉,沉而缓,
缓者脾也。《难经》云∶俞主体重节痛,俞者脾之所主,四肢者脾之所属。盖其人素嗜酒
加之时助湿气大胜,流于四肢,故为肿痛。《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仲景云∶湿
流关节,肢体烦疼,此之谓也。《内经》云∶湿
淫于内,治以苦温,以苦发之,以淡渗之。又云∶风胜湿,羌活、独活苦温,透关节而胜湿
,故以为君;升麻苦平,威灵仙、苍术、防风,苦辛温发之者也,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
痛,当归辛温以散之,甘草甘温益气,泽泻咸平,茯苓甘平,导湿而利小便,以淡渗之,使
气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湿也。
卷六痹症统论
热痹
属性:热痹者,闭热于内也。《内经》论痹有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
,故
为痹热,所谓阳遭阴者,腑脏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则 痹 然而闷也。
x升麻汤x
升麻 射干 甘草 芎 (各二两) 麦冬 葳蕤 生姜(各三两) 赤小豆(炒,三合)
每服四钱,入生地黄汁半合,青竹叶十五片,水煎,温服无时。
x河间升麻汤x 治热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色变。
升麻(三两) 茯苓 人参 防风 犀角 羚羊角 羌活(各一两) 官桂(三钱)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二片,竹沥半酒杯,同煎至一盏,温服无时。
x《千金》犀角汤x 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见风症。)
卷六痹症统论
肠痹
属性:肠痹者,《内经》所谓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是也。夫大肠者,传导之腑
,小
肠者,受盛之官,皆水谷气味,出入之要路也。今风寒湿三气痹之,邪气独留,正气遂闭,
由是水道不通,糟粕不化,则虽多饮而不得溲便,中气喘满而时发飧泄也。
x吴茱萸散x 治肠痹,寒湿内搏,腹痛气急,大便飧泄。
吴茱萸(汤炮,焙干) 干姜(泡) 甘草(炙) 肉豆蔻(煨,各五钱) 砂仁 神曲 白
术(各一两) 浓朴(姜汁炒) 陈皮(去白,焙) 良姜(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食前米饮下。
卷六痹症统论
胞痹
属性:胞痹者,《内经》云∶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是也。膀
胱藏
津液而禀气化,邪气痹之,水气不行,则蓄而生热,积而成实,故按之内痛,若沃以汤而涩
于小便也。足太阳之脉,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邪气不得下通于胞者,必反而上逆于脑,脑
气下灌出于鼻窍,则为清涕也。
x肾沥汤x 治胞痹,小腹急痛,小便赤涩。
麦冬 五加皮 犀角(镑,各一钱) 杜仲 桔便 赤芍 木通(各一钱半) 桑螵蛸(一
个)
上水盏半,入羊肾一只,去脂膜切细,竹沥少许,同煎一盏去滓,空心顿服,日再服。
一方有桑皮,无螵蛸。
按∶肠痹、胞痹,同为内痹,而胞痹为肾虚,热壅膀胱;肠痹为风寒湿着于脾胃。肾沥
汤用清凉以化热壅,吴茱萸散用辛辣以开邪痹也。
x肾着汤x 治胞痹,小便不通。
卷六痹症统论
臂痹
属性:臂痹者,臂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胛,举动难支,由血弱而风中之也。
x十味锉散x
附子 黄 当归 白芍(各一钱) 川芎 防风 白术 茯苓 肉桂(各七分) 熟地(
酒浸,焙干,二钱)
上水一盅,姜三片,枣二枚,食后临卧服。
《本事方》服桑枝法。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服二升,一日服尽无时
。《
图经》云∶桑枝平,不冷不热,可以常服,疗体中风痒,干燥香港脚,四肢拘挛,上气眼晕,
肺气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兼疗口干。《仙经》云∶一切仙
药,不得桑枝煎不服。出《抱朴子》。政和间,予尝病二臂痛,服诸药不效,根据此作数剂,
臂痛寻愈。
x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不仁,乌头粥法。x
川乌头生末四钱,用香熟白米作粥半碗,慢火同熬,令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匙许,
蜜三
大匙,搅匀,空心啜之为佳。如若中湿,更入薏苡米二钱,增米作一中碗服。许氏云∶此粥
大治手足麻木不遂,肿痛不能举者。左氏风淫末疾,谓四肢为末也,脾主四肢,风邪客于肝
则淫脾,脾为肝克,故疾在末,此以谷气引风湿之药,径入脾经,故四肢得安。此汤剂极有
力,予尝以此方授人,服者良验。
卷六痹症统论
挛症
属性:挛皆属肝,经云∶肝主身之筋膜故也。有热,经云∶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
急而
挛是也。有寒,经云∶寒多则筋挛骨痛。又云∶寒则筋急是也。有湿热,经云∶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是也。有虚,经云∶脉弗荣则筋急,屈伸不利。
仲景云∶血虚则筋急是也。
x治案∶x杨吉老治歙丞张德操内筋挛,脚不得屈伸,逾年,动则令人抱。杨吉老云
∶此筋病,宜服下三方,一年而愈。
x治筋极养血地黄丸x(春夏服之。)
熟地 蔓荆(各一分) 山萸 黑狗脊(炙) 地肤子 白术 干漆 蛴螬(炒) 天雄 车
前子(各三分) 萆 山药 泽泻 牛膝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空心。
x治筋痹肢节冷痛,羚羊角汤x(秋服之。)
羚羊角 肉桂 附子 独活(各一两三钱半) 白芍 防风 川芎(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x治寒冷湿痹,留于筋脉,挛急不能转侧,乌头汤方x(冬服之。)
大乌头 细辛 川椒 甘草 秦艽 附子 官桂 白芍(各七分) 干姜 茯苓 防风
当归(各一两) 独活(一两三钱五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卷七
咳嗽统论
属性:经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盖有自外而入者,风寒暑湿燥火是也;有自内而发者,七情
饥饱劳
伤是也。风寒诸气,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受邪,内从其所合则咳者,自外而
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触于肺亦咳,
此
自内而发者也。然诸气所感,有不为嗽者,病邪特甚,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所伤,
亦有不为嗽者,病邪尚浅,上留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寒以嗽为轻,而杂病以嗽为重也。
咳嗽一症,其因实多。辨证不明,妄投希效,亦安赖有医治哉。当按昔贤所述,如咳嗽
有风
寒、有火、有劳、有痰、有肺胀。风寒者,鼻塞声重,恶风寒是也,宜发散行痰。又有咳喘
声哑,或咽痛遇冷则发者,此谓寒包热也,解表则热自除。肺中有痰者,遇冷亦发,宜解表
豁痰。火郁者,咳多痰少,面赤焦烦是也。劳者,盗汗出,痰多唾红,作寒热是也。痰者,
咳动便有痰,痰出咳止是也。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声重是也。丹溪以上数条,合而观之
,参之居养,合之气体,虽有不中,亦不远亦。
治嗽最要分别肺之虚实,痰之滑涩,邪之冷热,及他脏有无侵凌之气,六腑有无积滞之
物。
虚者人参、黄 之属补之,使气充则脏自固。实者葶苈、杏仁之属泻之,使邪去则肺自宁。
痰滑者,南星、半夏之属燥其湿。痰涩者,栝蒌、杏仁之属润其燥。寒者,干姜、细辛温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