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名着书系205-金匮翼-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青木香丸x(方见疝症。) 

卷一诸湿统论
上下分消之剂
属性:x除湿汤x(《百一》) 治伤湿,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小便闭,大便溏 
,腰脚痹冷。皆因坐卧卑湿,或冒雨露,或着湿衣所致。 
生白术 藿香叶 橘红 白茯苓(各一两) 炙甘草(七钱) 半夏曲(炒) 浓朴 
(姜刺) 苍术(米泔浸,炒,各二两) 
上 咀,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一枚,水煎食前温服。 
x升阳除湿汤x 治伤湿,肿泻,肠鸣腹痛。 
升麻 柴胡 羌活 防风 半夏 益智仁 神曲 泽泻(各五分) 麦 面 
陈皮 猪苓 甘草(各三分) 苍术(一钱) 
上作一服,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去滓,空心服。 
东垣云∶虽有治湿必利小便之说,若湿从外来而入里,用渗利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 
竭其阳,而复益其阴也。故用升阳风药即瘥。大法云∶湿淫所胜,必助风以平之也。愚谓湿 
病用风药者,是助升浮之气,以行沉滞之湿,非以风胜之之谓也。又湿在上在表者,多挟风 
气,非汗不能去也,荆、防、羌、麻,祛风之品,岂能行湿之事哉。 

卷一
瘟疫大法
属性:瘟疫之病,近代诸家,多与温病同论,以其声称之同,与病形之似也。然而瘟疫者,天 
地之 
得理,则未必致死,亦必不传染多人,故其方法,宜应别论。且也岁运有太过不及之殊,天 
时有恒雨恒 之异。是以疫疠之行,亦有表里寒温热湿之分,其可以一概论哉。约而言之, 
计有三门。若其表里俱病,而盛于表者,则用东垣普济消毒之法。若其病不在表,又不在里 
,而独行中道者,则用吴又可达原饮之法。若其表热既盛,里证复急,治表治里,救疗不及 
者,则用陶尚文三黄石膏汤之法。此瘟疫入手法门也。亦有邪气独盛于表,而里无热症者, 
则活人败毒散之治也。亦有寒湿独行,而病在肌皮胸膈者,则东坡圣散子之证也。合前三法 
,共为五法。以余所见,则未有不兼里者;而有寒湿而无蓄热,亦十中未得其一二也。然而 
,法不可不备,惟用之者得其当耳。因并录五方于下,以见瘟疫之端如此,其病稍久,或六 
七日,或十余日,热深不解者,则同伤寒、温热治之。 
x普济消毒饮子x(东垣) 
黄芩(酒制,炒) 黄连(酒炒,各五分) 人参(三钱) 陈皮 元参(各二钱) 甘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蒡子(各一钱) 僵蚕 升麻(各一钱) 柴胡(五分)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 
,口燥舌干,俗云大头伤寒。诸药杂治终莫愈,渐至危笃。东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 
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耳。须用芩、连等药,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稍热 
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活者甚众。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 
势甚者,以砭针刺之,或加防风、川芎、薄荷、当归各五钱,水煎,时时服之。 
x达原饮x 
槟榔(二钱) 草果(五分) 浓朴(一钱) 芍药(一钱) 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 
上七味,以水二蛊,煎八分服。 
吴又可曰∶疫疠之邪,由口鼻而入,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胃亦近,乃表里之分 
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感之浅者,或俟有触而发;感之深者,中而即病。其始 
阳格于内,营卫营运之机,阻遏于表,遂觉凛凛恶寒,甚则四肢厥逆,至阳气困郁而通,厥 
回而中外皆热,昏昧不爽,壮热自汗。此时邪伏膜原,纵使有汗,热不得解。必俟伏邪已溃 
,表气潜行于内,精气自内达表,表里相通,振栗大汗,邪方外出,此名战汗,脉静身凉而 
愈也。若伏邪未尽,必复发热,其热有久有浅,因所感之轻重,与元气之盛衰也。要皆始先 
恶寒,即而发热,至于发出,方显变症。其症或从外解,或从内陷,外解则易,内陷则险。 
更有先后表里不同,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有但表而不复里者;有但里而不复表者 
;有表而里再表者,有里而表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多于里者;有里多于表者,此为 
九传。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自汗。从内陷者,胸膈痞闷,心下胀满,腹痛,燥 
便闭,热结旁流,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舌黄,及黑苔芒刺等症,因症用治。脉不浮 
不沉而数,昼夜皆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不可用辛热药汗之,又不可下,宜用达原饮以 
透膜原之邪为当也。若见各经,加入引各经药,不可执滞。感之轻者,舌苔亦薄,脉亦不甚 
数,如此者,必从汗解。如不能得汗,邪气盘错于膜原,表里不相通达,未可强汗,衣被逼 
汗,汤火劫汗也。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粉腻,药后反从内陷,舌根先黄,渐至中央,此邪渐 
入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若脉长洪而数,汗多大渴,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白虎 
证也。如舌上纯黄色,兼见里症,此邪已入胃,乃承气汤证也。有两三日即离膜原者,有半 
月十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厌厌聂聂至五六日,陡然势张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 
。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不传则邪不去,淹留日久,愈沉愈伏,时师误认怯症, 
因进参 ,愈壅愈固,不死不休矣。 
x三黄石膏汤x 治瘟疫大热无汗,发狂不识人。 
石膏(三钱)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一钱五分) 豆豉(半合) 麻黄(一钱) 栀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三分,连进三五剂而愈。 
按∶疫邪充斥内外,为头痛身热,为烦渴闷乱,发狂不识人,欲表之则里已急,欲里之 
则表不退。此方清里解外,合为一方,譬之大军压境,孤城四面受围,虽欲不溃,不可得矣。或 
《千金》雪煎,或《古今录验》麦奴丸并佳。稍轻者,大青消毒汤。 
x又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x 
大黄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黄 葛根 紫葛(各等分) 
上为末,方寸匕,水服,日二。 
x圣散子x(东坡) 治一切山岚瘴气、时行瘟疫、伤寒风湿等疾,有非常之功。如李 
待诏所 
不可胜记。苏东坡勒石以广其传,圣散子之功益着。徽州郑尚书在金陵,用此治伤寒,活人 
甚众。故知其大能散寒湿,驱除瘴疟,实有超凡之效也。 
苍术(制) 防风 浓朴(姜制) 猪苓 泽泻(煨各二两) 白芷 川芎 赤芍 
藿香 柴胡(各半两) 麻黄 升麻 羌活 独活 枳壳 细辛 
吴茱萸(泡) 本 茯苓(各七钱) 石菖蒲 草豆蔻 良姜 炙甘草(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蛊,枣一枚,煎八分,稍热服。 
x活人败毒散x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枳壳 白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 川芎(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温服,或沸汤点亦得。 

卷二
痰饮统论
属性:人之有形,藉水饮以滋养。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脉之 
始也。若三焦调适,气脉平均,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设三焦气 
涩,脉道不通,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因之聚成痰饮,为病多端。古方论痰有四∶痰饮、 
悬饮、溢饮、支饮是也。详见《金匮要略》。然又有留饮、癖饮、流饮、伏饮之异。其聚而 
不散者曰留饮;僻处胁下者曰癖饮;流移不定者曰流饮∶沉伏于内者曰伏饮。又因酒而成癖 
者曰酒癖。因寒多所致者曰冷痰。因热邪所伤者曰热痰。病虽多端,悉由三焦不调,气道否 
涩而生病焉。是以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故知饮之为病,在人最多。善治者,以宣通其 
气脉为先,则饮无所凝滞。所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人之气血,得温则宣流也。及 
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攻之。 
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惊而生者;有因积饮而生 
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伤冷物而成者;有因脾虚而成者。其为病也,惊痰则 
成心痛癫疾。热痰则成烦躁懊 、头风烂眼。风痰则成瘫痪,大风眩晕,暗风闷乱。饮痰成 
胁痛、四肢不举,每日呕吐。食痰成疟痢,口臭痞气。暑痰头昏眩晕,黄胆头疼。冷痰骨痹 
,四肢不举,气刺痛。酒痰饮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虚生痰,食不美,反胃呕吐。气 
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又随气而升,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气升属火,顺气在 
于降火。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 
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 
痰,若攻之太过,则胃气虚而痰愈盛矣。(节斋) 

卷二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属性: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积既甚,譬如沟渠瘀壅,久则倒流 
逆上,污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故须攻逐 
x神仙坠痰丸x 
黑牵牛(取头末,三两) 皂角(酥炙用,一两) 白矾(生用,一两) 
上为末,水丸桐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x控涎丹x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末,水糊丸桐子大,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数。 
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成癫痫。入肺则壅窍,为喘咳背冷 
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钓痛。入皮肉则瘰 痈肿。陈 
无 
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随气攻注,隧道 
闭塞所致。误认瘫痪,非也,须以此药治之。 
x十枣汤x 
芫花(醋炒黑色) 甘遂(面裹水煮) 大戟(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合,去滓调药末。强人一钱匕,弱人五分,平 
之。不下更加五分,下后以糜粥调养之。河间云∶芫花之辛以散饮,大戟之苦以泄水,其甘 
遂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饮之圣药也。 
x礞石滚痰丸x 王隐君曰∶痰病古今未详,方书虽有五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病之 
源。或头风作眩,目晕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耳叶痛痒;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疼非疼;或齿颊 
痛,牙齿浮痛;或嗳气吞酸,心下嘈杂;或痛或秽,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 
如墨,或如破絮、桃胶、蚬肉之状;或心下如停冰铁,心气冷痛,梦寐奇怪,失志癫痫;或 
足腕酸痛,腰背骨节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难以名状,并无常处;或手臂痛麻,状若风湿 
;或脊上一条如线之寒起者;或浑身习习如卧芒刺者;或眼粘湿痒,口糜舌烂喉痹等症;或 
绕项结核,状若瘰疠;或胸腹间有如二气交纽,噎息烦闷,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或中 
风瘫痪;或痨瘵荏苒之疾;或风毒香港脚,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咳呕吐;或呕冷涎、 
墨汁、绿水;甚为肺痈、肠毒、便脓、挛跛。内外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状不同,难以尽 
述。盖津液既凝为痰,不复周润三焦,故口燥咽干,大便秘结,面如枯骨,毛发焦槁,妇人 
则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败痰,自然服饵有效。余用滚痰丸以愈诸疾,今特相传于世云。 
青礞石(一两) 沉香(五钱) 大黄(酒蒸熟,切晒) 黄芩(各八两) 
上将礞石打碎,用焰硝一两,同入瓦罐,盐泥固济,晒干火 ,石色如金为度。研末, 
药,水丸如梧子大,白汤食后服。人壮气实者,可至百丸。服后仰卧,令药在胸膈间,徐徐 
而下,除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然后动作,食汤水,方能中病,明日当下痰积恶物。若不下 
愚按∶痰之与饮,同类而异名者耳。痰者,食物所化,饮者,水饮所成,故痰质稠而饮质稀 
也。痰多从火化,饮多从寒化,故痰宜清而饮宜温也。痰多胶固一处,饮多流溢上下,故痰 
可润而饮可燥也。是以控涎、十枣,为逐饮之真方,礞石滚痰,乃下痰之的药。易而用之,罕有获效者矣。学人辨之。 

卷二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属性:凡病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导而已。消者,损而尽之,导者,引而去之也。 
x《和剂》二陈汤x 治痰饮为患,或呕逆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 
冷、饮酒过度,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半夏(姜制)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片,煎八发,热服无时。一方有大枣一枚。本方加枳 
实、桔梗,名桔梗半夏汤。 
x《济生》导痰汤x 
半夏(汤洗七次,四两) 天南星(泡去皮) 赤茯苓 枳实 橘红(各一两) 甘草 
上 咀,每服四钱,水姜煎,食后温服。 
x青礞石丸x 治食积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枣子大,以焰硝二两同入锅 黄色) 半夏(汤炮七次) 天南星(漫火煨 
制,各五钱) 风化硝(三钱,盆净者,冬月以绢袋盛,悬风前化之) 黄芩(五钱) 茯苓( 
上为细末,神曲糊入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送下。一方加姜汁、 
蒲、滑石。一方无南星,有白术。一方有枳实,倍礞石。一方加苍术五钱,滑石一两。 
x又方x 
半夏 陈皮 白术 白茯苓 大黄 黄芩 人参 炙草 礞石(各一两) 沉香(五钱) 
上为末,以竹沥一大碗半,姜汁三匙,拌匀晒干,如此五六度,仍以竹沥、姜汁糊丸, 
如小豆大,每服百丸,临卧姜汁吞下。 
x又方x 
牵牛(头末二两) 滑石(二两) 大黄(一两) 木香 黄芩 礞石 枳壳 青 
皮陈皮 槟榔(各五钱) 沉香(二钱) 
为末,水丸桐子大,姜汤下五十丸。 
x半夏丸x 治膈痰结实,满闷喘逆。 
半夏(姜汁制,五两) 皂角(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 生姜(五两,同半夏捣作饼, 
上为末,蜜为丸,梧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治热痰结在胸膈,咯吐不出,满闷作痛,名痰结。又胁下痛,作寒热,咳嗽气急,亦痰 
制半夏 陈皮(一钱) 赤苓(一钱) 桔梗 栝蒌仁 枳壳(各七分) 黄连 
黄芩 栀子 贝母 苏子 桑皮 杏仁 芒硝(各五分) 木香 甘草(各 
上锉作一帖,姜三片,同煎至半,纳芒硝溶化,去滓,又入竹沥、姜汁调服。 
x鹤顶丹x 治诸顽痰迷塞,关窍不通,声音不出。 
白矾、黄丹各一两,火 为末,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研末入全蝎少许,姜汤 
x青州白丸子x 治风痰壅盛,呕吐眩晕及瘫痪中风。 
半夏(七两) 南星(三两) 白附子(二两) 川乌(五钱) 
上共为细末,清水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朝夕换水,候日数足,乃取纳绢袋中滤 
过,其滓再研再滤,以尽为度。澄清去水,晒干为末,以糯米粥清糊丸,绿豆大,姜汤吞 
下三五十丸。《局方》如瘫痪风,以温酒送下。如小儿惊风,薄荷汤下。 
《百一选方》加川芎二两,天麻、僵蚕、全蝎各一两,并生用,为细末,面糊丸。 
《瑞竹堂方》加天麻、全蝎、木香、枳壳各一两。 

卷二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属性: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 
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 
x橘皮汤x 
半夏(制,五两) 茯苓 陈皮(各三两) 细辛 青皮 桔梗 枳壳 甘草( 
炙,各二两) 人参 旋复花(去萼,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五浓片,煎服。(《直指》) 
x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减半) 陈皮 半夏(各一钱) 
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时服。 

卷二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属性: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攻 
之则弥盛,补之则潜消,自非圣知,罕能得其故也。 
x济生肾气丸x 
x四君子汤x 
x苓桂术甘汤x 

卷二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属性:凡痰饮停凝心膈上下,或痞、或呕、或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法当温之。盖 
痰本于脾,温则能健,痰生于湿,温则易行也。 
x《千金》半夏汤x 治冷痰。 
白术(三两) 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茯苓 人参 桂心 甘草(炙) 附 
水八升,煮三升,分温服。 
x吴茱萸汤x 
吴茱萸 人参 半夏(姜制) 桂心(各二两)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 
姜枣汤煎三钱,空心温服,日二。 
《圣济总录》曰∶气为阳,阳不足者,不能消导水饮,则聚而成痰,浸渍肠胃,上为呕 
酸,下为洞泄寒中,久不已则令人消瘦,少气倚息,妨于饮食。昔人治痰饮,多以温药和之 
x沉香茯苓丸x 温脾胃,利胸膈,和气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