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屠杀是一个故事!他说: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故事…… 你说:这个故事我不愿讲下去! 他说:这个故事我永远讲不完……
苏联出军中国东北给日关东军以打击 但是,这两个看似相同的故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因果。“南京的故事”是人类史上罕见的虐杀!“广岛的故事”是日本法西斯犯下弥天罪行后招致的灾难! 1945年8月15日,我们胜利了!中国,这个古老巨大的身躯,穿越了世纪的磨难之后,看到了给她带来仇恨和屈辱的邻国“太阳”陨落了。1945年9月2日,天皇颁布了保证执行《波茨坦公告》的诏书,宣布“朕命令朕之臣民立即停止敌对行动,放下武器”。接着,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了受降仪式。这样,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有了法律保障,日本将因此忠实执行《波茨坦公告》,天皇和日本政府的国家统治权已隶属美国为首的盟国占领军最高总司令。明治时代以来,日本天皇第一次宣告战败并被置于外国主权的控制之下,日本政府成为外国的办事机构。这真是一次重大变革!所谓的“主权”为的是保护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对中国人而言,“主权”似乎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字眼。百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在外国人面前佝偻着身躯,习惯于看着自己的同胞暴尸街头,习惯于他们的强取豪夺,习惯于在枪林弹雨中梭行狂奔……在没有“主权”的中国,大多数中国人养成了“活着”的习惯,所谓的自尊、人权、发展、价值,这些“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条件早已被外国人踏在脚下,而且在脚下被寸寸碾碎! 然而,当古老羸弱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为“胜利”而老泪混浊的时候,我们期待着的并不是让日本人尝尝被那些军国主义兽兵撕剐啃啮的痛苦,世界给予战败后日本的是“菊”而不是“刀”。日本是幸运的,世界给了日本和平的发展和扶植的力量,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曾就密苏里战舰签字仪式发表的讲话称:“为解除日本的精神武装,必须废除日本极端国家主义教育和集权主义教育,扶持日本民主主义和和平主义的新生力量。”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的损失和创痛是最严重的,所以我们和全世界一样以“中国的名义”阻止法西斯日本悲剧的重演。我们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宽容! 但是,胜利的背后是惨痛的代价,当站在“胜利”后的一片焦土之上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谁来归还民族的血债,我们需要应得的正义的赔偿。 “战败后的初夜” “战后日本”的结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1952年4月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正式生效,日本国家从法律上获得了民族独立为标志。而“战败的初夜”不是一种僵化的时间定义,它是指日本投降后国民整体精神上的幻灭和国内的消极的状态,也就是战败的最初阶段。
苏出军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那天的中午被称为是“呈现出虚脱状态的酷夏”,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他们凭着“天皇的神话”和“神风的传说”赖以存续下来。直到那一刻,“战败”还是一个在梦呓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事。“战败的消息传开后,整个长长的夏日午后,数以千计的人络绎不绝地涌向宫城二重桥前的广场,在人群里夹杂着大学生、中学生、还有妇女的身影。他们的步履由于战败的冲击变得分外沉重。不知是谁,顾不得外表与体面,一屁股坐在沙土地上,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1〕 这一画面开启了战后日本史的“初夜”。在这个炎热而苍白的夜晚,曾令日本兵士以作为忠君督战的口号的“大和之魂”; 变得游离虚幻,没有了依附。这种曾经在历史上作为智力、感情、想像力等精神原动力的 “大和之魂”,在军国主义的战斧下最终被扭曲为 “集体兽性”!在今夜,历史见证了这种狂信的彻底失败! 投降后的日本国内并不平静,“初夜”里的骚动一直在继续:“一亿玉碎”、“本土决战”、“彻底抵抗”以及右翼集团的集体自杀,但诸如这类歇斯底里的叫嚣,在失去了依附感,神经衰弱的国民心中已经死寂无声。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部首脑们在追述当时的感受时说:“我们进驻日本时,以为一定会遭到一部分军队和国民的抵抗,因而派往厚木的先遣部队都有决一死战的思想准备。而实际上却出乎意外地实现了不流血的和平进驻。”〔2〕 战后的生活依旧是战时贫困生活的继续,真正分界的是人们的生存方式——社会道德、经济、伦理、制度、法律——由于战败在瞬间崩溃了。也许当时剩下的惟一的权威就只有“形式上的天皇”了。战败的日本沦为“四等国家”,在大都市的废墟上兴起了黑市群,黑市成为了大都市的闹市,在黑市上出售的东西全都比国家牌价高。畸形的市场呈现出异样的喧嚣和混乱。 云集于黑市的商贩们受到一种帮会组织的管辖。这种由地痞流氓组成的组织叫做“帮”,其首领被称为“老爷”。由于物资短缺,物价扶摇直上,抢购与黑市活动已经成为战后社会风貌的剪影:“……大多数人都想通过抢购粮食度过难关,就是连节假日也不得安宁,东京和京都各火车站前呈现出更加急切的抢购风潮。人民摩肩接踵,纷至沓来,帆布背包和大小包袱随着人流卷入漩涡。”〔3〕
日无条件投降
麦克阿瑟的“美国方式”: 1945年8月30日下午,一架飞机划破碧空冉冉下滑,降落在神奈川县的厚木机场,它带来了一个决定战后日本命运的人——同盟国最高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他戴着一副太阳镜,在他那高个子身材的右手里轻轻地捏着一个烟斗。华贵的烟斗,在从前曾经是开拓者的珍爱之物,是开拓美国西部地区的象征。这次麦克阿瑟担负着远东开拓者的使命。事实上,从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国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日本无论在地理、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社会、风俗上,都将作为美国的边陲度过以后的若干岁月。”〔4〕二、《波茨坦公告》与 美国的“仁慈”盟国关于战后对日政策的基本原则早在《波茨坦公告》中作了规定,主要内容有排除军国主义、军事占领、限制领土、解散军队、严惩战犯、复兴和增强民主主义、赔偿等。日本投降后,美国派遣15万军队占领日本,并于9月22日公布《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原则》,声明美国对日本的最终目的是:(1)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2)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此政府应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利,并应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中所显示的原则与目标。 盟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美国占领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前苏联占领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英联邦的军队驻北四国、中国(日本地区名)一带。日本不像德国那样被大块地分割占领,而主要由美国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政策在日本战败前就已经确定下来。杜鲁门早就说过“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反法西斯盟国进驻日本后成立盟军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部,占领军总司令部与其说是盟军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部,还不如说是美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部的司令官和具体工作人员均由美军担任。 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太平洋军司令官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并授予他至高无上的特权:“天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限,隶属于作为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贵官。贵官可行使为执行其使命而认为是适当的贵官的权限,”“贵官的权限是最高的”,麦克阿瑟也得意的说:“我对日本国民事实上有无上的权力”,“我是八千万日本国民的绝对统治者”。〔5〕这样,麦克阿瑟君临日本,美军掌握了对日本军事占领的主导权。〔6〕
蒋介石
第四部分:战争赔偿 铁账难销不愿讲和讲不完的故事
美军的先遣部队几乎是异常和平的进驻日本,9月9日《朝日新闻》报道说:“传统的美国骑兵师军纪颇为严整,对市民的日常生活也颇具慈心”。麦克阿瑟抵达日本之后,通过与日本政府的交涉,决定采取通过日本政府进行统治的间接占领方式。主要理由是:美国进驻日本没有遇到预料中的抵抗;日本投降的方式与德国不同,中央政府一直存在并代表日本签署了投降文书;将来美苏对立势所难免,为防止日本国内混乱和爆发革命,尚需要利用天皇的权威。于是,他接受了日本政府的要求,决定取消军管而采取间接统治的方针。实行间接统治而不实行军政,这就是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体制。〔7〕美国对“一个沾满了中国和东南亚人民鲜血的屠夫”所具有的这种仁慈之心,在中国引起了相当的震动(也许应该是疼痛),《东方杂志》有一篇 “盟国管制日本的两年”的文章,对麦克阿瑟的所谓“管制”给予了全面的评析: 首先,是武装的解除。“占领日本及解除日军武装时间拖的相当长,自1945年8月10日日本表示求和,经过28日盟军始抵日本,再经过44日才将日本本土200万军队解除武装,这种类似编遣式的按步进行,较之对德国的迅速解决,截然不同。一方面给日本人一种自豪的心理,认为皇军不是完全的溃败,盟军是被放纵来到日本的;另一方面在这期间给日本人以盟军准备占领的预备功夫,日阀得以从容安排后事,埋没各种犯罪证据,潜藏武器财宝,以图他日东山再起……。直至今日在日本境内到处有飞机场和军事建筑,从九州到北海道随时可以看见战时的防空洞和地下军火工厂及司令部。”正如王芸生《日本半月》内所说的:“即使在战败投降的今天,天皇存在,宫城巍峨,明治神像,象征日本帝国的璀璨,靖国神社还供奉着众多战死的战犯灵位,上野公园里耸立着西乡隆盛的铜像,日比谷公园里建立着海军进行曲的碑。” 其次,是战犯的惩处。“日本战犯的审判进行的非常迟缓,直到美军占领日本半年以后,开始宣布与珍珠港事变相关的28名战犯,加以逮捕……重要战犯被捕者绝少。” 再次,政治的革新“三大民主改革”并不完全是新与旧的置换,比如解散财阀的改革并没有将财阀连根铲除,只是清除了原来持股公司的运转机制,并制定“独禁法”,以禁止重新出现过去那样的纯粹持股公司,但是三菱、三井、住友等作为财团完整的保留下来,成为日本战后国民经济的支柱。 政治制度表现为最突出的是日本仍保留天皇制。尽管天皇只是象征,而且授予他名义上国家元首的称号(只在形式上由天皇公布宪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各种条约),对于天皇的保留 ,文章认为天皇制度是日本以往对外侵略的发动元素之一,它本身是一个绝对专制的官僚主义的政治机构,加上日本人民神道的军国主义思想,更是发动侵略的主要根源。〔8〕 根据《波茨坦宣言》,日本政府应在日本人民之间复苏民主倾向,并排除一切阻止加强此种倾向的障碍;日本政府更应尊重宗教言论思想的自由,并尊重人民的基本权利。麦帅最初依照宣言的规定,很想使日本政治民主化,决定消减阻碍民主政治的障碍,因之发表了军国主义者的放逐令,主张从教育上铲除侵略主义者的毒素,树立民主政治的规模,可惜未做进一步的改进,日本政治与民主的气息依然相隔很远。宗教改革也是极不彻底的,一方面实行政教分离,剥夺了天皇的神道教主身份,并由裕仁天皇自己发表《人间宣言》宣布自己“不是神是人”,另一方面传统的神道几乎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神道仍然是千百万日本国民虔诚信仰的宗教。
第四部分:战争赔偿 铁账难销天皇难道可以免责吗(图)
终战招书原件 美国对日本天皇制和神道的保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无论是从维护战后日本的社会秩序 ,还是从天皇在日本国民中的神圣地位,因为自从7世纪初日本历史上正式出现“天皇”称谓以来;千余年来天皇一直是日本人心中的偶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观念当中;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天皇是“神”成为人们共同的心理;没有天皇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这种虚构的观念统治长达十几个世纪;并成为人们的心理定势。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一书,对此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他于1944年6月受美国政府委托对日本进行研究;“以求弄清日本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天皇是日本现代国家神道的核心;如果我们向天皇的神圣性进行挑战并予以摧毁;那么;敌国日本的整个社会结构就会坍塌。”“没有什么比用言辞侮辱天皇;或者攻击天皇;更会刺激日本人,并激起他们的士气了。”“日本没有天皇;就不是日本。”“纵然日本战败;所有的日本人仍会继续尊崇天皇。”本尼迪克特的著作对美国的对日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曾经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以研究日本历史见长的埃德温·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这样写道:“人们对天皇家系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尊敬。在现代社会以前;没有一个人对于一切合法的政治权威归根到底来自天皇家系这一观念进行过挑战。”“战前的日本人对作为其民族统一象征的天皇的崇拜;大概要算是这种现代民族现象的最极端的例子。”即使在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底;日本国内支持天皇制的人数比例仍然是相当高的。
日武士剖腹自杀效忠天皇 战败国的天皇已经失去了驾御他的国家权力,但他依然代表了这个民族的自尊,麦克阿瑟深谙其中之道,面对战败后惴惴不安的天皇,麦克阿瑟具有一颗如同上级军官对待一个初犯军规的士兵一般的宽容心。“刚到日本来不久,麦克阿瑟的一些参谋人员说,为了显示一下权威,他应该把44岁的天皇传到盟军最高司令部来。麦克阿瑟远比他的参谋人员更了解日本人,他‘拒绝了这一建议’”。他解释说,“这样做将会伤害日本人民的感情,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折磨天皇。”更为重要的是,麦克阿瑟不愿意贬低天皇的身份。他打算利用天皇对日本人的神秘影响,来促进实现他重建这个国家的伟大宏图。他觉着天皇会不请自来的,实际上此后不久天皇就主动要求来会见麦克阿瑟。9月27日,也就是正式投降后的第4个星期,天皇和皇宫中的一名助手来到了。“天皇身穿燕尾服和带条纹的裤子,头戴大礼帽。麦克阿瑟在门口热情的迎接他,并陪同他穿过长长的客厅,走到客厅另一端的火炉旁就座。只有一名第三者在场:天皇的译员。麦克阿瑟递给裕仁一支美国香烟,天皇感激的接受了。当麦克阿瑟点烟时,他注意到天皇的手在颤抖。”“当时,英国人和俄国人——特别是俄国人(作者依然有冷战意识)——以及不少的美国人正闹着要处死裕仁。但是麦克阿瑟认为那样做的结果是‘悲剧性的’,会在日本引起广泛的骚乱和暴动。正如麦克阿瑟回忆的,天皇说:‘我之来见你,麦克阿瑟将军,是要把我自己交由你所代表的各个大国来裁决,我对我的人民在战争中做出的一切政治、军事决定和采取的一切行动承担全部责任。’麦克阿瑟对此‘非常感动’。”〔9〕当然,裕仁的表现是相当“明智”的,他所谓的“把我自己交由你所代表的各个大国来裁决”其实主要就是交给“美国主子”发落。 美国作者在描述这段“充满优越感”历史时,往往用事后诸葛亮一般的击节称快来欣赏麦克阿瑟对战后日本的统治。
日国民收听投降招书无限伤悲 麦克阿瑟这股浓浓的人情味,在整个日本岛弥散开来,使得日本以后在美国的战略调度中,乖巧的就像是口中衔着棒棒糖的“小朋友”。杜鲁门和麦克阿瑟此时就已经开始“理解”:要实现社会的平稳过渡与长治久安;为实现美国的长远战略目标服务;必须找到一个有效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通过天皇凝聚社会与人心;减少社会动荡。在第一次拜访之后;裕仁就给麦克阿瑟留下了“日本第一绅士”的印象。经过裕仁的多次拜访以后;麦克阿瑟确信“他在振兴日本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他的真诚合作和影响对占领的成功是大有关系的。”作为占领日本的“太上皇”;麦克阿瑟的态度是异常重要的;他执行美国的对日政策;反过来他又对美国的对日政策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10月6日;美国政府向麦克阿瑟发出指令:“不得采取排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