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外科万氏秘传外科心法-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作者: 
朝代: 
年份: 


赠万密斋先生医书序
属性:余莅罗三年,未尝得一日读书,自觉面目语言为古人憎。间有一二问业者持帖括进,非不欣然接之,牒诉倥 
偬,去复不能志也,况复有余力及医药诸书哉!丙申秋谒防宪于蕲阳,中州赵公曰∶“知子邑有密斋乎?人云古 
矣,厥书可传也。”余愧无以应。归而询诸邑绅先生,啧啧称∶“密斋万生歧黄名手,噪闻于隆万年间,今其书 
恐弗全也。”余乃益愧。夫古人宰一邑,一邑之名山大川,奇人杰士,无不夙具胸中,收诸药笼;今瑰琦如许, 
曾不晓其姓字,宁不愧得人之义,又何以为地方解此嘲哉。乃取其书,进其孙达而询之,始知万生名全,别字密 
斋,邑廪生,以不得志于八股,弃而就青囊之业。业辄精屡效,以其效者志诸编文,成数十卷,先为樵川太守李 
公付梓,一时纸贵三湘。因兵燹后,板毁无存,其孙达仅存一帖,置墙壁中,赖以免。凡官滋土者无不知此书, 
无不购此书,然缮写告艰,又进其孙达而谋之,搜括锱铢,益以清俸,募梓人,凡八阅月卒工,得书一十有八卷。 
展而思之∶夫医者意也。意之所致,医者不知其为工,而方已传于后;然则世之所为医书,皆方之积也。今之医 
者,皆欲有医之名。欲有医之名,而不得不求乎书,其势然也。然欲有医之名,而不善读医之书,无益于医而究 
咎于书。是书之灵不能益于医,而医之名乃能变化其书也。医而名矣,何难于着书。然世所号一代名 
手,类就习之所近,业之所传,顿欲竦一世之人而以名予之,今读其书何如哉!万生之为医,似其为学,非惟不 
使人知,而究不敢以名医自处者,此其所以能为医也,此其所以能为书而可传也。余读而服之,详其着书之意, 
宁使医至而名不我追,毋使名至而医追之者也。吾辈治一邑不能有济于世,则以有有济于世者为幸。念今之人, 
犹有君子其人,广传其书者乎?以快吾心,而矢吾力,翻而刻之可也。 
x康熙五年丙午x 
x通家弟知罗田县事直隶吕鸣和拜撰x 



属性:事有出于仁人孝子者,虽千万年犹赫也。尝观昔之亮采奋庸,以及秉铎宣教、彼多功德福人著作,于昭要皆救 
济为怀焉,矧外此而摄生保命,又古皇所必欲传哉。然则仁人之言之赫赫者,斯世之幸,而孝子之不欲秘惜之者,又万 
世之幸矣。吾罗密斋万氏全书,久重海内。后藏板以书林火失,而邑中所存之书,又以明季荒残失,怀青囊者,未尝 
不叹恨也。幸五世孙万通之获秘藏于千百泥砖,盖鲁壁之经,天直不欲绝此道于后祀焉者。邑人士当方悦李师棠荫之暇, 
佥请付梓公世,而虑工浩难成,余与通友谋曰∶通之有小儿《片玉痘疹》,乃家世所秘传,而全书未经载者,曷先刊以为 
全书之藉,通之欣然,乃出属诵友考订授梓,逾半载而始就,嗣后全书渐次刊行。然是小儿一书,图歌方症,探妙钩玄, 
询卢扁之精微,肯堂之未及阐悉者。如许奇珍,宁不宝世。父母斯人,断不忍有一夫不获之事。余意后来全书一 
出,将民无疵疠,而物无夭扎,嬉嬉于于,俱游于尧天舜日中矣。谁谓医之书非采庸教铎之功德哉,谁谓万氏之书不 
成于仁人孝子之阐扬哉。企传全璧,以志不朽云。 
x时顺治之甲午岁季夏谷旦邑人召藜刘一炅书题x 


叙万氏幼科源流
属性:粤自先祖杏城翁,豫章人,以幼科鸣,第一世,蚤卒。先考菊轩翁,孤,继其志而述之。成化庚子客一罗,娶先妣 
陈氏,生不肖,乃家焉,其术大行,远近闻而诵之万氏小儿科云,为贰世。罗有世儒张玉泉、胡柳溪,讲明律历史 
纲之学,翁知全可孝,命从游于夫子之门而学焉,颇得其传。翁卒矣,顾其幼科之不鸣不行也。前无作者,虽美弗彰; 
后无述者,虽盛弗传,不肖之责也。故予暇日,自求家世相传之绪,散失者集之,缺略者补之,繁芜者删这,错误 
者订之。书成,名育婴家秘,以遗子孙,为三世。异乎有子十人,未有能而行之者。其书已流传于荆、襄、闽、洛、吴 
、越之间,莫不日此万氏家传小儿科也,余切念之。治病者法也,主治者意也。择法而不精,徒法也;语意而不详,徒 
意也。法愈烦而意无补于世。吾不明,后世君子必有明之者。不与诸子,恐其不能明,不能行,万氏之泽,未及肆世而 
斩矣;极闸人者,苟能如尹公他得瘐公之斯而教之,则授受得人。夫子之道不坠,若陈相虽周孔之道,亦失其 
传也,诸贤 之哉。 

卷之一
总论大法
属性: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又曰∶“高粱之变,足生 
大疔”。又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 ”。又曰∶“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地之湿气盛则寒,皮肉筋脉,即此数者而穷之,则知脏腑结病之枝叶。内无郁热蕴蓄于中,外无湿热侵害于内, 
则气血和平,肌肉轻快,痈从何来,疽从何生!凡治痈疽,先辨虚实阴阳。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 
为阳,诸疽为阴”。又当辨是痈是疽,是疔是发背,然后用药施治,庶不差谬。热发于肌肉之上,微肿根小,不 
过一二寸者为疖;热发于脏腑之间,肿高根阔,大四五寸余者为痈;五脏热毒流于骨髓,附骨而生者为疽;酒食 
过度,浓味适口,心志不遂,郁热不伸,专生膊内处,小孔如蜂窠,皆是发也。若疔毒,乃五脏积热,六腑受伤, 
或冲冒禽兽之毒,剥受牛羊之秽,始生黍米大,不知谨护而触犯之,轻者必重,重者必死。用香油调雄黄末服之, 
以攻其毒,不然立见其败矣。夫痈毒发背之生,有五善七恶,不可不辨。动静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大小便均 
调,二善也;神气清,语声明,三善也;脓溃肿散,色鲜不臭,四善也;身体最和平,起居如一,五善也。五善 
俱见则善,无以加矣。若眼白睛黑,两目紧小,唇青疮黑,一恶也;胫膊难转,四肢沉重,眼闭、口张、耳聋, 
二恶也;不饮食,不纳药,或不知味,痛极渴甚,三恶也;痰喘气急,面色青黑,目闭口开,四恶也;时出冷汗, 
恍惚嗜卧,语言颠倒,五恶也;烦躁咳嗽,腹中利泻,小便混浊,六恶也;肿高痛甚,脓水腥臭,七恶也。七恶 
俱全,则不可治。五善见三则吉,七恶见四则危。凡治痈毒,初宜解毒拔毒,既溃,宜排脓定痛,如未溃时,不 
可服热药,既溃时,不可服凉药。如初作者,先须托里,既溃者,必要排脓,此治痈疽等疮之大法也。又须看其 
时令,诊其脉理,辨其虚实,决其轻重,量其病势,斟酌用之,庶不夭折。如毒始作,无论痈疽发背等症,先须 
以千金托里散,服三四剂,固定脏腑,千金内托散亦可。然后除热以凉膈散,托里以败毒散,定痛以乳香汤,憎 
寒壮热以小柴胡汤,呕吐不纳以人参养胃汤,饮食不克以参朱养胃汤,声嘶以麦冬清音汤,大便秘以大柴胡汤, 
发渴饮水以黄 汤,秽浊触犯以连翘三香汤,腹痛以甘草芍药汤,烦躁以黄连清热汤,好眠以益气清身汤,虚弱 
以人参黄 汤,气喘而咳以木香顺气汤,痛甚以清肌快肤汤,恍惚恐惧以镇惊散,日久不作脓者以妙济散,脓溃 
而肿不消者以真人活命饮,清泻不止者以真人养脏汤,出虚汗不止者以黄 固真汤,彻脓以万灵膏,收口以生肌 
散。以上病症,无过于此。如遇危恶之症,即当灸竹马穴数十壮,实有起死回生之功。又有生于内者为痈,曰脑 
痈,曰肠痈,曰肺痈,曰胞痈。此症与前症不同,医者认验真实,然后下手,不可妄用汤散,以惹毒祸,为害不 
小,慎之慎之。 
方诀俱载图形卷中,甚勿轻视。凡毒于未溃之先,而有前数项之症,即从各症汤内,加连翘、栀子、牛子、 
二花、皂角刺之类。既溃之后,而有前数项之症,于各症汤内,加人参、黄 、二花、连翘、栀子,春多用防风、 
白芷、柴胡、川芎;夏多用黄连、栀子、连翘、麦冬;秋多用黄芩、苍术、连翘、栀子;冬多用人参、白术、连 
翘、甘草。痈疽发背之治,大概如此。 
又伤寒之症,有汗而未汗者,和而未和者,汗滞皮肤,毒阻骨髓,以致发为痈症,因气血逆而不和,当解毒 
清热,以千金消毒饮,不可用膏药贴,开其毒,若见危殆,危如前症相同,即以前法治之。又有疔毒种类不同,其害则 
一,惟满三十六种疔毒耳,先当以拔毒散用之,或以铁箍散围之,内服败毒散、雄黄散之类,若有变症,亦同前治。 
又有痰核、瘿瘤并马刀疮之类,皆是湿热生痰,痰甚生火,火甚生风,风甚生热,热甚极而病作矣。宜清痰 
降火之剂,宣热拔毒之方,初觉以艾灸之,切勿妄行烂割。甚矣,医之难言也。若非穷通性理,识别阴阳,博览 
诗书,曷能底造真方。见今传外科者,多是乡巷之徒,不通文理之人,疡科未曾目见,疮脉未曾耳闻,药品不知 
性味,汤散未辨君臣,略知数件草之药,对人称言通晓,以夸其效,希图苟利,病家吝财,诚信此等,付性命于 
庸人之手,良可叹哉!谚云∶“穷无达士,将金赠病”。有庸人说药方,此所宜深戒也。 
先贤曰∶“诸经惟有少阴、厥阴二经生痈疽,少阳、阳明生瘰疠”。庸人岂达二经之窍,盖由此经多气少血 
故也。 
凡诊外科脉,如未溃之先,宜洪大拍指,按之有力,举之健浮。既溃之后,按之宜沉健,举之宜轻浮,此易 
收功之脉也。若未溃之先,脉来沉缓,不疾不数;既溃之后,脉来健实,或大或洪,此难收功之脉也。若前后俱 
得微弱之脉,此危症也,经年月日,难获全功。须当养气血,健脾胃,如参、 、归、术之类。若迟延不治,疮 
毒变而入腹,既发饱满、喘气、肿胀、呻吟,疮形平没,此危症也。当速以千金托里散,表而出之,或立马回生 
散,迎而夺之,间或可治。不然,立见其祸也。 
凡治痈肿,须看有脓无脓,当看正处偏处,以手按之,热则有脓,不热无脓,以纸浸湿贴之,干处是正脓点, 
然后持针开之,勿嫌口烂,以针口大而脓易尽也。 
凡治痈疖,深处深针,浅处浅针,何谓浅?盖症生于脐腹处,若深针,恐伤内膜,慎之。症生于浓肉之处, 
宜深针之,以泻 
其毒,不可不知。吾见今之针发背者,专行勾割,去其筋膜败肉,更加痛苦,此岂仁人之术哉!只宜用药调治, 
自有愈时。切勿听此毒手,自取危笃。见如此者,误人甚多,恐后治人有失,故纂成疡科方脉,以补目之未见, 
耳之未闻,况痈疽之生,皆由内蕴郁热,外感风湿,肿高硕者为痈,隐伏于骨者为疽,三背而作者为发,始生如 
黍米大,憎寒壮热,由渐而起,勿勾洗,宜用艾灸,多效。不然,先须内攻,攻里之后,宣热解毒,定痛排脓, 
生肌敛口,此正道也。绝房事,一切牛马秽气不可触,触之非轻。常常闻香,痛是可分,如若不然,痛楚难禁。 
昧人不知,付之神鬼,求神礼佛,有何福生。智者察之不合,惟修合诸药,穷究医书,药乃百草根苗,医为九流 
魁首。重医者,视疡科为圣训,悭财者,视此道为儿戏。凡我子孙,及家后医,细心诊察,寒热虚实,修合药品, 
辨别君臣,庶不差谬,学人须当自操。 

卷之一
附方
属性:x十三味千金内托散x 
桔根、当归、川芎(酒炒)、浓朴(姜汁炒)、黄 (蜜炙)、官桂(去皮)、白芷、甘草、干葛、柴胡、 
羌活、连翘、防风。姜枣引。 
空心服。 
x十一味千金托里散x 
乳香、没药、甘草、荆芥、羌活、独活、连翘、柴胡、黄 、二花、绿豆粉。姜引。 
空心服。 
此二方,凡痈疽发背,宜先服三四剂为妙。 
x十二味凉膈散x 
解热之剂。 
柴胡、连翘、生地(酒洗)、黄连、薄荷、黄柏、甘草、栀仁、麦冬、羌活、黄芩、桔根。 
空心服。 
x十三味败毒散x 
拔毒之剂。 
人参、甘草、川芎、枳壳、茯苓、前胡、羌活、二花、独活、柴胡、连翘、白芍、当归。 
空心服。 
x十一味内托散x 
排脓之剂。 
人参、黄 (蜜炙)、当归(酒洗)、官桂(去皮)、川芎、防风、浓朴(姜汁炒)、桔根、二花、白芷、 
连翘。 
空心服。 
x十二味乳香汤x 
定痛之剂。 
乳香、没药、荆芥、黄 (蜜炙)、牛子、当归、川芎、防风、白芷、羌活、黄柏、二花。雀茶引。 
空心服。 
x五味小柴胡汤x 
五味随症加减,治虚热之剂。 
人参、半夏、黄芩、甘草、柴胡。姜枣引。 
空心服。 
x六味大柴胡汤x 
治大便秘结之剂。 
柴胡、大黄、半夏、黄芩、赤芍、枳壳。姜枣引。 
x三味黄 六一汤x 
解秽治渴之剂。 
黄 (蜜炙)一两,天花粉(大渴多用,小渴少用),甘草二两。 
水煎,温服。 
x十二味三香连翘汤x 
解秽之剂。 
连翘、白芷、二花、防风、白芍、当归、生地、乳香、木香、柴胡、升麻、雄黄。姜引。 
空心服。 
x九味人参养胃汤x 
治呕吐不纳食。 
人参、白术、甘草(蜜炒)、茯苓、陈皮、山楂、神曲、麦芽、浓朴(姜汁炒)、藿香(加)。 
x七味参砂养胃汤x 
治饮食不化。 
砂仁、人参、香附、陈皮、白芍、甘草、山楂、淡竹叶(三十片为引)。 
空心服。 
x三味白芍甘草汤x 
治腹中疼痛。 
白芍(煨)、羌活、甘草(生熟各半)。姜枣引。 
空心服。 
x五味麦冬养音汤x 
治声音嘶哑。 
黄连(酒炒)、麦冬、栀子(童便炒)、诃子(去壳,麦面煨)、薏苡仁、淡竹叶(三十片为引)。 
空心服。 
x三味黄连清热汤x 
治嗜睡。 
黄连、栀子、麦冬(去心)、竹叶、灯心引。 
空心服。 
x六味益气清身汤x 
治好睡。 
白连子、人参、白术、益智仁(去壳)、黄 、薏苡仁。 
空心服。 
x五味人参黄 汤x 
治虚弱。 
人参、黄 (蜜炙)、当归、白术、连翘。 
空心服,用鸡蛋二枚咽。 
x十二味清肌快膈汤x 
治痛甚。 
羌活、荆芥、连翘、黄柏(酒炒)、生地(酒洗)、白芷、麦冬(去心)、乳香、没药、薏苡仁、当归(酒 
洗)、二花(酒炒)。竹叶为引。 
x十五味妙济散x 
治日久不生脓。 
黄 (蜜炙)、人参、桔根、当归、白术、连翘、防风、陈皮、贝母、白芷、二花、乳香、没药、甘草、皂 
角刺。 
不时温服。 
x七味镇惊散x 
治恍惚恐惧。 
人参、白术、黄 、当归、朱砂、茯神、麦冬(去心)。 
水煎,温服。 
x十味真人养脏汤x 
治痢清泻不止。 
粟壳(水泡去筋)、人参、诃子、当归、肉蔻、白术、肉桂(去皮)、木香、白芍、干姜。 
水煎,空心服。 
x十四味木香顺气散x 
治气喘咳嗽。 
木香、浓朴、青皮(炒)、甘草、苏叶、陈皮、槟榔、腹皮(酒洗)、赤茯苓、白芷、苦参、连翘、贝母、 
天花粉。 
水煎温服。 
x七味黄 固真汤x 
治虚汗自出。 
人参、炙黄 、甘草、白术、防风、连翘、牡砺(火 )。姜枣引。 
空心服。 
x太乙万灵膏x 
九十六味秘传。 
治一切外症,无论大小男妇,痈疽发背,七十二种痈疖,三十六样疔毒,并诸般无名肿毒,及痰核瘰疠,内 
损骨节,外伤皮肉,手足麻木不仁,走注疼痛,俱贴之,大有神效也。 
大蜂房一个,石菖蒲五钱,青木香一两,蜈蚣三条,败龟板(自死)四、五个,何首乌一两,穿山甲三两, 
乌梢蛇蜕三条,过山龙一把(或以鬼见愁代),蛇床子五钱,苍术禾一把,蚕蜕(酒洗)一钱,皂角刺五钱,大 
风子一两(去壳),香附子五钱(制),蝉蜕二两,半边莲一把(或以佛孔草代),天花粉一两,龙胆草二两, 
女人头发二两,蒲公英二两,木鳖子一两(去壳),地骨皮一两,槐花二两,忍冬藤二两,鼠粘子五钱,蓖麻子 
一百粒(去壳),槐角二两,青蒿一把,细辛五钱,升麻一两,赤芍五钱,黑丑一两,艾叶一把,白芷二两,花 
椒五钱,甘草二两,柴胡五钱,防风五钱,玄参一两,雀茶五钱,大戟二两,白蔹一两,南星(生)一两,白芨 
一两,桔根二 
两,草乌(生)一两,羌活一两,独活一两,黄 五钱,川乌(生)一两,昆布五钱,肉桂五钱,漏芦五钱,巴 
豆(去壳)五钱,荆芥五钱,斑蝥一百个,连翘五钱,黄柏一两,黄连一两,槐叶一把。上药为片,取槐、桃、 
柳枝各七根,香油五斤,春浸五日,夏、秋三日,冬七日,入锅煎,以烟尽为度,用皮纸滤过,再入锅以文武火 
煎,槐枝不住手搅,下黄丹十两,密陀僧(研末)一两五钱,以滴水成珠为度,入后药∶麝香二钱,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