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气也。又主左尺水,周而复始也。及夫男左、女右为夫妇,故左寸君火克右寸之金;左关木克右关之土,左尺
水克右尺之火。及夫命门者右肾也,属火不属水,乃手厥阴心包络之脏。举世皆言心包络之脏有名而无
形,由不明理也。夫三焦乃水谷传化之道路,自口至胃上口为上焦,下至胃下二肠分处为中焦,下至传
化出处为下焦,通曰三焦。今俗妄言无形状而空有名者误也。且如人从头数至足,皆不谓之人,则亦安可言
人无形状耶。全身而言之,固名人也,且血脉尽皆环贯脏腑,营运周身,如果无命、三焦之形体,则何
得气血营运之道路耶。各浮于腑而沉于脏,中而和缓者胸也。
脉在肌肉以上曰浮,在肌肉之下曰沉。或以肺养皮毛,心养血脉,脾养肌肉,肝养筋膜,肾养骨髓,
以此浮沉而分五脏之脉者,言脉位则可,为用则有失治病之道也。
卷上论脉
脉息迟速
属性:呼为阳以应天,脉再动以应春夏;吸为阴以应地,脉再动以应冬秋。
气出为呼,入为吸。再,两次也。动,至也。
或闰以太息而又一动者,以应长夏脾土,故一息四至、五至皆为和平。
太息,言呼吸或有长者也。长夏,六月也。和平,言为平人不病之脉。
谓一岁四时俱备也。五至以上曰数,不满四至曰迟。数过备者死,不及一至者亦死。
数为热,迟为寒。过备,八至之上也。是以平人之息,合病患之脉也。
故经曰∶常以不病调病患。由是小儿八至为和平,十至有热,六至为病寒也。自六岁以下,通曰
以此三岁之法。人小则脉如数,长短亦然。
卷上论脉
七表
属性:浮、芤、滑、实、弦、紧、洪,此名七表,为阳。少阳之数为七。
浮脉者,轻手乃得,重按之不见。脉见诸阳为表热,诸阴为表寒。
脉动于肌肉之上也,浮,属阳,为病在表,一名腑病。或伤风自汗,脉浮为表热,迟缓之阴者,表寒。
芤脉者,浮大而软,按之中央虚,两边实也。
芤主热甚失血,寸芤则吐血,微则衄,甚则俱出。关芤则胸痈下血。尺芤则大便血,微则小便血,甚则俱下。
滑脉者,不涩也,多与实、数相兼,则为病热。或亡液、血衰,虽热而反涩
也;或滑兼迟,则为病寒;平而滑者,肾之本脉。
实脉大而长,浮沉皆得而数,阳热也。
弦脉者,软虚而滑,端直而长也。弦主于风,或如琴弦,或如张弓者,弦之太过也。
紧者不缓也,或如转索,或如切绳者,紧之太过也。
紧脉主痛,多与实、数相兼,则为热痛;或短、紧、微、细,阴脉相兼者,寒痛也。
洪脉者,极大而数。举、按者,指实热之极甚者也。
卷上论脉
八里
属性:八里为阴(象易少阴之数八),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微脉者,若有若无,极细而软也,多兼于迟,主于阴寒。然或热甚汗泄、
吐、利,气而损虚者;或阳厥极深者,或阳极将死,脉欲绝者;脉亦有微、沉、
缓、涩、迟、伏、濡、弱诸阴脉见也。不寒便言为寒,须以标本明之。
先病为本,根本也;后病为标,梢末。又为病之气为本,受病之脏腑经络为标。世俗至此更不
明其阳极热证,但以执其阴脉为寒,内外急救于于阳,则残阴暴绝,而反致死亡者不少也。且察
色、听声、问证、切脉为神、
圣、功、巧,别病之四法,而脉最为下,则安可执巧之一法,而去其神、圣、功之三法耶!及夫八
里之脉,皆有此义,以微脉居先,故于此总而言之也。
沉脉轻手不见,重切之乃得,动在肌肉之下,其位属阴,为病在里。一名脏
病,或蓄于胸及膀胱者,虽为腑病,其脉亦沉,则皆宜下之。由十二脏腑俱在
里,而经络皆在表也。大抵但以浮为表,沉为里。然虽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其于病脉之浮、沉有所
不拘也。故太阴脾脏之病腹满而脉浮者,桂枝攻于表也。夫脉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余脉皆仿此。
或里热吐、利,气液虚损,或阳厥极深,或热极将死者,亦皆见诸阴脉沉,切宜审之,不可妄以施治。
缓脉者,纵缓而不急,似迟而小疾。缓而迟为寒,缓大长为热。
当伤风自汗,或自汗过多,亦为迟缓,热更甚也。
涩脉者,涩而不滑也。或如刀刮竹,或涩而止住者,涩之太过,主液血衰。
由汗、泄、吐、利,或血溢、血泄,或热盛耗液而成燥也。一曰涩主心痛,血少故也,以心养血。
迟脉者,一息四至以下也。迟为病寒,然热盛自汗,吐利过极,则亦为
迟也。
气液损虚,故脉迟而不能数。
伏脉者,脉附于骨,沉之甚也。伏主水蓄于内,积饮不散也。伏位属阴,在里深也。病之寒热,以随阴阳别之。
附,切近也。水蓄于内,一名留饮。
濡脉者,按之似无,举之无力也,有似微弱,多兼于迟,主于极冷。然热泄
后,或热极将死者,脉亦濡弱,须以外证标本参之。
弱脉者,软虚而无力也。弱之虚冷,必兼微与迟也。然而伤风、中暑,热甚而自汗大出,则易缓弱而迟也。
卷上论脉
四时平脉
属性:春弦 夏洪(一曰数一曰钩) 秋毛(一曰潘一曰浮) 冬石(一曰沉)
卷上论脉
六步主位平脉
属性:初之气∶自大寒日至春分,厥阴风木之阳用事,而气微。
故曰冬至后日甲子少阳主,然冬至甲子斯无常准,以大约分之∶一月如
在冬后,即大寒交初气之分也。一岁六周甲子,以应六气。下皆仿此。(一气正月、二月也)
脉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时物及风木之象也。
二之气∶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清正在两阳合明之间,故又云阳明主。
脉弦也。
三之气∶小满日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万物皆盛,故亦云太阳主。
脉洪大而长,天气万物人脉与造化同。
四之气∶大暑日至秋分,太阴湿土之位,天气尚盛,而夏后阴已用事,故又
云太阴主。此三阴三阳与六气标本之阴阳异矣。
脉缓大而长。
或云紧大而长者,传写之误也。湿土主缓大而长,燥金主紧细而短涩,以万物干湿明可见焉。时
湿土盛,肤腠开通,汗液时泄,故脉虽大长而力缓,不能紧也。至秋后气衰,寒凉乍闭,故虽微细而力紧也。
五之气∶秋分日以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气衰阴盛,故又云少阴主也。
脉紧细而微。
终之气(一曰六之气)∶小雪日以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终尽,天气之
所收隐,故曰厥阴主。厥者尽也。
脉沉短以敦(敦,浓也)。
万物收藏在内,寒气闭塞而肤腠气液不能散越,故脉沉短而反有力,敦浓而如石也。
凡四时六位平脉大退,则时气有余而为病。
如春弦太过则风为病。
不及者气衰而为病。
四时脉微见为平,此言过微也,如秋脉微而兼夏脉之类也。
反见他脉者,他气有余而来为病也。
迟为寒,而数为热之类也。
卷上论脉
结促代
属性:结脉者,迟缓而时一止,为阴也,主阴盛发躁烦满,或阳厥极深,以至身
冷,脉微欲绝,而缓弱时一止者,亦胸烦躁,此止为热极而非寒也,皆须以标本明之。
促脉者,阳也,数而时一止也,主聚积、气痞,忧思所成;亦或热剧失下,则令脉促。下之则平也。
代脉者,主缓弱而无力不能动,因而复动,病必危而死。
卷上论脉
趺阳脉
属性:趺阳脉者,胃土之脉也。趺阳脉迟而缓者,胃气如经也。
动在足趺阳之经,故曰趺阳。一曰冲阳者,阳明所过之原。过者,冲也。
如经,如本经之常脉。
滑为胃实,紧为脾强。浮而滑者,浮为胃虚,滑则为哕。浮而鼻中燥者,必衄
也。沉为胃实(上本下故也),数为消谷(胃热故也),紧则难治。盖四时五脏皆以胃气为本,
紧燥盛而土湿气衰,故曰难治。浮而大者,气实血虚也(气为阳、血为阴故也)。浮而涩者,
胃虚下利也(去液故涩)。伏而涩者,伏则吐逆,水谷不化(内湿故也),涩则气不下食,脉不出则身冷肤硬。
卷上论脉
太溪脉
属性:太溪者,肾水之脉也,动于左足内踝下后、跟骨下陷中,足少阴肾水之胃,故
曰大浮也。太溪脉,则肾气如经也,弱则微烦,涩则厥逆(微厥也)。
卷上论脉
死生脉候
属性:阳病热证不退,反见阴脉者死(脉近于绝故也);汗后热退而见阴脉者愈。阴阳证
脉平愈。伤寒咳逆上气,脉散者死(形损故也);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
浆不入,形体不仁(不仁者不和也),乍静乍动,命绝也;汗出发润,喘不休者,肺先绝
也;阳反独留,体如烟薰,直视摇头,心先绝也。唇吻(音稳)反青,四肢 习者,
肝绝也( ,丑入切,汗出也。习,水流不绝,此言汗不止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脾先
绝也(柔,虚也)。溲便遗失,狂言直视者,肾先绝也(溲,小便。便,大便)。寸口脉阴阳俱紧
盛(寸口即气口,此言三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大汗出,不解者死;身热喘粗,见阳脉而
躁者死(汗不胜病也)。汗后微热不解者,病不可便言死也,脉如转索者当日死,谵语、
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欲作大汗故也(俗作好汗);脉暴出者死,阴衰欲绝,
而阳暴独胜则脉暴出,少间阴气先绝,则阳气后竭而死矣;逆冷,脉沉细者,不
过一日死(死证多矣,以致危极则无越此矣)。
卷中伤寒总评
伤寒六经传受
属性:经言∶寒伤形,寒伤皮毛,寒伤血,寒伤荣。然寒主闭藏而腠理闭密,阳气拂郁不能通畅,怫
然内作,故身热燥而无汗。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曰∶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内经》
既直言热病者,言一身为病之热气也;以至仲景直言伤寒者,言外伤之寒邪也,以分风、寒、暑、湿之
所伤,主疗不同,故只言伤寒,而不通言热病也。其寒邪为害至大,故一切内外所伤,俱为受汗之热病者,
通谓之伤寒也。一名大病者,皆以为害之大也。又春曰温病,夏曰热病,秋曰湿病,冬曰伤寒。伤寒者
是随四时天气春温、夏热、秋湿、冬寒为名,以明四时病之微甚,及主疗消息,稍有不等,
大而言之则一也,非为外伤及内病有此异耳。或云冬伏寒邪于肌肤骨肉之间,至于春变为温病,夏变为
热病,秋变为湿病,冬变为正伤寒病者,及名冒其寒而内生拂热,热微而不即病者,以至将来阳热变动,
或又感之而成热病,非谓伏其寒气而反变寒为热也。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亦其义也。亦
有一时冒寒而便为热病者,或感四时不正乖戾之气,或随气运兴衰变动,或内外诸邪所伤,或因他病变成,
或因他人传染皆能成之,但以分门随证治之耳。经言此六经传受,乃外伤于寒而为热病之大略,主疗
之要法也。大法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此足太阳膀胱之经也,故与经言五日足少阴肾水为其表里。或言为手太阳者,误也。此六经之证
也,或以此直云伤寒不传手经者,亦误也。岂不详热论云五脏六腑皆受病,又刺热篇皆言五脏热病。但
以热病多于足经,而其病甚少于手经,而其病微,且与足经微为兼证,汗下之治,但分表里,故不
单言手经,而但寄于足经而已。若针刺,则本经补泻,各分五脏手足之经矣。
二日阳明受之,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眠也。
三日少阳受之,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太阴受之,故腹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受之,故目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则烦满囊缩。
或言传手厥阴包络相火,则水火既济而愈;传足厥阴肝经,则土败木贼
而当死者,妄说也。此经言足厥阴肝经之证也。
大法曰∶前三日三阳病,在表,故宜汗之。
汗泄热退身凉而愈。
后三日三阴病,在里,故宜下之。
下,退里热,则怫热宣通,汗出气和而愈也。亦有内热下尽,无汗气和而愈
者也。或曰前三日寒在表者,误也。此皆热证也。
或未愈者,再经衰之,七日太阳病衰(自此以下皆言病自衰减),头项少愈;八日阳
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能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身热少愈,腹满
如故;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以言腹不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
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言大病热气散去),病则瘳(音抽,愈也)矣。
此亦大略言之耳,伤寒受不必拘此,但以明其诸证而如法治疗耳。
卷中伤寒总评
里外伤
属性:如得病脉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内伤也;脉浮而表病里和者,外伤也。
病在身体四肢为表病,病在胸腹之内为里病。
卷中伤寒总评
表里证
属性:身热为热在表。
言皮肤壮热而反憎寒,非谓自发热燥也。
引饮(烦渴)或小便黄赤为热在里。身热、饮水或小便黄赤,为表里皆有热。身
凉不渴,小便清白,则表里皆无热。
不言为寒者,盖表里热微,则亦有身表不热而里亦不渴故也。
浑身疼痛拘急,表热恶寒而脉浮者,皆为热在表也。引饮、谵妄、腹满实痛,发热而脉沉者,皆为
热在里也。胸胁痞痛或呕,而寒热往来,脉在肌肉,不浮不沉,则邪热半在表、半在里也。
夫邪热在表而浅,邪微而畏正,故病热而反憎寒也。寒则腠理益闭而怫
热益加故也。邪热在里而深,邪甚则不畏于正,物盛其极,故不恶寒而反自
恶热也。半在表、半在里,进退无常,则寒热往来也。寒多,为表多,脉稍浮,热多,为里多,脉
稍沉也。诸病寒热并同,惟疟疾反此。由表之正气与邪热并之于里,表气虚而里热实,亢则害,承
乃制,故里之火热极甚,而反兼寒水之化制之,故病热极而反寒战也。临汗而战及诸战皆然,寒战为
里热表虚故也,饮水而脉微不见也。里之正气与邪气并出于表,则表热里虚,是以烦热汗出而脉浮也。
经以热并于里之阴分,则为阴胜而发寒;热并于表之阳分,则为阳胜而发热也。俗未知其为表里之阴阳,
而妄为寒热之阴阳,故皆失《内经》之本旨也。夫伤寒之寒热者,恶寒为表热里和,故脉浮;发热为
里,表气不虚,故发热而脉沉实也。气并、不并,故寒热相反而有微甚也,热并则甚,不并则微也。
卷中伤寒总评
主疗
属性:伤寒表证,当汗而不可下。
反下之,则蓄热内余而成结胸。或为虚痞、懊 、喘满、腹痛、下利不
止、发黄、惊狂、斑出,诸热变证,危而死矣。
里证当下而不可汗。
反汗之,则热甚发黄、惊狂、斑出、谵妄而喘、闷乱,危极而死矣。
半在表、半在里,则宜和解。
相和通解表里也。
不可发汗、吐、下,妄治之则有前诸证。
在上则涌(音涌,吐也)之。
言病在膈上,如胸满而呕或眩,脉关前紧甚者,宜瓜蒂散吐之。
在下者泻之。
言蓄热下焦,则承气、抵当之类泻之,皆随病所在攻之。
伤寒无汗,表病里和,则麻黄汤汗之,或天水散之类亦佳。
身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而数。
表不解,半入于里,半尚在表者,小柴胡汤主之,或天水、凉膈二药各一服,
协议服之尤佳。表里之热势俱甚者,大柴胡汤微下之,更甚者,大承气汤下之。
表虽未罢而里证已甚,若不下之,则表热更入于里,而里热危极,宜以大柴胡、大承气下之,
双除表里之热,则免使但下里热,而下后表热乘虚又入于里,而生结胸及痞诸病之类也。
表热多,里热少,天水一、凉膈半,以和解也。
煎凉膈半服,调天水一服。上下同法。
里热多、表热少,未可下之者,凉膈一、天水半调之。势更甚者,小承气汤下之。表证罢,但有
里证者,热传于里也,调胃承气汤下之,但除里热也。凡此诸可下之(言大柴胡、三承气诸下证),
通宜三乙承气下之,善能开发峻效,而使之无表热入里而成结胸及痞之众病也。
发汗不解,下证前后别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便无热甚危
极也。除此之外,远胜小柴胡汤,两感仿此而已。
但随表里微甚而以调之。两感谓一日太阳与少阴两证俱见,二日阳明与太阴、三日少阳与厥阴
俱病,前六经之证是也。
伤风自汗,表病里和者,桂枝汤解肌。
无汗为伤寒,不可服桂枝汤。
有汗为伤风,不可服麻黄汤。
半在表、半在里(脉在肌肉而半入于里),白虎汤和解之。病在里,脉当沉也,大承
气汤下之。一法无问风寒暑湿,有汗无汗,但有可下诸证,或表里两证俱不见,而病日深,但目睛不了了者
(昏昧不精明),或腹满实痛者,或烦渴、或谵妄、或狂躁、喘满者,或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