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浓煮虎杖根以渍手足。
又方∶酒煮苦参渍之。
卷第十四
治伤寒后下利方第五十五
内容:《短剧方》治湿热为毒,及太阳伤寒,外热内虚,热攻肠胃,下黄赤汁及如烂肉汁及赤
滞壮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 薤白(一虎口)
凡三物,切,以水四升,煮栀子、薤白令熟,纳豉,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经心方》治热病后赤白利痛不可忍方∶
香豉(一升) 黄连(三两) 薤白(三两)
以税米泔汁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千金方》伤寒后下利脓血方∶
黄柏(二两) 黄连(四两) 栀子仁(十四枚) 阿胶(一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医门方》疗伤寒瘥后,下利脓水,不能食方∶
黄连(三两) 乌梅肉(二两,熬,并末之) 蜡(一两)
烊蜡和蜜合为丸,空腹如梧子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五丸。
又方∶取龙骨末,服方寸匕,佳。
卷第十四
治伤寒后下部痒痛方第五十六
内容:《葛氏方》治大孔中猝痒痛如鸟喙方∶
赤小豆(一升) 大豆(一升)
合捣,两囊盛蒸之,令热牙坐上。
《医门方》热病有匿上下食之方∶
猪脂(一枚) 苦酒(一合)
上相和,煎之二三沸,满口蚀缺从下。
又云∶治毒病下部生疮方∶
熬盐以深导之,不过三。
又方∶煮桃皮煎如饴,以绵合导之。
《范汪方》治大孔中痒方∶
取女萎冶下筛,绵絮裹着大道中,痒绝乃出药。
卷第十四
治伤寒豌豆疮方第五十七
内容:《病源论》云∶夫表虚里实,热毒内盛,则多发 疮,重者周匝遍身,其状如火疮。若
色赤
金
又云∶伤寒热毒瓦斯盛,多发 疮,色白或赤,发于皮肤,头作瘭浆,戴白脓者,其毒则
轻,
《千金方》治豌豆疮方∶
初觉欲作,则煮大黄五两,服之愈。
又方∶取好蜜,通身疮磨上。
又方∶以蜜煎升麻摩之。
又方∶青木香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瘥。(以上《极要方》同之。)
又方∶小豆屑,鸡子白和敷之。
又方∶妇人月布拭之。
又方∶青木香汤∶
青木香(二两) 丁香(一两) 薰陆香(一两) 白矾石(一两) 麝香(二分)
上五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热毒盛者加一两犀角,无犀角,升麻代。病
轻去
《葛氏方》治时行 疮方∶
以水浓煮升麻,绵沾洗拭之。又苦酒渍煮弥好。
《救急单验方》疗时患遍身 初觉出方∶
即服三黄汤令利, 即灭。
又方∶饮铁浆一小升,立瘥。
又方∶小豆末一合,和水服验。
《新录方》豌豆疮灭瘢方∶
鹰矢粉上,若疮干和猪脂涂,日一二。
又方∶胡粉敷上。
又方∶桑白汁和鸡子白涂之。
又方∶用蜜涂之。
《千金方》云∶芒硝和猪胆(都敢反)涂疮上,勿动,痂落无痕。
今按∶天平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下诸国官府云∶凡是疫病名赤斑疮,初发之时,既似疟疾,
疮
必令
汁温冷任意可用;又糯粳KT 以汤 食之;又病愈之后虽经二十日不得辄吃鲜鱼、肉、果
菜并饮水及洗浴、房室、强行步、当风雨。又鲭及阿迟等鱼并年鱼不可食,但干鳆坚鱼等煎
否皆良。
卷第十四
伤寒后食禁第五十八
内容:《养生要集》云∶凡温病伤寒愈后,但宜食糜粥,唯少少,勿食大饱,引日转久,可合
羊、
又云∶凡伤寒毒病愈百日之内,禁食猪肉、肠、血、肥鱼、腻(女利反)干之难消之物。
不禁
《养性志》云∶诸病愈后勿食五辛,食之令人目失明。
《七卷食经》云∶时行病愈,食禁葫、韭、虾、鳝辈,不禁病复发则难治,后年辄发。
时行病后禁饼饵、鱼脍、诸生果菜,难消之物,皆复发病。
时行汗解愈后勿饮冷水,损心胞,常虚不能伏。
时行病患不可食鲤鲔、小鲤及鳝,令病不愈。
又勿食生枣及羊肉,膈上乃为热KT 。
凡病患不得食熊肉,令作长病,终不除愈。
时行后禁饮酒、食生鱼肉,令泄利,难治。
时病愈后未满三月,食 (以周反)鱼复食诸菜,三年肌肤不充。
又食梅油脂物,令暴利难治。
又食瓜合鱼脍,令病复发。
又食蒜脍,令人损胃消。
又未满三月,食鳝 即复病。
时行病后未强食青花菜,令人手足损重。
又饮酒合阴阳复,病必死。
又食生菜合阴阳,复必死。
卷第十四
治伤寒变成百合病方第五十九
内容:《千金方》云∶百合病者,是百脉一宗,悉致病也。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
十
十三
云,具
百合之病,令人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及饭臭,如有寒其实无寒,如
有热其复无他,常默默欲卧,复不能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涩,欲行复不能行也,诸药不治,
治
百合病(本无,同上),其脉微数,其候每溺时即头觉痛者,六十日乃愈。
百合病(本无,同上),候之溺时,头不觉痛者,淅淅如寒者,四十日愈。
百合病(本无,同上),候之溺时,觉快然,但觉头眩者,二十日当愈。
百合病(本无,同上)证,或其人未病已预见其候者,或已病一月二十日,复见其候者,
治之
治百合病已经发汗之后者方∶
百合根取七枚擘之,洗,水二升,渍之一宿,当沫出水中,明旦去水取百合,以泉水二
升煮
一升
治百合病已经下之后者方∶
滑石(三两) 代赭(一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纳百合汁如前法一升合和,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百合病已经吐之后者方∶
百合汁一升如前法,取鸡子黄一枚,纳汁中搅令调,分再服。
治百合病始不经发汗,不吐,不下,其病如初者方∶
生地黄汁三升,和百合汁后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盒饭去恶沫为候也。
治百合病经一月不解变如渴者方∶
取百合根一升,水一斛渍之一宿,以汁洗病患身也。洗身竟,食白汤饼,勿与盐豉也。
渴不
治百合病变发热者方∶
滑石(三两) 百合根(一两)
上,燥之,饮服方寸匕,日三。当微利,利者止,勿复服也。
治百合病变腹中满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随多少,热熬令黄色,饮服方寸匕,日三。满消痛止。
卷第十四
治时行后变成疟方第六十
内容:《录验方》云∶大五补汤治时行后变成疟方∶
枸杞白皮(一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生姜(一斤) 干地黄(三两) 当归(三
两) 黄 (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茯苓(三两) 生竹叶(五两) 远
志皮(三两) 术(三两) 芎 (二两) 桂心(五两) 大枣(二十枚) 桔梗(二两)
夕药(三两) 半夏(二两,洗)
凡十八物,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四服,一日令尽之。
卷第十五
说痈疽所由第一
内容:《刘涓子方》云∶九江黄父问于岐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
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 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
先满,乃注络脉,络脉皆盈,注乃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
天协议,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法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留。去虚补实,补则有余,
血气已调,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所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
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
道流溢,草 不成,五谷不植,经络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
言其故。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
通,不通则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焉。与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不脓,脓不
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煎枯空虚,筋骨肌肉不相亲,
经脉败漏,内熏(熟也)于五脏,五脏伤故死矣。
又云∶黄父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营卫稽留于脉,久则血涩而不行,
血涩不行则卫气从之,从之不通,壅遏(于葛反,绝也)不得行也。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
肉腐为脓。犹不能陷肌肤,枯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为痈。
黄父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淳盛,当其下筋骨,良肉无余,故命曰疽。疽上皮咬以
坚,状如牛领之皮,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
黄父曰∶乃知所说,未知痈疽姓名、发起处所、色诊形候、治与不治、死活之期,愿事
事闻之。
岐伯曰∶《痈疽图》曰∶赤疽发额,不泻,十余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脓赤多血死,
未有脓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百神皆在额,不可见血,见血者死也。
禽疽发如疹者数十处,其四日肿,合牢核痛,其状若挛,十日可刺。其内发身振寒,齿
如噤欲痉,如是者,十日死也。
杼(除吕反)疽发项,若两耳下,不泻,十六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见脓而腐者死,
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
九十九,神在两耳,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疔疽发两肩,此起有所逐恶血,结留内外,营卫不通,发为疔疽。三日身肿痛,甚口噤
如状,十一日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蜂疽发背,起心俞,若肩隅,二十日不泻死,其八日可刺。其色赤黑,脓见青死,不治。
人年六岁、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肩,不可见血,
见血者死。
阴疽发髀(卑履反)腹外,若阴股,始发腰强而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如
此不过三岁死。
刺疽起肺俞,若肝俞,不泻,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发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
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
皆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脉疽发环头(一方作颈),如痛,身随而热,不欲动, 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
躁而不精(靖),上气咳逆,气绝,其发引耳,不可以动,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龙疽发背起胃俞(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若肾俞(第十四椎下社各一寸半),二十
日不泻死,九日可刺。在刺,其上赤下黑,若青脓黑死,发血脓者不死。
首疽发热,发热八十日,大热汗头引身尽,如癞身热,同同(齐也)如沸者,择皮颇肿
处浅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侠(胡颊反)荣疽发胁,若起两肘头,二十五日不泻死,其九日可刺。发赤白间,其脓
多白而无赤可治也。人年一,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
十六,神皆在胁,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行疽发如肿,或复合相往来,可要追其所在,刺之即愈。
勇疽发股起太阴,若伏鼠,二十五日不泻死,其十日可刺。勇疽发脓赤,黑死,白者尚
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
一,神皆在尻尾,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标叔疽发热同同,耳聋。后六十日肿如裹水状,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后及有血,血出即
除也。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KT (□先反)疽发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泻死,其十二日可刺。KT 疽,发赤白脓
而不反(死),大多其上白痒,赤黑脓死不可治,不黑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
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皆在足,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冲疽发少腹,痛而振寒热。四日可刺,五日 ,六日变而可刺之,不刺之,五十日死。
敦(熟,殊六反)疽发两手五指头若足五趾头,十八日不泻死,其四日可刺。其发日而黑,
痈不甚,未过节可治也。
疥疽发腋下,若臂、两掌中,振寒热而嗌干者,饮多即呕,烦心 ,或六十日轸(软
欤)及有合者,如此可汗,不汗,入腹内死。
筋疽发背侠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也。有痈在肥(胞)肠(腹)中,九十日死。
陈干疽发两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肺无血,三四
日病已,无脓者死。
蚤疽发手足五指头起,过节其色不变,十日之内可刺也,过时不刺后为蚀(饮)。有痈
在腋,三岁死。
叔疽发身肿,牢核而身热,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脓刺之即已除。
白疽发膊若肘后,痒,目痛,伤精,乃身热、多汗,五六处死。心主疽痈在股胫六日死,
发脓血六十日死。
黑疽发肿,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过时不刺为骨疽。骨疽脓出不可止,出碎骨,六
十日死。
胁少阳有肿痈,在颈八日死,发血脓十日死。
创疽发,身先痒后痛。此故伤寒寒气入脏,笃发为创疽。九日可刺,不刺九十日死。
尻腰太阳脉有肿,交脉属于阳明。痈在颈十日死,发脓血七十日死。
尻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心阳明、少阳,八日死,发脓血八十日死。
头阳明脉肿痈,在尻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
股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太阳十七日死,发脓血百日死。
肩太阳太阴脉在肿痈,在胫八日死,发脓血四百日死。
足少阳脉有肿痈,在胁八日死,发脓血六百日死。
手阳明脉有肿痈,在腋渊一岁死,发脓血二岁死。
黑疽发腋渊死;黑疽发耳中如米,此大疽死;黑疽发肩不死可治;黑疽缺盆中,名曰伏
痈死,不治;黑疽发胸可治;黑疽发肘上下,不死可治;赤疽发阴股,坚死,濡可治;赤疽
发髀枢(昌朱反),六日可治,不治出岁死;赤疽掌中可治;髀解际,指本黑、头赤死;赤
疽发阴死不治;黑疽发肥肠死;黑疽发膝膑,坚死,濡可治;黑疽发趺上,坚死;足下久痈,
色赤死,不可治。
又云∶夫痈疽者,初发始微,多不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疗之,疗之不若速,病成难
救,以此致祸,能不痛哉?且述所怀,以悟后贤。谨条黄父痈疽论,论痈所着,缓急之所,
死生之期,期如有别痈之形色、难易之疗如下∶
发皮肉,浅肿高而赤,贴即消,不疗先愈。
发筋肉,深肿下而坚,其色或青、黄、白、黑,或复微热而赤,宜急疗之,成消中半。
发附骨者,或未觉内肉,内肉已殃,已殃者痈疽之甚者也。
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坚为疽。如此者多现先兆,宜急疗皮坚甚大者,多致祸矣。
《太素经》云∶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已,已则含豕膏,毋冷食,三
日而已。(今按∶《刘涓子方》痈疽极者十八种云则是也。)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热也)肝
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铄(书药反)。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
治。
发于肩及 ,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今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
逆之。(今按∶《刘涓子方》〃痈发四五逆 之〃此七字无。)
发于腋下赤坚,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细而长,数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
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婴,急治之。(今按∶《刘涓子方》作〃鼠膏〃。)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发于臆者,名曰甘疽。其状如谷实蒌瓜,常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治,十岁死,
死后脓自出。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
豆,治之,锉连翘草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三升,即强饮,浓衣坐釜上,令汗
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发于股 ,名曰脱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兑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矣。
发于股(故户反)阴,名曰赤绝。不急治,六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六十日而死。
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破,破之死。须其柔,乃破之者
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丈夫阴器曰阳,妇人阴器曰阴)者百日
死,发于阴者四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齿。其状赤至骨,急治,不治害人也。
发于踝,名曰走缓。其状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不死。
发于足上下(足跌上下也),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