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上巨虚兮三里仍。犊鼻引入于梁丘、阴市之下,伏兔上贯于髀关、气冲之经。归来兮水
道,大巨兮外陵。运天枢兮滑肉,礼太乙兮关门。梁门兮承满,不容兮乳根。乳中之膺窗、
屋翳,库房之气户、缺盆。气舍、水突,人迎、大迎。地仓兮巨 续,四白兮承泣分。御颊
车于下关,张头维于额垠(左右共九十穴)。
足太阴兮脾中州,隐白出兮大指头。赴大都兮瞻太白,访公孙兮至商丘。越三阴之交而
漏谷、地机可即,步阴陵之泉而血海、箕门是求。入冲门兮府舍轩豁,解腹结兮大横优游。
腹哀、食窦兮,接天溪而同派;胸乡、周荣兮,缀大包而如钩(左右共四十二穴)。
迨夫真心为手少阴,少冲出乎小指,少府直乎神门。阴 、通里兮,灵道非远;少海、
青灵兮,极泉何深(左右共十八穴)。
手之太阳,小肠之荣。路从少泽步前谷、后溪之隆,道遵腕骨观阳谷、养老之崇。得支
正于小海,逐肩贞以相从。值 兮遇天宗,乘秉风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启天窗兮
见天容。匪由颧 ,曷造听宫(左右共三十八穴)。
足膀胱兮太阳,交背部之二行。穷至阴于通谷之口,寻束骨于京骨之乡。申脉命仆参以
前导,昆仑辟金门于踝旁。奋附阳、飞扬之志,转承山、承筋之行。至于合阳、委中委阳、
浮、殷门以岐往,承扶、秩边而胞肓。入志室兮肓门、胃仓,开意舍兮振彼阳纲。出魂门
兮膈关,乃 乎神堂。膏肓兮在四椎之左右,魄户兮附带分而会阳。下、中、次、上之
,白环、中膂之房。膀胱俞兮小肠,大肠俞兮在旁。三焦、肾俞兮胃俞接,脾、胆、肝、膈
兮心俞当。厥阴、肺俞之募,风门、大杼之方。天柱坚兮玉枕、络却,通天溪兮见彼承光。
自五处、曲差而下,造攒竹、睛明之场(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足少阴兮肾属,涌泉流于然谷。太溪、大钟兮水泉缘,照海、复溜兮交信续。从筑宾兮上阴
谷,掩横骨兮大赫麓。气穴、四满兮中注,肓俞上通兮商曲。守石关兮阴都宁,闭通谷兮幽
门肃。步廊、神封而灵墟存,神藏、 中而俞府足(左右共五十四穴)。
手厥阴心包之络,中冲发中指之奇。自劳宫、大陵而往,逐内关、间使而驰。叩 门于
曲泽,酌天泉于天池(左右共十八穴)。
手少阳三焦之脉,在小指次指之端。关冲开乎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
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 会、肩 相连。天 处天牖之下,翳风让 脉居先
。颅息定而角孙近耳,丝竹空而和 倒悬。耳门既辟,夏蚋闻焉(左右共四十六穴)。
足少阳兮胆经,穴乃出乎窍阴,沂侠溪兮地五会,过临泣兮丘墟平。悬钟兮阳辅、光明
,外丘兮阳交、阳陵。西出阳关兮,抵中渎、风市之境;环跳、居 兮,循维道、五枢之宫
。考夫带脉,询至京门。日月丽兮辄筋荣,渊液泄兮肩井盈。临风池兮脑空鸣,穷窍阴兮完
骨明。举浮白于天冲,接承灵于正营。目窗兮临泣,阳白兮本神。率谷回兮曲鬓出,悬厘降
兮悬颅承。颔厌兮嘉客主人,听会兮瞳子 迎(左右共八十八穴)。
厥阴在足,肝经所钟。起大敦于行间,循太冲于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关、曲泉之
宫。袭阴包于五里兮,阴廉乃发;寻羊矢于章门兮,期门可攻(左右共二十八穴)。
至若任脉行乎腹与胸,承浆泄兮廉泉通。窥天突于璇玑,捣华盖于紫宫。登玉堂兮膻中集,
履中庭兮鸠尾冲。瞻巨阙兮二脘上中,过建里兮下脘攸同。水分兮神阙缥缈,阴交兮气海鸿
。石门直兮关元、中极,曲骨横兮会阴乃终(凡二十四穴)。
督脉行乎背部中,兑端接兮龈交从。素 在面兮,水沟疏通;神庭入发兮,上星瞳蒙。囟会
现兮前顶,百会俨兮尊崇。后顶辅兮强间逢,脑户闭兮风府空。哑门通于大椎兮,陶道夷坦
;身柱缥于神道兮,灵台穹窿。至阳立下,筋缩、脊中;接脊悬枢,命门重重。歌阳关兮舞
腰俞,愿长强兮寿无穷(凡二十七穴)。
卷二
百症赋
属性:(《聚英》)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
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
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
维之处。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觉KT KT ,急取养老、天柱。观其雀目肝气,睛明、
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廉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天府、合谷
,鼻中衄血宜追。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颊车、地仓穴,正口 于片时。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少商、
曲泽,血虚口渴同施。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哑门、关冲,舌缓不语
而要紧;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太冲泻唇 以速愈,承浆泻牙疼而即移。项强多恶
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
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
容细寻。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
,肾俞、巨 宜征。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脊强兮水道
、筋缩,目 兮颧 、大迎。 病非颅息而不愈,脐风须然谷而易醒。委阳、天池,腋肿针
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发狂奔走,上脘同起
于神门。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癫疾必身柱、本神之
令,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风痫常发,神道须还心俞宁。湿
寒湿热下 定,厥寒厥热涌泉清。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 暗;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
。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痨瘵传尸,趋魄户、膏肓之路
;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
而明。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
新下血;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
且如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阴 、后溪,治盗汗之多出。脾虚谷以不消,脾俞、膀胱
俞觅;胃冷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鼻痔必取龈交,瘿气须求浮白。大敦、照海,患寒
疝而善蠲;五里、臂 ,生 疮而能治。至阴、屏翳,疗痒疾之疼多;肩 、阳溪,消瘾风
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带下产崩,
冲门、气冲宜审;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肩井乳痈而极效,商丘痔瘤而最良。脱肛趋
百会、尾翠之所,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中脘主乎积痢,外丘收乎大肠。寒疟兮商阳、太
溪验, 癖兮冲门、血海强。
夫医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为;针乃理之渊微,须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后攻其
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方知玄里之玄,始达妙中之妙。此篇不尽,略举其要。
卷二
标幽赋
属性:(《杨氏注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
。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近世此科几于绝传,良为可叹!经云∶拘
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砭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此之谓也。又语云∶一针、二灸、
三服药。则针灸为妙用可知。业医者,奈之何不亟讲乎?
察岁时于天道,
夫人身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岁时者,春暖、夏热、秋
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苟或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
暖,是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上
逆而咳。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焉。是故天温日阳,则
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
始清,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
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天寒无刺,天温无灸,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
谓得天时而调之。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洋溢;络有留血,名曰重实。月
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又曰∶天有
五运,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热也。
定形气于予心。
经云∶凡用针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定
其血脉,而后调之。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
生,不调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脉不顺而莫针。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经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壅则贼
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伤五脏,后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肤。
故春夏之人,阳气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之浅;秋病在肉脉,冬病在筋骨,秋冬则
阳气收藏,肌肉肥浓,血气充满,刺之宜深。又云∶春刺十二井,夏刺十二荥,季夏刺十二
俞,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见子午流注。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
经有十二∶手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络,太阳小肠,少阳三焦,阳明大肠;足太阴
脾,少阴肾,厥阴肝,太阳膀胱,少阳胆,阳明胃也。络有十五∶肺络列缺,心络通里,心
包络内关,小肠络支正,三焦络外关,大肠络偏历,脾络公孙,肾络大钟,肝络蠡沟,膀胱
络飞扬,胆络光明,胃络丰隆,阴跷络照海,阳跷络申脉,脾之大络大包,督脉络长强,任
脉络尾翳也。阴阳者,天之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
,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
人亦应之。至于人身,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春夏之病在阳,秋冬之病在阴。背固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
。腹固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
雌雄,相输应也,是以应天之阴阳。学人苟不明此经络,阴阳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
阳明,反攻厥阴,病在太阳,反攻太阴,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蔽,则有劳无功,反犯禁刺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欲知脏腑之虚实,必先诊其脉之盛衰,既知脉之盛衰,又必辨其经脉之上下。脏者,心
、肝、脾、肺、肾也。腑者,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也。如脉之衰弱者,其气多虚,
为痒为麻也。脉之盛大者,其血多实,为肿为痛也。然脏腑居位乎内,而经络播行乎外,虚
则补其母也,实则泻其子也。若心病,虚则补肝木也,实则泻脾土也。至于本经之中,而亦
有子母焉。假如心之虚者,取本经少冲以补之,少冲者井木也,木能生火也;实取神门以泻
之,神门者俞土也,火能生土也。诸经莫不皆然,要之不离乎五行相生之理,当细思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此言人之气脉,行于十二经为一周,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
,分于十二时,每一时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计六十分,一时共计五百分。每日寅时,手太
阴肺经生自中焦中府穴,出于云门起,至少商穴止;卯时手阳明大肠经,自商阳起至迎香止;
辰时足阳明胃经,自头维至厉兑;巳时足太阴脾经,自隐白至大包;午时手太阴心经,自极
泉至少冲;未时手太阳小肠经,自少泽至听宫;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自睛明至至阴;酉时足
少阴肾经,自涌泉至俞府;戌时手厥阴心包络经,自天池至中冲;亥时手少阳三焦经,自关
冲至耳门;子时足少阳胆经,自瞳子 至窍阴;丑时足厥阴肝经,自大敦至期门而终。
周而复始,与滴漏无差也。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
十二经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正经也。别络者,除十五络,又有横络、孙络,不知其
纪,散走于三百余支脉也。
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此言经络,或正或侧,或仰或伏,而气血循行孔穴,一周于身,荣行脉中三百余候,卫
行脉外三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经络,阴升阳降,气血出入之机,男女无以异。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迎随者,要知荣卫之流注,经脉之往来也。明其阴阳之经,逆顺而取之。迎者以针头朝
其源而逆之,随者以针头从其流而顺之。是故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若
能知迎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必在阴阳,升降上下,源流往来,逆顺之道明矣。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
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此言三阴、三阳,气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记为最要也。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凡用针者,先明上文气血之多少,次观针气之来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轻浮、滑虚、慢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沉重、涩滞、紧实,入针之后
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来。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
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气既至,必审寒热而施之。故经云∶刺热须至寒者,必留
针,阴气隆至,乃呼之,去徐,其穴不闭;刺寒须至热者,阳气隆至,针气必热,乃吸之,
去疾,其穴急扪之。
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未至,或进或退,或按或提,导之引之,候气至穴而方行补泻。经曰∶虚则推内进
搓,以补其气;实则循扪弹努,以引其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既至,则针有涩紧,似鱼吞钩,或沉或浮而动;其气不来,针自轻滑,如闲居静室
之中,寂然无所闻也。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言下针若得气来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气若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故
赋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矣。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言九针之妙,毫针最精,上应七星,又为三百六十穴之针。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本形,言针也。针本出于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铁代之。蠲,除也。邪气盛,针能除
之。扶,辅也。正气衰,针能辅之。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此言针有长短,犹水之长短,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
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故言针应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针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阳经者,必斜卧其针,无伤其卫;刺阴
分者,必正立其针,毋伤其荣,故言针应木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下针之时,必口内温针暖,
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也。机扪者,针毕以手扪闭其穴,如用土填塞之义,
故言针应土也。
实应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结上文,针能应五行之理也。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
言针虽但长三寸六分,能巧运神机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阴阳,其理最玄妙也。
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
桢,针之干也。岐,气血往来之路也。言针之干,虽如毫发之微小,能贯通诸经血气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平,治也。调,理也。言针能调治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