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表这个气散,那么给一个酸字那么代表这个气是收的,给一个甘字代表气是缓,给一个咸字代表气是凝涩,给一个苦字代表气是破的。一定不要把苦当成降,因为《黄帝内经》里并没有直接把苦当做降这个说法,降是从苦的另一方面引申而来的,否则无法理解苦配火,你把苦理解是发是破,这个我们以前讲过苦为什么配火,火冉冉向上,发越于外,这苦的性质。因为火在发,发完了才能降,气才能和顺向下,所以说降性是从发性引申而来的。
我们说苦降辛散,这个是一种不能直达本意的表示,因为苦以发之,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咸以凝之,酸以收之,这是五味之正性。你看有黄莲以发之,而不是用黄莲以降之。心下痞有结,用黄芩以发之,用黄莲以破之,然后气机上下得通顺,那么阳明经自降,清者自升,浊者自降,《内经》中一再强调一点,苦以发之,辛以散之,咸以凝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用这个味的正性才能解释人身气机的运化、调节,你看《内经》上不是讲了吗,气上,气下,气升,气降,气闭,气开,气动,气衰,都是直接从一个气的角度来解释,也就是一个全息的人身气的整体运转。
问:咸味能软坚,怎么理解这个软?
这个咱们直接这样说,它所谓的软坚,很多气凝在那之后,因为咸有刚卤之性,它能腐蚀这个坚硬的东西,不断地腐蚀使之软化,这叫做软,实际上是使它柔软的意思,它相当于腐蚀,给人它软了这个感觉。也即凡是治病的时候,咸味的药稍微用一下,但不能作为主要的药去用。胃寒则一定要上温通的药使凝滞之气因温通而得化,攻坚稍微加咸药软之,就像甘淡渗湿一样,这个渗字反应了甘淡之气是如何使湿气开通出一条通路来的,所以中医上的词语都非常耐人寻味。
问: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如何理解这个苦坚?
肾欲坚,我们说过肾气它要坚壁、固守,使精气能够守于内,不至于过度的耗散,这是肾坚,坚强固密。那为什么食苦药以坚之呢?给个比喻大家就明白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在困苦的环境中不断培养人坚强的品质,同理推到这也一样,你稍微吃点苦药,使气不至于过度的耗散、发扬,让它时时知道有一股苦气使自己不舒服了,它这个气就容易坚强起来,这就是“急食苦以坚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当中往往还不是这样,适度的吃些苦药对身体是有所裨益的,但是大苦则耗气血,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你只要意会这个意思就可以了,这就是“急食苦以坚之”的道理。
问:解释苦以发之,辛以散之?
这个跟大家解释一下,《黄帝内经》一再强调是苦是发之,辛以散之,必然有它的道理,道理在哪?什么叫发,什么叫散?散的作用缓而且有一个通达之性,发就像爆破一样,手榴弹扔出去这叫发,这个一定要清楚,苦药象一个小炮弹一样在你身体里炸开了,吃苦药使人非常难受,但吃下去之后它不断地发其气血,而辛不是,辛通温散的作用,发者气急,散者气缓,而且发和散它们的方向、性质是相似的,所以古人用药一般是辛、苦之药并用,譬如很典型的泻心汤,要用干姜、半夏以散之,黄芪、黄莲以发之,这是苦和发的联系。
问:怎么理解咸软坚?
所有坚硬的物质它都有破结的作用,只有咸味的它是软坚,这个软坚并非是向内收,将对方的气收过来,它是有一种盐卤的消磨、消损、腐蚀,腐蚀这个词还不是特别恰当,就像给它泡软了这种感觉一样,把凝结之气给它泡软了。你看黄瓜拿盐腌一下不就软了嘛,我只能这样做一个比喻,但还不是特别恰当,渗透而软化,可以这样理解,破坚是直挺挺的去破它,象大黄这样的,鳖甲、龟板同时有破坚和软的作用,所以在治疗肿瘤方面龟板、鳖甲是好的药,而且咸的药它能深入得很深,咸者禀阴气而成嘛,龟板、鳖甲、海藻这样的药它走得很深,走到水道里面来,往往一些肿瘤也是长得很深,而它本身又有咸性,能拿软它,使它松动、瓦解,但是不能指望咸性的药能够完全地把肿瘤的坚去除,必须要用温通的药使气机流转,凝滞之气才能解除,有时候单用温通的药往往不能深入到肿瘤的内部,或者说是凝结之气的内部,咸味的药往往能深入到凝结内部,用它腐蚀的一个作用,所以大家治肿瘤,尤其一些在身体内部很深的肿瘤,要多多少少用一些咸凝的药来辅助治疗。
我们配方子很大层面上要对气机理解,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机,这种气机因什么情况而生病,气是过缓了,过松弛了,过消耗了,过闭塞了,还是过于外越了,大家要有第一印象,然后再通过五味的配合,因为五味代表五气,通过配属来达到能纠正这种偏性的一种气团,用这种气团来纠正这种偏性。因为一味甘药不可能完全对症,所以你需要不断地配伍,要用桂枝的辛性,桂枝有辛通之性嘛,但是它的温性不足,所以要加炮姜,炮姜的通性不足,所以要和桂枝相配,又怕伤了阴分,所以要加白芍,酸味和辛味相配合,一个滋其体,一个畅其用,那么再加上其它药物的互相折中,配来配去,达到一种调和的气机的状态,让病人服用,去补充病人缺少的那一部份,这是医生要做的。第二个就是说使这个气能够运转,很多的病不是简单的不足或者有余,往往是由于哪气机不畅导致整个身体失调,那么你把这个不畅的地方打开,整个的去运转,因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谓大气并不是什么凶气而是整个人身的大气,整个大气应该是周运不息的,突然给堵住了,那么你把一点打开了整个气机就又继续运转了。
问:老师讲的层次神气形与平时讲的人的精气神是什么关系?还有请讲一下如何正确理解阴阳?
上次我记得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因为古人不重视形的层次,更注重神和气,所以他们是讲精气神,没有把形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气道的精华就在这里,而没有讲神气形,而现在的人把形看得非常重,所以说神气形是三个层次,而精气神啊,气之精微者为精,有五脏之精,六腑之精,这种精都是气的精华的凝聚,同时又有五脏之神,六腑之神,这种神啊就是统气的神,也就是万神之神,再说有神界的层次,有气界的层次,有形界的层次,因为今人太重形体了,所以我们把形也拉进来,作为一种层次来表述,古人《内经》不是说了上者守气,下者守形,一个是守形,一个是守气,西医是守形的一个医学,西医是在形的层次的理解,这个是一个。
还有正确理解阴阳,阴阳就是让人们建立一种对待观,任何一个阴背后都有一个阳,任何一个阳背后都有一个阴,阳出头了阴就在下面,让人不要顾此而失彼,用阴阳来阐释大道,阐释万事万事流转运行的根本所在,让大家看到变化的两个方面,这样对于我们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关照,也是一种自我的反省。有进则有退,有前则有后,我们说做任何一件事情有得和有失,你看我们面向南则背对着北,这就是一个阴阳嘛,阴阳就是一个代词,不要执其阴也不要执其阳,如果你能够很清楚的感觉到气的话,阴阳就可以不用在这里来讲了。大家学中医不要把阴阳五行放在嘴边,因为你不知道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何者为金木水火土,古人是建立在气机的基础之上,不好给它表述,所以冠以阴阳和五行的名号。听时间长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讲气道是不讲五行的,也不希望大家用五行的理论来做解释,那么是不是我不重视五行呢?我们也重视五行,只是想告诉大家五行背后的气机,只要大家知道了气机就能理解什么叫作五行,而且阴阳不是泛泛而论,必须要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感觉当中去体会阴阳。你看前面我们说气血,气离不开血,血离不开气,气血相应相随,如影随形嘛,这就是阴阳,任何有阴的地方都有阳,没有说是一团阴气中间没有一点阳气,任何阴气的背后都是阳气,任何阳气的背后也都是阴气,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阴阳又要和合,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家还有没有其它的问题?要没有问题咱们就下课了。
第二十二课 20080422_犀牛角和鹿角、串讲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
由气聚、美目、康宣整理
大家好,很高兴跟大家交流,上次提出一个问题,关于犀牛角为什么是寒凉的而鹿角是温热的?我不知道大家想没想这问题,上次说首先把这问题探讨一下,如果有想发表意见直接上麦也行、打字也行,我记得上次讲过不管犀牛角长在前面的,还是长在两边的鹿角也好或者是羚羊角也好,几乎都是诸阳之会,头角—头为阳吗?所有的阳经聚在头上,有可能对长的角有一定的帮助,大家想一想为何犀牛角是凉的而鹿角是热的?这涉及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引出一连串的中医思考、气道思考的问题来,讨论完这个问题把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串一下,这样《阴阳应象大论》算了结。
大家是这样回答的,我直接念出来,“犀角南方离火,鹿是北方寒水;犀角离中一阴,鹿角坎中一阳;角质坚硬锐,形像金,金性寒;水生的犀牛角性寒。”这个问题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问题,大家没有仔细思考过,其实暴露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中医不能学到精髓的部分。还有人这么说的“鹿角形似木,木主条达性温”,很多外行学中医觉着“阴阳五行玄之又玄,不好学”,内行人也觉得阴阳五行虚无缥缈,寒热温凉不好理解。古人既然把本草传下来,大家就依照本草属性来制定,到后来也产生一些争议,公说公,婆说婆,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办法来衡量,所以中医很难学,不管内行也好外行也好,不像计算机或者数学就是一个定理,几乎没有二义。但是中医是不是不能学,这肯定是不是的,中医讲究中医的学习方法,它的方法既直接又简单,路走错了步步错,大家学中医不可违背了阴阳五行,寒热温凉,如果始终浮在表面不能扎根,所谓扎根就是从根本之性去理解、揣摩,不能扎根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用些名词套来套去。还有人是这样说的“犀牛角在头的下部,阳中之阴,实质是鼻骨,鼻为肺之窍,聚敛、降之性;鹿角春天脱落生长”。大家讨论鹿角和犀牛角就可以推而广之,看看大家的理论能不能深入到其它角上,理论能不能站住脚,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很多西医抨击中医没有科学性也是很有道理的,咱们对咱们的理论不能自圆其说、漏洞百出,才容易受到别人诟病,这也是理所当然,自己不能圆笼,不能够用一条理论或者一个原则解释这样是不行的。还有说体用关系,有人说犀牛角是不是喜欢水啊,所以凉啊,同理鹿角不喜欢水,所以热:有人说鹿角属土而温。还有就是中医界对理论的争端由来已久,互相抨击诟病也是不胜枚举,所以说咱们讲的是气道中医,如果不能在气机的层面去了解寒热温凉,终究对中医不会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有人又说了角属骨、属水、属肾,马上有人抛出了黄牛水牛,大家也可把羚羊、角马都放进来,所有长角的动物都可以放进来然后进行比较一下,哪些是热的哪些是凉的;长在前面的也好、长在两边也好都可以拿出来,这个理论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偏于解释牛角是这样解释、解释鹿角是这样解释是不符合科学性的。看看大家有没有其他的解释,犀牛角是独个离中阴。有人是这样解释,鹿茸是在东北方,东北是阴尽阳生之地,阳初生有生生之象,少阳生发之性;还有人说与生长的地域也有关系,犀牛头脑比较迟钝,视力差,但嗅觉和听觉敏锐,生活区域从不离开水源。
不知道有没有学过《周易》,象八卦还知道吧,乾坤艮震巽离坎兑。这样对大家说一下吧,这首先有没有不同意角为诸阳之会?我给大家提一个线索,既然大家都不反对头和角是诸阳之会,咱们暂且把角阳气诸阳之所会的地方,那么大家考虑一个问题,寒热和阳的关系是什么?也就是我们通过犀牛角和鹿角(鹿茸)寒热的比较来阐释寒热温凉的关系。大家再把一个插进来,就是水牛角或者羚羊角,热极生寒,寒热温润,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阳气生发就是热,阳气收敛就是寒。大家从寒热去考虑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可以说现在大家的回答接近目标了。只是给大家留一个悬疑,因为这个问题一定要考虑清楚,其实寒热都是大家的感受,如果没有感受也没有寒热。从物理学的角度寒就是分子运动减慢,热就是分子运动加快,有个很形象的比喻,热闹就是热,冷清就是寒。
这个我们知道八卦之中坎离代表寒热——水火吗,水火寒热之用,其实上面已经把这个问题揭示出来,我进一步阐释,有人这样说:阳气生发为热,阳气收敛为寒,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状态的生发和收敛,阳气发出来就表现出外热而里寒,阳气收敛了可能表现出外寒里热,我们这样来理解一团气,《内经》上说过:“气聚则热,气散则寒”,有气则热,无气则寒,一团气聚在一起越聚越热,跟太阳一样,核聚变越聚越热,爆炸之后中心温度、外围温度都散失,这就是散,阳气散则寒,这只是大致来讲。
也就是阳气要生长,表现出很热,哪热?主要是外热,外在的东西热,那么里面就缺失了,刚开始是外面慢慢的热,里面慢慢的寒,因为阳气都跑出来了。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寒热只是一种表象,热闹跟冷清用这去理解,阳气收敛,收敛回来里面就热了,外面就寒了。古人说的气聚,就是气聚在那,聚的地方就热,气没聚到,单位面积布散就少,只是聚在中间,中间就热,外面就冷,气散整个都寒了这是整个寒热的见证,不知大家理解不?用人来比,一帮朋友聚在一起很热闹——气聚则热,这些人散到好多屋里去了——气散则寒,这是一种,大家要清楚。第二种,为什么气生长则热,气收藏则寒,还拿这几个人来比喻,这几个人从屋子里向外走的过程中外面逐渐热起来,这叫气生长,阳气生发,这几个人慢慢的撤进来外面就冷清了,这叫做阳气收敛叫寒,这是两种辩证这就好理解,更简单的办法来理解也就是气用则热,气不用则寒,这当然也是说阳气,阳气发用则热,不发用则寒,这最好不用收敛和生长来形容,用发用和不发用来解释。
《内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说阴阳的,乾道其动也直,其静也专,乾道的阳气有动静,动则发用,静则不发用;阴气,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阴气的动和静。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准确的理解,阴阳是有动静,不是阳动阴静,而是阳可以动也可以静,阴气可以静可以动,阳气可以发用可以不用,阴气也可以发用可以不用。《易经》上还有一句话“阴阳相道,刚柔相搏,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刚柔大家一定要理解,阳气可刚可柔,阴气可刚可柔;把气比喻成一个人就可以理解,男的可以发脾气,也可以不发脾气;女的同样可以发脾气也可以不发脾气,一定要拟人化,也是我们气道中医的一大原则,万物有灵。所以说寒热只是阴阳的一个属性,并非寒就是阴,热就是阳,不要对号入座。
在《周易》当中虽然没有提及气道,但是处处是用气道的思维,实际去理解气道的规律,我们只有进入气道或者进入一阴一阳的规律,才能很好的理解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经典,中医的实质,不知大家明白不明白寒热不是阴阳,寒热是阴阳的属性,刚柔不是阴阳,也是阴阳的属性。关于一个阳气可以刚可以柔,可以寒也可以热,可以动可以静,可以聚可以散,可大可小,可收可放。阴也可以。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白,大家上不上层次就看对阴阳的理解。可以这么说前面大多数朋友都把寒热按阴阳来对待,还有阴阳可曲可伸,云卷云舒,你把一片云理解为阳气或者一片阴气,一片云可以卷起来也可以舒展开来,所以说在这一块通过刚柔动静寒热卷舒帮助大家理解刚柔的属性,这个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统称为气。可以这么来说,气可收可散、可动可静、可刚可柔、可寒可热,这样可以更好的来理解气道,也即是有阳的地方必然有阴,有阴的地方必然有阳,阴阳相错相离,就象社会的任何角落有男有女,男女错开就不好了,即便军队里也有女兵。不知道大家理解不理解,这是关键所在。现在有些人得病怕冷怕热,其实表现的寒热并非实际就有寒有热,如果把寒热看做阴阳的属性很快就会跳过寒热看疾病的本质。
问:什么是阴阳?
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