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真正地体察我们的内心世界,体察我们整个人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老子不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嘛: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如果你不断地游物于外,那么你领悟的越少,你知道的道理越少,越昏暗嘛。那么在这里我给大家提醒一点,如果想学好中医,或者想学好气道中医,我希望大家能够精神内守,观照自己。比如说出了一件事情发生了,这时候观自己心念的起伏,你就会发现有一。非常奇妙的心念世界向你展开,这个时候叫做悟道,然后继续观察自己身体气机的变化,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有一股气,包绕着你的全身,并且随着你的心念而起伏波动,这个是入气道之机,这样你才有可能进一步地体察实相,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些想法和经历,就是你在梦中也是在思考一件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身精微才能激发出来。如果学医没有痴痴呆呆、全身心沉陷其中的一种精神状态,那么学中医是学不好的
问:气道中医怎样看待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可以说,三阴三阳历来有争论。可以说少有解释清楚的。也可以这么问:三阴三阳是不是一个实质的存在?还是只是一个应用临床的工具?
这里说一下,首先你要知道三阴三阳的名称的由来。阴是厥少太嘛,阳是阳明太阳少阳,然后再去论是足三阴三阳还是手三阴三阳。上次跟大家聊了《阴阳应象大论》当中的五段论,这个就可以应用在三阴三阳中。说一下阴经,太阴是脾嘛,厥阴是肝,少阴是肾。说的是什么意思,从足这方面来说,大家可以从气机的结构来考虑。首先说这个厥阴,它代表的性质是这个到了极致之后往上返的一种状态,那么这就是气凝聚而集结的代表,所以说厥阴哪多厥逆之气。太阴主和缓之气,那么少阴,当然是中间的坎卦之气。
因为三阴三阳这个问题存在争议,而且不按五行或者是气机的规律命名,这里面可能有些绕。可能是由于历史的传承啊或者其它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希望大家一定要追究其所以然。
关于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什么意思呢?气有开合升降,这个气完全开达于表,就叫开,所以是太阳,太过头了嘛。气由凝聚的状态转向全身的状态,就叫做太阳。阳明为合,气聚在里,能够腐熟水谷,为后天之本,为合,所以阳明燥性,容易得大小承气汤证和诸多阻碍之证,这是阳明为合。那么少阳为枢,少阳一头是合,一头是开,它从合到开,那么少阳是枢,就像门轴一样,直接调节合和开的状态,关了门了,就是阳明,开开门就是太阳。
那么,同理,三阴也是这样,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气开开就是太阴,就是脾经,我们说过脾经主缓,开开则气缓,合则气急,那么肝苦急嘛,也主筋,也符合那个特性。少阴为枢,它在开合的中间,主持两头。
那么这是总的一个对三阴三阳的论述,那么希望大家到任何时候都要记住《黄帝内经》对三阴三阳的论述。哪些是开气,哪些是合气,哪些是枢气,这个是至关重要。所以说,你看,合气,厥阴是合气,阳明是合气,所以阳明容易得腐食之证,厥阴容易得抑郁之证,这都与合得太过有关系。那么开呢,太阴脾经是开的,太阳是开的,那么它们的气都是周布于全身的。太阳开在外,太阴开在里,所以主运化,和主持诸阳之气。少阳和少阴,整个是开合所在,这样它们整个的变化,应两头发生变化。大家知道,没有说是脾脏得肿瘤的嘛,因为它的气本身是缓和的嘛,肝得肿瘤的很多,胃上得癌的也很多,都是由于整个的气机凝滞导致的嘛。
问:气滞和气道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是一回事,气道讲的是人身周行变化的一团气,而气滞是气道中间的一个状态,气凝滞不化。一般人得病啊,得的都是气滞之病,并非真虚或者真实,而是气凝滞不畅。为什么气凝滞不畅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整个心气不畅,生活工作当中没有什么高兴的事,索求太多,你索求太多,你遇到的挫折就越多,有太多挫折之后,人就产生不满,这个是气机不畅的原因,所以学道者或者想有一个好的身体的人,一定要少欲,一个人欲望少了之后,你自然感觉到你受到的挫折就越少,心情就不会抑郁,而能够有一种舒缓条达的气机始终存在于身,那么你整个的经脉气血运行无阻,你就很少生病。
学医也好,学做人也好,学佛也好,学道也好,终究一点,人做为一个个体不能索求太多,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不要索求太多,始终保持一个适中的心情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情。
问:“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如何理解“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关于古文的行文大家要找到它的规律,《内经》当中的行文多数是以气机阴阳做为根基来解释的。我们看一下,“天覆地载,万物方生”,也就是有天有地,天地之气交合,万物从之而生长。“未出地者,命曰阴处”,也就是说整个气机没有萌生出来的时候,还处在隐藏的状态,叫做阴中之阴,这个好理解。那么出来了,由隐而显,叫做阴中之阳,长出来了。什么叫“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呢?那么阴阳相合产生了万物,什么叫正,什么叫主呢?阳予之正相当于给了万物生机,因为这个主,代表生命出现之后,阴气为之操持。什么意思呢?《周易》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是坤卦的,是说阴气的,“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你看揭竿而起的做大事的,都是阳畅而阴和,就是阳气把天下打下来之后,阴气在坐天下,一个是打天下,一个是坐天下。那么这个“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就是阴啊,阳把天下打下来,阴气再去坐天下,一个为始,一个为终。因为阳气刚强勇猛,有开拓精神,所以让阳气去打天下。那阴气柔和有韧劲,能够承载万物,所以让阴气去坐天下,这就是“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的涵义,也就是《周易》里面所说的“地道无成而代有终”,成是成事,把事做成,地道啊,就是阴气,并非是阴气把这事做成,而是由阳气做成。那么阴气怎么用呢?阴气代阳气把这事延续下去,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这个说到男女,就相当于男女交合一样。精子进入卵子,成为受精卵,这叫“阳予之正”,那么受精卵发育最后长成胎儿然后生出来,这叫做”阴为之主”。
问:麻烦您用气道解释一下血瘀。
这跟大家说一下,狭义的气和血是相对应的,有气有血嘛,那么广义的气,血也包含在其中,也就是说,有血瘀那么一定是气瘀,因为万物一团气,不管是气血津液,这些东西都是气之所化,那么血瘀一定是气瘀,只不过血瘀是气瘀中偏于有形的、偏于浊的瘀滞的表现。那么很多治这种血瘀的病人啊,以至于西医治血管堵塞啊,他以为那是血瘀,其实整团气机都瘀滞了,瘀的很严重,表现为血瘀。
比如说我们思则气结,这个人长期的思考会导致中焦的气结滞不化。那么刚开始它只是在气分结滞,不会到血分,也就是说整个这团大气没有发展到化成有形之滞的程度,那么这时候是气分,你看不到,血管也没有瘀滞,也没有瘀斑的情况,这时候很浅,再进一步发展,慢慢化成有形之瘀,那么这就是血瘀,有可能还发展到一些肿瘤,那么这就是肉瘀。
那么治则啊,第一条是在调整气机上,而不是要活血化瘀,所以说活血化瘀对很多病症有一些效果,但不能根治,并且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道理就在于此,因为他没有看到无形的气机,而只看到有形的血瘀,气化形,久而久之,这个瘀滞的东西就化成有形的东西了,那就像子宫肌瘤一样,那就是气瘀久了,变成了肌瘤了,那么你的治法就该是温化气机,使气机得运,那么自然肿瘤慢慢地由于畅达的气机的运化,自己消退,而不需要你直接去活血破血。
所以说中医上我们开方子,严禁用耗血耗气的药去治慢性病人,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像这样它肯定有很多肿瘤啊血瘀这些病理表现的病人,一定是气机长期凝滞导致的。所以我们治病治本,不能逐其末,条达气机,慢慢化开,可能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甚至一年时间在病人和大夫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根本改善。
问:既然说血瘀就是气滞,为什么把气滞血瘀单提出来呢?
也就是气滞的成分浅,血瘀的成分深,也就是积和聚的区别。什么叫积什么叫聚呢?这个应该知道吧,积和聚一个典型的区别,聚是气之暂聚,你能感觉到某些不适,比如心下痞啊,这个是聚,忽然某一处疼痛啊,这都是气之聚,寒气之聚,热气之聚,病气之聚。那么积呢,积而化形,长个肿瘤就叫做积;时间短是聚,时间长了化为有形就是积,所以聚可拿药一下子散开,积就要长时间用药温化、消导,严禁用耗血破气的药去开破。
问:从气道来讲,例如针灸,如何做到补和泻,这个补泻在治病中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跟大家说一下啊,这个基本失传了,关于针灸的补泻,《内经》上一再强调,这个补泻啊,大家知道迎随补泻嘛,这个迎随补泻不是真正的补泻,真正的补泻啊就是《黄帝内经》上的所讲的,什么叫做补呢?进针一定要慢慢的进针,抽针的时候一定要急速地抽针。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啊真正的古代的针灸是两方面,一个是手法, 一个是意念,两方面结合,达到真正的补泻。你就这样认为吧,你拿一根针,往皮肉里扎的时候,首先要得气,得气首先像鱼咬钩一样,估计很多扎过针灸的有这个体会,一下子这个肌肉抱紧针头,催针要催一下,使这个气有一种得气的感觉,然后慢慢往虚的地方去送,这个送的时候,一定要一种有补的意念,同时带动手法,确实产生你手中握着一团气的感觉,然后往里走针,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是意念,一个是指法,通过你的意念,就象你真正看到了有一团气往病人的所虚之处去填补或者去调补的感觉,同时手法上配合你那种意念的感觉才能真正达到补的效果,一手要闭针孔嘛,就怕气从这泻出来,拔针的时候一定要闭针孔。我们吹气球有这个感觉,用嘴吹一下鼓起来了,迅速用手把气球的口缠紧,不让里面的气泄出来,就是我们做针灸手法,我们扎阳陵泉啊、阴陵泉啊,我们首先要有这个意识,你才能真正地把气补进去,当然手法要有老师来教,自己虽然有意识,但是不可能达到精妙的程度,还要和病人的气机相融合,把这个病邪鼓舞振荡,使这个气通达于病人的经脉当中,那么这需要手法。
所谓的泻法也很简单,有红肿热痛啊或者有寒气所郁,拿针迅速地扎于病所过的经脉当中,然后是不断地在那摇,就好象把里面的气呀豁开泄出来一样,尽快地把里面的气泄出来,并且不断地深浅抽插,不断地使气往外鼓荡,从这个针孔和针的周围啊,把气泄出来,那么手法好的话,这个一拔,红肿热痛能够很快地把气泄出来,病人会感觉局部有凉爽,像吹电风扇那种感觉,或者病人有所失亡,好象丢了什么东西,这个是泻法。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可以做个实验,你就把针啊看做你的整个意念所在,它就像一把铁锹,补无非是把土填进去,泻无非是把土给挖出来,那么小小一根银针带动整个你身之气和他身之气共同融合达到补气和泻气的作用。
当然现在临床上懂补泻的大夫越来越少,基本没有。把针扎那,揉针,捻针,脑子里好象没有气机的概念,这个是不对的,只是某针扎某穴嘛,很死板。其实针灸啊就是在练气功,你功力有多深,你的补泻的效果就有多好。好多日本人到中国来学中医,学来学去只知道皮毛。他看的医生的针法,就可能模仿出来,第一眼就是没有在思想层面上知道什么叫针法的奥秘,也就是说啊,师父手把手地直接让学生去进针、行针、出针,你要不告诉他真诀的话,他也学不会。所以说首先我们要在理论层面上或者在观念上一定要树立气机的概念,人是充满一团气的,补气就是以你身之气和病身之气带动补到虚之处,泻就是把病人的有实之气,不管是寒气、热气或者其它的病邪之气通过手中的针调泻出来,把气在身体当中由聚的状态使它散布开来,由身体的整个气机带动运化而走,一般元气深藏不露啊,越是真气,越是隐藏的很深,你那根针怎么对着非常深而又趋于无形之气行呢?所以大家记住,有绝活这个都有家传的嘛,或者是自己有一手嘛,但是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大方向。想学中医,一定在思想上意念上,不然的话,不管是中医的脏象学,还是针灸这块,不可能有太大的进步,不是一个机械的东西,如果针灸不带意念而能有效果,那么可能就有仪器来代替人的手法,所以说这是不可能的嘛,母亲给你下的面条和你自己下的面条是有不同的。
问:“顺则凡,逆则天”,这个应该怎么理解?
这是谁说的话啊?这句话这么理解,顺造化而走就叫凡人,逆造化而走,就是天。顺着什么,逆着什么。打个比喻你就知道了,一个人骂了你一句,你发怒,这叫顺,因为这是人之常情,这叫顺,也就是对外界产生常人可见的反应。那么逆,当然不是了,他骂你一句,你没反应,即不怒也不喜,或者反而会喜,会高兴,为什么?
问:讲一下中风和中寒。
这个很简单,中风肯定夹带着中寒,比如出去外面当风了,这就典型的一个中风嘛。风寒之气所伤,那么就叫做中风,中的风重,寒少。那中寒呢,中寒不一定中风,比如说,紧张所至,呆在家里冷,穿的少,这个一定是寒风所吹拂啊,才是中风。当然现在解释中风,相当于内生(*)经脉枯槁而出现的气机偏于一边,这和古代的中风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中风要用驱风散寒的药。往往中寒呢,温里去寒的药多一些,桂枝汤和麻黄汤,一个明显的区别,麻黄汤劲儿大,桂枝汤劲儿小,寒能令气郁,麻黄汤解一个郁,肺郁之气,太阳经寒郁之气,中风,风使人不适,用桂枝汤解肌表,是这么一个意思。现代人感冒,一般中寒的少,中风的多,所以建议用麻黄汤,劲儿大。而且现代人的身体素质也差。伤寒论里面有:中风有汗,中寒无汗哪,指的是郁嘛,郁的紧一些就没有汗,郁的松一些就有汗,所以中风导致营卫不适,就容易出汗,但也不是绝对的。
问:肝气和脾气有何不同?
这个记得我们上次说过,最大的不同一个气急一个气缓,是一对冤家。肝气急脾气缓,互相调和,相辅相成。气不可以急,故以缓气冲之;气不可以缓,故以急气激之,这是肝脾气最大的不同。前些日子看一报道,说人肝火旺脾气急,那么是不应该改一下啊?不叫脾气急,应该叫肝气急。这个大家正好提出来这个问题,脾气急是不是肝火旺肝气急,或者肝气上冲,是说肝气还是就是说脾气?
大家解释这样:肝气克脾,脾土受克,这个是一个比较。那么单拿出脾气来说,可以急可以缓可以开可以合,肝气也一样,可以急可以缓可以开可以合,也就是每一脏它是一团气,都具有本经气的表现形式,当肝气和脾气比较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肝气急脾气缓。
有人说脾气缓是常态,急为病,肝气也可以急,脾气也可以急。不要去引申到肝气主急,脾气不主急,这个不能这么来说。这本身脾应该是缓性子,但这人急了,这叫脾气急。那么下面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脾气急,为什么说人的禀性一定要用脾气来说?不说心气肝气,招员工不要招脾气太暴的。为什么不说肝气暴躁呢?这个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看大家解释。
这个说的不错:人五行所主,肝气即是脾气的一部分,脾气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禀性,这样说是对的。脾气缓为和气,这个脾气汇合在五脏之中,基本代表个人的性格。它就像办公室主任,各领导层、员工都要和他打交道,那么基本反映了这个系统的特点,所以说我们说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的状态怎么样,就要看他的脾气怎么样,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在这里也淋漓尽至反映出来,并非只是仓廪之官,还是一个人的性情的综合代表,所以说不说肝气急,怎么怎么地,上来说脾气怎么样,脾气急啊脾气缓,还是这人反复无常啊,都用脾气来表示,所以古人用词非常有讲究的,你看说这人精神怎么样,一个说精一个说到神,两个都说清楚了。这个人面貌不错,又加一个面貌,那么精神加面貌,同时代表一个人整体的气态。
问:土藏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