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33-17岁 我在美国当"政客"-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⒍俚靥谝恢惫鄹惺芎苌睿本┑拇蟛糠值靥镜纳疃龋绻驼饫锉绕鹄凑娴牟凰闶裁戳恕N颐撬懔艘幌拢谖颐巧铣档穆匏沽郑≧osslyn)站,下去的扶梯大约要走两分钟左右。里面看上去是别有洞天,可是事实上却总有让人不过瘾的感觉,好像还掖着藏着什么一样。反正看上去总是没有国内的任何地铁站气派,更没有那种一下看到尽头的豁然感觉。地铁里并不明亮的灯光,你是说人家节约用电也好,说人家格调不同也好,倒是确实让人感觉很不同。似乎潜潜的感觉国内的地铁在规划上都比这里要大气,并且更易行走于其中。没有了国内的大型换乘站,这里的许多站都是上下两层。而有一点更是让我们几个“外地人”觉得很不合理。比如北京,环线,一线,轻轨乃至正在修建的都是分得很清楚,需要换乘。可是在华盛顿的地下世界里,往往有几条线路会在一条铁轨上运行。比如蓝线和橙线的列车都会在你眼前停下,而这时候就是考验你了,你要在车上寻找标记来分清这是不是你要坐的那条线的车,比如看终点站啊(“开往……”),或者索性看有没有直接写线路颜色。后来到了纽约,也发现纽约地铁也一样。等了几次,似乎到底还是坐错了车,我们也只能下去再往回坐,好在我们还认字,到底是找到了要去的地方。      
    


第四部分: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 3

    我们只知道目的地是国家广场(The National Mall),实在不知道如何翻译是好,mall在这里是“大面积的草地”的意思。我喜欢和我朋友戏称之为“大草坪”),因为大部分纪念园和建筑都在这周围。换句话说,华盛顿上镜率最高的东西都在这边了。这片草地的位置是夹在“宪法大道(Constitution Avenue)”和“独立大道(Independence Avenue)”之间。从地铁站出来时候有点小插曲,上扶梯的时候我很自觉地站在了右侧,而山姆和詹梅斯则是若无其事地站了左边。后面上来的人略微生气地扒开他们,他们似乎还很不理解是为什么。我当时的感觉似乎比较意外,但是后来仔细想想也就没什么了。虽然是在美国,但是生长在大城市的我远比他们要来的适应。我后来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和声细气地和他们谈起了他们不熟悉的大城市中生活的种种,当然也提醒了他们再坐扶梯时要“右站左让”。二位对我们“城市怪物”的生活方式很不理解,可是身在城市还是接受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是所谓“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城市和非城市生活也有着相当的差异。在美国,即使是非城市的地区,现代化程度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重要问题体现在心态这一不常被人察觉的方面。城市的生活节奏甚至习惯都较非城市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现象在国内也得到了逐步体现。城市急促的脚步和催人的节奏让人们很不舒服,可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包括我,早已适应了这一切。当我们这些“城市里的怪物”来到市郊甚至乡下,会被当地人一眼认出,只因为我们的城市化作风。非城市人的心态比我们这些城市人要平和很多,凡事都比我们耐心很多。在大城市以外可以看到较城市中更多的谦让,更多的淳朴,更多的乐于助人。而才说到的发生在扶梯上的事情也就是城市人和非城市人的一个区别,在山姆和詹梅斯的脑海里,似乎就没有在扶梯上谦让的概念,似乎更没有这个必要。而我,作为习惯于大城市的城市人,每每上扶梯都是自觉的站在右侧。    
    这并不能怪山姆和詹梅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这种作为。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他们有着相对少的机会来抢时间,他们可以不紧不慢,比较悠闲的走在街上,站在扶梯上。可是对于我们城市人,什么事情都是风风火火,赶时间的场景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才会意识到将扶梯左侧让与有需要的人是如何重要。    
    蛰伏在南加利福尼亚一隅的生活,让我意识到“我是个城市人”这个属性,也认识到这个属性似乎已经烙印在了我身上,不能被简单更改。我习惯了紧凑的城市设置,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快节奏的生活等等都市生活的特性。而在南加州,没车就像没腿的日子让我感觉到难以适应。我得承认,逃脱大都会的感觉应该是新鲜的,重回到大城市让人不适应。城市外面的生活更能让人自己来掌握,自己更容易感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生活的可爱。城市外面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城市人要更谦卑,更简单,我更承认他们于我们城市人的不屑。可是多年的城市生活已经让我难以脱离都市这个环境。不同的人自然对不同的生活有着青睐,无论是城市生活或者都市外的生活都有着它吸引人的亮点,而不同的生活环境刻画了不同的性格。我还想说,国内一些什么白领小资,还有那些盲目追赶潮流的人,动不动就要讥笑异己“老土”。我想,如果“右侧站立,左侧让行”的概念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出来一个不了解这个规则的乡下人是一定会被讥笑为“老土”,甚至“没素质”、“农民”和“民工”等。骂人家“农民”?没农民你吃什么?民工怎么了,劳动致富,哪错了?没了民工,国家经济要受多大损失?我还想问问那些人,如果你到了一个不同的环境,不知道如何点菜,不知道如何衣着,不知道如何遵守你根本闹不清楚的规则,你是不是也是什么“老土”?在我眼里,根本没有“老土”这样的人。因为一个人没有义务更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事情,环境是可以适应的。没有人在进入一个环境时就对周围了如指掌。在人身上,有很多比这些更重要,更可靠的参数来评定一个人。      
    华盛顿的阳光应该是珍贵的,在天气多变的华盛顿,每一缕阳光都是可爱的,似乎比我在加利福尼亚见到的阳光还要可爱。可是就连不喜欢阴天的我都对华盛顿的阴霾没有任何反感,因为不晴朗的天并不让人抑郁。天空虽然没有阳光的晾晒,可是依然显着透亮。      
    走出地铁站,我们是迷茫的,因为眼前的一切似乎没在任何地方看过,而阳光下的华盛顿更让我们有些不太适应。我们三个都是像没见过高楼一样面对那不雄伟却颇具震撼力的建筑转了好几圈,转到最后,依然没有弄明白眼前的是什么。华盛顿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华盛顿,甚至我在怀疑,我来过这个城市吗?现在的我其实并不太准确地记得我当时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更没有任何的细节,所有的记忆都是一副油画般的模糊印象和那依然生动的感触。我只记得当时我们胡乱地在聊些什么,一起走向了我从没有任何印象的路那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      
    我们下车的那个地铁站、后来看到的建筑,一直到出口处的建筑都是同一建筑群,叫作罗纳德·里根大楼及国际贸易中心(Ronald Reagan Build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坦率地讲,我至今不知道这建筑和里根总统有怎样的渊源,但是在里根先生去世不久的当时,整个楼上当然不会少了里根先生的印记。楼北侧街边的门脸上数条黑幅异常庄重,里根总统生前黑白的照片更是惹眼。尤其在当时的情景,更是吸引眼球。我只顾对着楼照相,到了后来才记起,门前的那条街其实就是宾夕法尼亚大道(Pennsylvania Avenue),承载着无数政府部门的大道。记得出站的时候山姆就一口咬定对面那个绿树掩映的不中看建筑是白宫,进过白宫的我玩命儿摇头,大笑着否定他的猜测。因为当时的我,四处张望,怎么也无法激起对四年前记忆的涟漪。可是后来看到白宫访客中心(White House Visitor Center)的我才意识到白宫应该不远,后来走到白宫南草坪外。回头望望,原来我们出站的里根大楼和这里的直线距离还不到一公里。      
    


第四部分: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 4

    华盛顿拥有太多的纪念理由,美国人面对自己不够悠久的历史却是倍加珍惜。在这样的国家,似乎每场战争都有需要纪念的理由,而每个为国捐躯的烈士都是要被铭记的,至少,他们的身份会尽可能的被证实。只因为他们是为国家利益而牺牲,无论这在道义上是否正确。即使是来过华盛顿的我,依然会对路旁无人注意的纪念雕塑大惊小怪。历史的力量是巨大的,历史本身有时其实又是可怕的。历史中的一切在被我拾起之前都是被我遗忘的,而历史中的事件对我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却又是很难说清的。抚摩着陌生的历史,解读写在上面的一笔一画,也许带来的是没有理由的遐想,也许是对不曾认知的历史的一种敬畏。因为这是历史,也是许多人,或者某个人的故事。      
    恐怖主义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模样。“9·11”前后的美国我都来过,最突出的改变是在华盛顿看到的。无数的水泥墩就是恐怖主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礼物。上次来依然可以近距离接触的白宫已经被层层水泥墩围的严严实实,与水泥墩相伴的是无数来自“秘密服务处(Secret Service,现隶属于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此前为财政部—Depar tment of Treasury之下属部门。公众最熟悉其保护国家政要的职能。)”的安全人员。宾夕法尼亚大道白宫门前的那段已经被水泥墩完全封锁,里面停着、穿梭着若干辆秘密服务处的车辆。车辆上的探员和众多美国执法人员一样,大墨镜一带,好像有那么点“铁面无私”的意思。面对水泥阵,我们有点迷失方向,更发现自己走错了路。路口坐在车上的秘密服务处女探员轻松地对我们喊道:“你们不用绕了,从那个口儿穿进去就是了。”虽然前面的口儿清楚地写着“此处禁止进入,请绕行。”面对女探员的“法外开恩”,我们也只能言听计从。     
    看一看白宫,对于美国人来说似乎也是件很有诱惑力的事情。一个美国人对白宫的好奇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和我们中国人对天安门和长城的兴趣是相似的。进过白宫的我对白宫的兴趣自然不再狂烈,听说白宫缩小了参观范围之后我也是沾沾自喜。穿越了水泥障碍,我才发现水泥阵里面隔离了这么多的人。在接近美国独立日的当时,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美国的首都,参观都不足以说清楚他们在华盛顿的作为。看着手拿美国国旗的美国人们,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我看得到他们心里的崇敬,那些眼神和表情,我总觉得和我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的不同。除了水泥墩当然还有一层又一层的栏杆和拦网,在控制区域内,你真的就被完全控制了。你只能按照管理方面希望你移动的方式进行移动,因为在水泥墩和层层这样那样障碍的编织下,你就没有任何选择,没有第二种移动的可能。换句话说,你的权利是受到严格“监视保护”的。白宫自然是一样的白宫,而白宫外的我不如四年前那样自由了。看到周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秘密服务处探员,应该可以看出“9·11”之后的美国人对安全保卫看得有多么重。虽然是层层设防,但是此时的白宫南草坪外似乎要比我印象中要繁忙得多。想要挤出一个好角度来都不那么容易,而第一次来的时候,白宫外的冷落倒是让我觉得有些吃惊。      
    我还是要说水泥墩和严重升级的安全保护措施。这些躲避不及,想看不见都不行的东西严重加大了我和记忆中华盛顿的距离。华盛顿的每个亮点似乎都被保护在了玻璃柜中,这个城市似乎被变成了摆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我,不,我们不只一次地在水泥墩之间迷失方向。扒着栏杆遥望完白宫的我们左顾右盼,也没太弄明白到底往哪边走是对的。这,当然又是水泥墩的错。      
    我们穿越了白宫和国家广场(我之前说过的“国会大草坪”)之间的“大椭圆(The Ellipse)”向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方向走去,一路上可谓熙熙攘攘,人潮人海。华盛顿纪念碑应该是华盛顿市内最高的建筑物了,之前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没有亲密接触过,后来听说华盛顿纪念碑里边的电梯可以载人到上面还觉得很是有趣,虽然这件事至今都没有能被求证。这个夏天的华盛顿似乎不很给面子,之前去国会山就是前后一片狼籍,一部分地方在埋管线,另外的一面则在修建那个访客中心。华盛顿纪念碑当时是在很远的外围就被各种栏杆围拦了起来,我们也“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搞不清为什么,当时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各种维修项目都在华盛顿市内无声无息地进行着,只让人觉得很是不爽。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在从白宫往南穿越“大椭圆”的时候我们恰巧走到了西侧的17街,而不是东侧的14街。我们的目标都在华盛顿纪念碑的西侧,而在其东侧是很多建筑及办公楼,著名的史密森尼安(Smithsonian)系列博物馆还有国会山。走在被歪歪斜斜围栏围出来的大街上感觉很狼狈,而正当几个人无聊地扯东扯西时,我发现了我最想看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World War II Memorial)。      
    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令人激动,因为才刚刚开放,所有的人们,包括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模样。虽然我们都在电视里先睹为快,可是据说那种面对面的震撼依然伟大。      
    


第四部分: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父亲节 神游华盛顿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旨在纪念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600万美国军人,阵亡的40万烈士以及所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做出贡献的人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竟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题纪念物。因此,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3年5月25日签署公共法案103…32(Public Law103…32)来委托“美国战争纪念设施委员会(American Battle Monuments mission,简称ABMC)”在华盛顿市或者其周围修建一座二战纪念物来纪念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及为那场战争做出卓越贡献的所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最终选址在之前的“彩虹池(Rainbow Pool)”所在位置,位于林肯纪念堂前“倒影池(Reflecting Pool)”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位置。克林顿总统最终在1995年的“退伍军人节(Veterans Day)”一个正式仪式上宣布这一决定。政府的联邦拨款只有1600万美元,而通过各界人士筹款获得了1。95亿美元的资金。许许多多人加入了支持建设的行列,并且支持筹款。这里面有1996年美国共和党的总统竞选人、现共和党参议员、二次大战老兵鲍勃·多尔(Bob Dole),以及全球物流货运公司FedEx(联邦特快)的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海军陆战队士兵弗雷德里克·W。史密斯(Frederick W。 Smith),还有好莱坞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Tom Hanks)等著名人士。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最终于2001年9月开始施工,并于2004年4月29日对公众开放。在一个月之后的5月29日,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又称“国殇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美国各界知名人士及重量级政要都依次登场,而更有数千名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被邀请参加盛典。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都会是一个大周末的假期,而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的落成更是成为当时在美国头条率最高的新闻。    
    即使已经作好面对人山人海的心理准备,但是当看到二次大战纪念园的人群,依然是觉得有些头疼。如果不是之前在电视和网络上一睹二次大战纪念园,是不会极其容易马上认出的,更多的外国人可能会从“这是什么”的疑问开始,然后再了解到这是二次大战纪念园。二次大战纪念园简单说来是两个半圆弧加上之间一个大喷泉组成的。两个圆弧分别由两个巨型亭子拱门连带若干花岗岩石柱组成。两个圆弧分别代表二次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和大西洋战场,而两边的花岗岩石柱每一根代表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个州或者一个海外 领土,加起来是所有在二次大战中对联邦给予支持的州和地区。中间是加大号的喷泉池,依我看,这是保留了原来的彩虹池稍做调整的结果。在位于第17街的入口处,两端的国旗杆上飘扬着美国国旗。底座上有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陆军飞行队(Army Air Forces,即后来的空军,当时空中力量隶属于陆军)、海岸警卫队(Coast Guard)及商业船队(Merchant Marine)的徽章。后来在网上看到入口处其实还有24个铜制栏杆标明美国在海内外的战争年份,以及纪念园的纪念铭文。两侧有平缓的坡道供参观者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