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偌大的大殿,直接在崇祯皇帝略带失望眼神的注视下,越来越凝重。
这个时候,亲眼见过虎豹军强大的内阁大臣王忠颖,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说道。
“陛下,老臣这里有一句话要说……”
急于想要打破朝堂这种凝重局面的崇祯皇帝,想也没有想就回答:“朕准奏……”
“谢陛下……”
王忠颖刚刚说完,一众朝臣的目光,就汇聚到了王忠颖身上。
在大家注视下,王忠颖语气诚恳的说道:“诸位同僚,你们都是我大明朝的忠良,大明朝的未来,都在诸位身上。可以这么说,大家的未来,已经和大明朝的兴盛与否,完全绑在一起……大明兴,诸位同僚的未来,就会一片光明。大明衰,诸位的未来,也会跟着衰……”
“本官知道,官绅一体纳粮的改革一旦执行,拥有大量田亩的诸位同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损失。但是,本官要说的是,这些损失和诸位的未来。和大明朝的未来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只要大明朝能度过眼前这道难关,继续繁荣富强,身居高位的诸位同僚,还担心没有办法弥补因为纳粮而给你们带来的损失吗?”
“另外,诸位同僚都是我大明朝的栋梁之臣。全国上下所有人都看着我们。如果连我们都不能做出表率,支持陛下的改革。那整个大明朝的官绅地主,还会支持陛下,支持朝廷吗?所以,本换希望诸位同僚能慎重考虑……”
“如今的山陕两省和虎豹军,已经发展到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地步。如果朝廷还不马上奋起直追,朝廷将会被虎豹军甩得越来越远,再也追不上……”
说完以后,王忠颖直接跪在大殿上,对着坐在龙椅上,一脸复杂表情的崇祯皇帝说道……
“陛下,臣内阁大臣王忠颖,支持陛下进行官绅一体纳粮的改革。等朝会结束后,老臣马上统计家中的田亩数量。按照比例,向朝廷缴纳粮税……”
“好……王爱卿不愧是大明的肱骨之臣……很好,非常的好……”脸上终于流露出一丝笑容的崇祯皇帝,毫不吝啬的对帮助自己破局的王忠颖,大加赞赏道。
随后,直接瞪着一双伶俐目光,在其他朝臣身上,不断得进行游走,等待大家反应。
面对王忠颖堪称直言了当的分析,面对崇祯皇帝看向自己的目光,很多朝臣的脸色,直接变得通红。
在王忠颖的带领下,马上就有第二个大臣跪倒在地,对着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大声回答:“臣附议,支持陛下改革,在整个大明朝执行官绅一体纳粮……”
有了带头的,剩余朝臣,就好像商量好了的一般,接二连三的跪倒在地,支持崇祯皇帝对整个大明朝进行改革……
脸上瞬间流露出满意笑容的崇祯皇帝,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后,马上命令道。
“既然如此,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朕决定,马上诏告天下,从今天秋粮收获开始,执行官绅一体纳粮进行收税……”
“陛下英明……”面对龙椅上一脸意气风发的崇祯皇帝,一众朝臣同时跪倒在地,大声喊道,就好像卫征多么英明一样。
第四百四十三章恐怖的反响
然而,事情并没有崇祯现象中的那么简单。
官绅一体纳粮,如果想要在大明朝彻底执行下去,真正看得不是王忠颖这些大臣,而是组成大明统治根基的无数官绅地主。
对于这些官绅地主来说,他们不管在位的是不是大明天子。在他们眼里,即使重新换一个王朝,他们该向佃户收粮的还是继续收粮,不需要进行上缴的粮税,一颗粮食都不会给朝廷。因为,不管是哪一个王朝,都需要他们这些官绅地主来统治整个国家。
所以,他们不会管朝廷是否到了生死存亡地步。此时此刻的他们,只看到官绅一体纳粮这个政策执行下去后,朝廷就会在每年秋收的时候,从他们手中收走本该属于他们的大量粮食作为粮税。
如此情况下,把粮食和财产,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底层官绅地主,怎么可能允许这种可能让自己破财的政策执行下去。
所以,朝廷打算官绅一体纳粮的圣旨,刚刚到了大明朝的县一级,就没有办法继续传递下去了。不仅如此,很多的底层官绅地主,甚至于直接向朝廷上万民书,要求朝廷收回圣旨。
更有甚者,直接组织佃户,或者是互相联合起来,暴力抗税,用实际行动表示出自己对朝廷这个最新纳粮政策的不满。
面对大明底层,各级官绅地主始料未及的强烈反对,崇祯皇帝直接被吓了一大跳。
但是,在两个因素的决定下。崇祯皇帝并不打算就这么收手。妥协……
第一个因素。毫无意外的是朝廷最缺的银子。而官绅一体纳粮,就是解决银子的最直接,最快速办法。
至于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崇祯心里的自负感在作怪。土匪出身的卫征,都可以在山陕两省进行官绅一体纳粮,为什么作为皇帝的自己却不能呢?
只要是卫征能做到的,作为皇帝的自己就能做到。
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崇祯皇帝直接忽视来自底层官绅地主的反对。因为这些反对声音而满脸愤怒的崇祯皇帝。直接做出动用军队,在大明境内,强行执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决定。
但是,让崇祯失望了……
官绅一体纳粮的圣旨下达一个月后,朝廷不仅没有从底层官绅地主手里收到应该进行上缴的粮税,就连朝廷应该从如同百姓手里征收的粮税。也才达到往年的五成不到。
面对这个结果,崇祯再次怒了……
二话不说,直接下旨,要求各地驻军,配合官府。强行从底层的官绅地主手里征粮征税。
但是,接下来的发展和局面。再次出乎崇祯皇帝的意料。
因为大明朝的世袭军制,各地驻军和卫所军队,无一例外的全部掌握在地方豪强手里。而经过大明朝长达两百年的土地兼并后,地方上的大部分土地,也随之集中到了这些军官豪强家里。在这其中,尤其以卫所军最剩。
放在以前,自己兼并的田亩,都不需要进行纳粮,所有收成全部归自己所有。但是,崇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管自己是军官,还是拥有秀才等身份的豪强,都要按照规矩进行纳粮。
如此情况下,这些手握军权的地方豪强和军官,怎么可能自己打自己嘴巴,自己派兵从自己手里强行征粮征税呢?
但是,崇祯皇帝的圣旨,又必须执行。
为了让崇祯皇帝彻底打消官绅一体纳粮的想法,这些底层手握困算的豪强和军官,联合地方官绅一起,狠狠将了朝廷和崇祯皇帝一军……
朝廷要求各地驻军强行征粮征税的圣旨,刚刚下达不到两天时间,来自全国各地催要军饷的加急奏折,就好像雪花一样,源源不断被送到内阁,送到崇祯皇帝案头。
“陛下,这时河南巡扶何大人送来的急报,因为朝廷的官绅一体纳粮,地方上的官绅地主,纷纷组织佃户,组织官府征税……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豪强和官绅地主,已经开始聚众闹事,攻击县衙,暴力抗税……”早朝朝会上,一个大臣大声禀告道。
话音刚刚落下,崇祯皇帝就开口反问道:“军队,朕的军队呢?”
“朕每年花那么多银子养着他们,关键时刻,就要给朕站出来,确保大明朝的稳定……”
就在崇祯还准备继续骂人的时候,刚刚开口说话的大臣,赶紧继续禀告道:“陛下,臣的奏折还没有念完……”
“收到陛下要求地方驻军配合征粮征税的圣旨后,河南巡扶已经按照要求,抽调地方驻军,平息扰乱,强行征税征粮。但是,这些地方驻军,竟然抗旨不尊,拒绝出兵……”
“据河南巡扶报告,这些地方驻军军官家里,都拥有数不清的田亩。他们同样是官绅一体纳粮的征粮征税目标……很多地方的暴力抗税,就是这些人引起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借此机会,向朝廷讨要近几年朝廷未下拨给他们的粮饷。如果朝廷不补齐他们的粮饷,他们绝对不会出兵……”
“大胆……狂妄……竟敢威胁朕……朕该把他们都杀了……灭他们的九族……让他们知道,朕还是大明朝的天子,他们没有和朕进行讨价还价的余地……”大臣刚刚说完,一脸怒火的崇祯皇帝,就开始在朝堂上破口大骂……
当然,骂归骂,崇祯皇帝并没有忘记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
深吸一口气后,对着面前大臣问道:“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河南巡抚有没有上奏具体解决办法…。如果地方出了事情,都要让朝廷和朕去解决,那朕要他这个河南巡抚还有什么用。”
大臣点了点头肯定道:“奏折中的确有解决办法…。只是,这个办法到了最后,还需要朝廷来出面进行解决。”
崇祯皇帝的眉头一皱,追问道:“什么办法…。。”
大臣回答道:“河南巡抚的办法就是,尽快补足朝廷欠发河南境内所有驻军和卫所军的饷银和粮食…。。只要朝廷尽快补足这些粮饷,河南巡抚就有办法确保河南的稳定。”
“经过统计,在最近三年时间内,朝廷一共欠发河南五万地方驻军总计32万两银子的饷银。粮食方面,一共欠发八万卫所军总计十五万担粮食…。。”
“怎么会这么多?”听到这个数据,崇祯皇帝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
这个时候,刚刚上任的兵部尚书站了出来,对着崇祯皇帝肯定道。
“陛下,据微臣所知,河南巡抚在奏折中的所言,全部属实,没有任何虚假…。”
“近三年来,因为朝廷大部分军费都分在了边军身上,几乎没有太多战斗的地方驻军,也就没有分到多少军费…。。”
“按照惯例,朝廷给地方驻军发放的饷银,都是按照全饷的八成进行发放…。至于卫所军,则仅仅发放总额的六成不到……”
“三年时间过去了,欠发32万两银子和十五万担粮食,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十二万两银子,对于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并不是很多。但是,十五万担粮食,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
按照如今粮价,十五万担粮食,如果用市价进行购买的话,至少需要六十万两银子。
加上其中的三十二万两银子,就是整整九十多万两。
九十万两银子,对于粮税还没有征收上来的崇祯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
就在崇祯脸色因此而越来越阴沉的时候,又一个大臣紧随其后站了出来。
对着崇祯皇帝大声禀告道:“陛下,微臣有事要奏…。”
“微臣这里也有一份奏折,是来自山东巡抚的…。”
“自官绅一体纳粮的圣旨下达后,山东巡抚也面临同河南巡抚一样的问题。”
“最底层的官绅地主互相联合起来,组织佃户,暴力抗税…。”
“更有甚者,也开始拒缴本该上缴朝廷的税收。”
“除此以外,山东地方驻军,也面临了和河南地方驻军一样的问题。如果朝廷不马上下发朝廷欠发的粮饷,这些地方驻军可能以暴乱来对抗朝廷的官绅一体纳粮政策。”
“根据山东巡抚的最新统计,三年时间内,朝廷一共欠发山东省所有驻军38万两银子。”
“粮食方面,因为山东境内拥有的卫所军数量足足是河南巡抚的两倍有余。所以,朝廷一共欠发山东所有卫所军总计32万担粮食…。。”
“嘶嘶…。。”这个大臣的话刚刚说完,一阵吸气声,就在朝堂上响起。
因为这些粮食和银子全部加起来,就是整整一百五十万两。
就目前的大明朝廷来说,就算把整个皇宫给卖了,也买不到总计二百五十万两银子。
更加重要的是,这还仅仅是朝廷欠发两省驻军的粮饷。如果将整个大明朝全部加起来,大家不敢想象,到底会有多少银子。
至于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脸上的愤怒,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不见,并且被一丝失落和绝望给覆盖。
第四百四十四章第二次合作
虽然面前的大臣没有明说,但是,他们的隐含意思,却说得一清二楚。
那就是让自己收回官绅一体纳粮的圣旨……只有如此,才能平息来自大明朝最底层的扰乱,平息最底层官绅地主的反对声音。
偌大的朝堂,再次经过一盏茶时间的死寂后,满脸怒火的崇祯皇帝,终于开口了。
“银子朕没有,粮食朕也没有……该怎么解决这些扰乱和反对声音,诸位爱卿必须给朕想出一个解决办法……当然,如果有人打算让朕收回官绅一体纳粮的圣旨,朕可以答应。但是,你们必须要给朕想出一个解决银子的办法…”
“诸位爱卿都知道,朕之所以这么急着下达官绅一体纳粮的圣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银子。只要你们能给朕找到银子,朕就收回官绅一体纳粮的圣旨……”
面对崇祯皇帝充满怒火的质问,站在朝堂最前面的几个内阁大臣,直接闭上嘴巴……
因为,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触崇祯皇帝的眉头,让崇祯皇帝,将怒火发泄到自己身上。
不过,在崇祯皇帝一双伶俐目光的开会注视下,内阁首辅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
”陛下,老臣这里有一个让朝廷增加收入的办法……只是,这个办法需要朝廷再次同虎豹军进行合作……甚至于给虎豹军一个好处……”
作为大明朝的皇帝,崇祯非常清楚,底层官绅地主对整个大明的重要性。
如果让这种扰乱继续持续下去。那么。它给整个大明朝所带来的危害。绝对远远超过虎豹军。因为,它直接动摇了整个大明朝的统治根基,动摇了大明朝的国本。
正因为如此,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虽然表现出一副非常愤怒的表情。但是,他的心里,却是非常的着急,恨不得直接下旨。停止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平息来自大明朝最底层的骚乱,确保大明朝的稳定……
所以,内阁首辅的办法中虽然提到了多次让自己挫败的虎豹军。但是,急于结束官绅一体纳粮,平息地方骚乱,解决朝廷危机的崇祯皇帝。仍然强忍住自己心中对虎豹军的仇恨和怒火,尽可能平静的反问道。
“什么办法?只要能解决银子问题,朕马上就下旨,停止执行官绅一体纳粮政策……”
看到崇祯皇帝并没有因为自己提到虎豹军而发火。内阁首辅长松一口气的同时,赶紧禀告道:“陛下。据老臣所知,在过去的半年时间内,陛下储存在内库的银子,之所以越来越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陛下同虎豹军进行合作,帮助虎豹军销售价比黄金的玻璃镜,从中间赚取利润。从而达到,在短时间内,给内库增加近乎于两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崇祯皇帝没有犹豫,直接肯定道:“没有错,朕是和虎豹军合作了,而且用朕的皇店,帮助虎豹军销售玻璃镜,从中赚取利润……”
说道这里,崇祯皇帝似乎想到了什么?
眼睛一亮,对着内阁首辅赶紧开口反问道。
“朕明白了……首辅你的意思是,让朕继续同虎豹军进行合作?”
内阁首辅摇了摇自己脑袋回答:“启奏陛下,不是陛下你同虎豹军进行合作,而是整个朝廷,同虎豹军进行合作……”
“不仅如此,朝廷还要进一步扩大同虎豹军的合作……”
“据老臣所知,虎豹军所有财政收入中,玻璃镜和精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既然如此,朝廷完全可以同虎豹军进行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两个东西……”
“陛下同虎豹军的合作中,仅仅给虎豹军售卖玻璃镜,半年时间,就赚取了差不多两百万两银子。如果把合作对象变成整个朝廷,并且连着精盐一起进行销售。一年时间内,朝廷从中眸利上千万两银子,绝对不成任何问题……”
“所以,只要陛下愿意继续同虎豹军进行合作,银子就不是问题。”
听到这里,崇祯直接心动了。但是,当他想到目前虎豹军和朝廷之间的僵硬关系后。这种感兴趣,马上就被担忧给取代。
对着面前首辅问道:“就算朕愿意尽弃前嫌,虎豹军会愿意吗?毕竟,这件事情是朝廷有求于虎豹军……朕担心,这个年轻气盛的卫征,会一意孤行,不买朝廷的帐。”
内阁首辅再次摇了摇自己脑袋,对着一脸担忧的崇祯皇帝安慰道:“请陛下放心,老臣肯定,虎豹军卫征,一定会同意和朝廷进行合作……”
“据老臣所知,卫征虽然年轻气盛。但是,却非常的睿智……要不然,虎豹军也不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将虎豹军发展得如此强大。所以,老臣肯定,这个卫征,一定清楚合则两利的道理。只有同朝廷进行合作,它才能赚取更多的银子。”
“合则两利……说得好……”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轻松笑容崇祯皇帝,大声决定道。
“既然如此,为了大明朝的安定和未来,朕就再次委曲求全一次……”
“朕决定,马上诏告天下,停止官绅一体纳粮……等将来时机成熟以后,再决定,是否执行这个国策,对粮税进行改革……”
“另外,朕正式决定,派出以内阁大臣王忠颖王大人为首的亲差大臣,马上前往大同府,同山陕总督卫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