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源最优配置。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同,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便各有差异,但财政政策的目标均体现出简明、集中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根据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不同作用,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政策,其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具有反经济衰退的功能。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政策,其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具有反通货膨胀的功能。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总目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具体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也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较大地超过了货币需求量,它的实施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它的实施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政府可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分别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    
    3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优化产业结构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的总和,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处理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政策。其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效化,一是纠正产业结构扭曲,二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组织政策是处理同一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政策。其目标是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以提高产业内部企业的活力和效率。    
    产业布局政策是政府调节产业区域分布的政策。主要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产业政策相对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具有自身的特点:更强调社会总供给的调节,通过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更深刻地干预社会再生产过程;与注重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相比,产业政策的调节时间更长,内容更具体,其操作具有更大的综合协调力。    
    合理的产业政策,有利于根据需求结构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使之趋于合理化和现代化,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有利于保证和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除上述三种主要政策以外,还有收入分配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价格管理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    
    六、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就是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使之合理配合,充分运用各自的优点,克服局限性,从而达到有效地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    
    1各种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尽管各种经济政策对调节宏观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1)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在经济衰退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额,但是商业银行则认为,经济衰退,贷款风险大。因此,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扩大贷款。从另一角度看,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对未来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较低,虽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息率,企业可能并不增加借款。    
    在经济高涨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限制商业银行扩大贷款,但是商业银行则认为,经济高涨,企业投资膨胀,利率偏高,贷款有利可图。因此,商业银行仍愿多贷款,无法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从企业角度看,尽管经济高涨时期借款利率较高,但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较高,所以企业仍愿多借款。    
    公开市场业务往往由于公众的不配合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公众不一定卖债券;在经济高涨时期,公众不一定买债券。    
    此外,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政治因素的影响,其他政策措施的影响,以及政策本身的时延都会影响政策的效应。    
    (2)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财政政策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不同的财政政策会遭到不同阶层集团的反对。如增税会遭到普遍反对,甚至引起政治动乱;减少政府购买,特别是军事购买,会遭到垄断资本家的反对;削减转移支付会遭到一般平民及其同情者的反对;增加公共工程被认为是“与民争利”,会遭到大企业的反对。    
    一些政策执行较容易,但不一定收到预期效果。如减税不会遭反对,但在经济衰退时期,人们不一定把减税所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支出。    
    任何财政政策都有一个时延问题。因为从提案到讨论通过,到最后执行,需要一个过程。具体执行时的客观形势与提案时相比,可能已大不相同。    
    所有这些都会减少财政政策应有的作用。    
    (3)其他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除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外,其他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产业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产业政策的实施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导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产业政策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产业政策的功能和效应都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因此,产业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产业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离不开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使用。    
    收入分配政策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是一个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是以牺牲另一个经济政策目标作为代价的。最好的办法是以最小的不公平换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价格管理政策也需要和其他经济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消除价格的消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只有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才能给宏观调控主体提供真实的经济信号,国家才能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制定出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但现实中价格并不一定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价格往往是扭曲的。因此,国家依据市场价格所反映的供求关系而制定的经济政策离经济现实就会有一定的差距。另外,价格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价格的大起大落会引起一些矛盾。如农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特别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价格的大的波动也是难免的。    
    对外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所以,对外经济政策不能违背发展本国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因为国际市场的变化对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冲击,所以在实施对外经济政策时,不能违背国内经济政策。再说对外开放毕竟只是一国经济的一个部分,因此,对外经济政策需要和其他经济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各种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    
    既然各种经济政策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需要综合运用,以便克服局限性,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现以现实中运用较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例,说明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问题。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特点。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具体运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各项措施调节经济的猛烈程度不同。如政府支出的增减和法定准备率的作用较为猛烈,税收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较为缓和。    
    政策发挥作用的快慢不同。如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决定,可以迅速发挥作用;而财政政策从提案到讨论通过,最后到付诸实施,需要一个过程。    
    政策影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财政支出的影响面较大,而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面较小。    
    政策制定和实施时遇到的阻力大小不同。如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遇到的阻力较大,而货币政策遇到的阻力相对较小。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综合运用。    
    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可以根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同的作用特点,按照不同的市场状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包括扩张性即松和紧缩性即紧两个方面。松是指促使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利息率、扩大信贷支出等;紧是指促使银根紧缩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利息率、缩小信贷支出等。松紧调节措施可以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趋于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那就需要扩大社会总需求,应采取松的调节措施;反之,应采取紧的调节措施。松紧措施还可以配合使用,松紧配合无非是三种形式:双松、双紧、松紧搭配。具体说,为了更加有效地刺激总需求,政府可以采取双松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的松的财政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的松的货币政策;为了更加有效地抑制总需求,政府可以采取双紧政策,即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的紧的财政政策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的紧的货币政策。但是,采取双松或双紧政策,一般很容易使调节过于猛烈,使经济突然升温、降温,像人的机体一样,有些承受不了。如果采取松紧配合措施,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以便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不至于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把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以便既能降低利息率,增加投资,又可以减少政府支出,稳定物价。    
    总之,有效地利用松紧配合,可以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制止通货膨胀;或者在增加投资,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稳定物价。这样,有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外,政府还可以采用诸如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管理政策、对外经济政策、投资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调节经济。现实中,一般是多种政策配合使用,以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大纲要求    
    1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含义。    
    2重点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其确立的原因。    
    3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集体经济及其作用。    
    4深刻理解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公有制实现形式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5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6结合十五大报告的有关内容,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点速记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含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含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而形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含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或社会发展阶段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所有制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其确立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是对所有制问题认识的深化。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有过沉痛的经验教训,总认为所有制的形式越公越好,出现了超越阶段的冒进问题,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也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出发。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除了国有经济外,还有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经济、外国资本经济等。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还包括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鼓励、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我国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而且是多层次的。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不高,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水平不高,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也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固定资产不雄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高于内地和边疆,城市高于农村,平原高于山区,汉族地区高于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差距也较大;生产力在各个部门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工业高于农业,工业中新兴工业高于传统工业,农业中种植业高于养殖业,而且差距也较大。生产力多层次主要表现在:既有电气化、自动化的先进生产力,又有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一般生产力,也有主要依靠手工和畜力进行劳动的落后生产力,甚至在个别地区还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要求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和资源,发展经济,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为现代化积累资金;有利于广开就业门路,充分利用城乡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判断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否优越,只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能以“一大二公三纯”或别的什么为标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应长期坚持下去。    
    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产品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的所有制形式。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传统理论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影响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而公有制经济含义的突破,一方面可以把人们从认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外的都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为创造和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扫清了障碍。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