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中产人数只占221%,而非中产却高达548%,已超过半数(df=1,P=0000)。鉴于中产阶层在教育、职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这样的结果可谓顺理成章。    
    以上呈现的,是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在闲暇生活方式上的具体选择差异,这种差异在二者看待理想休闲方式的态度上也进一步体现出来。在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心目中,甚至连“最理想的休闲方式”也都是“旅游”与“运动健身”、“交往”等内容,还有相当多的调查对象在“个人兴趣爱好”选项中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它们;而相比而言,“看电视”、“什么也不干”等方面,中产阶层的选择则显著减少。同样,在另一个“兴趣爱好方面”的问题中,中产阶层在游泳、球类、娱乐、旅游等方面的选择比例也高于非中产阶层,而广播/看电视一项上则低于非中产阶层。    
    对不同的闲暇活动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类:     
    (1)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    
    (2)积极参与型活动与被动接受型活动;    
    (3)商业消费型活动与非商业型活动;    
    (4)消遣娱乐性活动与发展提高型活动。    
    根据以上对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闲暇活动方式的考察,我们发现,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的选择方式存在明显不同,具体说来,中产阶层的闲暇生活相对而言多集中在室外型、积极参与型、商业消费型、发展提高型活动方式上,而与此相对,非中产阶层则较多集中在室内型、被动接受型、非商业型、消遣娱乐型闲暇活动方式上。中产阶层的闲暇生活呈现出向户外、旅游地、健身地、网络等区域集中的趋势。    
    休闲品味状况    
    虽然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在闲暇活动方式的选择上有很大不同,但二者的休闲品味却并未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我们的问卷中涉及一些阅读趣味、生活品味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发现,某些方面二者确实存在一定不同,如中产阶层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投资要高于非中产阶层,他们阅读专业类、知识博览类、文学类书籍的比例也稍高,但是数据之间差距不大,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在闲暇生活品味方面,二者存在一定的阶层差异,但程度不太明显。    
    休闲消费状况    
    相比而言,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在休闲消费上差异显著。如前所述,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不仅在旅游等“非日常消费空间”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244页。的消费上具有较大的差异,中产阶层在文化娱乐方面的开支也要多于非中产阶层。    
    另外,通过对“超前消费是很有必要的”的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对待超前消费的态度(见表3…2)。结果表明,中产阶层对于超前消费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与非中产阶层有着显著的差异(卡方检验结果的P值为0003)。


第二部分中产阶层闲暇生活素描(4)

    李培林、张翼的研究曾经发现:“在当前消费市场上,低消费阶层(最贫困阶层和贫困阶层)由于收入过低而空有着消费的欲望;庞大的中等消费阶层(中下阶层、中间阶层和中上阶层)可能具有消费能力,但却没有消费欲望。”该文依据1999年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说明:“现在的消费不足,主要由庞大的中等消费阶层(约占各消费阶层家庭的60%)的‘无消费欲望’所导致。”李培林、张翼:《中国的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观点》,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40、241页。我们发现,或许因为基础经济状况的改善导致了中产阶层消费心态的变化,与1999年中产阶层的“没有消费愿望”相比,今天的中国中产阶层已经成长为具有明显超前消费意识的阶层群体。    
    休闲态度:工作与休闲    
    对休闲的理解与主观认知情况是我们考察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主要从看待工作与休闲的态度角度进行了提问。调查结果表明,在将“工作”与“休闲”并置时,超过半数的中产阶层成员充分强调休闲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没有让闲暇生活湮没在工作的世界里。针对“您是否认为工作最重要,休闲是从属的”的提问,中产阶层回答“是”与“否”的比例分别为“448%”和“552%”,而非中产阶层的回答比例则差不多正好相反,回答“是”的要多于“否”。由此可见,尽管访问到具体的中产阶层对象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工作的忙碌而无暇顾及休闲,但从根本的态度取向上,比之于非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整体而言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休闲的重要性。    
    休闲满意度    
    对工作一元论的低认同度体现出中国当代中产阶层充分肯定休闲生活的重要性、不愿被工作左右全部身心的真实心态。坚持工作与休闲的区分、维护休闲生活的独立性提高了中产阶层对自身闲暇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在“您对自己的休闲生活状况是否满意”中,选择“满意或较满意”的中产阶层占628%,高于非中产阶层的583%,选择“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只有192%,亦低于非中产阶层的比例。因此,从闲暇生活的质量和整体认同度而言,中产阶层群体都要高于非中产阶层。    
    休闲的诞生    
    通过以上对电话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闲暇生活的概况,中产阶层闲暇生活方式的轮廓特点也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调查结果表明,就样本当中五大城市的中产阶层成员而言,他们重视休闲,也积极投入休闲,尽管工作忙是妨碍该阶层闲暇生活的主要因素,导致休闲时间的紧缺,但该阶层总体拥有较为活跃的休闲生活,对闲暇生活的主观满意度也更高。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认为,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在闲暇生活上已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果说普通的休憩、放松时间只能称作“闲暇”,那么中国中产阶层颇为积极、活跃的闲暇生活则可称之为一种休闲的诞生。    
    社会学家科塞曾把美国看作天生爱好活动的国家,认为美国人对闲着不干事总感到不舒服,很多人不工作的时候,就把空闲的时间消磨在有益的活动中——跑步锻炼身体、制定新的活动项目等。他分析说,美国人这种爱好活动的倾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美国人一直在经历着不停的变革,同时也享有广泛的机遇。此外,征服广袤的荒野要求有巨大的体力,而这种巨大的体力又常常给人们带来大量的土地和其他物质资源作为报酬。还有,美国清教徒的传统一向认为勤奋工作是一种美德,会得到成功。最后一个原因是,美国原来的移民中大多数是来自欧洲的劳动阶级。除了南部和新英格兰的少数地方以外,没有任何贵族愿意逃避商业贸易或者体力劳动,也不认为悠闲自在的生活可以提高威望。刘易斯·科塞:《社会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第87~88页。    
    而中国,却是一个自古崇尚清静无为的国度,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是自然闲适的境界,鲜见刻意“休”闲的传统。因而,中产阶层闲暇生活的休闲型风格以及较高水平的闲暇生活质量成为当今中国中产阶层区别于非中产阶层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于个人的收入多寡、职位高低等内在因素之外,在外在的生活方式上形成了中产阶层标志性的群体特征。换言之,休闲,也已成为表征中国中产阶层的标签之一。


第二部分中产阶层的休闲特征(1)

    电话调查的结果证明,中国中产阶层整体而言已在闲暇生活方面与非中产阶层形成了显著的区分。不过,量化调查为我们勾画的只是二者闲暇生活状况的粗浅概貌,要了解中国中产阶层闲暇生活的具体性质,把握其深层逻辑,就有必要深入到中产阶层个体当中,考察他们对休闲意义的理解,对实际休闲活动的选择,并在此过程当中,思考中国中产阶层身份与闲暇生活之间的具体关联。    
    中产阶层的若干休闲形态    
    对休闲意义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是一个关涉个人价值观和哲学观的基本命题。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休闲是走向真实的行动,是一种解放,在《资本论》中,闲暇时间常常与“自由时间”的概念通用。董瑞华:《马克思的闲暇时间理论与休闲经济》,《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第60页。但这样一种颇为理想的休闲境界却非现实休闲意义的全部。    
    1消遣放松型休闲    
    对当前中产阶层群体中的许多人来说,休闲或许仅仅意味着某种放松和休息。尽管如前所述,他们的休闲方式可能更为积极活跃,但其中不无消遣、发泄的成分。我们的访谈对象G4周末与朋友的聚会就带有这种性质:“现在大家彼此都很忙,要是聚在一起还真不容易,所以每次我们真玩得很疯,工作压力大,平常都很紧张,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而大部分中产上班族普通工作日的休闲可能就像S2一样,是一种简单的休息、调整:“普通日(指工作日)回到家都9、10点钟了,几乎没有什么闲暇生活,就是看看电视,休息,放松一下。然后,睡觉前听听音乐。”对S11来说,每天的休闲同样很简单:“有时候上班很累,回到家里,有时又正好没什么好的DVD碟子可看,到网上看新闻一会儿就看好了,没什么,那就随便找个小说,完全消遣性质的,有玄幻的,武侠的,社会的,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好像有点兴趣看下去,就看看。”这种作为工作补偿的休闲在我们的经验资料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2功用型休闲    
    前面的电话调查部分曾经显示,中产阶层的休闲交往含有更多的实用性成分,部分中产阶层个体积极参与休闲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这在我们的访谈中也有所体现。律师S8在谈及休闲时坦言道:“哪有时间看电视呢。律师职业不是单一化的,跟别人聊天、吃饭也是一种业务。跟很多老总去游泳、打球,这个收获最多。打羽毛球,打完球游泳,放在一起,休闲嘛。”他虽然平时忙得连看电视的时间都紧张,逢到节假日却总是积极地出去玩,可玩并不是为了自己或带家人散心,主要还是为了“拉关系”,甚至还包括带上“小孩的老师”:“也不是因为共同的爱好,因为我有车嘛,方便。邀老师一方面是为拉关系,但更主要是想让孩子克服对老师的胆怯心理,让孩子感到老师也是人,不是神。小孩比较内向。”为了孩子而积极参与休闲活动,这在我们的访谈中屡见不鲜,G5告诉我们:“比如说我们去过香港、澳门,这是带孩子去玩的,我们小孩子情况不好,见的不多,现在条件允许了,就要带他多走走,见识见识。还去过桂林,那里的景色很不错。孩子很高兴出去,一般我们出去都会带孩子一起去。”    
    还有部分中产阶层成员利用休闲来改善工作气氛,担任项目管理工作的S5先生深谙此道:“做项目管理嘛,平时要求他们要达到,完成后为了缓和一下紧张气氛,会组织打打球,羽毛球,乒乓球,或者会组织一日游。团队管理嘛,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把关系处理好,了解各人特点,挖掘各人特长,在工作中体现他们的价值,使大家的想法达到一致。”休闲在此成了一种点缀和手段。在日常生活的休闲中,这名年轻的项目经理同样具有较为明确的工具理性,“周末会会朋友,扩大一下交往圈子”是他休闲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过,这种情形与职业种类等中产阶层个体的发展境况有关,那些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中产阶层大都尽力避免将实用性痕迹带入休闲生活中,甚至忌讳二者的相连。在某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担任要职的N7虽然年轻时起就从事旅游工作,带着旅行团跑遍了大江南北,可他还是特别喜欢跟着自驾游俱乐部的一帮同好出去玩。伙伴们个个事业有成,彼此间的交往也十分密切,有机会就聚在一起,可交谈的话题却十分简单:“大家就是出于爱好嘛,在一起就是玩。比如商量下次(自驾游)去哪里啦,怎么走啦。把个人的心得交流交流。一般不谈工作,说实话,好多人就知道个名字,也都互相叫‘王总’、‘李总’,不过到底做什么的也不去打听。就是纯粹的休闲关系嘛,何必搞得那么复杂。喝酒也喝啊,那次在新疆好多人还喝醉了,那也没什么。”由此可见,功用型休闲更多地体现在急需相应资本的中产阶层个体身上。    
    3标签型休闲与时尚追随者们    
    在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中产阶层整体上相对于非中产阶层而言拥有较为活跃的休闲生活,但这种区分更多地体现在休闲消费上,在文化品味、社会公益意识等方面二者尚未体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中产阶层的休闲生活品位等同于非中产阶层,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区分已经成为部分中产阶层休闲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表意性因素。    
    首先,中产阶层对吃喝的环境特别讲究。在我们的访谈中,S2明确地说:“对,吃饭比较讲究,一般差的饭店我们不进去的。那种小饭店我们肯定不去的。一般朋友来了,肯定去饭店,去口味比较好、装修也比较好的饭店。公款消费更不用说了。”G1同样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像我们这个楼上,在二楼,就有西餐厅,现在的生意也不错,我们谈生意很多就在那里,有时吃饭不是很重要的,主要是要一个好的环境,现在你能够吃多少呢?有时去了,就为一个放松,听听音乐。”他的表述与福塞尔的描写如出一辙,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产阶层对休闲的标签功能的垂青。    
    


第二部分中产阶层的休闲特征(2)

    同样的观点还表现在中产阶层的旅游休闲活动中。北京的B8对团队旅行不屑一顾,她态度坚决地说:“绝对不跟(旅游团)!跟过一次,不好,它跟你说的和你想的不一样,当然它会安排星级酒店。比如一次到香港,它安排一个生产绿色蔬菜的地方,开三个小时的车,到那个地儿,吃老百姓的那种菜,这绝对不是我想去的地方。”    
    由此可见,比起休闲对生理功能性需求的满足,中产阶层更为青睐的是其符号性的表意功能,所以他们才会远离“麦当劳化的团队旅游”。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157~159页。中国中产阶层的标签便在这种区分的“规则”中得以体现,而潜在的道德、文化意识等则进一步构成部分中产阶层成员休闲生活中的合法性规范要素。B8女士为我们举了一个高尔夫球场上的例子。“你不能老想着,你这儿打着(高尔夫)球,人家又谈成多少生意了。(问:有没有这样的人啊?)有,多的是。在球场高声打电话,争一两个球,为个球杆打架的,什么人都有!人家都以为这是一个绅士场合,不是的!有一次,一男的,他确实打得特别好,人也特别好,就有一新加坡人,不服气,拿着那好杆儿不让,他就特生气,就拿着那杆儿打人。人就得劝架啊,多危险,那是铁头杆儿啊。(问:高尔夫也会有这样的事儿啊?)那人就好长时间不好意思再来……人也是那种特好的人,平时他也不那样儿……”    
    按照人们的常识,上例访谈中这个“男的”原本铁定属于中产阶层体系,可他却因为在偶尔的休闲活动中违反了圈里的规范,而失去了继续活动的合法性,行动者本人也因此自惭形秽。可以说,这也是休闲行动中的一个“意外结果”。根据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某一基本框架中已被赋予意义的某种活动,借助‘调子’,便可以在另一个派生框架中获得新的意义……在‘讲规矩’的过程中,规矩体现为某种控制手段,这种体现过程构成其实际运作过程本身的一部分。”吉登斯,同前引书,1998,第167~168页。因此,纯粹的运动场上的休闲交往也为中产阶层合法性意义上的结构边界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场所,“日常接触的发生过程标志并确定了某种明确的社会‘色彩’或‘氛围’,将纷繁复杂的活动片断逐一归入不同的‘类型’中去……对身体、手势、定位过程的反思性监控一般总是被用来创造某种‘合乎习俗的参与界限’。”吉登斯,同上,第150~151页。这样一种类似语言学转换规则的符码结构正是中国中产阶层休闲再生产的建构基础,体现出中产阶层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地位诉求特征。G1提及广州的休闲氛围时就愤愤不平:“广州的人,现在许多有钱了就知道吃喝嫖赌呀,也不知道买点书看,买张票去音乐会。这些人富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