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只在中国存在,甘斯在谈到美国不同阶级的文化消费时这样描述:“中、低收入者无法承受去歌剧院的费用,而且常常会在为富裕阶层设计的文化场所里感到不自在。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年薪不足三万美元的人,有54%一年只去一次博物馆或者从未去过,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不自在是主要原因。”Ibid;p8那些处于中上层的人虽然也表示观看演出与展览可以说明趣味的高下,但个人的气质才是品味的关键。访谈对象N2认为,人人都会追求品味,不管他是中产阶层还是农民,只不过中产阶层的品味、格调肯定要高,比如在衣着上他就要穿得比较得体,不见得价格要多高。“如果白领他能够穿名牌啦,当然也是有品味的。这里就千差万别了,服装都有品味。非常重要的就是气质了”,气质“和你的文化、阅读,包括你对时尚的认识”都有关系。这里,对电话调查问卷的分析将便于我们从数量上对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行为进行把握。    
    不管是中产还是非中产,人们都将“文化”与知识和工作能力及思想道德水平密切地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中产与非中产群体之间并不存在多少群体差别。但当谈到文化对个人在生活品味、个人魅力、财富、社会地位及影响他人观点的能力等方面会存在怎样的影响上,两种不同的地位群体之间则存在着较为不同的见解。中产群体中有27%的人认为文化与生活品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非中产群体中持此观点的只有20%(P=0027);有33%的中产者认为文化可以带来财富,只有23%的非中产者赞同这一说法(P=0010);21%的中产者认可文化对社会地位的影响,非中产群体中只有15%的人同意这一观点(P=0037)。这些差异都说明,中产群体更赞同文化对于个人声望、地位与财富等的提升作用,而非中产群体则倾向于认为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他的生活品味、魅力、财富和地位等。这种差异透露出中产与非中产群体对文化与品味、财富、地位等关系上的不同理解。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受教育经历对个人品味的影响得到人们的重视。S2,一位银行中层管理人员认为,从自己接触过的很多人来看,那些从小接受过很好的教育的人,品味就比较高。他的博士生导师出身于上海的资本家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会拉小提琴,他夫人会弹钢琴,“那一出来,或你到他家去玩,这个品味就不一样了,就体现出来了。”广州的G1认为,品味与个人所受的艺术教育是分不开的,之所以有人说广州是文化的沙漠,就是说他们缺乏文化上的追求,而艺术这东西能够教育人,提高人的品味。    
    电话调查数据的交叉分析还表明不同年龄的人对文化与品味之间关系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年龄在20~29、30~39、40~49岁之间的被访者赞同文化对品味的积极影响的人比例比较接近,分别占到27%、24%和21%,而在50~59及60岁以上的人中,选择此一观点的分别只占16%及12%(P=0000);对文化与知识和财富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上,不同年龄的人也有不同的选择,P值分别等于0001和0003。    
    1文学、经济、管理等类书籍阅读差异明显    
    中国的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在阅读兴趣上也存在不同。几乎每一个受访对象在谈到自己平时看些什么样的书籍时都强调对专业书籍的阅读。B9说:“平时看书主要就是专业类的。”S2说:“因为是研究部门,要分析经济形势的发展……有些不知道的,就得赶快去看书。”S7,一位大学教授,说:“一般比较关心专业方面”,这是因为“在求知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乐趣。”有关书籍阅读的电话调查,考虑到中产阶层职业分布的复杂性,我们没有就专业与非专业类别进行区分,而是以常见的学科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资料显示,经常阅读文学/艺术类书籍的中产群体比例为321%,偶尔阅读的比例为478%,合计高达799%,而非中产群体经常和偶尔阅读此类书籍的比例分别为284%和345%,从不阅读此类书籍的则达372%;对经济/管理/理财类书籍的阅读,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中产阶层经常或偶尔翻阅的比例达698%,而从不阅读此类书籍的非中产群体则达583%。此外,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科普以及政治类的书籍上,中产群体经常或偶尔阅读的比例高于非中产群体,从不阅读此类书籍的比例则低于非中产群体而在有关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书籍上,两个群体则不存在差异,表现出了同样的阅读偏好。这说明,不管是中产还是非中产,人们对下一代都存有同样的期望。


第四部分中国中产阶层的文化生活(3)

    2报纸阅读差异显现    
    书籍阅读如此,那么对报刊的选择有没有形成阶层间的差异呢?在西方中产阶层国家,不同阶层的人们会选择不同种类的报纸与杂志作为自己的阅读对象。布迪厄将《上流社会》(LeMonde)与《费加罗文学》(LeFigaroLittéraire)作为自己调查法国阶级趣味区隔的指标。Bourdieu,opcit;p118甘斯则直言,与阅读趣味差异相关的是美国不同类型的趣味公众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存在区别:阅读Harpers或NewYorker的人更愿意观看外国电影和公共电视频道,听古典音乐,打网球,选择现代家具,谙于美食之道。订阅《读者文摘》(ReadersDigest)的人,即使去电影院可能也是观看好莱坞影片,喜欢商业频道的家庭喜剧,听流行歌曲或老百老汇音乐剧,打保龄球,选择传统家具和具象派艺术,喜欢美国家常饮食。而那些看Argosy的人则会看西部片,在电视上观看比赛,现场观看拳击比赛和赛马,在让他们的妻子选择家具时,也更喜欢带有厚软垫的那种。Gans;opcit;p92这一切都表明,阅读习惯并非孤立于人们的生活之外,在它指示着人们不同的欣赏兴趣时,往往对应着各不相同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它是阶层区隔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目前存不存在对报刊的分层阅读?应该说,虽不是十分明显,但对报刊阅读的分层化趋势正在开始显现。电话调查显示,在目前的中国,人们了解新闻和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仍是报刊与电视,仅从获知新闻的角度出发,中产群体与非中产群体对新闻的获得仍是经常来自报纸(74%的中产与75%的非中产)与电视(79%的中产和85%的非中产)。两种群体的显著差异表现在对网络的使用上:中产阶层的人有55%习惯从网络获取新闻,而非中产中这一比例仅为21%;非中产中从未使用过网络的有552%,而中产的这一比例为195%。数据显示,除了晚报/晨报/都市报类都是两个群体首选的报纸,分别达667%和729%外,在对其他报纸的阅读选择上,中产群体总是高于非中产群体,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群体差异,如,日报类,有453%的中产和297%的非中产选择了日报;201%的中产会看周报或周末报,非中产选择此类报纸的只有105%;在对专业报和青年报的选择上,中产群体也多于非中产群体(见表7…2)。    
    表7…2报纸阅读的群体差异单位:%报纸类别中产非中产报纸类别中产非中产晚报/晨报/都市报类667729专业报类16495日报类453297青年报类14571周报/周末报类201105文摘信息类138113    
    访谈中给我们印象比较深的是,几乎每个中产阶层的受访者每天都会看报纸,而且他们对报纸、杂志的选择范围都比较广。N2说自己看的报纸杂志比较杂:“从党报到小报,到专业的报纸。我专门订了一份《新华日报》,要了解我们省里的大的情况,还有《现代快报》。各种报纸,每天都看的。杂志么,政经类的《南风窗》,还有《读者》啦,《小说月报》啦,其他的周刊如《三联生活周刊》,这些都是看的。”S1说,家里“《新民晚报》、《新民周刊》、《南方周末》、《大公报》,乱七八糟的一大堆。”自称“北京报摊上所有的杂志几乎全买过”的B14十分肯定地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会有不同的阅读选择,从办杂志的角度看,一个杂志的定位越窄,它就会办得越好。比如科学领域的《科幻世界》卖得很火,因为它的读者所针对的基本上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和高中生,《故事会》是初中毕业左右水平的人爱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什么的,高中生爱看,他自己爱看的是《新华月报》;报纸也同样如此,以北京来说,那些新工作的小姑娘,会读《精品购物指南》,刚进城的小姑娘会读《现代女报》,上面整天刊登“我被人骗了”之类的情感型文章。由此可以推论,报刊阅读的分层化趋势正在开始显现,甚至连报刊亭里的老太太也能从人们阅读的报刊上推测他们的职业与身份的差异。北京的这位受访者说,他经常在所住小区的报刊亭里买东西,报刊亭里的老太太终于有一天忍不住问他:“小伙子你到底是干啥的?我观察你好几次了,你这个人,是搞学问的吧?”有鉴于此,考虑到中产阶层的专业性特质,我们在进行电话调查时对报刊作了专业与非专业类别的区分。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中产与非中产在对刊物尤其是专业性、知识性刊物的阅读上,确实存在群体差异。    
    3刊物选择呈现小众化趋势    
    杂志方面,文摘、生活、传记、故事、时政类杂志在不同的群体中都受到程度相似的选择,其中对文摘与生活类刊物的阅读量最大(文摘类,中产277%,非中产246%;生活类,中产220%,非中产207%),两个群体对此类杂志的阅读选择合计分别达到523%和427%,在其他类型的刊物中则存在群体阅读差异。这在经济、管理类刊物的阅读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产群体选择经济类刊物的有138%,管理类刊物的有75%,而非中产群体对两类刊物的阅读选择分别只有45%和14%;对专业类、知识博览类、文学类、时尚类等刊物的选择上同样存在群体性区别。选择专业类刊物的,在中产和非中产中分别有170%和95%的比例;阅读知识博览类刊物的中产人士在比例上是非中产人士的两倍,两者在各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6%和63%;对文学类刊物的选择上,中产为157%,非中产为96%;其中最有趣的是对时尚类刊物的阅读,虽然中产与非中产群体之间在此项选择上也存在阶层差异(卡方检验值P=0042),但两者的比例相对接近,中产为239%,非中产为173%,合计两者的选择,也达到了412%,就总量而言,仅次于对文摘与生活类刊物的阅读选择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下人们对时尚的关心已非简单地关乎阶层,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活及生活质量本身的关心。    
    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观也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悄悄地进行着,并已日渐显示出其影响。这从某些日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窥见一斑。我们选择了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圣诞节、情人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进行了电话调查,数据分析显示,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虽然中产阶层对这些日子的重视普遍超过非中产阶层,但许多中国传统的节日在国人的观念中正越来越淡漠,反而不如洋节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春节仍然是人们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只不过,相比之下,中产阶层对春节的重视程度要比非中产阶层高一些:一个是80%,一个是72%。对中秋节的重视则两个群体间不存在差异性:中产群体有29%的人会过中秋节,非中产群体有23%的人会过。此外就是生日受到的重视程度最高了,分别有23%的中产和18%的非中产选择了生日。其他传统节日已经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舶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和情人节却受到4%~9%的被调查者的重视,不管他们是不是中产(圣诞节中产5%,非中产4%;情人节中产9%,非中产6%)。


第四部分竞争压力下的中产文化生活特征(1)

    中国中产是在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氛围中出现的,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用丹尼尔·贝尔的话说就是一个“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后工业社会:“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在丹尼尔·贝尔看来,后工业社会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工业社会,其中主要的不同点在于“理论知识的首要性”、“新知识技术的产生”、“知识阶级的扩展”以及“科学的蜕变”,因为“科学已经不但和技术而且和军事、社会技术、社会需要等密不可分”。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前言第9、12~14页。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专家治国论或曰科技治国论的观点受到普遍的推崇:“如果说过去百年间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物一直是企业家、商人和工业经理人员,那么,‘新的人物’就是掌握新的智力技术的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因为“在后工业社会里,专门技术是取得权力的基础,教育是取得权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出现的人们(或者集团中的杰出人物)是科学家。”同上引书,第375、391页。这是一个重视知识的年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在当今世界经济乃至文化的全球化影响之下,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于西方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之中。在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中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也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主要以知识技能立身于社会的新中产阶层,他们掌握了怎样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加以怎样的运用,必然对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这影响也必将在他们的文化消费方面有所体现。    
    对访谈资料的细致梳理与分析显示,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中国新中产阶层在现阶段的文化消费上已经与其他阶层拉开一定的距离,他们的文化消费初步呈现出这样几种特征:专业研修型、信息获取型、消遣娱乐型和旅游运动型。我们将对这些初步特征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专业研修型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结构的变迁造就了知识人才地位的上升。处于这一社会中间地位上的新中产阶层正是这样一批拥有知识与技术的人,因为具备了生产力和管理手段方面的技术知识,他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际控制着生产方式,因而也就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来追求自己的利益”。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只是“由于他们各自掌握了多种文化、语言和技术”,新中产阶层才拥有了“独特的力量和特权”,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就成了“一群将历史和集体所创造的文化变成资本,据为己有,并从中渔利的文化资本家。”这完全是因为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所拥有的“特殊文化就是可以为个人创造出大量收入的资本”。阿尔文·古尔德纳:《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第6~16页。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就这样巧妙地建立起来一种关系。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成为现阶段中国新中产阶层阅读的第一需要。    
    如前文所述,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已经表明中产阶层在专业性阅读上区别于非中产阶层。对访谈材料的分析更进一步说明了中产专业型阅读的两种情况:一为已经在专业领域内获得一定职业地位与身份的研究人员,他们的年龄一般在40岁或以上;一为从事商业性工作的人从事非研究性工作但需要专业技能的职员,这批人年纪尚轻,他们希望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目标,为此往往还会进行其他专业学习。一句话,专业研修已经成为新中产阶层文化阅读的首要特点。    
    接受我们采访的医生B9说:“平时看书主要就是专业类的。一方面因为给病人看病,你就要知道哪些是最先进的东西,有没有新的发明,再一个我还带着研究生,要给他们上课,你不能教给他们过时的知识。”受访的银行中层管理人员S2则说:“(因为)是研究部门,手底下全是硕士,我的压力也蛮大的,年轻人提的问题有些我不知道,就得赶快去看书,要看怎么回事,这也有压力,所以要不断地提高。”在对书刊的专业性阅读上,最具特色的是大学教师群体,S10、S6、S7,均为大学教授,虽然他们都强调自己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比如说不大看小说,不大看文学作品,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