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身也无时无刻不受着这种历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无法也不可能逃避,我们只能不断地磨练智慧,更加自觉的经营内心。
如果你有兴趣认真研究一下感受,仔细观察它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在人的思维意识中发生作用,也许你会找到更大的乐趣。感受无处不在,它充斥着我们的内心,畅游在意识的海洋里。可以这么说,人内心的各种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都与感受息息相关。无论你的内心是快乐还是悲伤,无论你暴跳如雷亦或平静安详,你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我们觉得快乐时,内心随之而动,我们痛苦时,若不能及时找到排解的途径,忧愁与烦恼必然由此而生,即使是痛并快乐着的中间状态,我们也不可能高枕无忧。这也正是你不愿理会更无法排除这种中间感觉的原因。逃避现实,欺骗自己,这必然使我们的内心局限在一个囚笼之中,也就无法历练内心,磨练智慧以达完满和真知。
不同的感受会诱发出一些单纯的心理表征,比如有的人为一己私利,毫无顾忌,为所欲为;有的人因一时义气用事,做出了悔恨终生的憾事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只是在消极的心念活动作用下导致的行为差错,事实上,这些看似单纯的心理状态仍然会继续引起一些消极的或错误的认识,它们胶合混杂,周而复始,在人的意识活动中辗转回旋,一旦碰到有利的时机,这些心念就会发挥作用,耗尽我们的心力。
第三章 回到根本的自己内外兼顾的修养(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快乐,有时悲伤;很多时候我们信心百倍,更多的时候我们却犹豫不决、踌躇不前,或者对一切都毫无兴趣,宁愿随波逐流。这些内心的感受都源于错误的分别心。正是因为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歪曲的,不切实际的,我们才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任何事物都能导致感觉的产生,而任何一种感觉的出现,它都包括两个互相冲突的矛盾双方,即主体和客体。客体可以是一切客观事物,主体因为各个客观事物而产生各种感受。主客体有时似乎各自为政、互不相干。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喜欢某个人,这只是你的感觉罢了,你不喜欢的那个人并非真正存在。也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你,因为对客体即那个你不喜欢的人产生了错误的分别心,因此导致了“恨”这种感觉的出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悲伤,之所以不快乐,都是其他人造成的,但当我们决意要抓住真凶,报仇雪恨的时候却又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原来,从始至终我们都在欺骗自己。也许你会说,我不是那样的人,也不会做出那样的事。如果你真是用这种思维来观察事物,处理问题也用如此简单的方法的话,你将永远找不到生活的真谛。因此,如果你想真正的进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最有效的历练,你就必须认真分析自己观察客观事物的心态,摈弃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思维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层面,仅仅依靠虚浮的幻象来解释各种现象。其实,不需要罗列任何事实,也不用追根纠底查出真相,只要我们扪心自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错误倾向原来无处不在。在这种错误倾向的指导下,一个除自己之外的另一个“我”的形象出现了,这个“我”与自己相对存在。在认真检查这个“我”的形象之后,我们再问自己:“我真是这样一个人吗?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我都是这样说,也都是这样做的吗?”请你诚实也勇敢地像这样自我检查一下,你一定会得出让自己惊讶的结论:那个与自己相对而言的“我”的形象,并非真有其人。推而广之,宇宙大化中的一切其他现象,也是虚幻不实,转瞬即逝的,它们只不过是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的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些幻象左右我们的感官,驾驭我们的思想,控制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正是因为这些幻象的存在,人总是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之中,于是,得失聚散、生死轮回皆辗转反复于芸芸众生之间、宇宙大化之地,殊不知,一切皆虚无。
如前所言,如果我们能够时刻坦诚地自我检查,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问题不是来自外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亦或养育我们的父母,恰恰相反,问题源于我们自己。因此,认识自己,审视自我是十分必要的。
我有一天晚上出门,看见一位平时到我这里听讲经的人,在我门口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就问他:“这位修行人,你在这里是不是有什么烦恼?你什么时候出家的?修行有多久了?”
这位修行人说:“我出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虽然有二十多年,但是由于心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调适,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所以感觉很惭愧。可否请问师父,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使我的心平静下来?”
我就跟他说,我们之所以要修炼,就是因为以前我们妄想太重,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没有抓住修行的方向,所以心里很烦、很空虚。修炼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上来修炼,时时刻刻要把我们的六根控制住,情绪自然而然就平静下来了。”
审视自我是一个颇为繁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制定计划,遵循每个步骤以期循序渐进,首先,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教化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外部力量对于个体内在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自我审查是一种积极的且十分有益的内心历练。我们必须认识到,因物而生的种种感觉不仅仅表现在生理上,它也反映在我们的心理和情绪上。为了走出阴影,脱离悲伤,看清脚下的路,为了获得慧识,我们需要低下头,看着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在那个繁杂的过程中寻找。
我们曾经反复强调,分别会引发一切问题,因此对其不必理会。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存在着矛盾的双方,都具有两面性,“分别”也不例外。错误的分别因烦恼而生,毫无益处,正确的分别则是排解疑惑、明晰事理的法宝,它能引领我们的心走到慧识的殿堂,看清万物真相。即使是对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这种正确的分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一日三餐,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把本不能一起煮的东西全放进锅里,也不考虑合理的营养搭配和正确的饮食习惯,把不能一块儿吃的东西也混囵吞枣、一扫而光,那么你的身体一定是不健康的。
是否只要静于思考,不为物动,我们的心就不会产生分别呢?其实,你只要明白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正确的信念,偏离正确的方向。不论是在对理论的钻研学习中,还是在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实践过程中,静于历练与坚定正念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常常把心力耗费在漫无边际的私欲俗务之中。有人驾车行使于拥挤的街道,在骄阳烈日的考验下等待下一个出口;有人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之间,犹豫与不决在手指间起起落落,她们的心也跟着浮移不定。试问,烈烈日光下静静等待着的心真就那么平静吗?那些踌躇满志的手恐怕也牵着沉沉的累吧。再问,如若让你借一夜青灯,揽半卷诗书,和着那淋淋沥沥的风雨声,习得一生睿智,享受一世福乐,你愿意吗?冥冥之中有人应。是的,这就是智慧,这才是幸福。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中寻找到的恒久的快乐,是大无限的,它们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因此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样,我们也只有勤于内心的历练,才能守住这份睿智,永享恒久福乐。
第三章 回到根本的自己认知自己的不完满
在骄傲情绪之中,我们很难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去。
那年我遇到一个刚刚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跟我说起自己找工作的经历,我觉得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是很有好处的。
这个毕业于英文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很流利,就寄了多份英文简历到很多外企应聘。不久他就收到了很多回信,但结果并不很如人意,许多公司说现在不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其中一家公司给他的回信是这样的:“我们公司不缺人。然而,就算我们缺人,我们也不愿意用你这样的人,因为你很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很高,单就从你的来信看,实际并非如此,你的文章不仅写得很差,而且还错误百出。”你可以想象这个大学毕业生在读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愤怒。他想,不用就罢了,何必把话说得那么难听呢?他甚至打算写一封狠一点的回信,质问对方公司的态度。
但当他平静下来后,转念想了一想:“对方可能说得对,也有可能自己犯了英文写作的错误还不知道。”后来他又写了一封信给那家公司,向对方表示谢意,感谢那家公司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表示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几天以后,这个年轻的毕业生意外地受到了那家公司的信函,告诉他他被聘用了。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行为非常难得,在别人说出不太顺耳的话时,他还能保持清醒,不以愤怒回应对方,而是回过头来思考自己是否犯错。
这样的事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们真应该用“真实、善意、重要”这三个筛子筛一下自己要说的话,由此来避免说废话或是妄语。所谓妄言止于智者。
有一个决意出家的人,年轻时喜好穿昂贵的衣服。他经常自己去市场上买回布料,再到裁缝店去找裁缝剪裁。平时,他穿着令人眼红的多彩服装,有时还穿西装打领带。出家人的上师对他的这些生活习性从不过问,倒是上师的信徒很看不惯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过,这人站在上师跟前时,上师经常会说:“你的眼光真差。”这人就反驳说:“可我的衣服都是用上等衣料做的呀!”
终于有一天,这个人不再对穿衣着装感兴趣。他穿着很朴素的睡衣去见上师,这一次上师说:“你真是好看。”他这才明白,上师有意让自己沉迷于世俗事物,直到自己发现那些世俗事物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如果你的美丽只是由衣服包装出来的,那么你的丑陋仍然是无法遮掩的,美是从人的内心培养起来的,素朴的生活和思想的提升,能够使一个人的审美观得到提升,只有内在美才能发出不朽的光辉。
世俗世界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如果想修练自己,就不能受困于世俗力量的束缚,就一定要认知自己那些不够完满的地方。
第四章 悲天悯人的大智慧每一条生命都很可贵
仁的内容无所不包,涵盖天下万物,以仁心处世,可以滋养天下一切生灵。
那天我在沙滩上散步,旁边走着一个年轻人,我们都看见前面有位老人,不断拾起一些小鱼抛回海里。这位老人那么善良,我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所作所为。他是在以爱滋养生灵,同时也滋养自己的生命啊。我旁边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明白这一点,他赶了上去,问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人说:“搁浅的小鱼如果留在岸上,太阳一出来就会死了。”年轻人听了,不以为然地反驳道:“可是海滩一望无际,这种小鱼也有好几百万条,你的努力能有什么影响呢?”
老人瞧了瞧手里的小鱼,然后把它抛回海里,快乐地说:“也许对大海是没有影响,可是对这一条小鱼却有影响!”
不起眼的生命得到重视——这恐怕就是善心的显现吧。
很早以前的印度,人民拜他们的神时,一般都杀动物当做祭品。他们认为这些祭品,可令神祇喜悦。于是神祇就答应人们的祈求,赐他们钱财,给他们种田的雨水。
钓鱼和狩猎——很多人沉迷于这样的休闲活动,这看起来没什么,但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这些行为实际上非常残忍。
周末,人们开始放松和休息,人们会去寻找不同的娱乐,有的人到郊外去钓鱼和狩猎,这些人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他们就是鱼和飞鸟,正在和自己的孩子享受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时,自己的孩子却被钓走了或是打中了,他们会快乐吗?那简直是一件残忍至极的事。把杀害生命当作自己的嗜好——这会使一个人的世界变得很可悲。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当你杀害大地上的一切生灵的时候,你也在伤害你自己。
当其他人做出了有利于世界的事情时,你应该生出随喜的心,这样等于你参与了一次善行。而当其他人伤害了世界上的生灵时,你应该坚决抵制,如果你认同,你就间接地加入了他人的恶行。
60年代,由于饥饿,有一个地区死了人,于是,有人组织了很多人,围住两个山头,要捕杀山里所有的猴子,用来填饱人们的肚子。人们伐光了两座山上的树,最终,三群猴子被人们围困在一个小山包上。由于四周已经没有树木了,而且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所以猴子很难逃跑,猴子拼命找地方躲藏。人们搭起窝棚准备在此打持久战,还不时敲打一些很响的东西。只过了三天,猴子就已经撑不住了,看起来,它们想要突破人的包围圈,人们准备大战一场。已经开始收网了,林子并不大,人和猴子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战斗。人和猴子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白天,傍晚的时候才渐渐平息下来,地上到处都是死猴,于是就按照人头份额来给大家分猴子。
当时,两个老猎手追着一只母猴一直追到光秃秃的山坡上,这只母猴把自己的小猴崽紧紧地抱在胸前,背上还背着其他的猴崽——这些猴崽是母猴从战斗中抢出来的。母猴火急火燎地逃跑,而两个老猎手则紧紧追赶,并采取分头包抄的战术,一直在兜圈子,直到母猴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爬上了空地里的一棵枯树。母猴已经无路可退了,而对猎人来说,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他们都举起了枪。这时,母猴的一个手势让他们停住了手。母猴开始给猴崽喂奶,两只小猴都被她搂在怀里,但小猴子并不怎么吃,似乎是不饿。母猴于是把两只小猴子放到更高一些的树杈上去,自己则爬上爬下地摘了很多树叶,把自己的奶水挤到树叶上,又把所有的树叶放到小猴能拿到的地方。这时,母猴转过了身,用前爪捂着眼睛正对着两个老猎人,意思是他们可以开枪了。
在落日凄艳的余光中,老猎人终于放下了枪。这只母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母亲,谁也不能对这样的一位母亲开枪。
爱一向都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感情,但“爱”也是最不容易完成的一种修养。不杀生是人们释放爱的一种方式。
经常习读经书的人,应该听说过一个小故事,那就是一个禅师为了搭救一只野鸡,宁愿让猎人割下自己的耳朵,去代替那只即将被用来做菜的野鸡。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这样的事情当然不会发生,但我们仍然应该明白,你杀死一只鸡,它是悲惨的,它死的时候一定是怀着愤怒的(虽然我们大多数人觉得鸡没有什么感情),这很正常,一个活物被剥夺了生命,它难道会快乐吗?
好的,那只被我们杀死的鸡,怀着愤怒死去了,然后我们把它烹制成食物,吃了下去。也就是说,我们吃下了一只愤怒的鸡,愤怒随着我们的吞下食物而进入了我们的身体,就这样,我们在杀生后不可避免地制造了愤怒,并吸收了愤怒。如果我单从“为善”这一方面来劝告你,希望你不要杀生,你恐怕不会放在心上,但如果我对你说,杀生就意味着你要增加自己的怒气,缩短自己的寿命,这时,你还会兴趣盎然地把那只鸡杀死,并吃下去吗?
大自然里到处都是生命。人人都见过大树,树上有什么呢?通常人们可能会觉得,树上就只有一些树叶、树枝而已,但实际上可没有这么简单呢。当你打算砍倒一棵树的时候,如果你静静地站在树的跟前,像一个自然之子一样问那棵树:“我要把你砍去做许多东西,你是否还有什么话要说?”,那么你会听到来自你内心深处的一个回答:“请不要摧毁我的住所。你如果这么做,每砍一斧,我就痛苦,终会死亡。”你又说:“不,我必须把你砍倒。”这时那个熟悉的声音又会说:“好,你可以砍。但请你不要从树下面砍断,像一般的砍树那样。你先爬到树的最上面,逐渐往下一枝一枝砍,然后全树砍完。”你可能会奇怪,怎么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呢,这样砍大树不是更痛苦吗?接下去,那个声音又说:“你说得不错。我是为森林中的其他生物着想,才建议你这样做。你知道我是棵很大的树。如果一次砍倒,将会压坏四周围的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