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有一个人搭乘火车,当火车开动时,他的一只手套不小心掉在了月台上。他没有懊丧,而是飞快地从手上褪下另一只手套,将它也扔到了月台。旁人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答道:“天下最让人遗憾的事,便是只拣到一只手套!”    
    领悟了“同体大悲”,没有了“分别心”,就再也不会患得患失。当你不再患得患失的时候,永恒的幸福就离你更近了。    
    何谓真正的幸福?智者认为物质的富足和感官上的享乐只能带来暂时的快乐和满足。这一切虽然抓得住、摸得着,可以从五官给你带来不同程度的刺激和舒适,让你有了幸福的感觉,但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快乐、满足过后,便是空虚、失落,于是你的五官便有了欲,便怂恿你再去追求和享受,烦恼随之而来。因为欲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有欲便有求,求不来便心生烦恼。    
    如果有人说财富可以带来一切,有了财富便有了幸福,你会赞同吗?一位朋友曾写过:财富能带来幸福吗?看看四周的人们是多么地沮丧,这是多么壮阔的悲剧!大量的金钱四处泛滥,心灵却被吞噬。    
    然后,人们要求更多的财富。所以,欲望像一只猛兽,无情地吞噬着你的心灵,引发你更多的烦恼。真正的幸福出自毫无拘束的心灵,无欲无求是快乐的源泉,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每个人都有可以发掘的宝藏,那就是诚实、慷慨、信心、道德和智慧,不要让怨恨和嫉妒损害你的人格,只要拥有善良的心灵和悲天悯人的心态,你的生命就会变得荣耀而神圣。贪婪、怨恨和欺骗是引诱我们犯错误的陷阱,我们要学着用爱心、善心及和谐的力量将它们拒于我们的心灵之外。我们的心中总有一个战场,在战场上对垒的是善与恶,在这场没有武器的战争中,我们要用觉醒的思想之匙,打开心中的结,坚持到底,以求最终善的胜利。    
    一切幸福与悲伤来自于心,心境平和,便是幸福。只有个人幸福了,社会才会安定,社会安定了,一个祥和的国度便出现了,那这个世界便是一个幸福的世界。然而,自私之心人生来就有,是一种本能,它代表了人恶的一面,世人的贪婪、嫉妒、吝啬和虚荣皆由“私”起,想把自私从心里连根拔掉并不容易,但如果并不在意,任由私欲迅速膨胀,继而相信天下之物无不为我,那他必将面临自我毁灭。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我们已经不再吃生肉穿兽皮了,我们已经有了很像样的生活了,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动物性提升为人性了。自私源于人的动物性本能,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引发你的贪欲、权力欲、金钱欲、名欲、色欲……在这些欲望的围困下,你将变得贪婪、狡诈、冷漠、残忍,抛弃了人间真情的你继而变得孤独无助。    
    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尽管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但你也失去了很多更加珍贵的东西。没有人喜欢自私的人,失去人间真情的你无人关心,无人帮助,只能守着金钱寂寞老去。所以,放下自私,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必将得到回报。    
    你应该时常反省自己,不要对追求财富过于执著。钱财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节,不要太多,够用即可。否则私欲膨胀,不仅阻碍了你在正途的发展,更会带来自身的毁灭。    
    “知足常乐”亘古不变,只要“知足”便可摒弃欲念,于是“常乐”你会心平气和。我们要多多行善积德、悲天悯人、慈悲众生。愿世间众生抛弃心底私欲,了悟人生,得到解脱。怎样去做到呢?在这里我要劝告你,为自己的心把一把关吧,你得知道,它们就像刚孵出不久的小鸟,很危险地站在鸟窝的边缘,如果你不把它们拉回来,它们很可能就要掉出去呢。


第二章 心平气和的修行心静好磨刀

    性子急躁的人一般粗心大意,看事情不能全面周到。这样的人往往自鸣得意地欣赏他所谓的果断,气冲斗牛,完全不曾想到自己的果断决定是否建立在充分的考证和合理的推断之上。这样的判断是不理智的,所谓“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就是这个意思。人的行为决定没有了正确的分析作指导,其结果自是谬误百出,难以收拾。    
    有个美容学校即将向社会招生,为加大宣传攻势,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记者招待会。当时来了很多同行与观众,学校里到处熙熙攘攘。就在这忙不开交的时候,校长喊来了负责招待会事务的负责人,拿出一把厚钝的剃头刀,让他去磨刀。    
    负责人此时心里已是火烧火燎的,无奈也只有服从上级命令,赶紧去磨刀。由于想到许多事需要自己去做,并觉得现在已是美发时代,剃刀已经没人使用了,于是他三下五除二就把刀磨完了,匆匆交给了校长。校长看了看依旧很钝的剃头刀,对他说:“刀还没磨好。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来的刀子也不平,拿回去重磨!”    
    负责人只好重新去磨刀,但心里越发着急,一直在挂念着招待会的种种事务,随便将刀磨了一会儿,便又去交差。    
    这次校长对他说:“这刀显然并未认认真真重新磨过,只是应付我罢了。”说话间,董事长又拿出一把剃头刀,又快又亮,说道:“磨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心平,刀亦磨得平;心不平,刀亦磨不平。招待会上有那么多事情需要你料理,你若是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怎么会不出错呢?”负责人听后,猛然醒悟。    
    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这里的“磨刀”指的是静心思考,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使自己能够应对突发事件。    
    工作的人们每天都为诸多事情忧虑,经常一件事还没做完,又要处理下一件事,似乎需要处理的事情永远都那么多那么急,于是变得不安、烦躁,越急越作不好,最后疲劳轰炸,身心俱疲。这个时候,你就想想“心静磨好刀”这句话,只要参透了这里面的道理,就会使你的生活和工作深受裨益。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特别是很多年轻人,认为平静等同于毫无生气,而他们则需要有刺激的生活。实际上那是他们的心不得安静。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一回到家就会将电视机或者是音响打开。其实他们并没真正地在看或听,而是特意制造一种嘈杂的环境,来打发自己心里的空虚和郁闷。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害怕孤独。这种心理促使独处的人不自觉地寻找营造热闹氛围的方式,比如以上提到的看电视或影碟,当这些也不能排解郁闷时,他们便会选择上街。穿戴整齐,打扮漂亮,到街上让热闹的人群、琳琅的商品赶走心里的郁闷,可是结果呢?大多数人兜里没有几个钱,只能让喜爱的东西在自己眼里留下一个美好的影子,然后继续索然无味地穿梭于大街小巷。最后感到累了,乏了,只好带着一颗疲惫的心回了家。    
    从空虚走入疲惫,这样的日子人们每天都在重复着,已经习惯了,人们管这叫生活。偶尔也有人猛然醒悟,自问这样的生活是否真实,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没有快乐?如果一个人始终无法接近快乐,这个时候你让他去坐禅,开始他会不习惯,觉得呆呆地坐着,很浪费时间。但如果他能够坚持下来,慢慢的他就会明白,静心坐禅正是消除心中郁闷、寻找生活真谛的最好办法。     
    坐禅是使人面对自己的一种方式。坐禅有它的规则顺序,如果按照这个来做,不久便会参透你心中的疑惑。先双腿盘十耐着性子坐下来,再静心捋顺头脑中的纷乱思绪,你可以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边问边答——比如你可以问“我为什么会感到郁闷?”然后自答“因为欲望在作祟”;再自问“为什么会有欲望?”再自答“因为受自我意识的影响”。    
    给自己提的问题,最好是深刻而本质性的。如此不断深入,你会醒悟到,原来一切的烦恼皆出于心,只有心得到了解脱,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用外界的事物来处理心里的问题,是盲目,是无明。盲目地处理问题,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烦恼之中。     
    经过坐禅,人们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以前混沌生活的看法,也有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这个视角使人的身上多了一个“自己”,人们于是发现自己的心也变得平静,有了平静的心,便凡事随缘,随顺;有了平静的心,便可专一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坐禅,是在“看”自己,就像要看一本书,那就只是单纯的看书,不求刺激,不为解闷,心无旁骛。当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当你把自己看得很透彻了,你就不禁感叹,这才是生活,只有与生活融在一起,才会觉得幸福与快乐。


第二章 心平气和的修行一颗感激之心

    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有感激之心,这样才会每天都有美好的心情。虽然我们的生活可能不富裕,虽然我们的身体可能还受着病痛之苦,但是和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甚至饿死都没人知道的人来说,我们生活的如此安逸,已经是上天莫大的恩赐,怎么还能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春天来到一座小城的时候,除了自然界的枝头与草地显得欣欣向荣之外,小城贫民区的街道与房屋,依然还是老样子。很多房屋都已破旧不堪,墙面上粉刷的白色石灰,都已斑驳破旧,街道上连人行道也没有,路灯也多数都坏了,没人修理,从城郊穿过的铁路不但没有给小城带来繁荣,反倒增添着更多的嘈杂和混乱。    
    春天来了,走在街道上去上学的小孩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裳,唯独那个住在贫民区的小姑娘,还是穿着那件一年前就已经很破旧的脏罩衫,或许,她只有这一套衣服。    
    这是个学习很用功的小姑娘,对人总是笑眯眯的。可是,当老师看着专心听讲的她,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她似乎很少洗脸,头发总是乱糟糟的,衣服从来都没有换过。    
    老师实在有些看不下去,就叫小姑娘第二天洗洗脸,换一套干净衣服再来学校。第二天,小姑娘来到学校,脸和头发都洗得很干净,但依然穿着那套脏衣服。老师看见后,没有说什么,心想她的母亲肯定不喜欢这个孩子。下午,老师买了一套漂亮的红色连衣裙,送给了小姑娘。小姑娘接过礼物的时候,高兴得脸颊通红,她抱着裙子,兴冲冲地跑回了家。    
    第二天,小姑娘穿着美丽的红裙子来上学了,人们都没想到这个姑娘那么漂亮,大家似乎目睹了丑小鸭如何一夜之间变成了公主。小姑娘笑着对老师说:“妈妈看到我穿着这套红裙子,高兴极了。爸爸出门去找工作去了,还没有看到我的样子,不过晚上他会看到我。”    
    确实,这天晚上,当小姑娘的爸爸看到穿着新衣裳的女儿时,他惊讶得如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女儿竟是个美丽的小姑娘。吃晚饭的时候,他又吃了一惊:餐桌上铺了一块花桌布。家里从来没有用过桌布,桌子脏了,也是妻子用手随便抹到地上。没想到现在竟然连桌布都有了,他奇怪地询问原因。    
    “我们要站起来”,妻子说,“又脏又乱的屋子怎么能配得上我们漂亮的小心肝呢?”    
    晚饭后,妈妈开始擦洗地板,爸爸坐着抽了一根烟,就不声不响地拿起工具,到院子里修理栅栏。第二天晚上,全家人都在院子里忙碌,种花种草,忙得不亦乐乎。    
    两个星期后,邻居开始关心地看着小姑娘家的活动,接着,这一家人也开始重新粉刷自己那十多年未曾动过的房屋了。这两家人的活动引起了更多的人的注意,于是,有人向政府建议:应该帮助这些贫民区的居民,他们住在没有人行道、没有自来水的街上,境况是这样糟,可他们仍然在尽力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几个月后,小城贫民区的变化简直让人认不出来,就如同当时小姑娘第一次穿上美丽的裙子时一样,让人忍不住要惊叹。这里开辟了人行道,路灯维修一新,院里接上了自来水。从小姑娘穿上新裙子,还不到半年,那段街区已经完全看不出贫民区的影子。    
    这种变化后来被称作“贫民区穿红裙子”,这个奇迹越传越远。其他的城市听说了这种变化后,也开始给自己的居住地穿红裙子,把街道和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恩泽之中。我们出生,受父母之恩;我们的衣食,受天地众生之恩;我们的成长,受老师国家之恩;我们的日益丰富,受先辈之恩……所有这些恩泽,我们都应该牢记,并以自己的一生去报答。报恩之心让人变得慈悲,慈悲之人便是有福之人。    
    有人家中被盗,丢了很多东西,朋友听说后,很为他难过,便去安慰他。不料丢失东西的人却对朋友说:“感谢上帝!我现在很平安。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于每个人来说,被盗都是一件不幸的事,但这个人却为此找到了三条可以感恩的理由。这就是说,无论你遭到什么样的不幸,如果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能在最为不幸的情况下找到可感恩的对象。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总会碰到种种失败挫折,甚至是飞来横祸,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平静勇敢的心态来面对。    
    感恩,就是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


第二章 心平气和的修行惜福

    有钱常想无钱日,莫待无钱想有钱——会考虑大局的人才会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物质发达,物欲横流,让许多人迷失了本性,沉醉于对物质的享受中,而且愈发奢侈浪费。    
    要知道,福不能享尽,福若享尽,后果十分可怕。如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处世持家年复年,总须虑后更思前。”这并非是要人们斤斤计较,而是提醒人们,生活之路无常而多变,幸福很可能在明天就消失殆尽,所以,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千万要记得珍惜。    
    我们一旦放纵欲望,把幸福享用殆尽,那么幸福快乐的源泉便会枯竭。所谓惜福,一是要爱惜自身,无度的放纵,必然会使身体过早衰老,染上疾病;一是要惜物,对一针一线,一碗米饭,都要有爱惜之心,这样才不会使物品浪费。想一想,一碗饭吃不完,便把它当垃圾倒掉,这样暴殄天物就是浪费;或是吃不完也要把它塞到口中,这样做同样不是惜福,势必伤害身体。    
    如今的餐饮业空前发达,某种程度上使人们丧失了对饮食的欲望克制,同样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很多人买衣服,有的是为了喜欢,有的只是图便宜,冲着商场打折而去,结果大包小包买回家后,有的甚至一次都没穿过就被束之高阁。因为不实用,再便宜的衣服也会浪费你的金钱,而且还会占用你衣橱的空间。所以这也是不惜福。    
    另外我们还要珍惜纸张、水、电等等周围一切为我们造福的事物,时常保有一颗爱惜之心。每一件物品的生产都是需要人们投入精力和财力的。不爱惜这些东西,也就是不爱惜人们自己。    
    曾有一个穷青年,慕名拜访一位有名的雕刻家,想要拜他为师,学习佛像的雕刻。雕刻家看着这个青年,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让他去水井边打水。青年到了井边,一边思量着雕刻家的用意,一边漫不经心地打水。这时,雕刻家看到青年打水的样子,勃然大怒,让青年马上离开,说他没有资格做自己的徒弟。    
    其他徒弟见这个青年没地方可去,便留他住了一晚。当晚,青年在睡梦中被叫了起来,去见还未睡觉的雕刻家。雕刻家一改白天的严厉,心平气和地问道:“知道白天我为何骂你吗?”青年诚恳地说:“不知道”。雕刻家便说:“佛像是佛的化身,是神圣而不容亵渎的,如果雕刻佛像的人心地不净,没有一颗虔诚崇高的心,他又如何能雕刻出完美的佛像呢?白天我看到你打水,水洒了一地而无动于衷,虽说水在我们眼里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但它同样是上天所赐,对它没有爱惜之心,又怎么能雕刻佛像呢?”    
    青年被雕刻家平易的道理所触动,真诚地反省了自己的错误。雕刻家看出了他的诚心悔过,欣然收他为徒。此后这个穷青年时时记着老师的话,勤勤恳恳,最终也成了一个有名的佛像雕刻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