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乡、父母和我’,什么意思呢?大家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给大家留下什么记忆?美丽?欢乐?贫苦?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父母,你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了解父母的艰辛吗?最后一个话题是自己,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活泼?或者是个小淘气?有什么爱好?这也可以当作一次口头作文,谁先想好就举手。” 一个女生先举起了手,我知道她是班长。她站了起来,说:“我的家乡在河南信阳,我们那个村子叫千亩地。千亩地就是有千亩土地的意思。村子后头是一座高高耸立的大山,山顶白云缭绕;村子前有一条小河,原来河水清澈见底,还有许多小鱼。夏天,我们放学后,经常在河里抓小鱼玩儿。后来,邻村办了个造纸厂,河水就变黑了。家乡出产茶叶,每年清明节过了,漫山遍野都是绿色的茶叶。我爱我美丽的家乡。……完了。” 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男生,说:“我的家乡也有一座大山,叫九虎山,所以我们那个村庄叫九虎村。我不爱我的家乡,因为家乡太穷了。村子里好多人家还住着泥巴糊的屋子,下雨时,好多屋子都漏雨。天老是干旱,庄稼都旱死了。打下的粮食不够一家人吃。还有,村里的学校也是很破的,窗户上没有玻璃,我们就用报纸糊上,有时报纸破了,还找不着,冬天教室里很冷很冷,好多同学手上都长了冻疮……” “我也不爱我的家乡。”一个瘦小的女生接着说。 我问:“为什么,也是因为穷吗?” “是的,我们家乡也很穷。原来有很多地,可以种庄稼。后来,修高速公路把地给占了,老乡们到处去说理,说理也没用。没有地种庄稼,也就没有粮食,许多人都离开家乡出来打工。我父母胆子小,不敢出来。后来,实在无路可走,就出来打工了。” 我说:“大家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父母嘛。” “我叫刘斌,”一个男生举手,说:“我的爸爸叫刘中强。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因为整天干活,四十岁的人,像老头子一样。因为五年前,妈妈生了一场大病,家里欠下了好多钱。爸爸不得不来北京打工,后来,妈妈带着我也来到北京。爸爸妈妈在农贸市场卖菜,每天很早很早就要出门,很晚很晚才能回家。有时候,看见爸爸脸色不好我就很害怕。” “为什么害怕?”我问。 “因为,如果爸爸脸色不好,肯定他今天的菜没卖出去,肯定赔本了。有一天晚上,我正在背书,爸爸一进屋,脸色就很不好,吓得我赶紧躲到一旁,把声音放得很小,爸爸还是听见了,嚷了声:‘吵死人了!’吓得我赶紧不背了……说完了。” “我叫金丽丽。我的父母也是从安徽农村来北京打工的。在沙窝卖早点,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卖早点的话,就是‘辛苦’两个字。每天早晨,三四点钟,爸爸妈妈就要起床。我们老乡开玩笑说:城市不准养鸡,我爸爸妈妈就是城市里打鸣的‘鸡’。” 同学们听金丽丽这一说,“轰”地一声,都笑了起来。 这是苦涩的幽默! 这些农民工后代,他们是从自己父辈的身上,理解了“贫困”、“艰辛”、“苦涩”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 在打工子弟学校,我翻阅了大量学生作文。这些真实的文字,记述下了他们过早浸润在苦涩与沉重之中的心灵感受: 我的心愿很平凡,就是能让爸爸的病早点好。 爸爸在北京打工十多年了,可一点钱也没剩,他日夜奔波,都是为了家里的人,他每天夜里两点钟起来给饭店上菜,上完了先要拉回家里,记上菜的单价、数量,最后算出总钱数后,又把菜送到饭店去。
《我的课桌在哪里》 第二部分边缘人(图)(2)
夏天时,爸爸送菜回家,身上总是光溜溜的,浑身被太阳晒得非常黑,头上的汗珠也一颗一颗的掉下来。 冬天,爸爸回来时总是缩着脖子,脸和嘴都又红又紫的,手都被冻破了。看到这种场面,妈妈有时忍不住哭了,我和弟弟有时也搂在扑进爸爸怀里哭。爸爸常说:“没事,这点伤算什么,我身体还硬着呢!” 就这样过了一年,突然妈妈说爸爸得了一种病,这个病叫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只记得要动手术。我想,这病一定跟我们的生活有关。从此以后,我就暗暗的告诉自己,等长大以后,要给爸爸妈妈买一座房子,我来照顾他们。 至今,我的心愿还没有完成,爸爸的病却一天比一天厉害了,爸爸动过两次手术都没有成功,医生对妈妈说:“这次手术非常危险,在休养的这几天,千万不要让他干活。”妈妈恍然大悟,原来爸爸是为了这个家才得病的。我们都哭着走到一块没人的地方,我和弟弟都许了一个愿,我们都是想让爸爸的病能赶快好。 我想,我们的心愿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给你们看。 爸爸的一天该是怎么熬下去的呢?我爸爸的工作是做装潢。早上,爸爸5点起床,带着工具去工地,到工地就7:50了。妈妈12点把饭就做好了,可是一直等不到爸爸回来。记得有一次,爸爸干活去了,一直到晚上11点钟才回来,饭菜已经凉了,我和弟弟都睡了。院子里格外沉静,只听见妈妈在为爸爸热饭。爸爸回来,腰疼得不得了,我看见这种场面,眼睛湿润了。有时候,爸爸为了干活连饭都顾不上吃。还有一次,爸爸中午回家刚想休息,只听见有人呼我爸爸。我说:“爸爸,刚回家还没睡下来呢,怎么又有人呼你呀,还是别去吧!”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爸爸不去不行啊!为了咱们家能过得安宁,我什么活都得干。”顿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爸爸又在我的眼睛里消失了…… 爸爸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送烧饼,送完了烧饼就要做,手不停脚不住。每当我爸爸妈妈做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真是太辛苦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不想说了,我想把这句话一直留在心里。爸爸妈妈,你们一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长大了一定要一点不漏地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一位曾经在海淀区一所公办小学任教多年的老教师,退休后,主动到打工子弟学校义务教学。她说:“我在这个学校已经教了五年了,开始,是抱着一种退休了随便找个什么事干干,到这所学校的。可是,一接触这些孩子,我就离不开了。我为他们的刻苦学习精神感动;同时,我又为他们的处境担忧。” 老教师给我讲了她班里一个学生的故事: “……我带的三年级这个班,有四十八名学生。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家离学校比较远,中午就在学校搭伙,每人每顿收两块钱;剩下的学生,家住在附近,就回家吃午饭。有一个叫陈丹的女孩子,个子长得瘦瘦小小的,但一双眼睛特别的明亮。陈丹说自己的家就在附近,中午回家吃午饭,我也没怎么在意。那时候,我刚接手这个班不久,也没到陈丹家去过。记得好象是春节刚过,开学不久,有天中午,我去学校旁边一个小区的超市买点日用品。在超市门口的垃圾箱旁,我突然看见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很像是陈丹,正在拣废品。待我走近一看,果然是陈地实獩浟丹,她提着一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只空可乐瓶子。陈丹这时也发现了我,她显得十分局促不安。我问:‘陈丹,你怎么在这里?’陈丹一下子不知说什么好。‘你是不是在拣废品?’陈丹支支唔唔:‘我就拣几个空瓶子。’……我知道这些孩子的家庭都比较困难,有时间拣个废品什么的也不奇怪,这件事也没当多大的事儿。 “过了两、三个月,我想去陈丹家做一次家访。陈丹说:‘老师,我们家住得挺远的,您就别去了。’‘你们家不就在附近吗?’她说:‘不,走路要一个多小时。’我说:‘一个多小时也去。’下午放学后,我跟着陈丹去她家。一路上,我问她:“每天你都这么来回走着上学?’她点了点头。我问她为什么不坐公共汽车?她说坐车来回要四块钱,太贵了。从四环到三环,到玉泉路口,又往北走了走了两站地,在一个公厕前,陈丹说:‘老师,我们家到了。’然后,她又对着厕所喊道:‘爷爷,爷爷,我们老师来了!’一个七十来岁,手里拿着一把扫帚的老人,从厕所里迎了出来,笑着对我说:‘哦,老师来啦!到屋里坐坐吧!’ “厕所后面有一间用砖块和油毛毡搭成的小屋,也就五六平方米吧。屋里有一张上下铺的单人床,一只煤炉子,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生活用品。从她爷爷的口中,我才知道,陈丹的老家在河北保定。三岁那年,她父亲得暴病去世,不久,母亲又改嫁。从小她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五年前,她与爷爷奶奶一起来到北京,在这里靠打扫这个公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这孩子命苦啊!可特别懂事,每天放学回家,都带着几个空可乐瓶子回来,说是让我卖点钱,替她攒学费。’说着说着,他爷爷直流泪。我问他打扫厕所一个月能得多少钱,他说是三百五十元。我说三百五十元,哪够三口人用,他说能管饱肚子,就是筹集陈丹的学费很困难。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来,陈丹家离学校这么远,中午就一个多小时时间,她不可能回来吃饭。我问她:‘陈丹,你中午在哪里吃饭?’她爷爷说:‘我每天给她带一块钱,让她买个包子什么吃。’‘你吃了吗?’我问她。她说:‘没有。我中午不饿,不想吃东西。’她爷爷急了:‘孩子,你中午咋能不吃东西?那一块钱呢?你是不是买零食吃了?’‘没有,没有,我都攒着,等以后一起交学费。’说着,她爬进床底,取出一个纸盒子,往床上一倒,倒出一小堆一圆的硬币。她爷爷一把搂过孙女,说:‘孩子啊孩子,你不能为了攒学费,连饭都不吃啊!’陈丹说,中午学校一放学,她就去超市拣废品。她算过了,一天拣五、六毛钱的话,一个月可以拣二十元,加上爷爷每天给的一元钱,再加上寒暑假,差不多就够自己交学费了。 “望着眼前的小陈丹,我的泪水‘刷’地流了出来,一个十岁的孩子,为了上学,连一块钱的午饭都舍不得吃;为了上学,靠自己拣废品攒学费。你说我们这些做大人的,不该好好反思反思吗?” 老教师说,现实的情况是,像陈丹这样的学生不止她一人,在打工子弟学校,几乎每个学生的家庭和他们本人,都有一番艰辛的遭遇。 面对千万个陈丹们:我们该反思的是什么?
《我的课桌在哪里》 第二部分给政府的一封信(图)(1)
二00四年岁末,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联合十余所打工子弟学校,组织了一次“家乡·梦想·北京”北京首届打工子弟作文大赛。十五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一千余名农民工子女,参加了这次活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科文厅。一场特殊的颁奖仪式正在进行之中。 几位打工子弟学校的女生在台上表演印度舞蹈。她们的服装显得有些滑稽,身上穿着普通的校服,头上却披着艳丽的纱巾。手脚也有些僵硬,翻来覆去老是重复那几个简单的动作。 没有人笑话她们,大家都在认真地欣赏着,大家都知道,能登上如此高雅的舞台,对于她们来说都是第一次。 九十三篇作文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给政府的一封信》是其中的一篇: 政府你好: 我叫胡竞。 我们都来自四方,我也有自己的梦想,我渴望知识的海洋。 有时候,我自己都搞不懂我们是谁,用温暖的词来形容我们的话,别人就叫我们城市新市民,用准确的词来形容我们,就叫打工子弟,倒不如干脆称我们为弱势群体。我觉得用弱势群体这个词儿来形容我们会比较确切、准确。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狭小的圈子里。是身份的低下,让我们觉得有些自卑,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们这代人,从小就生活在北京这个繁华的大城市,希望永久的在这里生活,可是,由于我们身份的种种原因,使我们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可是我们又不希望回老家过那种贫穷的生活。我们不像我们的父辈那样从小生活在老家,习惯了那种艰难的生活,所以对它们无所谓,而我们就不同了,我们不想回家去种地耕田,炎热的夏天在田野里干活,可是城市又不接纳我们。这让我们如何是好?想留在北京过好日子,可是由于身份低下,城市不接纳我们。我们又不想回老家,使我们很矛盾。 请政府给我们这些打工子弟们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并不比北京孩子差。 我觉得我的这个愿望并不是SHE(奢)求,而是所有打工子弟的愿望,请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愿望吧! 清莲学校五·二班胡竞 2004年12月12日星期日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居然给政府写出了这么一封信,未免有些太沉重了。 而胡竞提出的是一个并不算高的要求:“请政府给我们这些打工子弟们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并不比北京孩子差。” 前些年,连农民工都不为社会所重视,更没有人去关心“民工第二代”。其实,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这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他们比起城市孩子来,“懂事”得更早。 他们时时用一双纯真的目光,在注视着这个复杂的世界。 他们唯一可以倾吐的“对象”便是作文: 多开放一些市场就业多开办一些打工子弟学校 我的家乡在湖北,家有6口人。以种田为生,收入不是很高。主要是种棉。种田得交种田费,还得交人头费、宅基费,上学交学费,这些钱是不够的。为了这个家,父亲决定来北京打工。 1989年,父亲离开老家,来到北京,当时我才两岁。经过三年的实践,父亲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到第四年生意比较好,父亲一个人干不过来,妈妈只好托付邻居照顾两个比较大的姐姐。我和哥哥还小不懂事,不能放在老家,1993年,妈妈带着哥哥和我来到北京。来到北京我们既受到优待,也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在北京一个月的收入,比在老家一年的收入还高。收入多了,支出也多了。去掉房租和杂费,每月的收入能达到1000元。 由我家的经历,使我想到了一些和我们家一样来北京打工的人。他们的生活可能不如我们的生活。现在已经是高科技时代,一些外地人因没有知识,只得靠卖菜、捡破烂来生活。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多开放一些市场就业,让他们的生活能得到改善。还有就是一些外地学生在北京上学比较困难。一些正规学校一年交赞助费就得1万多元。希望政府能多开放一些打工学校,这样那些外地来的学生就可以有一个上学的机会了。 我认为政府不应该把一些没办暂住证的人抓走,并让他们返回老家。如果这样的话,那他们的孩子怎么办?办一个暂住证一年就得花一二百,政府应该为那些与家人失去联络的学生想想。
《我的课桌在哪里》 第二部分给政府的一封信(图)(2)
——胡利敏 对政府的两点希望 我的爸爸妈妈来京已经有10年了。没有文化,只能做一些小买卖,每月的收入只有几百元。每天乱七八糟的杂活,劳累一天,都不能好好休息,住在几平方米的小屋里过着打工者的生活。 对于“收容”这件事,我的看法是:我们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来到自己国家的首都也算是犯法吗?“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果家乡好,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谁愿意来这里受苦? 父母对我的看法,考不了前5名就跟他们一起做生意。我非常需要政府给予一些照顾:1,希望可以让我继续在北京上学;2,可以让爸爸妈妈在北京踏踏实实地做生意。只有人民富了,素质提高了,国家才能强大。而要想人民富裕,就要使人民有个挣钱落脚之地。这才是真正的办法。“收容”那个办法绝对是不行的。 ——郑文 就业、上学和暂住 今天的班会,让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子弟,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辛酸苦辣。 …… 1992年,父亲来京投靠小姨一家。他在北京找很多活,老板都说他年龄大,最后到一个老乡开的餐厅打杂。 1997年4月21日,父亲把妈妈、我和弟弟接到北京,一家四口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屋子里。 家里穷,先让弟弟上学,弟弟在一个“菜地小学”上学。那时候不知道我有多羡慕。直到1999年9月7日,我们家附近有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我也上学了。我真感谢我的学校的创办。 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就业本地人什么样都行,有些工厂对我们这些外地来的人口要求很高。在我们住的地方好些办不起暂住证的人被遣送回了老家等等。我的父母也因为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