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监督五大老执行,各自虽然分别都有领土,却远不如五大老强盛,而且本人基本都在京都生活和工作,丰臣秀吉就是希望用这种弱小者监督强大者,强大者监督四方的体制,来巩固自己的政权。这五个人分别是首位奉行弹正少弼,甲府二十二万石浅野长政,次席奉行治部少辅,近江佐和山二十二万石石田三成,三席奉行权中纳言,备前五十七万石宇喜多秀家,四席奉行权中纳言,筑前三十三万石小早川隆景,末席奉行刑部少辅,越前敦贺十八万石大谷吉继。

如此到了文禄元年,丰臣秀吉有感于昔日的家臣现在已经皆为大名,手下无人可用,于是他又颁布诏令,加封了孟昭德手下真田昌幸为安房守,赐伊势国安浓津城,希望分化孟家的团结,真田昌幸假意答应,从容上任,可还把儿子真田信幸,真田信繁等留在孟家效力,如此委婉的告诉秀吉,真田氏永远是孟家的家臣,一计不成之后,丰臣秀吉又加封上杉景胜的首席家老直江兼续为山城守,赐二条城居住,直江兼续亲自到伏见城答谢,对城池拒而不受,义正言辞的表明了将终生侍奉上杉景胜,如此做派,比真田昌幸的自己赴任,儿子留在孟家就光明磊落的多了,丰臣秀吉也很欣喜,他对众人说道,“家有如此忠臣,可见君主亦不昏聩,景胜必会一如既往的忠诚于我!”于是允许直江兼续返回越后,继续侍奉上杉景胜,并加封上杉景胜为参议,从三位,直江兼续此举,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名节,还为主君拿到了实惠,从此“直江山城守”的大名传遍天下。

孟昭德自移封三河之后,一方面让山下政文召集昔日的旧部,合并新赤备和天龙军,一方面征召三河勇士,把德川家康被迫移封而不能带走的兵卒纷纷纳入麾下(这就看出日本全民皆兵的坏处,没有直属部队,不打仗的时候就是农民,所以一旦移封,一个人都带不走,孟昭德麾下则都是职业兵,基本上主家去哪,他们便去哪,虽然还是有一些人不愿意离开甲府,但最终孟昭德还是把主力一万五千成功移居三河),把中央兵团的北宁军扩建为一万人,其中一半是北宁镇勇士,一半是三河豪勇,并正式命名为近卫兵团。

孟昭德忙着扩军的同时,德川家康则忙着安抚关东七国,且振兴荒废已久的经济,既然秀吉严命他定居江户,德川家康就只好开凿江户港,疏通相模湾,并增筑江户城,这两个人各忙各的,丰臣秀吉都看在眼里,他是既高兴又担忧,高兴地是两人暗自较劲,一个扩军一个筑城,他俩互相牵制,绝对不会有人和自己找事,担忧的是,关东财雄势大,一旦德川家康再筑小田原那样的坚城,他可不是北条氏政,必难征服,而孟昭德用兵天下闻名,无有能出其右者,若他拥雄兵十万,只怕天下再无敌手,所以丰臣秀吉一边看着俩人折腾,一边要想法消耗二人。

到了1592年(文禄元年)3月,接着太阁秀吉的母亲大政所病重之际,秀吉在伏见城召见了送还母亲而来的德川家康,还有随行入京述职的其他四位大老,这其中,孟昭德瞧不起前田利家的卑鄙和懦弱,德川家康看不上毛利辉元的昏聩,蒲生氏乡看不惯德川家康的阴险,真是绝配中的绝配,所以最后,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一同前往,孟昭德和蒲生氏乡一同前往,毛利辉元则拉着叔叔小早川隆景一起前往,五大老本来该并排而坐,到了伏见城天守阁内,五人却分立两厢,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坐在左手边,孟昭德和蒲生氏乡坐在右手边,毛利辉元虽然不认识孟昭德,但是他也知道是孟昭德献计小早川隆景,才保住了毛利氏百年基业不被丰臣氏吞并,就自顾自的坐到了孟昭德身边,孟昭德和他颔首问好,都是乱世枭雄,利益勾结,自然一拍即合。

高高的坐在虎毡上的丰臣秀吉看着手下的五位大老,心中暗暗窃喜,他要的便是这种双方制衡,互不相让的态度,五大老毕竟都是手握重兵的外人,自然要互相仇视的好,至于五奉行,因为都是在京都久住,需要协理天下政务,正相反,需要其乐融融,所以五奉行里,浅野长政是秀吉的姻兄,石田三成是秀吉的宠臣,大谷吉继是秀吉的爱将,宇喜多秀家是秀吉的养子,小早川隆景则是暂代,将来由秀吉的哥哥之子继承,亦算是秀吉的子嗣,五人是利益相连,血脉相容,便是不同景象。

丰臣秀吉看了看德川家康,然后开口道,“大政所的病,多亏内府照应,听说是熬不过开春的,现在竟有缓和,内府有心了。”德川家康忙起身前行几步,走到正中后跪倒道,“这几年来,太主母的身体不太好,本来早该随侍进京,但太阁开恩,许家康先处理领地内事,而后行孝,家康感激不尽,自然要尽力侍奉,不敢让太主母有变。”丰臣秀吉点点头道,“嗯,是我准的,关东久经战乱,百业凋零,是要先处理的,家务事都是小事,且江户气候宜人,总比东海道旅途颠簸的好,这次大政所平安归来,还是左府的功劳啊,东海道只三年间就修通扩建,我听说泥土道都没了,全是石道了,马在上面飞驰,车里的人都感觉不到在前进呢,是么?”

孟昭德闻言赶紧起身,快步走到德川家康边上,也跪下答道,“臣下早年侍奉太阁,管得就是丈量土地和修缮各地驰道的差事,现在离开京都返回封地,自然也不敢懈怠,其实还是沾了当年做过,轻车熟路的便宜,这才三年大竣工的,太主母此时回京,实在是洪福齐天,并非臣下之功。”丰臣秀吉嗯了一声道,“是啊,三成昨日报了,说随着进京的还有你左府的卷宗,里面都是数字,三成他们正在归库呢,我就不看了,你说说,丈量后有什么变化啊?”孟昭德忙答道,“三河,远江,美浓,尾张四国,共有虚浮土地三十七万石,皆是荒地在册,其实已经不产粮了,现臣下正派人开发改善,希望五年内能恢复元气,另有私人土地未报公者五十一万七千石,按照敕令,臣下将之纳入府库,四成交收,六成依旧与他们自种,如此算来左右还盈余十余万石。”

丰臣秀吉点点头道,“那好端端的少了二十万石,那些豪族能干么?左府虽然是用兵行家,可天天有人叛乱,也不好啊。”孟昭德忙答道,“臣下收缴之前已经细细算过,这些豪族地主私下开荒种田,第一不敢请附近农户,因为私开荒田纳为己有乃是死罪,所以他们只能请一些别的藩国的流民,这样不安全且稳定性差,另外各地城主和代奉行或多或少都知道这些私田,每年肆意勒索侵占,臣下一是用那些为官不善者的私田抵这些豪族的私田,且核算过每年这些豪族被地方官员盘剥的数目,只要好言相劝,四成缴纳并不过分,虽然比以往是交的多了一点,但是安全,可靠,且没人杀头,种地种的名正言顺,他们定会答应的。”

丰臣秀吉闻言拍手称快道,“好啊!井井有条,分文不错,左府的做法你们都明白了,回去记得照做,这样所有藩国加起来,总能多出四五百万石了!”五大老忙齐齐跪拜称是。待五人起身后,丰臣秀吉又问道,“那五年后,左府领中共能增产近五十万石,这些个财富左府是打算用作何途?”孟昭德忙大声回道,“只看太阁旨意,现在东海道四通八达,美浓尾张粮产颇盛,到无甚用钱的地方,只是。。。”丰臣秀吉问道,“只是什么?”孟昭德答道,“只是天下太平,东海道却还一片荒凉景象,三河尾张城池矮旧,远江滨松城则靠近甲府,臣下亦不好移居增筑,怕各位大名误会,这般才烦恼的。”丰臣秀吉笑笑道,“是看岐阜城碍眼,要我移封三法师么?”孟昭德赶紧伏倒在地,颤抖道,“绝对不敢,当初臣下也算信长公之臣,今日亦是太阁之臣,两代明主光辉,臣下岂有擅动其后人之念,愿终生侍奉,无有妄想。只求虚耗些钱粮,自筑一处安身之所。”

丰臣秀吉点点头道,“便是了,当初内府移封,我倒是想到了,才让他筑城,现在竟忽视了左府啊!左府掌管东海道,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居城呢。是打算建在哪里啊?”孟昭德见丰臣秀吉松口,赶紧答道,“是想在近京和东海道之间建一中枢,可供太阁来往之军旅安歇,大致是西起清州城,过那古野城,鸣海城,南抵尾张内海,东到桶狭间,臣下设计,共有闲置军营五十五座,商人町二十三座,直属村镇一百二十一处,迁清州城,冈崎城,鸣海城,那古野城四城百姓和豪族商旅共四万五千户。”此言一出,五大老甚至丰臣秀吉无不动容,这是天下未曾有之巨城,一城容纳近十五万百姓,岂非一城即一国的雄壮了么!坐着未动的前田利家恶狠狠的看了孟昭德一眼,大声说道,“左府此举忤逆,求太阁惩处!”

孟昭德忙跪拜不语,丰臣秀吉见了,呵呵笑道,“想法很大啊,却不知这是个什么城啊,竟然有十余万百姓,左府,说说你的想法。”没去理睬前田利家,这让利家好没趣,孟昭德则松了口气,正色答道,“臣下侍奉太阁多年,忠心天地可鉴,然心中总有一个思念,便是海那边的大明,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臣亦赘肉横生,平时百无聊赖,所以太阁曾问多收出的几十万石粮食当如何,臣下便有了这私心,打算仿北京城筑一小城,颐养天年,另外东海道连接东西两地,枢纽地位重要,如无一城,恐难保后世太平。”前田利家和孟昭德不对付,其实并非私人原因(还是儿女亲家呢),只是临来前听说丰臣秀吉打算让孟昭德做秀次的佐政,操天下大权,作为五大老,制衡乃是要素之一,所以前田利家才恶语相向,是希望秀吉不要对孟昭德恩宠过重,导致日后难以制衡。

殊不知孟昭德做人谨慎小心,且是第一批跟随秀吉政权的大名,秀吉能有今天,不得不说孟昭德有很大功劳,比之大明的千年政治积淀,倭国民风还算知恩图报,才没有那种过分的猜忌,且秀吉个性孤傲,一个农民坐拥天下,最恨的就是别人对其指手画脚,这前田利家失态多言,丰臣秀吉就偏要打压他的气焰,原来秀吉考虑,孟昭德虽然善战,可毕竟地处东海道,有福岛正则等铁杆监视,又有关东雄主德川家康,他自难施展拳脚,反之前田利家却不同,他坐拥能登,加贺,越中三国,百余万石兵马不下五万,家中都是谱代,各个忠心耿耿,比之孟昭德手下多为草莽更可怕,且左右无有强敌,越后上杉氏势力衰弱,景胜更不如谦信公,若前田利家有反心,春秋之际可骑兵三日入京,沿路都是旧日信长麾下谱代,与前田利家身份相同,情感更厚,若一些不服自己这个农民出身的老谱代联手,自己才真正是岌岌可危,所以与其防孟昭德,丰臣秀吉更怕前田利家多一点!

又一想前田利家会不会记恨自己强J了他的女儿,总之反复掂量,最后秀吉还是站到了孟昭德一边,他突然问道,“那若东国有乱,这新城有何作为?”孟昭德等的便是秀吉这个问题,他赶紧答道,“此城不同其他城池,乃采唐人城池之风,四面连有石墙,共九门,无二之丸,三之丸,本丸,只把老那古野城的城池扒掉护城河,天守阁,另建一内府,作为臣下居所,城中便通驰道,常设伙食房,饮马处,太阁之军若要东向,则可一路不停接受供给,且此城南连尾张内海,设有大小船舶港十五处,臣下不备水军,平日用作商旅靠岸,可收取些租费,战时交由太阁之水军使用,便能串联京畿和东海道,另外此城东抵桶狭间,乃天然之守,若内府有急,臣下可早早接应入城,西边从清州城起,臣下将扒掉整个城池,把清州城平原化作歇马之地,城之西侧设驿站,不留关隘,太阁之军队可在清州平原更换战马,且直抵新城城内,畅通无阻。”

秀吉向来知道孟昭德善于做人,也没想到他有这般心胸,感慨道,“好啊,左府忠心感动日月啊,为了向我表示忠诚,竟然愿意住在一处残缺的城内,这让我何以忍心啊,这样吧,清州平原的想法我准了,西面城墙还是要修的,不过你既然要表表忠诚,西面城门就开着好了,不要打造大门了,铁也贵,左府也该省些。”孟昭德见秀吉同意,长长出了口气,伏倒道,“如此臣下多谢太阁天恩。”秀吉笑笑道,“好了,拖了多年才提,是秀吉对左府关心不够啊,你们下去吧,有事明日再议,我乏了。”

五人见状,赶紧起身道安退下,出离天守阁后,小早川隆景就等在外面迎候毛利辉元,一见孟昭德三人快步走出,他便不答话,紧紧随在身旁,直到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各自道别后,才开口说道,“会上议了什么?”蒲生氏乡见状赶紧说道,“左府,中仕(权中纳言),我先回去了。”孟昭德和毛利辉元向其道别后,孟昭德才对小早川隆景说道,“太阁宣布散会,是他的习惯,估计马上要找你们五奉行议事,我要建城,打算纳四城十五万百姓在一起,太阁肯定对此事犹豫不决,一旦问道,还请先生美言几句。”小早川隆景忙道,“本家感念左府大恩,自当效力,可若是问起,我该如何说?”孟昭德想想道,“太阁是怕城池如小田原一般难攻,你可说此城非山城,无险可守,且城大驻军不足,我之近卫兵团只有一万,若左右见方五千步还可,现在城池越大便防御越弱,十步内只能搁置一人守卫,当不足忧。另外太阁若不放心,先生可试探说,天下我非太阁之敌,京畿还有安土城一道屏障,易守难攻,可北面琵琶湖却是一马平川,若有人北自南下,不得不防啊。”小早川隆景恍然大悟,笑笑点头,孟昭德于是和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作别,转身离去。

第一百二十七回隆景的谢幕

时间2011…10…615:15:59:7439

第二日,丰臣秀吉果然召集了五奉行入城议事,除了一些琐碎的政务外,丰臣秀吉主要问的确实是孟昭德打算筑城之事,五奉行中浅野长政是在孟昭德眼皮子底下混饭吃的,而且他依赖孟昭德推荐的老人才能震服甲府,所以对孟昭德筑城不敢多说意见,生怕日后孟昭德听见,一旦筑城不得,就要找他麻烦,宇喜多秀家小时候是黑田孝高辅佐,大了是蜂须贺正胜监督,两个人一个熬到当了大名,一个熬死,自己才能说了算,可惜一点没继承父上的奸猾,办事撒汤漏水,要不是身处西国日久,知道邻居小早川隆景是西国有名的智者,没事就多请教,只怕一个国早治理的分崩离析了,所以他都不随便说话,是看小早川隆景的眼色,而石田三成和大谷吉继则是严厉的反对派,大谷吉继在少年时候就随丰臣秀吉四下征战,立过无数战功,而且风流倜傥,一身武艺,被看成是比福岛正则等人更有希望作为秀吉二代武士统领全局的人物,可惜到了二十岁左右,他突然患病,不但眼窝深陷,皮肤惨白,而且鼻子高耸畸形,嘴巴越裂越大,牙齿外翻,长得好似獠牙一样,严重之后竟然不能撕扯蔬菜,只能用清汤或者饭团充饥,到了升任五奉行之后,大谷吉继已经不能直晒日光,每日都用大白布包裹头部和脖颈,且四肢佝偻,需要人抬才能移动,所以人都传说,他是被吸血鬼咬了,得了这是吸血鬼病(现代查证,他得的是坏血病)。

从此大谷吉继的地位一落千丈,不说无人奉迎,就是说话办事也不愿意和他一起,据说一次丰臣秀吉组织茶会,亲自烹了一碗茶给家臣们喝,到了大谷吉继面前好像是他嘴裂的控制不住,喝完一口后漏出了一点,又掉回了碗里,他不好意思的递给下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福岛正则,福岛正则不但不喝,还大吼了一声,是怪大谷吉继无礼,直接传了下去,大谷吉继见状心灰意冷,已经决定回家后就自杀,不再丢人现眼,没想到茶碗一直传到石田三成手中,也不知道石田三成是可怜大谷吉继,还是故意和福岛正则赌气,竟然端起碗把茶和大谷吉继的口水一饮而尽,然后起身送到了秀吉面前,大谷吉继大受感动,从此对属下说,“吉继这条命就是三成的了!”

所以石田三成害怕孟昭德坐大,严厉反对孟昭德建城,大谷吉继也是百分百支持,两人如此慷慨激昂,丰臣秀吉也有些动摇,只好问道小早川隆景,“我也想听听西面的意见。”小早川隆景立刻答道,“西国自太阁亲征之日便无动荡,为何?因为太阁亲镇姬路城。这便是一城一人之效,后太阁顺应天命,入主京都,又修建大阪城之天下巨城,自己镇守西陲,所以四国平安,西国亦无事,然顾此失彼,太阁万金之躯在此则东方必然薄弱,所以当效法太阁之妙计,亦设一辅城,看护关东不得作乱,有此机制在,则百年后,又或万世后,亦天下太平。”石田三成一猜小早川隆景就会帮孟昭德,听罢噌的站起身来,指着小早川隆景喝道,“他给你什么好处,这样帮他说话,如此巨城,又能养兵,又能屯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