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情紧急。
前线来报,日本驻蒙古军政府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指挥5000余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三路向红格尔图发起猛攻。
傅作义不由的把目光瞄向作战地图上的红格尔图。红格尔图地方并不大,但却是绥远东部的门户,由察北、商都通往百灵庙,这里是重要的驿站。不言自明,日伪进攻红格尔图的目的,肯定是要打开绥东的门户,会师归绥,进而占领整个绥远。
1936年春,日本关东军侵占察哈尔省北部六县后为吞并绥远,进一步推行征服满蒙的计划,向察哈尔、绥远扩张。先后策动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于2月在嘉卜寺(今化德)成立伪蒙古军总司令部,5月又成立了“蒙古军政府”,并指使汉奸王英成立“蒙汉西北防共自治军”、“大汉义军总司令部”,由关东军派出大量军官担任顾问和指导官,编组伪军,储备物资,盘踞在张北、尚义、商都、百灵庙、大庙等地,蓄谋与中国军队一战。
日本人夜来拉拢、策动傅作义。1936年4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来到归绥,说服傅作义来主持华北亲日政权,被傅作义断然拒绝。
“日寇占我察北,又犯我绥东、绥远,是我全军将士的耻辱。爱国军人守土有责,我们一定要打!”在一周前35军营以上军官的秘密会议上,傅作义动情地说。“岳武穆38岁壮烈殉国,我已过了38岁,为抗日死而无怨。”
要来的终究会来,软的不行,就要来硬的。沉思良久,傅作义命令守军固守红格尔图,等待援兵。不过,他命令第35军骑兵第l师和第212旅,不要去直接增援红格尔图守军,而是发挥骑兵善于机动的特长,星夜奔袭日伪军的侧后。
这一计策果然奏效。攻击红格尔图的伪蒙军虽然有日军飞机的掩护,但由于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连攻几天,都未得逞,自己的后路反被兜抄,顿时阵脚大乱。战至18日上午7时许,田中隆吉忙下令部队后撤,中国军队趁势两面夹击,日伪全线溃退,红格尔图战斗以中国军队全胜告捷。
日伪蒙军百灵庙、大庙等地集结有重兵,囤积着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如果不收复此地,终是心腹之患。
傅作义决心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他指挥孙长胜的骑兵第2师、孙兰峰的第211旅以及炮兵、装甲兵分队,于11月23日夜,冒着大雪和零下20℃的严寒,从归绥(今呼和浩特)出发,对敌实施远距离奔袭。
部队一夜急行军,于次日凌晨,突然向百灵庙发起猛攻。驻守百灵庙的是伪蒙军第7师,以为凭借险峻的山势构筑的坚固防御工事,可以高枕无忧,毫无戒备,仓皇应战。中国军队乘敌混乱之际将其分割包围,24日上午9时半,战斗结束,击毙日军顾问小滨大佐等29人,俘敌200余人,击毙敌人600余名,另外有200多人因仓促逃跑,衣冠不整而被冻死在草原上。伪蒙军阵前反正两个旅,缴获大量武器弹药,中国军队仅伤亡400余人,取得了闻名于世的“百灵庙大捷”。
12月4日,傅作义军在击退敌人多次反扑后,乘胜向百灵庙以东另一战略要点大庙发起进攻,并于12月9日收复大庙,至此,绥远抗战胜利结束。
傅作义将军领导绥远抗战,深得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钦佩。战役开始前的8月14日,毛泽东就派南汉宸携带自己亲笔信到绥远与傅作义联系,信中说:
“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先生如能毅然抗战,弟等决为后援。亟望互派代表,速定大计,为救亡图存而努力。”
11月21日,红格尔图大捷之后,毛泽东与朱德联名致电傅作义,祝贺绥远守军抗日胜利:“足下之英勇抗战,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红军抗日援绥,颇具决心。吾人深信,吾人现所努力之停止内战、抗日救国之行动,必能对于足下抗日义举,遥为声援。”
12月1日,毛泽东又以中共中央及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名义发表援绥通电,要求南京政府“调集大军增援晋绥前线”,决不能坐视傅作义等抗战而不救。
傅作义的军事才能,原本是体现在“善守”上。
直奉战争,担任阎锡山的晋军第8团团长的傅作义,在平绥铁路上的天镇奉命阻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宋哲元率精兵攻城3个月,都未能将天镇攻克。
北伐战争时,傅作义深入张作霖的奉军腹地,夺占涿州,威胁北京。但晋军其他各路部队纷纷失利,撤离京汉、京绥铁路线,涿州成为孤悬于奉军包围中的唯一据点。
傅作义以不足万人的无援之师,击退占绝对优势的奉军对涿州城9次总攻,死守涿州达百日,直至弹尽粮绝,兵民交困的绝境。后来还是阎锡山鉴于死守涿州已无意义,在各界劝和声中,授意傅作义与奉军停战议和。涿州之战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城市攻防战中的著名一役,傅作义善守的军事才干普遍得到军界公认。
此次百灵庙大街,傅作义“能攻”,尤其是擅长长途奔袭作战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举世公认。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一部分“如共产党能胜利,我傅某甘愿执鞭!”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傅作义数得上是与中国共产党结缘最早,交往最深的一个。
1937年底,傅作义任第2战区北路军总司令,移防晋西北柳林镇,与陕北八路军120师贺龙部隔河相望,双方信使往来不断。傅作义赞成共产党的全民抗战的主张,赞赏许多共产党员的品格和才华,对周恩来十分信服,多认拜会过毛泽东主席,并同王若飞、南汉宸等结为知友。
后来傅作义移驻河曲,还邀请八路军程子华、南汉宸及牺盟会的续范亭等举行会谈和聚餐,交流整军抗战的经验。毛泽东主席赠送他政治书籍和论述抗战的著作。通过120师政委关向应、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的帮助,延安陕北公学和抗大向35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员。
傅作义仿照八路军的建军经验,建立了政治工作委员会,自兼主任。军队各级相应设立政治工作机构,还参照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了《十项纪律》,受到老百姓的称赞,却遭到阎锡山的讥讽,说傅作义“把部队带赤化了,35军已成为七路半了”,言外之意与八路军仅相差半路。
1940年春,五原大捷,傅作义趁日军主力东撤,血战两昼夜,收复五原。击毙日军水川一夫中将,血战中,傅部也遭到重大牺牲,有的连剩下不到10人,营、连、排长伤亡过半。创国民党战区收复失地之先例。4月17日,国民政府继蒋介石之后,将第二枚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授予傅。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转战18000余里,进行大小战役、战斗290多次,屡立战功,成为国民党的抗日名将。
抗战结束后,傅作义曾向国民党政府4次提出辞去军职,解甲归田,但都未能如愿。
解放战争开始后,傅作义奉国民党为正统,与共产党交恶。
傅作义曾放出狂话:“如共产党能胜利,我傅某甘愿执鞭!”
史料载,毛泽东在指示平津前线指挥员与傅作义进行谈判的文电中,数次提到“傅氏反共很久,我方不能不将他和刘峙、白崇禧、阎宗南等一同列为战犯”,“傅氏反共甚久,杀人甚多,华北人民对傅极为不满,除非他能和平让出平津,则我们我无法说服人民赦免他的战犯罪。”
傅作义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招致了毛泽东如此强烈的不满呢?
解放军的战史很少提及此事,一来傅作义最后终于站到共产党一边,二来与傅作义交战的华北解放军曾被傅作义战败,都不愿意提及此事,修史者也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缘故。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一部分“不报此仇,誓不为人”(1)
毛泽东读了傅作义的信说:“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1946年7月31日,解放军晋察冀、晋绥军区发起进攻大同的战役。
大同不仅是著名煤都,而且是平绥、同蒲铁路的连接点,是连结晋冀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同被阎锡山控制,就成了楔入晋绥和晋察冀两根据地中间的楔子,而拿下大同,就可以使两根据地连为一体。
毛泽东批准了大同战役的作战方案,以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为总指挥,以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罗瑞卿任政委,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集中两战区全部主力,共50个团十几万人。一时间,大同前线猛将如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主持全面工作,大同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晋绥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副司令员兼晋察冀第三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罗瑞卿,晋察冀另外三个纵队的司令员杨得志、郭天民、陈正湘,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哲等纷纷登场亮相。
大同虽城垣坚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国民党守军只有1。9万余人,且建制混乱,成分复杂,分属7、8个单位。虽说由比较善战的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指挥,解放军绝对优势的兵力是有把握攻下大同的。
战役开始倒还顺利。经过30多天激烈的外围争夺战,消灭国民党军2000余人,逼近大同城下。守将楚溪春连连向阎锡山告急,请求增援。蒋介石此时唯一能机动兵力就是在归绥的傅作义部。
但大同并不在傅作义管辖范围之内。蒋介石为了使傅作义出兵增援大同,把大同划归傅作义管辖。这对于傅作义说来,有相当大的诱惑力。
于是,傅作义召集团以上的全部军官到归绥(呼和浩特),闭门开了7天军事会议,严密部署策划。为了作战计划外泄,所有与会的军官不准出营半步,而且规定部队联络不使用国民党军共用密码,以防被解放军截获破译。
傅作义的作战计划,简单地说,不是去救大同,而是转攻集宁。因为他判断,解放军一定在通往大同的路上伏有重兵,自己的兵力弱于解放军,如直接去救大同无异于羊入虎口。而攻下集宁,向东南可出兵丰镇、隆盛庄,从后方迂回包抄进攻大同的解放军;向东可出兵尚义、张北,直接威胁晋察冀军区机关所在地张家口。
所以,攻击集宁为攻解放军所必救,收到围魏救赵的效果。
这一点与毛泽东对集宁重要性的看法不谋而和。9月5日,贺龙、聂荣臻制定坚决守卫集宁的计划,报军委毛泽东,毛泽东当即回电:“部署很好,望按实情处理。命令集宁守军死守,任何情况下不得放弃,否则执行战场纪律!”
傅作义欲攻集宁,必先出卓资。解放军原已料到,张宗逊派独立第一旅旅长王尚荣坚守卓资,抗击傅作义部3。2万人的攻击,时限为3天。王尚荣深感责任重大,战前做了战斗动员,落实了防御部署。
9月5日拂晓前,傅作义集中了3个师的兵力,在一个炮团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向卓资山阵地猛攻。战到中午12时许,独立第一旅西山顶阵地失守,王尚荣不得不在傅作义合围之前主动向东南方向撤走,以免被包围消灭,据1955年授中将衔,后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王尚荣后来回忆说:这是自己一生中打的最不顺手的一仗,原定守3天,实际只守了8个小时,远远未能完成预定防守计划,自己又伤亡500余人。
傅作义拿下了卓资,全军从隘口一涌而出,而张宗逊派去增援的两个旅还在路上,卓资已失守。
9月7日,傅作义的主力部队经平绥铁路以北的火石坝秘密东进,于次日到达集宁西北地区隐蔽集结。华北解放军由于侦察不力,到8日晚才得知傅作义东进的消息,判明傅军要打集宁的的作战意图。
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紧急调集主力部队回援集宁,两天之内,共集中8个多旅,4万多人,对集宁城下的傅作义部形成绝对优势。加上姚哲、乌兰夫指挥的解放军集宁守军共3个团加一个营兵力配合,准备内外夹击,全歼傅部先头部队董其武中路1。3万余人。
集宁城壕既深且宽,城墙上配置交叉火力网点。城外的制高点老虎山、卧龙山也为解放军控制,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9月10日早晨,董其武在空军配合下,向集宁解放军发动进攻,逼近城垣。守军拼死抵抗。因为阵地缺乏纵深,战至下午,所有集宁外围阵地全部失守。当日夜,解放军余部全部退进集宁城内死守。
为解集宁之围,城外解放军主力从11日起,从三面对城下的董其武部形成反包围,猛烈发起进攻。董其武的3个主力师前有坚城,攻之不动,后有解放军包围,逃之不掉,陷入绝境。董其武被迫固守集宁西北的狭小地区。战至11日晚六时,集宁外围解放军全部主力向董其武发起总攻,至12日晨已歼敌共5千余人,董其武部岌岌可危。
傅作义见情况危急,一面令董其武务必尽快拿下集宁,以便有落脚点;一面电令刘春方骑4师,火速从西南方向包抄集宁,同左翼101师呼应;电令孙兰峰骑兵师向集宁东迂回攻击,策应董其武攻打集宁;电令郭景云101师向解放军包围部队发起猛攻,以解董其武之围。
就这样,在战场上形成了傅作义3个主力师进攻解放军守集宁的3个团,解放军主力8个旅包围傅作义的3个主力师,傅作义的101师和骑四师又从后进攻解放军包围部队的奇特景观。
太阳又一次从东方升起。12日这一天,集宁外围的战场出现了相对的平静。前一天双方伤亡都比较大,解放军前线指挥部下达停止攻击的命令。事后证明,这个决定贻误了重大的战机,这是解放军在集宁战役中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而傅作义则充分利用了解放军的错误。董其武利用12日这宝贵的一天,重新组织、集结残余兵力,再度进攻集宁。攻城前,傅作义部下暂11师师长杨维垣当着全体军兵,用刺刀剁下自己的手指,发誓道:“有敢畏缩不前者,有如此指。”手下莫不肃然。以至于事后留下了“杨维垣断指攻城”的典故。
9月12日拂晓开始,傅作义的3个师在空军的掩护下,发动第二次攻城。双方的官兵都知道,这一次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无不拼死相搏。12日中午,傅作义部已突入集宁城内,与解放军展开巷战。姚哲、乌兰夫组织了几次反击,都未奏效
张宗逊急调解放军一个团入城增援,此时乌兰夫已带几十个人撤出城外,姚哲被困城内,双方在城内展开了拉锯战。
9月13日,张宗逊因为傅作义援军101师来势凶猛,决定只留4纵11旅和城内守军与董其武部进行巷战,抽调大部主力,首先歼灭101师。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又是一个错误,而且比第一个错误更加致命!
解放军在守城和打援两个方向上,都没有形成优势兵力,既未能战胜101师,又未能将董其武逐出集宁城外。战至13日晚8时,集宁解放军守军伤亡惨重,城内大部分阵地失守。两小时之后,鉴于集宁城无法再守,绥蒙军区命令撤出战斗,余部转入城外山区。
集宁失守,傅作义的部队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对打援的解放军两面夹击的态势。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一部分“不报此仇,誓不为人”(2)
那边打援的解放军部队境遇也极为不利。傅作义前来增援的101师炮兵,在轰击扼守山顶执行打援任务的解放军时,由于计算有误,百余发炮弹竟越过山顶,落到山后。谁想这些阴错阳差的炮弹帮了傅作义的大忙,偏又落在解放军集结的大部队中。
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判断再次失误,以为傅作义大部队已经到达,有腹背受敌危险,于是命令部队撤退。解放军撤退的时候,傅作义的两个师恰好感到,正好赶上追击,撤退的解放军又一次遭受损失。
傅作义操得胜之师,立即挥戈大同。大同亦无法再攻,解放军杨成武纵队不得不于9月16日撤围大同。傅作义以弱势兵力攻集宁,遂解大同之围。
大同、集宁战役以解放军最终失利告终,使解放军重镇张家口处于傅作义军两面夹击的不利形势,也导致了晋察冀军区面临的形势急剧恶化,西北野战军在战略上也极为被动,胡宗南进攻延安再无后顾之忧,后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被迫撤出延安。
大同、集宁战役历时一个半月,解放军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2万人,不可谓不英勇。延安的电台已于9月12日向全国发布了消灭国民党傅作义部于集宁城下的消息。但由于指挥失误,战役失败,大同未攻下,集宁又失守,延安的这则消息几乎成了傅作义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