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子这样的对待,使母亲感到羞辱,但是使她真正感到悲伤的是,宁宁这样对她不是一次两次了。“宁宁在家里经常用这种粗鲁的态度说话,他会对我说‘你不是我的老板’。而平时我不甚注意,这次我之所以注意到他的态度是因为他是当着客人的面这么说的。”
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当然,很多人会指出媒体的不良影响。的确,任何看儿童频道的人都会很快发现,儿童节目充斥着这类随便对大人回嘴谩骂的现象,但是父母在养成孩子这种无法无天的态度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有时候我们是在善意与不知不觉中起了这种作用的。
那么,要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呢?
(1)把孩子当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来对待
《鼓励的神奇》的作者马斯滕建议:“常常问问自己,如果我以对待孩子的方式来对待朋友的话,我还会有朋友吗?”如果你要孩子感觉受到珍惜,就把他们当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来对待吧。这样才能养成尊重孩子的习惯。
(2)无条件地赋予爱心
无条件的爱就是不附加条件地热爱孩子。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我们都与他们在一起。这正是孩子们需要感觉到自己真正受到尊重和珍惜的那种爱。务必保证你赋予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确保无疑的,因此无论如何孩子知道你爱他。
(3)专心地、尊重地倾听
孩子说话的时候,放下手中在做的事情,集中注意力,听他要告诉你些什么。这样,孩子才会觉得你真的珍惜他的意见,并且想要听听他的想法。
(4)全身心地传递尊重,而不仅仅口头说教
是不是说了谢谢,才有饼干吃?是不是要说对不起,才可以看卡通?是不是要喊伯伯好,才有大人的好脸色?有些父母亲可能会疑惑,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学得很“势利”,为了得到这些奖赏,才做这些“有礼貌”的行为?礼仪行为本来就是应该的、发自内心的,如果用一般教养的赏罚方式教小孩,是否会让孩子觉得这些表现是为了换取某些利益?
爱人、尊重、关怀、有礼的行为,当然不是要换取好处。其实,不论教导孩子什么,你所采用的赏罚,没有一种是为了利益交换!平常,你就必须让孩子知道,任何奖励都是出于对他的关爱和赞许;处罚,是因为你想认真地对他表示,这样做真的不好。如果只是“你听话就给你买神奇宝贝”、“你不礼貌就不给你看电视”,的确很容易让孩子直接将这些行为认知与自身利益连结,以为这是和爸妈之间的交易。不论奖励或是惩罚,最好都能够给孩子一个“正当”的理由,严肃而且诚恳,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及严重性,同时这些赏罚约定不是无端的、可以随着爸妈的心情商量改变的。
(5)树立正面的自我概念
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笨蛋”等标签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自尊,让他们天天想到自己没有用。不管这些叫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孩子听到就会信以为真。因此,只能建立肯定的自我概念的标签,使用标签时有一条规则要记住:如果绰号不尊重人,最好别用。
有的父母在对待残疾人时有一种鄙视的神情,常把盲人叫做瞎子,把一只眼睛失明的人叫做独眼龙。还有的父母喜欢叫别人的外号。这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有个父亲带孩子去学校报名,对老师说:“喂,报名。”孩子也很快学会对教师、同学喊“嗨”、“喂”表示招呼。
(6)经常向孩子诉说关爱和珍重他们的原因
你越是向孩子表示爱他,他就越会珍重和关爱自己。因此,经常告诉孩子你爱他,但是也要告诉他你爱他哪些方面,并表示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感激他。“我爱你,因为你很善良。”“我爱你,因为你很有礼貌。”千万别以为孩子知道你心中对他的感情就不说,记住一定要告诉他。
教导孩子适当的行为举止、有礼貌地对待人,采用适度的赏罚,还是非常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最好的奖励,就是爸妈的爱与赞美。往往,爸妈的注意与情意,便是引发小小孩学习的重要动机。这对孩子有极大的鼓舞,也是建立信心的重要来源。请记得告诉他:“你已经有能力让别人觉得舒服呀!”而当他真的做了一件不错的事,也请别吝于说一句:谢谢你!当知道这些有礼的行为举止的价值,孩子将会十分乐意再做一次,学会体贴的能力。
(7)与孩子待在一起其乐融融
帮助孩子感受到尊重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你与他在一起乐趣无穷。与孩子共度休闲时光,这样你就会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在这上面,你才能让他知道你多么爱他,尊重他。
(8)当孩子有不礼貌的行为时,及时地制止他
当孩子的行为不正确时,要及时地制止他。如果教育还不能让他改正不好的行为,尤其是当他的行为确实已经有害或危险时,更有必要采取这种措施。孩子有时会用语言或动作对其他人造成攻击或伤害,此时强力的阻止和惩罚是必要的。只要你保持认真的态度,即使只使个眼色、做个手势,都会让孩子清楚知道,事情不对了。可以将他带离现场、然后陪他好好想一想,比让他一个人面壁思过来得有正面意义,并且记得与他讲清楚说明白,究竟为何不好。
尊重、关怀、善良的道德价值观,才是孩子从这些奖赏处罚中要学到的。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孩子自身的感受和经验:他身边的重要他人,是不是正如此地互相对待?是啊,吃饼干前是说了谢谢,那是因为,我真的想谢谢你,跟我分享了这美好的东西;是啊,看卡通前是说了对不起,那是因为我真的很不好意思,打断你正在看的节目;是啊,你喊了“伯伯好”他很高兴,那是因为,他被关心,心里很温暖哪。
第二部分尊重:培养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5)
孩子缺乏礼貌怎么办
孩子有时会有一些粗鲁的习惯,比如骂人、打架,或是喜欢叫别人的外号,嘲笑有缺陷的人,这时候,身为父母的你,要如何纠正孩子的这些劣习呢?
孩子们有时会学会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畸形人会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没有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伤害别人的心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平静地与孩子谈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要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知道,开玩笑要讲究场合,要有分寸。要给孩子讲清,叫别人外号、围观,本身就是不太文明的行为。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给孩子平静地讲一点道理,孩子们会改正不良的习惯的。
许多爸爸妈妈听见孩子说第一句脏话时,都表示不可置信,“哪儿学来的?”在孩子说第二句、第十句……之后,不论是动辄教训、还是无可奈何,却依旧苦恼着他的口出秽言越演越烈。不过,若是认真地问起孩子,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他却不一定答得上来。令孩子乐此不疲的,其实是因为这些词汇可以用来代表某种挑衅、隐晦的模糊意味,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还能挑起其他人的情绪。脏话的力量确实具有某种吸引人的地方。
当孩子口出脏话时,爸妈也无须反应过度,冷静以对才是最为重要的处理原则。坚决表明反对的立场。如果不能接受孩子说的话或不能容忍孩子说话的语调,父母应立即向他表明立场,比如对孩子说:“我们应该尊重别人,我们从不像你刚才那样说话。”
不妨先询问他是否真的懂得这些不好听的话有什么意义?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他知道这些语汇其实是不尊重、不成熟的行为吗?三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跟他讲道理了。只要能耐心向孩子说明,他就会信服你。运用解释与说明,是为孩子传达正面、澄清负面社会价值的好方法,并将适当的说法和伤害性的用语并陈,让孩子放在一起思索。在讨论过程中,尽量让孩子理解,这些粗俗不雅的语言,为何不被大家接受?它们传达着什么样侮辱的意味?也让孩子体会,听者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时,是如何的感受不被尊重?父母们应分清指责的对象是粗鲁的语言而不是孩子。告诉孩子父母指责的是他刚才所使用的粗鲁的语言,并不是说孩子就是坏人,同时要给孩子重新选择的权利。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一定要像刚才那样说吗?”如果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父母应表示感谢,以实际行动教孩子尊重别人,然后告诉孩子应该怎样说。
最后,要提醒家长的是,克制自己的怒气。小孩子在生气、失望或是感到无人疼爱时就会说脏话,表现得粗野无礼,这种极端的情绪通常不会持续太久。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最好先克制自己的怒气。当上述的招式用尽,却仍然无效时,建议你使用最后绝招——来个“相应不理”,让孩子无法感受到引人注意的乐趣,久而久之,这样的行为就会渐渐消失不见!
尊重是可以培养的——即使是对那些已经养成粗鲁习惯的孩子也是如此,下面是一些可能有指导意义的原则。
你是家长,要使孩子了解到家长与孩子不是站在同一个平面上,成人必须经常地立下一些孩子不可以抗辩,必须遵守的规矩。
1.不要每次都解释。你不必给孩子十个道理来说明为什么你这么做,当然,有时是需要解释一下你的做法的理由,但是,不要老是和孩子协商,记住,你是在做决定,不是在做交易。
2.记住谁是权威人物。你必须记住,你是对孩子负有无可争辩的责任的爸爸、妈妈,你不是他的同伴,要使孩子知道吵闹不会导向成功。
3.尊重你自己的隐私。不要以为你有责任把你生活中的一切细节都暴露给孩子,比如,你不必告诉孩子你以前曾离过婚,也不必告诉孩子你刚和爸爸吵了架,为什么吵架。
4.合理的限制不会压制孩子的天性。在家里无法无天的孩子很难适应外部世界的限制,相反,权威能使孩子感到安慰——虽然有时孩子会不遗余力地反对它。权威使孩子感到家里有人掌着舵,有比他们更成熟更有能力的成人帮助他们处理问题。
5.要求孩子用尊重的语气讲话。许多孩子在冒犯了家长以后会感到内疚,如果你对孩子的粗鲁语言不作出反应,过了一阵子孩子就会习以为常,不再在乎他的语言是否会伤害你。
6.让孩子看到后果。比如说,在孩子的粗鲁行为发生以后,你可以说:“你对我的不尊重使得我们今天买东西的时间延长了,所以你今天晚上说的时间就得减少。”或者说,“因为你的态度问题,今天晚上你不能玩游戏,也不能看电视”。
7.明确地表示你的信念。在家里反复地强调“我不认为打人是个好办法”、“我不认为我们可以伤害别人的情感”、“做了错事以后要道歉”。
8.要获得孩子的尊重,自己先要尊重长辈。我们得承认,并不是所有的长辈都值得我们的尊重,但是当成人分开地贬低长辈的时候,孩子就得到了可以挑战权威的信息。
第二部分自控: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1)
如果要你列出一张孩子必会的事情的清单,你可能会开列得很长。但在这张清单中,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样的习惯就决定了孩子有什么样的命运。自控会帮助孩子约束冲动,三思而后行,从而教会孩子抓住情绪的缰绳,形成良好的习惯。
自控能力低下的孩子容易遇到危险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诱惑,而自控能力弱的人往往不知不觉陷入其中,从而使自己陷入危险中;自控力强的孩子却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有利于自己和符合社会需要的行动。
如果与孩子们坐在一起,问他们说谎、偷窃、欺骗或杀人对不对,绝大多数的孩子会强调地告诉你那是错的。但是要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头脑和心去辨别是非,他们也就只能做到如此了。因此,这些孩子中能有几个孩子会出去不做他们刚刚告诉我们不对的行为呢?
最近一项权威调查最后公布的报道足以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汗颜了: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的问题在近20年里从1.4%增长到9.2%。与以前的几代人相比,现在的孩子更加冲动和不听话,更加容易发脾气和付诸暴力,更加焦虑和胆小。而且,他们低下的自控能力显然阻碍了道德成长。
有一项关于自控能力的合作研究,研究者向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出示两种玩具:一辆大的救火车和一辆小卡车,问小朋友:“你喜欢哪一辆?”小朋友表示喜欢大的救火车。然后研究者告诉小朋友,老师要到屋子里面去工作,如果你要玩那辆大的救火车,就要等老师做完事回来后才能玩,要坚持15分钟。如果等不了,就按铃,老师听到铃声就回来,可是你就不能玩大的救火车了,只能玩那辆小卡车。
实验结果表明,我国幼儿等待的时间不如澳大利亚小朋友长,能坚持15分钟的人数不多。结论:中国幼儿表现出的自控能力较弱。
自控既是意志的表现,也是情绪智力的表现。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是指孩子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特别是对不良情绪加以调控的能力,如愤怒、烦恼等。从总体上看,幼儿情绪的自控能力较弱,这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所以外界的各种刺激都极易使他们兴奋,难以自制。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溺爱或放任以及父母本身缺乏自制等,也会导致幼儿自制力差。
自控能力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或约束行为上的冲动,这样他就能真正地做自己心里明白的、道德上正确的事情。自控能力会促进孩子养成坚强的品格,不过分沉溺于享乐之中,而时刻表现出应有的责任感,更能让孩子警觉到自己行动中潜在的危险后果。
而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在成长中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与侵害。一旦有害的念头或是想法闪进了这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的头脑里,就有可能诱发孩子们一时冲动,横冲直撞,惹是生非。而且,因孩子自控力弱所发生的惨剧真是数不胜数。
2004年7月22日,就读于顺义二中的14岁少年小斌(化名)因沉迷网络游戏而与父亲发生争吵,之后离家出走,在网吧中生活了17天。期间,父亲几次劝其回家而未果。
在网吧的17天里,这名少年依靠向网友出售网络游戏装备维持生活。在网上,他曾经试图在一款网络游戏里,与一名从未谋面的网友在网上举行婚礼。最终,由于“新娘”的犹豫,婚礼“流产”。之后,这名少年在父亲的劝说下回到了家中。
这名少年说,父母平时忙于生意,很少跟他聊天。他的同学则说,在现实生活中,他沉默寡言,但在网络世界里,他很活跃。由于将过多的精力投入网络游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下滑状态。
2004年12月11日,同类的事件在另一处更加变本加厉地上演了。
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北京朝内南小街一名15岁少年与母亲发生争吵,随后冲入厨房打开煤气阀门,并推母亲出门,将自己反锁在家中。
母亲不停地哭喊,但少年坚持着拒绝开门。邻居报警后,110民警通知小区物业切断了煤气总阀。随后,赶到的消防员破窗而入,将少年安全救出。
11日上午9时许,小凡(化名)正在家中玩网络游戏,母亲黎雪(化名)看到后便劝其不要再玩。见小凡不听,黎雪只好告知他,再玩就没收电脑。
黎雪说,此前,她曾多次规劝儿子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但屡劝无果,只好以没收电脑相“威胁”,然而,儿子对此作出的反应令她始料未及——小凡冲入厨房,迅速把煤气阀门打开。随后,他把母亲推出门外,并反锁了房门。
黎雪说,在此前母子间关于网络游戏的争执中,小凡曾告诉她,有一名同学因家长不让他玩网络游戏而打开煤气以示威胁,想不到儿子这一次竟真的效仿。
屋里的煤气味不断透出门外。焦急的妈妈一边踢门,一边哭喊。但屋里的孩子始终拒绝开门。此间,听到哭喊声的邻居纷纷出门。随即,有人打电话报警。消防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