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厌 食
刘某,女,2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6年7月21日。
患者于半年前开始减肥,三个月体重下降30余斤,此后见到食物即恶心,严重时呕吐苦水,经多方治疗无效。乏力倦怠,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情呆滞,舌淡,苔白,脉濡。
此脾胃衰弱,气血不足之征。治以醒脾和胃,行气通腑。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20g,陈皮20g,砂仁10g,甘松20g,半夏10g,木香15g,莱菔子15g,内金15g,焦三仙各10g,川军7。5g。
三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按语】此患服一付自觉腹鸣,二付未尽已有食欲。该患虽不能食,但与一般厌食又有不同,本病源于节食日久,脾胃废用,受纳运化功能衰退而致,故投以醒脾和胃,行气通腑之药能速见效。若一意止吐,安能收功。
胃 石
案一:
颜某,女,58岁,退体工人,初诊日期:1974年11月16日。
病人于10天前进食红薯后,吃柿子二个即感胃脘不舒,逐渐加重,近一周出现胃脘胀满,疼痛,伴烧灼感,食后恶心,呕吐,大便干燥,查胃镜示:胃内结石,伴胃炎。查:腹平软,上腹可触及硬块,压痛明显,面色无华,舌红,苔黄腻,脉沉弦。
证属素体脾胃虚弱,暴食难消,与气血互结胃中,渐成结块。治以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枳实15g,川军10g,槟榔15g,三棱10g,内金20g,莱菔子15g,焦三仙各15g,木香15g,白术10g,甘草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74年11月20日
胃脘痛胀缓解,饮食量增,无恶心呕吐,大便通畅,腹平软,硬块已消,舌红,苔黄,脉弦。积滞已去,脾胃亦和,告愈。
嘱其服香砂养胃丸,1丸日二次,连用二周,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案二:
杨某,女,48岁,干部,初诊日期:1993年10月11日。
病人于半月前空腹食黑枣半斤余,随即出现上腹疼痛,胀满,食欲减退,大便干燥,自服气滞胃痛冲剂无效,疼痛逐渐加重。到某院查胃镜诊断为“胃内结石”,建议手术治疗,患者难以接受而求治于中医。查: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形体消瘦,腹平软,左上腹可触及一鸡卵大的包块,质硬,压痛明显,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证属脾胃虚弱,暴食停积,阻碍气机,食物与气血互结中焦而致。治以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处方:枳实15g,白术20g,木香15g,焦三仙各15g,内金25g,陈皮15g,茯苓20g,槟榔15g,大黄15g,三棱10g,莱菔子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3年10月18日
患者腹胀缓解,胃脘部仍时隐痛不适,饮食少,稍乏力,大便溏,日一次。查:左上腹仍轻度压痛,硬块已消失,舌淡红,苔薄,脉弱。
此积块已消,气机亦畅,唯脾胃虚弱未复,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以善其后。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5g,半夏10g,木香15g,砂仁10g,山药20g,焦三仙各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胃石症,中医属徵积的一种类型,多因素体脾胃虚弱,运化迟滞,复加暴饮暴食,重伤脾胃,食积停滞与气血互结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徵〗瘕候》所说:“暴徵者,由脏腑虚弱,食生冷之物,脏即虚弱,不能消之,结聚成块……。”治疗上依据《内经》“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之法,拟以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方用枳术保和丸加味。方中枳实为主药,苦泄辛散,行气之力较猛,具有破气消痞之作用,与白术配伍,健脾以增化积之力;焦三仙、莱菔子、木香均具有行气、消痞、除胀之效;茯苓、陈皮健脾和胃,调理气机;三棱、内金伍用有化石破积之妙;大黄、槟榔攻坚泻热下积,可促使已消散之积块排出。诸药合用,消坚攻坚之力专,破结散疒徵之效宏,故有药到病除之效。
胃 扭 转
刘某,男,5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1年5月8日。
反复胃脘不适,食后腹胀,时恶心半年。一周前,饮食后活动诱发胃脘部疼痛,恶心,呕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伴口干口渴,到某医院就诊,经查肝功、B超均未见异常,对症治疗三天,症状不缓解,转某省级医院,经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胃扭转”,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而来诊。症见:表情痛苦,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红绛,苔薄少津,脉细无力。
证属素体脾胃气虚,运化迟滞,气机郁结,胃失和降所致。治宜行气健脾,和胃降逆。
处方:大安汤合二陈汤加减。橘红15g,半夏15g,茯苓10g,竹茹15g,苏叶15g,枳壳20g,莱菔子15g,甘松15g,连翘15g,木香10g,砂仁10g。
三剂,日一剂水煎,每次少量频服。
二诊:1991年5月12日。
呕吐缓解,胃痛减轻,能进流食,胃中嘈杂,胀满。
此胃气虽降,郁热未清。
予前方加黄连5g。六剂,水煎服。
三诊:1991年5月18日
未再呕吐,胃中仍感不适,能进软食,神疲乏力,舌红绛,少苔,脉细。
此素体脾胃虚弱,复被郁热灼伤胃阴所致。治以益气醒脾,养阴和胃。
处方:养胃汤加减。党参30g,麦冬15g,石斛15g,山药15g,白术15g,神曲15g,陈皮15g,荷叶15g,甘草10g,半夏10g,甘松10g。
十剂,水煎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1年5月28日
食后胃中仍不适,余症悉除,食欲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稍弱。
此病邪虽去,正气未复之象。
予保和丸,1丸日二次口服,以助脾胃之腐熟水谷及运化功能,巩固疗效。
【按语】胃扭转属中医“反胃”、“呕吐”范畴。本例素体胃气虚弱,复因起居失调,而致胃气上逆,食入辄吐;水谷乏源,胃失所养,必致胃阴不足。故王老认为,此种情况,最忌苦寒攻伐之品,虽云降逆,亦应轻灵。服药之法,必少量频服,方不伤胃气。虽为末节,为医者亦不可轻视。
腹 痛
齐某,男,48岁,医生,初诊日期:1984年6月11日。
发作性腹痛一周,以右下腹剧痛为主,恶心,未吐,无发热及恶寒,发作时肌注吗啡及杜冷丁可缓解,约二小时,疼痛复作,曾在鞍山某医院系统检查未能确诊,家属拒绝剖腹探查而来诊。查:腹壁紧张,右下腹似有包块,疼痛拒按,舌淡红,苔白,脉弦。
证属寒凝肝脉所致之腹痛,治宜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处方:倒气汤。川楝15g,小茴香15g,木香15g,吴茱萸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服药一剂痛止,三剂服尽,疼痛未再复发。
【按语】本证即医典所载之内疝,多由情志不舒,复感寒邪;或外感寒邪,凝滞肝脉,气血凝滞而致。倒气汤方简药精,小茴香、吴茱萸均入肝经,温经散寒之力甚著;木香性温,入脾胃大肠经,川楝性寒,入肝经,二药皆具行气止痛之效。四味伍用,切中本病病机,故能速效。
咳 嗽
案一:
席某,男,52岁,干部,初诊日期:1996年3月6日。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半年前感冒诱发咳嗽,迁延复不愈,经口服抗生素及中药止咳药效不显,咯痰色白量多,晨起尤甚,伴胸闷,脘痞,纳食不馨,便溏,日1~2次,倦怠喜卧,乏力懒言,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证属脾虚失运,水湿聚而生痰,上蓄于肺,肺失清肃所致。治法:以治本为主,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茯苓20g,甘草15g,苍术20g,白术15g,桔梗20g,苏梗20g,瓜萎15g,杏仁2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3月9日
咳痰量减,纳食量增,余症无明显变化,舌淡,苔白稍腻,脉滑。
痰湿虽减,但脾虚仍未明显恢复,治宜侧重健脾燥湿化痰。
上方加胆星10g,菖蒲15g,川朴15g,党参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3月15日
咳嗽咯痰明显减轻,胸闷脘痞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体力亦渐恢复,舌淡红,苔白,脉滑。
患者脾气渐旺,痰湿渐化,效不更法。
以前方去菖蒲、川朴,加砂仁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3月21日
咳嗽咯痰缓解,胸闷等症消失,唯感倦怠,易疲劳,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滑。
此痰湿已去,脾气未复之象。治宜健脾益气,以巩固疗效。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云苓20g,炙甘草15g,党参15g,白术15g,木香15g,砂仁15g,苏梗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案二:
李某,男,49岁,工人,初诊日期:1993年6月14日。
三个月前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咯黄痰,经静滴青霉素、双黄连一周,热退,但咳嗽不解,咯黄痰,量多而稠,胸闷,口服头孢拉定及止咳平喘药无效,拍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强,血常规WBC:8。2×109/L,Sg:0。74,L:0。26。舌淡红,苔黄稍腻,脉滑。
证属痰热郁肺,清肃失司所致。治宜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处方:黄芩20g,双花20g,杏仁20g,桑叶15g,桔梗20g,桔红15g,白前15g,瓜萎20g,浙贝20g,紫菀15g,枇杷叶15g,百合20g。
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6月17日
咳嗽明显减轻,仍有少量黄痰,胸闷等症已缓解,舌淡红,苔黄,脉滑。
药到病所,疗效初现,宗前法,去双花、瓜萎,加麦冬15g。
三剂而愈。
案三:
于某,男,46岁,初诊日期:1996年4月13日。
咳嗽,咯黄痰一周。一周前感冒诱发咳嗽,咽痛,咯黄痰,伴发热,微恶风寒,静滴青霉素及双黄连后,热虽退而咳不减。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强。舌淡红,苔黄,脉滑数。
证属外邪束肺,入里化热,肺失宣肃所致。治以清热透表,宣肺止咳。
处方:止嗽散加减。陈皮15g,桑叶15g,杏仁15g,黄芩15g,紫菀15g,浙贝20g,百部15g,荆芥15g,桔梗20g,生甘草15g,百合15g,白前20g,冬花15g,枇杷叶15g。
三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4月16日
咳嗽、咯痰明显缓解,仍咽痛,舌淡红,苔薄,脉沉。
此表邪已解,肺热渐清,宜击鼓再进。
上方去荆芥、冬花、紫菀,再服三剂而愈。
【按语】王老治咳嗽,重在宣肺,其意有三:一、宣肺可以透表,有利于驱邪外出;二宣肺有利于卫气输布体表,与邪抗争;三、宣肺可调整肺脏局部气机,有助于肺脏之功能恢复。止嗽散方即重在宣肺,加入桑叶一味,轻清宣肺而透表;杏仁配黄芩,宣肺清郁热;百合既可润肺止咳,又能护肺阴;浙贝一味,清肺热化痰之力最强。王老治新病实证咳嗽、咯黄痰者,常用浙贝,久病肺虚咳喘喜用川贝,因川贝甘凉,清热之中有润肺之用。
神经衰弱
案一:
万某,女,38岁,职员,初诊日期:1995年2月26日。
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近一个月来右胁胀痛,伴口苦,咽干,夜眠多梦,晨起头晕,心烦易怒,二次查肝功、B超肝胆脾及肝炎相关抗原抗体均未见异常,舌红,苔薄黄,脉弦。
证属肝经郁热,胆火扰心所致,治以疏肝泄热,清胆安神。
处方:柴胡15g,栀子20g,淡豆豉15g,陈皮15g,半夏15g,茯苓20g,甘草15g,枳实15g,竹茹15g,香附1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3月2日
右胁胀痛稍减,心烦、口苦、头晕均缓解,夜眠仍梦多,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肝热已除,气机欠畅。
前方去栀子,加佛手15g,香橼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5年3月9日
右胁痛缓解,夜眠仍梦多,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沉。
此肝气已舒,心神欠安之象。
前方去豆鼓、香附,加远志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3月16日
右胁不痛,夜眠已安,饮食及二便均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稍弱。
患者肝热已清,肝气亦舒,似有气血不足之意。
予人参归脾丸1丸日一次,连服二周,以扶正气。
案二:
于某,女,42岁,职员,初诊日期:1986年4月2日。
失眠多梦五年余,每晚靠口服安定3…5片可睡4小时左右,梦多易醒,食少纳呆,乏力倦怠,曾服用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药物效果不显。形体消瘦,双目无神,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属脾胃虚弱,即“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证。治以健脾和胃,养心安神。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15g,陈皮15g,半夏15g,玉竹15g,石斛15g,远志10g,合欢花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86年4月9日
夜眠明显改善,每晚能安睡6…7小时,梦仍多,食欲增加,乏力亦减轻,舌淡红,苔白,脉细。
脾健胃和,气血仍显不足,宗前法,以益气养血为主。
上方去石斛、玉竹。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按语】“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般指暴饮暴食,伤及脾胃而致之夜眠不安。而本例却为脾胃虚弱,受纳、运化障碍所致饮食难消,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病机虽有虚实之别,病位皆在脾胃,舍此它求,安能获效。中医治病重在理法,古训成法亦应灵活掌握。
案三:
黄某,男,42岁,干部,初诊日期:1972年9月18日。
患者因长期工作疲劳致顽固性失眠一年,每天仅能睡1…2小时,伴乏力、倦怠、食欲减退,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曾先后服用多种中西药未获良效,舌淡红,有齿痕,伴舌颤,苔白,脉细弱。
证属思虑过度,脾虚气结,心神失养所致。治以理气醒脾,养心安神。
处方:陈皮15g,香附15g,甘松15g,砂仁10g,半夏10g,茯苓15g,炙甘草15g,黄连10g,远志15g,合欢花15g,阿胶20g(烊化),鸡蛋黄二个。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72年9月22日
服药2剂后已能安睡6小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食欲增加,仍感乏力,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此乃久病气血不足之征。治宗前法,酌加益气养血之品。
上方加黄芪30g,当归20g,大枣12枚。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72年9月30日
患者夜眠如常,饮食渐恢复,仅感轻度乏力,舌淡红,苔白,脉沉。
至此病已痊愈,唯正气稍虚,继以上方七剂以巩固疗效。
案四:
王某,女,42岁,个体业主,初诊日期:1999年10月20日。
患者因恐惧和精神高度紧张七昼夜未眠,其后即不能入睡,两日干涩,周身酸楚,腰酸痛,乏力倦怠,精神不能集中,健忘,心烦,不思饮食,舌淡红,苔白,脉弱。
证属惊恐气乱,焦虑伤神所致。治以健脾补肾,理气安神。
处方:熟地20g,阿胶20g,香附15g,陈皮15g,远志15g,合欢花15g,半夏15g,茯苓20g,甘草15g,黄连7。5g,鸡蛋黄2个,枳壳15g,竹茹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9年10月24日
服药一剂后即能安睡,三剂尽则余症亦除,唯两日仍干,舌淡红,苔白,脉细。
此肾阴犹不足之象,仍以上方加枸杞20g,甜菊花15g。
六剂而愈。
案五:
徐某,女,39岁,教师,初诊日期:1996年4月21日。
患者右胁不适三个月,伴干呕,虚烦不得眠,少寐多梦,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大便正常,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查肝功及甲、乙、丙肝均正常;B超肝胆脾未见异常。
四诊合参中医证属肝郁胆热,虚火上扰心神所致。治以疏肝清胆,养心安神。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半夏15g,云苓20g,炙甘草15g,枳实10g,竹茹15g,太子参15g,大枣10枚,生姜3片,白芍20g,佛手2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6年4月25日
右胁不适明显缓解,干呕消失,夜能入睡,梦多易醒,饮食可,体力增加,舌红,苔薄黄,脉弦。
肝郁胆火减轻,心神仍不安宁,仍宗前法,侧重养心安神。
上方加远志20g,合欢花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三诊:1996年5月3日
右胁不适缓解,夜眠梦仍较多,余症消失,舌红,苔薄黄,脉弦。
患者肝郁化解,余火未清。治疗仍以清泻余热,养心安神为主。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云苓20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7。5g,阿胶15g,甘草中10g,大枣10枚,鸡蛋黄2个。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四诊:1996年5月10日
患者诸证缓解,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弦。
病已告愈。
嘱患者继服温胆丸,1丸日二次,连服二周,以巩固疗效。
案六:
刘某,男,46岁。初诊日期:1974年6月11日。
心悸失眠历二年不愈,平时伴心跳心慌,气短乏力,头晕健忘。视其颜面萎黄而两颊稍红,形体消瘦,表情苦楚,口唇色淡。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