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方去生石膏、花粉,加佩兰15g,白茅根30g,功劳叶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0年8月16日。
右胁痛胀缓解,仍食少纳呆,乏力,黄疸稍退,尿量增加,色较前变淡,大便溏,舌红,苔黄,脉滑。
湿热渐去,肝气稍舒,脾虚未复。治以清利湿热,佐以健脾和胃。
处方:茵陈30g,川连5g,连翘15g,木香10g,砂仁10g,赤芍15g,丹参20g,当归20g,茯苓20g,焦神曲15g,紫蔻15g,陈皮15g,白术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0年8月22日。
食欲增加,乏力减轻,黄疸尽退,二便正常,舌淡红,苔黄,脉弱。复查肝功能已正常。
湿热尽去,脾胃尚弱,治以扶脾和胃为主,巩固疗效。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木香15g,砂仁1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紫蔻15g,连翘15g,荷叶5g。
六剂,日一剂水煎服。
【按语】阳黄本湿热为患,复感暑湿,其湿热益甚;由上者呕吐不能进食,下者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汗出而热不解,黄不退,知其湿热弥漫三焦,单纯清利湿热黄必不能退,故加用凉血活血之赤芍,活血利湿之泽兰,使湿邪有出路;而藿香、佩兰配伍新雪丹祛暑之功甚妙。本例处方用药,构思新奇,但细究之却切中病机。
病毒性乙型肝炎
案一:
付某,男,45岁,干部,初诊日期:1996年4月28日。
患者平素嗜酒,三个月前自觉右胁不适,腹胀,乏力,渐出现周身皮肤、粘膜黄染,并进行性加深。恶心,厌油腻,大便溏,日1~2次,尿黄,困倦喜卧,发热,T37。8…38。5℃,无明显畏寒。在某院住院,查乙肝:HBsAg+,HBeAg+,抗HBc…IgM+,抗HCV+,抗HDV+。肝功能T:69g/L,A:33g/L,G:46g/L,ALT:1428IU/L,AST:924IU/L,ALP:186IU/L,GGT:244IU/L,BiL:382mmol/L。彩超示:肝脏肿大,内部回声粗糙,欠均匀,门静脉增宽,脾大,左肋下6。5cm,腹水。静滴甘利欣、小牛胸腺肽、抗乙肝病毒核糖核酸及白蛋白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遂请中医会诊。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素体湿热内蕴,复感疫毒,毒热炽盛,熏蒸肝胆所致。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处方:茵陈50g,栀子20g,黄芩20g,川军15g,公英30g,木通15g,双花30g,白花蛇舌草50g,重楼30g,陈皮20g,木香20g,腹皮20g,泽泻20g,泽兰30g,砂仁15g,大枣12枚,甘草30g,香橼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5月5日。
病人发热已退,黄疸亦明显减轻,仍乏力倦怠,腹胀,食欲稍增,大便溏,日3~4次,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复查肝功能T:70g/L,A:25g/L,G:45g/L,ALT:864IU/L,AST:498IU/L,ALP:166IU/L,GGT:204IU/L,BiL:169mmol/L。
毒热得到扼制,湿邪未去,治疗重在化湿醒脾。
上方去公英、双花,加苍术20g,白术20g,佩兰叶10g,甘松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5月12日。
患者黄疸明显消退,腹胀减轻,食欲增加,仍乏力倦怠,大便溏,日2次,舌淡红,苔黄稍腻,脉弦滑。
湿热渐去,脾虚未复。治宜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上方去重楼、川军、黄芩,加文术15g,水红花子15g,黄芪30g,当归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5月19日。
黄疸消退,腹胀亦明显缓解,乏力减轻,饮食基本正常,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暗滞,苔白,脉滑。复查肝功能T:68g/L,A:30g/L,G:38g/L,ALT:86IU/L,AST:54IU/L,ALP:128IU/L,GGT:160IU/L,BiL:37。5mmol/L。B超示:肝稍大,内部回声粗糙,欠均匀,门静脉不宽,脾大,左肋下1。5cm,无腹水。
邪毒未尽,正气仍未恢复,治以扶正为主,以巩固疗效。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黄芪30g,当归20g,木香15g,香橼20g,茵陈15g,栀子20g,泽兰30g,水红花子20g,文术15g,白术20g,苍术20g,川芎20g,赤芍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以此方加减,配合西药保肝治疗月余,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彩超示:肝不大,回声粗糙,脾面积稍大。至此,病情稳定出院。
【按语】本例为酒精性肝病合并乙、丙、丁肝三重感染,病情重,病势急。中医认为是宿有湿热内蕴,复感疫毒,邪热积盛,熏蒸肝胆所致。治当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先,待湿热邪毒渐去,再入健脾益气之品以扶正。本例患者B超显示已有肝纤维化征象,故方中加水红花子、文术,旨在阻止其向肝硬化发展,可见王老善于把现代医学影象学资料纳入中医四诊中,以指导其辨证用药。
案二:
刘某,男,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5年10月6日。
1982年体检时发现乙肝HBsAg阳性,肝功能:ALT128IU/L,经保肝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近一个月来经常感到右胁隐痛,腹胀,食少纳呆,大便溏,日一次,乏力倦怠,夜眠不实,梦多,晨起恶心,厌油腻,时有齿衄,舌淡红,暗滞,苔白,脉弦。查乙肝二对半: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T、A、G正常,ALT:369IU/L,AST:206IU/L,BiL:42mmol/L,ALP:128IU/L,GGT:96IU/L。B超示:肝脏稍大,内部回声粗糙增强,脾面积大。
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所致。治宜疏肝健脾,行气活血。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木香15g,荔枝核20g,焦山楂20g,白术20g,当归20g,川芎15g,桃仁15g,茯苓20g,炙甘草15g,元胡20g,荷叶5g,麦芽15g,栀子15g,五加皮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10月16日。
右胁隐痛减轻,仍腹胀,食欲稍增,大便溏,日一次,仍乏力,倦怠,夜眠梦多,晨起恶心,时齿衄,舌淡红,苔白,脉弦。
气机郁滞不解,瘀血难化,正气亦难恢复。治宗前法,加重理气疏肝药力。
上方去五加皮,加香附15g,郁金20g,佛手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5年10月26日。
右胁痛明显减轻,腹胀基本缓解,仍乏力倦怠,饮食可,大便仍溏,日一次,夜眠梦多,时齿衄,舌淡红,苔白,脉弦。
肝气稍舒,气血渐畅,正气仍未恢复。治以疏肝健脾,益气活血。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丹参30g,白术20g,黄芪50g,当归20g,赤芍15g,香附15g,川芎15g,五味子15g,焦山楂30g,元胡20g,枸杞20g,炙甘草30g,山药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11月5日。
前症明显缓解,情志波动时仍腹胀,饮食和二便正常,仍轻度乏力,易疲劳,舌淡红,苔白,脉弦。复查乙肝二对半仍为大三阳,肝功ALT:62IU/L,AST:48IU/L。
患者病情渐趋稳定,但脾虚,正气仍未恢复。治法: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为主,佐以行气。
上方加太子参20g,菟丝子20g,麦冬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5年11月16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唯活动时仍易疲劳,舌淡红,苔白,脉弱。
上方去山药、赤芍。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六诊:1995年11月26日。
病人自觉症状消失,饮食及二便正常,体力亦明显恢复,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c+。彩超示:肝脏大小正常,内部回声粗糙,脾面积稍大。
继续以前方去五味子,十五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慢性乙肝以其病情反复迁延,经久不愈为特点,在病程中,由于肝郁脾虚日久,必然导致气滞血瘀和水湿内停,且由于肝肾同源,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等关系,日久亦必兼见肾虚。所以,王老说:乙肝为病最为难治,既要抓住核心(肝郁脾虚),又要兼顾诸多衍生之证,故选药要精。如王老常用补肾药枸杞、山药、菟丝子等,药性平和而不腻,补肾当中兼顾健脾;黄芪、当归张锡纯称为补肝之要药,同时兼具益气养血活血,常常一药多用。肝脏为药物代谢及排泄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解毒器官,用药不能不慎。
案三:
徐某,男,68岁,离休干部,初诊日期:1989年6月14日。
乏力,倦怠半年余,腹胀,进食后加重,厌油腻,晨起恶心,便溏,日一次,夜眠多梦,曾反复查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e+,抗HBc+。肝功ALT:60…100IU/L之间,AST:45…70IU/L之间。B超示:肝脏稍大,内部回声粗糙,管道系统显示欠清晰,脾大。服用多种中药治疗效果不显著。舌质淡红,暗滞,有齿痕,苔白滑,脉弦细。
证属肝郁脾虚,湿邪内停,气机阻遏所致。治以疏肝理气和血,健脾益气化湿。
处方:柴胡15g,丹参30g,郁金20g,香附15g,广木香15g,黄芪30g,当归20g,白术20g,云苓20g,赤芍20g,党参20g,紫草20g,焦楂30g,泽兰20g,苍术20g,陈皮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89年6月21日。
乏力倦怠稍减轻,腹胀明显缓解,仍厌油腻,晨起恶心,便溏,食欲较前增加,舌淡红,暗滞,苔白,脉弦。
肝郁脾虚未除,腹胀虽减,气机未畅,故于前方加半夏15g,枳壳15g以化湿行滞。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9年7月2日。
腹胀缓解,乏力倦怠亦减轻,恶心厌油基本消失,便溏,日一次,夜眠梦仍多,舌淡红,苔白,脉弦。
患者肝气已舒,气机调畅,但脾气未健,湿邪未尽。治法中应侧重健脾益气化湿。
上方去赤芍、紫草、枳壳、木香,加山药25g,甘松20g,远志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四诊:1989年7月12日。
乏力倦怠明显缓解,饮食、二便正常,夜眠梦多,无胁痛腹胀等症状,舌淡红,苔白,脉弦。复查乙肝二对半:抗HBs+,抗HBc+;肝功能正常,B超示:肝内回声粗糙,管道系统显示欠清晰,脾面积稍大。
患者邪气已退,正气尚未恢复。于前方更加黄芪3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89年8月30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复查乙肝二对半:抗HBs+,肝功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有力。 嘱患者保持情志舒畅,规律饮食,戒酒,以调理预后。
【按语】该患亦属肝郁脾虚之证,但脾虚湿盛尤为明显。对此类病人,王老善用醒脾之药,如陈皮、甘松等,谓脾虚湿停,虚脾复为湿邪所困,非醒脾之品其功难君;并常配伍白术、苍术同用。王老说:白术之健脾化湿,如蒸笼雾化,鼓舞脾阳使湿邪蒸腾,如不配合表散或利水之剂,湿无去路,停药后病情必然反复;而苍术之燥湿健脾则善使湿邪趋下从二便而出,使脾脱湿困之境。白术、苍术伍用之妙正在于此。当湿邪渐去,加重黄芪用量,扶正补肝,以收全功。
案四:
尹某,女,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7月19日。
乏力倦怠二月余,时右胁胀闷不舒,情志郁怒时胀痛,饮食量减,无厌油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查乙肝二对半:HBsAg阳性,肝功能及B超等指标均正常。
证属邪伏肝脉,肝脾失和,木壅脾土所致。治宜疏肝健脾。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香附15g,白芍2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焦山楂20g,砂仁10g,麦芽20g,甘草15g,连翘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4年7月30日。
乏力及右胁胀痛减轻,饮食量增,情志舒畅,舌淡红,苔白,脉弦。
肝气稍舒,脾气渐旺。宗前法,兼以解毒。
上方加紫草20g,板兰根3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三诊:1994年8月10日。
患者自觉症状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乙肝二对半:抗HBs阳性,余均正常。
药已致效,继服上方十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乙肝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与其病程长短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急性患者,肝功恢复后,乙肝病毒转阴的机率较高;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时间越长,转阴率越低,尤其是垂直传染及前C区变异者转阴机会更少。本例患者,病程短,临床表现为单纯的肝郁脾虚,因此取效快捷。该患二诊时加入紫草、板兰根二药,是以辨病角度用药,可见临床尚需灵活。
案五:
崔某,女,36岁,教师,初诊日期:1996年7月10日。
患慢性乙肝八年,谷丙转氨酶反复升高,迁延不愈。近一个月肝区隐痛,胁腹胀满,晨起恶心,口苦,食少纳呆,乏力倦怠,大便溏薄,小便黄,舌质红,暗滞,苔白腻,脉弦滑。查乙肝: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ALT:128IU/L,AST:82IU/L,BiL:42mmol/L,ALP:162IU/L,GGT:244IU/L,T:68g/L,A:36g/L,G:32g/L。彩超示:肝脏稍大,内部回声粗糙不均,门静脉不增宽,脾大,左肋下3。2cm。
综合四诊,中医证属肝郁日久,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脾胃虚弱,瘀血内结所致。治宜疏肝行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香附15g,广木香15g,香橼15g,白术20g,焦山楂20g,当归20g,砂仁15g,甘松15g,丹参20g,川芎20g,桃仁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7月18日。
腹胀稍减,肝区仍隐痛,食欲增加,乏力困倦,大便溏,舌质红,苔白稍腻,脉弦。
此瘀血内结,气机不畅之象。宗上法叠增活血行气之力。
上方加五灵脂20g,元胡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7月25日。
胁腹胀痛明显缓解,晨起口苦、恶心消失,仍倦怠乏力,时感腰酸,饮食量增,大便溏,日一次,舌质红,苔白,脉弦。
气机稍畅,胃气已和,脾虚正气未复,治宜侧重健脾益气。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广木香15g,焦山楂20g,砂仁15g,丹参20g,桃仁15g,元胡20g,党参20g,黄芪30g,当归20g,甘松15g,荷叶5g,枸杞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8月5日。
肝区隐痛及腹胀完全消失,饮食及二便正常,仍轻度乏力,腰酸楚,舌淡红,苔白,脉弦。复查肝功ALT:46IU/L,AST:30IU/L,BiL:22mmol/L,ALP:124IU/L,GGT:164IU/L;乙肝:HBsAg+,抗HBe+,抗HBc+。
病人气机已畅,脾胃得健,正气仍未尽复,仍宗前法,以巩固疗效。
上方加黄精20g,菟丝子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以上方加减服用三十剂,复查肝功已正常,彩超示:肝脏大小正常,脾面积稍大,肝内回声仍粗。病情稳定。
【按语】乙肝患者因其临床多有胁痛、腹胀,病程稍久即舌质暗滞,故王老给其命名为“肝瘀”,意为本病易致肝郁气滞血瘀,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由前四个案例不难看出,乙肝患者每见脾虚不运,胃纳失司与肝郁气滞血瘀之候并存,故治疗中时刻抓住肝郁脾虚这一中心环节即可促进病情恢复,亦能有效防止其向肝硬化发展。
案六:
陈某,男,54岁,干部,初诊日期:1974年5月6日。
患者在某军区医院住院时经体检发现“乙肝病毒携带”,家属要求中药治疗,遂请中医会诊。患者是以“高血压”、“冠心病”住院治疗的,身体一般状况良好,现已无头晕、胸闷痛等症状,饮食、二便均正常,舌淡红,暗滞,苔薄白,脉弦。
综合四诊:患者体内虽有乙肝毒,但正气未伤,舌、脉象都显示心脉不畅,肝阳偏胜之象。治以柔肝活血。因患者不愿久服汤剂,故精简方药如下。
柴胡15g,丹参30g,白芍20g。
三十付,日一剂水煎代茶饮。
二诊:1974年6月7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暗滞,苔薄白,脉沉有力。
肝阳偏盛已解,心脉血行仍不畅。
上方去白芍,加郁金20g。
三十付,日一剂水煎代茶饮。
注:一个月后复查乙肝:HBsAg转阴,抗HBs阳性,痊愈。
【按语】王老常用柴胡、丹参、郁金三药配伍治疗各种肝病,并有趣地称之谓“肝病三剑客”。柴胡有疏肝解郁,和解退热之功,丹参具活血益血,祛瘀解毒之力,郁金兼行气活血止痛,利胆退黄多种功能。三药配伍,可获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养血解毒之功效。在临证时,王老常以此配伍白术、内金等健脾和胃之品,以防克传。
病毒性丙型肝炎
关某,女,3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5年7月24日。
患者于七年前分娩时因失血过多,输全血400ml,近三个月来经常乏力倦怠,右胁隐痛不适,食少纳呆,厌油腻,食后腹胀,大便溏,舌淡红,暗滞,苔白,脉细弱。曾在外院化验抗HCV阳性,肝功ALT:82IU/L,AST:55IU/L,TbiL:21。4mmol/L,B超:脾面积稍大。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