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父母 好孩子-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四部分:真正的爱是什么——施爱八法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4.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聪明的父母总会给孩子留点“渴望”的余地。    
    渴望,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六一”不仅是孩子们的节日,也是大人向孩子“奉献”爱的日子。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在大人看来,今天的孩子够幸福的了,比自己小时候不知道强多少倍。可是,当我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却发现今天的孩子并不快乐。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被过量的好东西淹没了,他们无法在渴望中体验快乐了。欢悦产生于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之时。没有需要,就无所谓欢悦。对一个渴得要命的人来说,一杯清水胜于金子。如果一个孩子总没有渴望得到某个东西的机会,该是多么不幸啊!    
    记得共和国成立10周年时,10岁的我被选为北京市献花队的成员,去人民大会堂向中央领导献花,去机场迎接外国贵宾。当时,家里没有钱给我买新衣服,妈妈答应亲手为我缝制一条背带裙。我盼啊盼啊,当我穿上那条崭新的红白格背带裙时,喜悦和感激的心情难以言表。事隔40年,妈妈在灯下为我赶制新衣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至今认为,那是我50年中穿过的最漂亮的裙子,虽然布料只是人造棉的,但那是我朝思暮想后得到的,于是我倍加珍惜。    
    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溺爱孩子的父母却没有发现,过分充足的东西竟然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什么都来得轻而易举,他们感觉无所谓,不珍惜也不兴奋。    
    孩子还不想骑童车的时候,你就为他买来了,他便没有了学车的兴趣;他不想读的书,你非要买回家不可,他连看也不看,可是他自己借来的书,却读起来如饥似渴……这种事情在生活中真是屡见不鲜。    
    我大哥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他回忆说:“上中学的时候,我特爱摆弄木工活儿,可是家里的刨子很难使。一次,我想用一条硬木椅子腿刻一把小提琴把,希望买一个刨子。虽然只需要五块钱,但当时家里生活困难,不好意思向妈妈要。妈妈知道后说,你能做成就给你买。我用旧刨子满手磨出了水泡,最后终于做成了。妈妈给我买了新刨子,当时真是如获至宝啊,我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现在,我对两个女儿也是这样。她俩在美国读书,从上中学开始,我就让她们利用节假日自己打工挣钱了。我常对她们说:‘想要漂亮衣服吗?想住宽敞房子吗?自己去挣!’她们学习都很努力,知道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奋斗。”    
    人总是在得不到时最想得到,轻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珍惜。要做聪明的父母,就给孩子留一点儿“渴望”的余地吧!    
    


第十四部分:真正的爱是什么——施爱八法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5.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善于收集爱的细节的人充满激情。    
    细节,最容易感染人。    
    一部小说,催人泪下的往往不是那恢弘的大场面、大事件,反而是一些小小的细节。    
    我的体验是,善于发现爱,感受爱,把爱的细节当做“珍珠”一颗颗串起来珍藏的人,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这“珍珠”使他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不断产生生命的激情。    
    细节,需要发现,更需要感悟。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爱的细节每时每刻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有没有发现,会不会拾起,能不能保留。    
    上小学时,同学给我起了一个绰号“火炉子”,我很喜欢。也许是这个绰号的定位,使我从小就对人保持着火一样的热情。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有人说我是“扑不灭的火焰”,总是么乐观,很少有悲伤的时候,什么困难、挫折、打击都不能把我压倒。    
    那么,人的热情从哪里来呢?从爱的感受中来。当你感受到周围的人都爱你时,你自然会产生回报爱的热情。    
    所以,光给予孩子爱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体验爱、收集爱,把爱化为对生活、对周围人的热情。    
    


第十四部分:真正的爱是什么——施爱八法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

    6.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    
    过度的爱往往会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须大胆管教儿女,约束他们不正当的行为。要把管教和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在这方面,美国人经历了惨痛的教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的增长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美国的父母把压抑已久的感情和温暖倾注在下一代身上。有的人认为“爱就是一切”,鼓吹“放任自流”,让孩子们自行其是。谁知,这一代人倒是幸福地成长起来了,他们享有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和最优越的受教育的机会。然而,二十多年后,正是在这一代人中,吸毒、早孕、酗酒、自杀、暴力犯罪等等,丑恶现象五花八门,给60年代的美国带来一场社会大动荡。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一代人,本来以为战争结束了,消除了饥饿,消除了经济萧条,好事情会接踵而来,谁知道富裕的生活没有带来青年一代的感谢,反而带来他们对老一代的对抗、傲慢和蔑视!    
    美国的家长开始重新思考:究竟应该怎样爱孩子?    
    一些学者分析了问题的根源——童年时期的放纵。没有人要求他们举止有礼,尊重他人;没有人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别人负责。父母们终于发现——是他们亲手把下一代逼上了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爱得让人窒息的祭坛!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爱的管教绝不可缺少,责任和义务也不能没有,放任孩子就是伤害孩子,也是在伤害自己和危害社会。    
    爱孩子,就要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管教是一门艺术,其中有几点要注意。    
    一、培养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识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所采取态度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敬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有一次,一对夫妇来找我,说他们对13岁的儿子已经束手无策了。他们说,儿子无法无天,完全凌驾于父母之上。让他独自在家的话,不知道会把家弄成什么样子。夫妇俩在我的办公室坐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往家里打了三次电话。我请他们把孩子带来。    
    过了几天,他们把儿子领来了。没想到,这个让父母如此操心的孩子竟然跟我一样高。他当着我的面就敢指着父母的鼻子顶撞父母。而他的父母呢,只是摇头叹气,不敢大声说他。    
    “怎么能这样呢?他们是你的父母,你要尊敬他们!如果你继续无礼,就请你出去!我可不想见这样的孩子!”我的口吻非常严厉。    
    男孩被我的话镇住了。    
    我单独跟他交谈了一会儿,他很小心地讲了一些自己的事情。后来,几乎每个星期天他都来电话,讲他自己、家里和学校的事情。他做得好的,我就表扬;做得不对的,我也毫不留情地批评。    
    过了一段时间,他懂事多了。他的父母对他的变化很是惊讶。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对孩子的失控由来已久。儿子第一次顶撞妈妈是三岁时,妈妈只当做儿戏根本没有在意。从那以后,妈妈再也没有占着孩子的“上风”!父母输掉了与孩子交锋的第一个回合,以后再有冲突就难以取胜了。正像一位教育学家所说:“若是你不能使一个五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人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    
    纵容孩子无礼,等于埋下了犯罪的隐患。    
    二、不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好处    
    一次,我去商场买东西,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没有给他买。这孩子大哭大闹,先是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搞得这位妈妈十分难堪,怎么劝怎么哄也不行。妈妈叹了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了。    
    我制止了她:“不能惯着他!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不然你一辈子要受苦。”我劝她马上“离开”,不再理这个孩子。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我对这个孩子说:“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妈妈已经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这么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说完,我摆摆手,让围观的人全都走开。    
    孩子把抹眼泪的手指分开一道缝,看了看,大家都走了,妈妈也“走”了。他立刻停住了哭声,爬起来去追妈妈。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孩子急了,喊着:“妈妈,等等我!我不闹了!等等我!”    
    妈妈赢了,无理取闹的孩子输了!    
    如果妈妈心一软,买了那个玩具,孩子也就“没治了”。从此,妈妈将成为孩子感情讹诈的受害者。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纵容中学坏的!    
    这一招,是跟我的母亲学来的。她很爱孩子,但从来不纵容孩子的毛病。她对我们是这样,对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    
    记得我儿子五岁时,一天,全家人在姥姥家团聚。马上要吃饭了,儿子却哭着闹着非要去买枪不可,谁说也不听。    
    姥姥过来了,对他说:“你就哭吧,哭不够就对不起我们。我们可要吃饭了。”    
    我们真的开饭了,谁也不再理他。一边吃,姥姥一边对我们说:“我不怕孩子无理取闹,但我不会给这样的孩子一点儿好处。即使想买的东西,这样一哭就不会买了。你们不能惯孩子。饭,咱们都吃了,不给他留。”    
    儿子听了这话,停住了哭声。他最爱吃姥姥家的饭了,这回可要吃不上了,怎么办?    
    这时大姨趁机逗他:“悦悦,好汉不吃眼前亏。知道不对还不赶快来吃,东西买不成,好吃的再吃不着,你是不是太亏了?”    
    听大姨这么一说,儿子马上坐到大姨身旁。“买不成我也不要了,还是先吃吧!”    
    全家人都笑了,都说他会找台阶下。    
    有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有些坏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每一次无理取闹,绝不能让他得到好处,尤其是第一次。    
    三、严厉的管教之后是沟通的最佳时机    
    当父母与孩子的“激战”停止,孩子的胡闹没有得逞时,他会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这时候,孩子常常对父母做出亲昵的举动,这个时候往往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因此,父母不应该害怕冲突,或者在冲突时退却。我们要把冲突看成重要事件,因为它提供了跟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时候谈话的效果多是其他时候无法达到的。    
    一番宣泄后,小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父母应该张开温暖的双臂欢迎他。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谈谈,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话他容易听进去。    
    对大孩子批评之后,要适当地鼓励,施以父母的温情,对孩子要求的合理部分要给予满足。这等于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父母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当行为。    
    这样,管教孩子就有了一个充满爱的结尾。    
    


第十四部分:真正的爱是什么——施爱八法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7.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所有的生命都该得到尊重,孩子无罪!    
    孩子的成长需要广阔的空间。    
    世界上什么地方最广阔?是人的心灵。    
    法国作家雨果有过一段很恰当的比喻:“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宽阔的心灵能包容万物,父母的心能包容各种各样的孩子。    
    作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学习差、淘气的孩子和所谓的“问题孩子”;作为社会,要容得下那些“问题父母”的孩子。不论孩子的父母是谁,哪怕是罪犯,我们都应该坚信“孩子无罪”!    
    我有许多大朋友、小朋友,其中有一个男孩的名字,我一直记在心里,他叫姚俊峰。    
    我忘不了那个特殊的日子——1991年11月5日,《中国少年报》40岁生日。那一天,报社在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老读者联谊会”。我和两名小读者共同主持大会。    
    忽然,一位英俊的青年军人站在我面前,恭恭敬敬地向我行了一个军礼。    
    “知心姐姐,还认识我吗?”    
    我细细打量着他,中等个儿,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兴奋,但面孔却有点儿陌生。    
    “你是——”    
    “我是姚俊峰呀!您去过我们学校。六年前,我是石家庄的一名小学生。”    
    “噢,姚俊峰!我记起来了,你就是当年那个‘金猴型’好队长。”    
    “正是。当时我爸出了事进了监狱,可我还被评为‘全国好队长’,我爸很受感动。后来我当了兵入了党,现在给部队首长开车。我从心里感谢您,感谢《中国少年报》!”    
    姚俊峰的话勾起了我的回忆。    
    1986年,我是《中国少年报》的编辑部主任并主持“知心姐姐”栏目,我策划组织了“全国好队长”评选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建议,评选出来的好队长,以“大雁型”、“金猴型”、“蜜蜂型”、“小老虎型”命名。    
    有一次,我去石家庄采访,少先队总辅导员张小春老师向我汇报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姚俊峰的六年级学生,是个淘气的男孩,但他点子多,热爱集体,爱帮助人,还很有组织能力,同学们想推选他当“全国好队长”。但就在这时,他爸爸犯罪入狱。罪犯的孩子能当好队长吗?孩子们议论纷纷。    
    “能。孩子无罪!”我十分坚定地回答,“只要符合评选条件,无论是谁的孩子都有权利参加评选!”    
    后来,姚俊峰果然当上了“全国好队长”。他爸爸在监狱里听到这个喜讯,感动得放声大哭。他说,没有想到我犯了罪,孩子不仅没有受到牵连,还获得了全国大奖。从此,他认真改造,连连受奖,终于得到提前释放。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为了爱,学会包容孩子吧。    
    


第十四部分:真正的爱是什么——施爱八法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8.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付出你的爱,你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爱是什么?    
    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的伟大,于是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    
    记得有一次,我去重庆开办“知心电话”。重庆团市委少年部部长饶勤带着她四岁的小女儿陪我去风景区游览。    
    一进山,小女孩就问我:“你来过这里吗?”    
    “从来没有来过,如果迷路了,我肯定找不到家。”我装做很为难的样子说。    
    “没关系,有我呢!”小女孩马上用力地拉住我的手,满有把握地冲我说。    
    “好,好,有你我就放心了。”我高兴地回答。    
    要坐缆车上山了。那种缆车我还从没坐过,心里真有点儿紧张。    
    “不行,我害怕。掉下去要摔死的。”我假装担心地说。    
    “别怕,有我呢!”小女孩老练地扶我上了缆车,紧紧地挨在我身边,微笑着对我说,“怎么样,不害怕了吧?有我你就可以放心了。”    
    我一下子被这个可爱的女孩感动了,我觉得,被孩子爱、被孩子“关怀”的感觉真好!    
    分别时,她问我:“你玩得高兴吗?”    
    我蹲下身来,看着她那双美丽的眼睛,动情地说:“今天幸亏有了你,我玩得太高兴了,一点儿也不害怕了!”    
    “下次你来,请打电话通知我,我还会来陪你!”女孩一脸真诚地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张写着她家里电话号码的小纸条。    
    第二天,她的妈妈告诉我,女儿回家后兴奋异常。她对爸爸说,自己是一个重要人物,如果没有她,“知心姐姐”可就“惨”了。    
    对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