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迅先生说:“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鲁迅先生的精辟论述,谈的就是运用冷热水效应去说服对方同意。当提议“把房顶扒掉”时,对方心中的“秤砣”就变小了,对于“墙壁上开个窗口”这个劝说目标,就会顺利答应了。
第151节:冷热水效应:谈判制胜的法宝(3)
某化妆品销售公司的严经理,因工作上的需要,打算让家住市区的推销员小王去近郊区的分公司工作。严经理和颜悦色地对小王说道:“公司决定委派你担任一项新的重要工作。这里有两个地方,你可以随意挑选一个:一个是在远郊区的分公司,一个是在近郊区的分公司。”
尽管小王不愿离开自己居住的市区,他也只好在这两个地方中选择了稍近一些的近郊区。小王哪里知道,他所选择的近郊区正是公司准备安排他去的地方。聪明的严经理正是运用了“冷热水效应”,没有耗费多少唇舌,便让小王服从了自己的决定。
在商务谈判中,我们如果想要获得理想的谈判结果,不妨在谈判的第一阶段提出过分的要求,在对手惊诧之余,再提出自己实际预计的要求。这样,对方容易产生“你已经做出了让步”的错觉,对于你的要求更容易痛快接受。
老陈、老李是一家大型化工厂的谈判高手,这对黄金搭档一出马,几乎没有谈不成的业务。他俩十分擅长运用冷热水效应去说服对方。一般情况下,老陈总是提出苛刻的要求,令对方惊惶失措,一筹莫展,在心理上把对方压倒了。
当对方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老李就出场了,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当然这个方案就是他们谈判的目标方案。面对这个“柳暗花明又一村”,就算这个方案中有一些不利于对方的条件,对方也会愉快地签订合同。
虽然我们不能掌控客观环境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调节自己心中“秤砣”的大小,让自己快乐地生活;在评判人和事的时候,我们只有保持心中的“秤砣”合情合理,前后一致,才能恰当地评价自身和外在的事物。
第152节:短缺原理:造成产品热销的热潮(1)
59。 短缺原理:造成产品热销的热潮
在台湾台北市的博爱路,有一家经营了五十多年的老店——美味香食品行。几十年来,它深得顾客的青睐,每天总是顾客盈门,谁也想不到它维持声誉的绝招竟然是:每天只生产有限的产品。如果有顾客上门来,买不到东西时,店员就告诉他,请他明日及早光临。
美味香食品行的招牌食品是烟熏火腿。烟制熏品是一门艺术。佐料、卤汁、火候都需要讲究,美味香的熏品是只讲质精,不求量多,为不使顾客对该行的食品失去信心,宁可请他明日及早光临,绝不供应火候不够的产品。
“敬请明日光临”这一招十分奏效,一来美味香的食品一直以品质精良闻名遐迩,赢得了顾客的信任,老主顾也特别多;二来“吊”人胃口的效果极佳。许多顾客闻“香”而来,垂涎欲滴地等候,一旦买不到便“耿耿于怀”,第二天非早来不可。
美味香食品行正是充分利用了顾客对短缺商品的珍惜心理,故意制造出产品优质、珍稀的现象,刺激了顾客的购买欲望。
短缺原理认为:物以稀为贵,获取的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当一种物品开始变得稀缺起来时,它的市面价值就会远远高于真实的价值。短缺会让人们因为害怕失去某种东西,而倍加珍惜,从而对它产生更大的热情。因此,在产品销售中,如果能够制造“短缺“的假象,会极大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引发产品畅销的热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超市门口看见一些特价商品的告示牌“从现在起一个小时内,某某商品特价销售,数量有限,售完为止”;一些商场的特价手机总会打出“每日限售10台,欲购从速”的标语;我们在商场看中某种品牌型号的电器时,被告知这种型号的产品刚刚卖完,当我们感到万分遗憾的时候,售货员又会告诉我们库房中还有最后一台。这时,我们顿时有种失而复得的感觉,不再跟售货员讨价还价,赶紧掏钱买下。
这些现象正是商家利用短缺原理所进行的促销活动,其实商品并不如他们所宣传的那么紧俏。短缺原理的产生,源于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惋惜心理。商家故意制造出商品短缺的假象,提高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期望值,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让这种短缺的假象变成了畅销的真相。
商家在运用短缺原理时,主要采用了“数量有限”和“时间有限”两种策略。面对商家利用稀缺原理使出的花招,我们需要增强自己的购物常识,学会分辨产品的好坏,不要因为别人的抢购或者限时的甩卖,买回一大堆自己完全不需要的东西。
第153节:短缺原理:造成产品热销的热潮(2)
在利用“数量有限”策略时,商家通常会告诉顾客某种商品正在热销,以至于即将断货。比如,他们会告诉顾客:“这种品牌和型号的冰箱只剩下最后的两台了,其中一台已经被人预定。”“这种款式和码子的衣服就剩下最后一件了。”这些数量有限的信息大多是商家故意使出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要提高商品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让顾客爽快地买下他们的商品。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心里就越是渴望得到;越是即将失去的东西,就会越是倍加珍惜。在商战中,很多商家深谙顾客的这种心理,故意制造出商品“失而复得”的假象,增加顾客的忠诚度。
60年代初,美国的哈瑞尔公司,制造出一种名叫“处方409”的喷雾清洁剂。由于讲究质量,效果很好,因而生意非常红火。这时,美国的杂货业大王甘宝公司看见清洁剂有利可图,便投入大笔资金,研制出一种名叫“新奇”的喷雾清洁剂。
面对咄咄逼人的强大对手,哈瑞尔公司深知不可硬拼,只能智取。于是,当“新奇”在丹佛市试销时,哈瑞尔公司主即停止了对丹佛市的“处方409”的供货。因此,“新奇”的销量直线上升,甘宝公司决定大批量投入市场。
这时,哈瑞尔公司推出大桶装“处方409”,并大幅降价向全国市场投放。这样一来,消费者在失而复得的心理的驱使下,争相购买和贮存“处方409”,更加热爱和支持这个产品了。甘宝公司的“新奇”大规模上市后,自然无人问津了。
与“数量有限”策略相对应的是“时间有限”策略,也就是对顾客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机会加以时间的限制。有时人们对某种商品并不是特别喜欢,只是因为能够获得它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不知不觉中就买下了它。商家通常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人为地设置一个购买的最后期限,以此来激发人们对这种商品前所未有的兴趣。
当某种东西变得稀缺,只能通过竞争的途径才能获得它时,我们想要获得它的欲望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在商务谈判中,恰当地运用短缺原理,可以通过虚拟出几个竞争者,让谈判的对方感到压力,最终在谈判中做出让步。
第154节:最大笨蛋理论:不要害怕投资的风险(1)
联想集团在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过程中,由于IBM试图寻找其他的收购者(如日本东芝公司),利用买家的竞争给联想施加了无形的压力。于是,在收购谈判中,面对IBM开出的天价,联想尽管也曾有过举棋不定的犹疑,但为了达到收购的目的,最终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收购,远远高于其他潜在买家的出价。
“物以稀为贵”,我们在熟悉了短缺原理后,一方面要学会人为地制造“短缺”的现象,以此来影响对方的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防止被“短缺”的假象所迷惑,学会客观地分辨商品的价值,做出理性的购买行为。
60。 最大笨蛋理论:不要害怕投资的风险
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了能够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的困扰,曾出外讲课以赚取课时费,但课时费的收入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他在1919年8月,借了几千英镑涉足远期外汇这种投机生意。仅仅四月的时间,凯恩斯净赚1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讲课十年的收入。但三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输了个精光。七个月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大获成功。
凯恩斯几乎做过所有的期货品种,而且还涉足于股票。直到1937年他因病去世时,他已经积攒了一笔巨额的财富。凯恩斯在这场投机的生意中,除了赚取可观的利润之外,还为我们揭示了投资行为背后的动机,后人将他的理论总结为“最大笨蛋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投机行为并不取决于金融资本的实际价值,而是通过揣测其他投资者的心理,然后决定自己的投机行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举了一个选美的例子:
假如需要大家从100张照片中共同投票选出谁是最漂亮的美女,等到最终答案揭晓后,凡是猜中的人都会获得一份奖品。由于这张最漂亮的脸是由大家共同选出的,所以你正确的投票策略是按照大众的审美标准,将选票投给最有可能入选的那位佳丽。这说明了,你的选择并不是依据个人的审美趋向,而是通过猜测大众的心理做出投票决定。
第155节:最大笨蛋理论:不要害怕投资的风险(2)
后来,美国经济学教授马尔基尔将凯恩斯的看法归纳为“最大笨蛋理论”,即人们在投机行为中,很多人愿意花高价买下某个东西,即使它的价格远远高出实际的价值。这是因为,投资者设想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从自己手中将它买走。只要存在这样一个“最大笨蛋”,自己就能够从转手交易的差价中,获取高额的利润。
当然,这种投资也会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投资者找不到愿意接手的“笨蛋”,自己就会不幸成为“最大笨蛋”,遭受极大的经济损失。连锁的投机行为如同击鼓传花,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争先恐后地将手上的“烫手山芋”抛售出去,以免没有人接盘而成为“最大笨蛋”。在一次次的转手交易中,商品(或资本)的价格像泡沫一样急剧增长,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一旦繁华褪尽,所有的投机者都将蒙受空前的损失。
“泡沫经济”的形成便是源于“最大笨蛋理论”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假使投资者对投机的前景看好,坚信一定会找到“最大笨蛋”认购自己手中的虚拟资本(如企业股票、国债),那么,即使虚拟资本的价格远远高于实际资本,他也会选择冒险一搏。当虚拟资本的价格被一次次哄抬,与实际资本相去甚远的时候,便形成了泡沫经济。
“泡沫”一词的说法源于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其他早期的泡沫现象还有荷兰的“郁金香事件”。1711年,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它在英国政府的授权下,垄断了对西班牙的贸易权,对外鼓吹公司的利润高速增长,引发了民众认购南海股票的空前热潮。当时,投资者趋之若鹜,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物理学家牛顿也被卷入这场投机漩涡中。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
然而,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荣后,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下跌,犹如泡沫那样迅速膨胀又迅速破灭。事后,不幸成为“最大笨蛋”的牛顿不禁感慨道:“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第156节:最大笨蛋理论:不要害怕投资的风险(3)
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相当的理智,认真分析投资的外部环境,找到合适的投资时机和方向。如果一味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考虑,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最大的笨蛋。
1593年,一位维也纳的植物学教授来到荷兰任教,随身带去一种荷兰人前所未见的植物——郁金香。经过精心培育后,上市的郁金香立即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一株原本极其普通的郁金香经过多次转手后,竟被炒卖成了“天价”。
后来,郁金香受到花叶病的侵袭,花瓣上生出了很多奇特的花色。这些充满病态之美的郁金香更是身价百倍,成为大家竞相收藏的“珍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囤积病郁金香,然后以更高的价钱卖出,很多人为此一夜暴富。
然而好景不长,泡沫的破灭最终来临。1638年,人们逐渐对郁金香失去热情,持续五年之久的郁金香热缓缓垂下帷幕,郁金香球茎的身价跌落到一只洋葱头的价格。所有的郁金香投机者都成为“最大笨蛋”,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人为此而倾家荡产。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要总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或许在你不经意间就跳进别人特意设置的笨蛋循环中,自己却浑然不觉。因此,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多长个心眼,给自己多留一条退路。
聪明的投资者懂得给自己找到接盘的笨蛋,让别人为自己的投机风险埋单。同样,做人也是如此,永远别让烫手山芋留在自己手里。
第157节:承诺和一致原理:引导他人自我说服(1)
61。 承诺和一致原理:引导他人自我说服
在美国,圣诞节期间玩具生意最为红火,然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玩具的销量就会一落千丈。这是因为,大人们刚刚花完了为孩子买玩具的预算,不再轻易答应孩子们买玩具的请求了。于是,玩具商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促销方法。他们在圣诞节前插播某种玩具的广告,很多小孩看到广告后,希望这件玩具能成为自己的圣诞礼物。大人们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然而,当他们去商店中购买这种玩具时却被告之已经断货。于是,大人们只好购买其他的玩具作为补偿。
圣诞节刚刚过去,以前那种玩具的广告又铺天盖地出现了。孩子们看见后开始嘟囔着说:“那是你答应我的圣诞礼物,可到现在还没有买。”大人们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只好再次跑到商店中去询问,这次所有的商店都货源充足。
这正是玩具商们的计策:他们故意播出广告,却不提供充足的货源。大人们对孩子做出购买的承诺后,却到处都买不到这种玩具。等到圣诞节过去后,大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动与承诺保持一致,只好为孩子再买一次玩具。
聪明的玩具商所用的策略,正是心理学上的“承诺和一致原理”,它认为:“一旦我们做出了某种承诺,或是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在个人和外部环境的压力下,迫使自己的言行与承诺保持一致,尽管这种行为有悖于自己的意愿。”
这是因为,我们大都不希望被别人认为是言行不一的人,在这种群体的压力下,我们往往会选择履行诺言,同时也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一旦顾客选定了某一种品牌的产品后,他对这种品牌顿生好感,不仅欣赏有加,而且四处向朋友推荐;赌马的人在下注后,对自己挑中的马会立刻信心大增;当你在网上购买了某种名不副实的商品后,尽管自己并不满意,却鉴于自己已经做出的承诺而勉强接受下来。
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不管是由于何种原因,推翻刚刚做出的承诺,都可能留下言而无信的不好印象。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带来的负罪感,常常超出了商品的瑕疵所带来的不快。为此,他们尽管对自己购买的东西不尽满意,又不好意思找商家退货,只好说服自己接受这件带有瑕疵的物品。
华盛顿曾说:“一定要信守承诺,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在社会群体中,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安身立命的重要因素,而是否信守承诺,是他能否赢得别人信任的重要标志。对于办不到或是有悖于意愿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毫无理由地实现自己的诺言,否则就会失信于世人。
第158节:承诺和一致原理:引导他人自我说服(2)
很多商家常常利用“承诺和一致”原理,诱使顾客做出某个决定,或选择某种立场,最终购买他们的商品。比如,宝洁公司经常会发起征文比赛,要求参赛者写一份简短的个人声明,以“我为什么喜欢……”开头,接着极力吹捧宝洁公司的某种商品。然后,宝洁公司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获胜者可以得到丰厚的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