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全-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卑起来。
 
  这些都是约拿情结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像约拿一样渴望得到成功的机遇,盼望幸运之神的垂青。然而,机遇真的来了又胆怯起来,面对即将到手的荣誉和幸福,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我不配”,“我做不到”的念头,不敢尝试、不愿坚持,最终将珍贵的机会白白浪费了。
 
  事实上,约拿情结是一种阻碍成功的心理障碍。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成功的机会,然而只有少数人敢为天下先,克服了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最终抓住了成功的机会。
 
  在生活中,约拿情结是阻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源于人类潜意识中的仇恨心理。比如,一个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高考时却发挥失常,最终名落孙山。后来,他进入了职场,勤奋能干,颇得上司的赏识。然而眼见他就要被提拔为管理者的时候,他却因故辞职了。
 
  这些现象看似偶然,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埋藏着对父母未曾宣泄的怨恨。或许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总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于是,他在潜意识中便埋下了对这种期望的反叛,下意识地毁掉了自己的前途。这种潜在的反叛心理可以表述为:“你们想要得到一个完美无缺的好儿子,我偏要自毁前程让你们失望。”
 
  另外,躲避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源于内心的自卑和怯弱。原本激情澎湃的我们,在遭遇过几次挫折后,便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过如此,于是得过且过,不再为改善现状而努力了。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电击狗的实验。笼子里的狗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躲避电击带来的痛苦,于是它便认命了,不再做无谓的挣扎,温顺地躺下来忍受着痛苦。后来,心理学家对人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发现在人身上同样也会出现相似的现象。




第188节:约拿情结: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3)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经受过无数的打击后,逐渐产生了“我不行”的念头,最终失去了全部的信心,甚至干脆放弃努力,不再为追求自己最初的梦想。其实,偶尔的挫折和失败,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更不代表你永远失败。如果你能够改变外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提高自身的内在能力,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或许在不久过后,峰回路转,你便会创造出原来想象不到的奇迹。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约拿情结”,发挥自身潜力和更好地成长呢?唯有孜孜不倦追求成功的信念和自信,才能够克服害怕成功的恐惧,扬起前行的风帆。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自信的妙处,在于能够给予你足够的勇气,在机遇降临的瞬间,毫不犹豫地伸出你的双手。
 
  一位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希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半工半读地继续学业。一天,他看到报纸上刊登出一条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位前去应聘。丰厚的薪水吸引了众多如云的应聘者,面对能力超群的竞争对手,留学生一路过关斩将,眼见就要获得梦寐以求的职位。
 
  不料,招聘主管突然问他道:“年轻人,你会开车吗,有自己的私家车吗?这份工作需要随时外出,没车可就难办了。”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可这位初来乍到的留学生还属无车族。他顿时傻眼了,为了争取这份难得的工作,他豁出去了,坚决地回答说:“会!有!”主管说道:“那好,四天后,你开着自己的车来上班吧!”
 
  四天之内要买车、学车,简直比登天还难。留学生咬咬牙,决定孤注一掷。他从华人朋友那里借钱,从旧货市场买了一辆便宜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朋友学习开车的要领和技术。第二天,他在一块草坪上摸索练习,让坐在一旁的朋友加以指点。第三天,他硬着头皮开车上了公路,手心里全是汗水。第四天,他歪歪斜斜地开车去公司报到了。时至今日,他已成为澳洲电讯的业务主管。




第189节:卢维斯定理:真正的谦虚是忘掉自己(1)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同样,自信也是克服约拿情结、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自信心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其实,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只要想做都能做到,只要能转变自己的态度,满怀信心地努力,很多事情都是会水到渠成的。
 
  73。 卢维斯定理:真正的谦虚是忘掉自己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一天,有一位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前往拜访南隐禅师,向他请教什么是禅。两人坐定后,年轻人便开始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对禅的见解,全然不顾禅师的感受。禅师只是静静地听着,微微一笑,说道:“请用茶吧。”于是,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到杯子里。杯子里的水都快满了,禅师却视若无睹,一直往杯中倒着茶。
 
  最后,茶水溢了出来,越过桌面流到了地板上。年轻人忍不住叫了起来:“师父,杯子已经满了!”大师微微一笑说:“哦,你也知道杯子满了啊。如果你不把自己的看法清空,我怎么能教给你新的东西呢?”年轻人恍然大悟,当即羞愧不已。
 
  我们的思想,就如这一只杯子。如果里面已经装满了水,新的智慧就不能再注到它的里面了。因此,我们只有学会把自己的“杯子”清空,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够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真正的谦虚并不等同于虚伪——盲目夸大别人的成就,妄自菲薄自己的能力,而是用客观的眼光审视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做出正确的评判。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后来,人们将他的理论归结为“卢维斯定理”。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大多喜欢与品性谦逊的人为伍,那些生性骄傲自大的人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此外,谦逊还是一面反映个人学识与涵养的镜子。正如法国作家蒙田所说的那样:“真的学者就像田野上成熟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拔,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出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在态度上反而更为谦逊,往往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反倒喜欢在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学识。




第190节:卢维斯定理:真正的谦虚是忘掉自己(2)

  古往今来,很多为人类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伟人,通常都表现出一种虚怀若谷的谦逊品质。比如,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同样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我只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在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过分的谦逊会不会妨碍我们表现自己的能力呢?卢维斯定理告诉我们,谦虚需要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尺度,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自我轻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做人首先需要谦虚,如果将自己想象得过于优秀,就容易忽视别人的长处;第二,谦虚要有个度,谦虚不是完全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成绩,而是要客观评价自己,看到不足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自己的长处;第三,谦虚需要选对场合,对自己确实不懂的地方需要谦虚学习,而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能因过分谦虚而失去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一些交际场合中,适时采取谦逊的态度,不仅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涵养,还能让对方产生亲近感,拉近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尔?盖茨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很多年前他亲自请一位软件高手加盟微软,不料竟然遭到拒绝。他并不灰心,提出约见对方的请求。见面后,那位高手劈头盖脸讥笑说:“我从没见过比微软做得更烂的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没有丝毫的恼怒,反而诚恳地说:“正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才请您加盟。”对方当场便愣住了,被盖茨谦逊的态度所折服,最终答应加入微软。后来他为微软操作系统的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因为自己在某方面超过了别人,就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不要因为自己某方面的不足而自怨自艾,全盘否定自己。真正的谦虚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短处,并推己及人,客观地评判他人。只要对方的意见是正确的,便可以虚心采纳,若因对方的才能和地位不及自己,便心生偏见不予理睬,最终受到损害的往往是自己。




第191节:卢维斯定理:真正的谦虚是忘掉自己(3)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鹰王和鹰后从遥远的地方飞到一片森林中,准备在一棵橡树上筑巢孵养后代。鼹鼠听到这个消息后,提醒鹰王道:“这棵橡树的根几乎烂光了,随时都有倒掉的危险,你们最好不要在这儿筑巢。”鹰王根本听不进鼹鼠的劝告,立刻动手筑巢,当天便搬进了新巢。不久,鹰后孵出了一窝可爱的小家伙。
 
  一天,外出觅食的鹰王飞回家中,发现那株橡树果真倒掉了,鹰后和它的孩子们都被摔死了。鹰王悲痛不已,哭道:“我多么不幸啊,居然把最好的忠告当成了耳边风。”“轻视从下面来的忠告是愚蠢的,”鼹鼠答道,“我每天都生活在地底下,树根的好坏,没有谁比我更清楚。”
 
  同样,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这个组织能够正常运作,时时进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需要谦虚为怀,多听取属下的意见。来自底层的信息往往是最真实可信的,能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最为原始的宝贵意见。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很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
 
  丰田汽车的总裁奥田广弘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赢得了公司员工的爱戴。他坚持和公司里的1万多名工程师聊天,了解他们最近工作的工作状态,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此外,他还坚持走访5000名经销商,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想法。
 
  “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凡是有真才实学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的人。在为人处世中,学会用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往往能够赢得好人缘;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才能够吸取别人的精华。




第192节:跳蚤效应:目标决定跳跃的高度(1)

  74。 跳蚤效应:目标决定跳跃的高度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小姐当助手,主要工作是为他处理一些私人信件。一天,拿破仑说了一句格言,让她用打字机记录下来:“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当她把打好的纸张交还给拿破仑时,她说道:“你的格言使我获得了一个想法,对你,我都很有意义。”从那以后,她开始自愿从事不是她分内而且也没有报酬的工作。当拿破仑的秘书辞职以后,他立即想到了这位小姐。事实上,在拿破仑还未正式给她这个职位之前,她已经主动地做着这项职位的工作,终于使她如愿以偿获得了这个职位。
 
  现在,她的薪水是做助手时的4倍。这位年轻的小姐的能力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开始提供很好的职位请她担任。为此,拿破仑多次提高她的薪水,因为他实在不想失去这名好帮手。
 
  有一位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生物学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就跳出来了。然后将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跳蚤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被杯盖弹回。最后,这只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调节自己跳跃的高度。一周之后,即使生物学家取下盖子,跳蚤也跳不出来了。后来,人们将这种现象归纳为“跳蚤效应”,意为有什么样的目标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目标的高度决定了未来的方向。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才华横溢,却安于眼前安逸的生活,不愿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放手一搏,经常会自我安慰地对自己说“我这一辈子也就这样过了吧”。从而为自己设定了“心理高度”,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人们的自我设限,实际上等于扼杀了自己的天赋,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要想展翅一搏,不妨为自己设定一个高远的目标,这样才能畅快淋漓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一个人全部的生活都是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未来的一生都取决于他为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高远的目标可以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样,一个狭隘的目标也能让人在碌碌无为中虚度终生。
 
  有这样一则哲理故事。有人问三个泥水匠:“你们在干什么?”其中第一个人说:“砌墙。”第二个人说:“造楼。”第三人个说:“建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十年之后,第一个人还是工人,第二个人成了建筑工地上的监工,第三个人成了房地产大老板。
 
  正如一句广告语所说的那样:“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换句话说,一个人有多大的野心就可能有多大的成就。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勇于突破自我的限制,一切皆有可能,不妨多给自己一些鼓励的心理暗示“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努力我一定成功”。对于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同样需要制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第193节:跳蚤效应:目标决定跳跃的高度(2)

  从1981年开始,摩托罗拉公司便制定了赢取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美国国家品质奖的目标。为了获得这项奖项,公司专门派遣了一个监督小组,分赴世界各地的生产基地考察,督促生产者要对产品的质量做到精益求精。所有摩托罗拉的员工都面临着挑战,力求大幅度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
 
  在他们的努力下,产品的不合格率降低了90%,但摩托罗拉仍不满意。公司又设定了新的目标: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9。997%。1988年,66家公司开始竞夺美国国家品质奖,摩托罗拉以绝对的优势轻松夺魁。同时,公司还因为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声誉大震。
 
  如果你已经为自己制定了高远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在接踵而至的挫折面前,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进取心,这样才能在不断的进取中成就非凡的事业。
 
  拿破仑?希尔也曾说过:“进取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进取心不仅是生命的动力,更是一种求知的欲望。有了进取心,我们才有了进一步获取成功的渴望,促使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实现最终的人生价值。相反,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永远也不会得到成功的机会。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尼尔毕业多年后,眼见同学们有的都成了主管,自己还只是公司里的一个小职员。一天,尼尔去拜访多年未见的老师,一见之下便向老师倾诉心中的苦水。他说道:“我对现在做的工作一点都不喜欢,整天无所事事,工资也很低。”
 
  老师奇怪地问道:“那你为何不寻找新的机会呢?”“我运气不好,什么样的好运都不会降临到我头上的。”老师郑重地告诉他说:“你没有尝试着努力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平庸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为自己会终生平庸。一旦有了懒惰的思想,就会丢失进取心,永远都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唯有鸿鹄之志才能激发我们强烈的进取心。千万不要认为把目标定得低一些,才能够切实可行。如果把目标定得很低,你就会在那个很低的位置停下来,失去了继续前行的自信心。




第194节:塞里格曼效应:紧紧抓住梦想,永不言弃(1)

  75。 塞里格曼效应:紧紧抓住梦想,永不言弃
 
  英国作家夏洛蒂在完成巨著《简?爱》成名之前,很少有人相信她会成为大作家。虽然她很小就表现出了对写作的兴趣,也认定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作家,可是身边的人都不支持她。父亲还告诫她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想要安心生活,就选择一份平常的职业吧。
 
  夏洛蒂不服气,她给当时著名的诗人罗伯特写信,阐述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两个多月后,她收到一封令人沮丧的回信,上面写到:“文学领域风险很大,你只不过是一时冲动产生了遐想,但是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面对大家的不信任,夏洛蒂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